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0 题号:20149590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1月9日,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正式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又一次向大会致贺信。从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词算起来,这已经是习主席第九次专门为一个会议发声了。世界互联网大会,为什么让习主席这么牵挂?

在网络强国战略指引下,我国网信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大为网络强国建设画了新蓝图,我国网信事业开启了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新征程。正在乌镇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一批引人瞩目的数字化产品集中亮相,依托智能飞控、水下定位等技术,人工智能水下巡检、故障排查机器人;高度自动驾驶运营车辆,通过激光雷达等设备可保证车辆安全行驶。我国网信领域的发展正推动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也让世界互联网行业再度聚焦乌镇时间。10年来,我国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文明健康、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汇聚起向上向善能量。

(摘自2022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①数字时代,未来的智能生活是什么样?每年的互联网之光博览会,都聚集了各式各样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堪比一场互联网界的嘉年华。11月8日,作为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如约而至。

一件件令人目不暇接的数字产品,一项项令人先睹为快的‘黑科技’,就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企业相互携手,建设数字中国、数字社会的‘互联网之光……

在国家医疗保障局展台区域里,来自浙江、河北、海南等地的村医通智能终端、互联网医院等案例在这里集中展示。“当地3000多个村卫生室都配备了基层智慧医保平台,村民只需简单几步,就可以完成就医费用结算、医保缴纳等。”海南省医保局信息办主任王衍说。博览会现场展出的一款智能头盔,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设计中加入了传感器和硬件模组,可以有效帮助骑手识别风险。“如果骑手摔倒或受到撞击,头盔会启动SOS模式,可以向紧急联系人发送骑手位置坐标短信。”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些仅仅是博览会上技术惠民的缩影。展区内各类新技术、新产品琳琅满目,不仅亮眼、炫酷、新潮,还深度融入人们生活当中,让科技魅力彰显人性温度。

(摘自2022年11月9日人民网)

材料三:

科技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也有很多老人因为识字不多或看不清字,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弱势群体。

微信持续进行适老化改造,让数字化有了温度。今年4月7日,微信关怀模式新增听文字消息功能,老年人或视力障碍用户点击聊天中的文字消息,就可以直接听到语音朗读。微信产品经理卢安思介绍,新功能上线前,年轻的团队成员们深入社区与老年人深入交流、换位思考,不断优化、打磨细节。例如,这个功能最初叫朗读文字消息,不少老年人误以为是要让自己去朗读,所以改成了让老年人一看就明白的听文字消息。更贴心的是,最初朗读消息的都是柔和的女声,但后来发现老年人听到高音的能力相对较弱,于是换成了频率更低的男声来朗读。

(摘自2022年11月9日新华网)

材料四: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月7日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白皮书有关情况。

据介绍,白皮书由前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共约2.4万字。其中,正文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治理实践”“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贡献以及构建更加紧密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

(摘自2022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互联网大会已经连续召开了19届,习近平主席非常关心,连续九次给大会发去贺信。
B.“互联网之光”博览会是世界互联网大会重要组成部分,每年聚集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是互联网界的“嘉年华”。
C.互联网科技进步太快,一些老年人跟不上时代,现在有关方面也在努力做“适老化”改进。
D.国务院发布的《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白皮书内容丰富,是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和规范的纲领。
2.材料二第③段的画线句子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列举其中两种并分析各自的表达效果。
3.请仔细阅读材料四中的画线句,用简明的语言概述其说明内容和行文思路。
4.科技给我们带来进步,也容易造成伤害;不少中小学生沉迷网络就是最好的证明。请根据上述材料,就如何保护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提出三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知识点】 新闻、通讯、访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些年,又何尝不是一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

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红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章、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

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秤,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季琳欢《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材料三:

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的时候,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出版了《人类1000年》一书。公布了从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人类历史进程中发生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共同认为,在已经过去的整整一千年中,这一百件重要事件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有三个历史事件入选:火药武器的发明、成吉思汗的帝国和工农红军的长征。可以肯定的是,西方学者在意识形态上与中国共产党人并无共同之处,他们也不是从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红色武装的军史角度来看待长征的。

长征属于人类历史上这样一种事件:即使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依旧会被世人追寻不已。

