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8 题号:2015700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意,就是诗的意境。诗的意境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与情感融为一体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情与理融合为“意”,形与神凝结为“境”,情理与形神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结出了诗意之果。诗意是文学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一种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的存在。因此,诗意具有潜在性、模糊性和延伸性的特点。那么,小说的诗意又是什么?小说的意境与诗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因体裁的属性不同,因此不能等同于诗的意境。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题目意思是“论诗的技艺”。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故“诗”的创制指一切文艺创作,可见诗意对于所有文学艺术作品都具有普遍意义。朱光潜说得更直接:“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因此,诗意并不是诗歌所独有的,涵盖了其他文艺作品。对于小说而言,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

解读小说的诗意有两把钥匙,第一把钥匙是汉朝董仲舒所说的“诗无达诂”。意思是说,对《诗经》从来没有一个完美的解释。之所以不能“达诂”,盖因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了审美鉴赏的差异性,于是就有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小说的诗意,要想“达诂”也非易事。鲁迅的小说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诗意的代表之作。叙事十分克制,简约洗练,从不铺张。顺着小说的人物走向和故事脉络前行,在五光十色、意涵丰盈的文字之外,是小说张力的刚劲、诗意的席卷,不断开启着读者的心理和生理观感,在五味杂陈之中,悲悯、怨恨、疼痛,一齐涌上心头,让人有很多话想说,却又说不出来,最终变成了读书人的一声长叹。这便是诗意的震撼力。

“达诂”成为研究者的共同理想,但是要实现“达诂”却难乎其难。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也是诗意小说的范本,极为精致的文本建构和冷静叙事,使小说打上了一层现代简约主义色彩。简约主义要求把作品中多余的元素删减到不能再删的地步,留下实实在在的干货,以达到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这样就产生了一些看不见的空白,这些空白就成了老庄哲学中的“无用之用”。它总是在触发你的思维引擎,让你不由自主地走进作品所设置的艺术深渊,去抽丝剥茧,阐发新意。所以,自《受戒》发表几十年来,话题不断。

解读小说的诗意的第二把钥匙,是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诗无达诂”形成了跨越时空和国界的思想呼应。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八分之一,是小说文本表现出的文字和形象。水下的八分之七就是情感和思想,读者尽可以结合文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探寻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核,与作者的写作动因发生神交,以达到二者之间的情感契合。

一般而论,叙事密不透风,主题鲜明而单一,结局圆满,四平八稳的小说,在诗意上是略逊一筹的。叙事时一味做加法,太过细腻会产生水分,无遮蔽,不留白,所有空间都被作者自己挤占了,堵住了行文的疏朗之气,也堵住了诗意的生长点。这样的小说或许是无可挑剔的,但同时也让读者无话可说,最终趋于平庸。

(摘编自李春平《关于小说的诗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意是一种艺术境界,它涵盖了情理与形神两方面,而这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B.解读小说的诗意要靠“诗无达诂”和“冰山原则”,但后者比前者的作用要大得多。
C.从希腊文词源意义来说,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所谈论的对象应不限于诗歌创作。
D.通常情况下,要想让小说更有诗意,那么小说的叙事就不能密不透风,不能太过细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引用朱光潜的话,为解读小说的诗意提供了理论依据,更有说服力。
B.文章通过对小说诗意的解读分析,证明了小说诗意比诗歌的诗意更胜一筹。
C.文章以鲁迅小说中的诗意为例,是为了论证读者对小说的审美鉴赏存在差异性。
D.文章是从“诗无达诂”与“冰山原则”的对立统一关系角度来分析中心话题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判断一部小说优劣的标准当中,是否具有诗意是其中的一个,尽管这种诗意和诗歌中的诗意不完全等同。
B.依照“冰山原则”,读者读小说时只需发挥想象力,将感悟到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核与作者的写作意图契合即可。
C.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现代简约主义的创作主张都是影响解读小说的诗意时很难实现“达诂”的因素。
D.具有叙事密不透风、主题鲜明而单一、结局圆满等特点的小说或许是无可挑剔的,但它也有可能只是平庸之作。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的故乡观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拘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

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B.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
C.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D.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
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
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B.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C.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D.“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
2022-07-24更新 | 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21《阿Q正传》在北京《晨报附刊》分章连载。当时主编《小说月报》的沈雁冰说:阿Q这人,要在现社会中去实指出来,是办不到的;但是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一语,道出了阿Q令人产生精神反思的深刻意义。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的绪论中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阿Q正传》是鲁迅精神反思的全面结晶。鲁迅不仅反思自己,而且希望通过阿Q这个艺术典型唤起中国人的精神反思。

几千年来,精神胜利法这种精神现象在中国是很突出的。明末清初,利玛窦、南怀仁等传教士携西学来华,中国知识分子便喜欢以一种老子化胡式的想象来理解西学”,以保持对中学的自信。譬如黄宗羲曾说,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这种唯我独尊、鄙夷四方的观念在中国人头脑中充斥了几千年,降至近代,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帝国主义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然而在致命的打击面前,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却拒绝正视现实,承认失败,以总结教训,重振国风,反而文过饰非,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靠虚假的精神胜利来麻醉自己和国民的灵魂。于是,精神胜利法就成为近代中国一个普遍的精神现象。因此,对中国人来说,至关重要的就是需有人来大喝一声,使之猛醒