数十年来,不断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出现在中国工农红军曾经走过的这条漫长征途上。在人类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世人何以要忍受疲惫、劳顿和生存条件的匮乏,行走在这条蜿蜒于崇山峻岭的路途上?在地球的另一端,曾出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于1981年秋天宣布,他要到中国进行一次沿着长征路线的跋涉。他来了,带着他的全家走上了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路。当这位西方政治家走到大渡河渡口时,他被这条湍急的河流和两岸险峻的崖壁震惊了,他被3万多工农红军在十几方敌军的追堵中渡过这条大河的壮举震惊了。布热津斯基后来说: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而言,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它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

长征体现了人类文明能够发展至今的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力量,那就是永不屈服、永远前进、永不言退。现在,许多外国青年重走长征路,不是对中国革命史感兴趣,不是对中国红军感兴趣,而是在寻找这种支撑自己生命的,能够更有力量走下去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源泉。

长征是人类精神文明进程中的大事件,它为人类不断注入了新的精神活力。

(摘编自王树增《回望长征我们能感悟到什么》)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长征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B.一个民族要想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条件。
C.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直面困难,接受挑战,才能在新时代阔步前行。
D.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这说明,长征途中,红军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群众路线,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布热津斯带着家人“沿着长征路线”的跋涉,他的最大收获之一便是认识到了长征及其意义,同时也对前行中的中国有了深刻的认识。
C.外国青年对中国革命史和对中国红军并不感兴趣,重走长征路,就是为了寻找支撑自己生命的,能够更有力量走下去的力量和精神源泉。
D.人类文明能够发展至今的必不可少的就是长征精神,因此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伟大的长征精神,不仅仅属于中国,也必然属于全人类。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闽南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开展“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们体验“红军长征路”,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境界。
B.“他们这种长征精神,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我也会坚守和发扬这种精神,走好我今后的人生路。”广西大学生“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结束后,参加的学生这样说。
C.近日,共青团江西省委“创在江西”青创AI基地举行电影《红色往事》公益放映活动,这标志着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
D.“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某地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沿着红军在当地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4.材料一是习近平同志讲话的节选部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是这篇讲话的重要特点,请从结构或语言的角度(二选一),分析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该特点的。
5.三则材料都围绕长征展开,各侧重于哪一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2023-11-05更新 | 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下午5点准时打卡下班,只做指定的日常工作,对加班说不……这是美国职场近期新词安静辞职Quiet Quitting)的显著特征。

很多人认为,安静辞职不是消极怠工,而是重新为自己设定界限,防止精疲力竭。另一个方面,相比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年轻人对工作怀有更多期待,他们更加希望从工作中获得目的和意义。如果找不到,就会更容易从工作中抽离。《华尔街日报》指出,安静辞职是别把工作看得太重的新表达。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报道指出:在某种程度上,安静辞职可能是大辞职潮的新范式,美国职员不愿再迎合雇主的乐观期望;至于这一趋势是否会由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改变美国的工作文化,可能还得看未来职员能否比雇主更有优势。

安静辞职看似美好,却也折射出很多问题。许多美国职员,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职员看不到希望,工资跟不上通胀,租金飙升和住房负担加重,他们已经无法保证基本的生活质量,像买房、晋升等重大目标也变得遥不可及。可他们却要因休假而感到内疚,本该朝九晚五的生活里密集地完成朝七晚八的工作,还要在半夜为一封语气可能不恰当的电子邮件而惊慌失措。因而,有些人选择了安静辞职,以此摆脱所有可能因工作而产生的额外情绪包袱。美国锡拉丘兹大学心理学教授凯文·安特谢尔指出,随着美国经济出现放缓迹象,通货膨胀率达到40年来的最高水平,许多工人目前可能没有足够的安全感离开工作岗位,因此,美国有一场‘完美风暴’推动‘安静辞职’形成趋势

(摘编自网络)

材料二:

其实,安静辞职是一个虚假的趋势。每家公司都有安静辞职的员工,这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民意调查组织盖洛普(Gallup)近二十多年来一直在跟踪员工在公司的工作状态。在此期间,符合安静辞职的员工的比例基本保持稳定,在13%20%之间。而几十年来,敬业员工的比例也一直保持稳定,约占员工的30%。从公司角度出发,他们其实非常需要安静辞职的员工,他们满足于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也不会为了奖金或者升职而纠缠管理层。他们可以接受以较慢的职业晋升作为低压力生活的代价。

我们总是假定,一个敬业的好员工不会对工作倦怠,但事实上这并不太可能。根据耶鲁大学的研究,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员工觉得自己有很高的工作责任感,同时也有很高的疲惫感。况且很多职场人在生活中并不能百分之百疯狂投入工作,疯狂内卷。这样伴随而来的只有极高的健康风险和职业倦怠。而且工作量和工作热情有所起伏也是很正常的表现。

公司总是会赋予员工过多的期望,希望他们在本职工作外还能多做点什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安静辞职不过是希望员工能够低工资,高产出超预期工作的无声反抗罢了。或许老板们应该少担心一点这些安静辞职者,多担心一点那些站出来表达自己不满的员工。

毋庸置疑,躺平或者安静辞职这些概念还是会继续在网上流行。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为自己和他人争取更多的权利和薪水。也只有越来越多的双休侠”“00后整顿职场”“安静辞职出现,这个世界才有可能终有一天发生改变。

(摘编自《安静辞职在海外爆火,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

材料三:

安静辞职现象已成为奋斗文化hustle culture)的反面,也是年轻人面对职场倦怠时,可能选择的解决方案。

安静解雇安静辞职的对立面。主管可能会透过一些方法试图让员工主动辞职,如指派员工较困难的任务,或不让员工参加重要会议,也不会给予晋升或加薪机会。让员工意识到无论再怎么努力,待遇永远不会改变,最后主动离开。安静解雇的动机可能有各种原因,小至雇主不喜欢某个员工,大至组织不想付资遣费。

然而不少专家都指出,以安静辞职”“安静解雇这些消极方式远离或结束职场关系的风气,可能摧毁健康正向的工作文化。心理学家贾尼丝·维尔豪耶(JenniceVilhauer)在心理学杂志《Psychology Today》表示,这种慢慢淡出的处理方式,反而会让对方充满困惑、产生自我怀疑,造成反效果。不仅职场关系,当人们以安静退出面对生活人际互动时,也可能影响并伤害亲密关系;长期看甚至有害个人及他人心理健康。也有研究表示,清楚掌握事态有助于人们稳定心理状态,不确定性会加剧情绪起伏,使对某事件不愉快的感受更恶化。

为什么职场关系会走到这个地步?《Fortune》认为,原因可能是出于疫情后,职场互动被在线会议及远程工作取代,屏幕背后,人们更容易避开老板及同事;面对面沟通机会愈来愈少,可能导致人们愈来愈不愿意正面面对职场人际关系。

所以,开启对话,别再让被动攻击文化伤害职场关系。

(摘编自《安静辞职”“安静解雇不是好方法》)

1.下列各项对材料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安静辞职”是年轻人面对职场倦怠时可能选择的解决方案,CBS认为其有可能成为燎原之势,改变美国文化。
B.“安静辞职”是职员们因各种原因暂时无法辞职而又想摆脱因工作产生的额外情绪包袱的无奈之举。
C.公司需要适量的“安静辞职”的员工,可能的原因是公司中的有些工作不需要员工额外付出。
D.作为“安静解雇”的对立面,“安静辞职”在本质上与健康正向的工作文化相背离,虽不影响心理,但有可能影响人际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换个角度看“安静辞职”,年轻人从现有工作中抽离其实是为了在重新调整中为自己设定新的界限,从而获得期待的工作目的和意义。
B.经济放缓、通货膨胀率高是“安静辞职”的重要推手,“安静辞职”在美国形成趋势,说明美国的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C.工作责任感很强的员工也有可能产生极高的疲惫感,可见敬业与倦怠并不完全对立,老板也无须过多担心员工“安静辞职”。
D.从被“安静解雇”到现在的“安静辞职”,不管它成不成趋势,都说明劳动者的心理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也许就是世界改变的开始。
3.下列对材料论述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凯文·安特谢尔用“完美风暴”比喻美国经济现状对职员们工作心态的影响,“完美”一词表现出凯文期待“安静辞职”这一趋势的形成。
B.材料二先提出“安静辞职是一个虚假的趋势”这一论断,然后用调查数据和专业研究结果进行佐证,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提出建议,展望未来,层次清晰。
C.材料三将“安静辞职”与“安静解雇”对举,既展现出其本质上的相同点,也暗示了作者的某种态度:不必对"安静辞职"过多指责。
D.三则材料都引用了权威机构或人物的数据、观点来论述,借此提升自己观点的可靠性,增强了说服力。
4.根据文中信息,给“安静辞职”下一个定义。
5.文中“‘安静辞职’看似美好,却也折射出很多问题”。该如何避免“安静辞职”的负面影响呢?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2023-06-06更新 | 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二十五届全球大会上提出世界图书日的设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来,俄罗斯认为世界图书日还应当增加版权的概念。1995年10月25日——11月16 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正式确定每年4月23 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读书日”“世界图书日,其主旨宣言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摘编自百度百科等)

材料二:

为及时了解目前西安市民的阅读状况、阅读习惯及影响因素,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西安市统计局开展了专项调查,调查对象为成年人。

调查显示,每天阅读超过30分钟的被访者占55.2%,四成多被访者每天阅读不到 30分钟,10.4%被访者每天阅读不到5分钟。没有时间是被访者不阅读或阅读时间相对较短的主要原因。从总体上看,阅读时长和文化程度密切相关,被访者的文化程度越高,阅读时间也越长。

调查中,超过半数的被访市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值得一提的是,和 2016 年西安市首次市民阅读状况调查不同,数字化阅读方式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调查中,超五成 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也把数字化阅读作为首选方式。在数字化阅读倾向明显的今天,作为深阅读的重要方式,纸质阅读的地位仍然不可替代。调查中,首选纸质阅读的被访者占到三成,其中,学生占比达 50.0%。

调查显示,时事新闻是市民最感兴趣的阅读内容,关注度为66.9%。在把时事新闻作为首选阅读内容的被访者中,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比超七成,男性占比为 69.3%。位居兴趣榜第二、三、四位的分别是生活常识(关注度50.9%)、中国历史(关注度 43.5%)和专业知识(关注度 40.3%)。

(摘编自《2021年西安市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 新闻成为市民最感兴趣的阅读内容》,《三秦都市报》2021年4月20日)

材料三:

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连续八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2020年10月,中宣部印发了《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部署了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的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提出到 2025 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

近年来,出版行业持续加强优质阅读内容供给。自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实施了优秀通俗理论年以来,出版行业持续加强优质阅读内容供给。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实施了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出版工程、优秀青少年读物出版工程、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等,推广优秀出版物。出版行业通过举办中国好书”“数字出版精品遗选计划”“有声读物精品工程等推荐活动,向社会推荐了一大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精品出版物,引导人民群众养成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品位,提高阅读能力。

十三五以来,各地精心组织策划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积极举办读书月、读书周、阅读日活动,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富有新意的阅读活动品牌。北京阅读季”“书香荆楚·文化湖北”“书香八闽等书香品牌不断得到培育和巩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积极参与。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所有省区市都有省级阅读活动品牌,80%以上的县(区)有品牌活动。特别是在每年的世界读书日期间,各地各部门积极开展系列重点活动,大力引导全社会关注、参与阅读。

(摘编自《让中华大地充盈书香》,《人民日报》2021年4月23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过半数的被访者每天阅读30分钟以上;在每天阅读少于30分钟的被访者中,每天阅读少于5分钟的被访者占比为10.4%。
B.被访者的文化程度对阅读时长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文化程度低并不是被访者不阅读或阅读时间相对较短的主要原因。
C.纸质阅读是“深阅读”的重要方式,从首选纸质阅读的被访者的占比看,当下,数字化图读尚不能代替纸质阅读的地位。
D.从阅读内容来看,时事新闻比生活常识、中国历史等更受关注;在对时事新闻最感兴的被访者中,青年占比不到三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常重视阅读,于1972年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于1995年设立“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B.“世界图书与版权日”的设立有助于引导更多的人参与阅读,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一些大师的感恩意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C.2016年,西安市中老年人较少接触数字化阅读,2021年西安市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中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喜爱数字化阅读。
D.我国将于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出版行业、各地政府都应积极采取措施。
3.近年来,我国在促进全民阅读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主要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2021-12-03更新 | 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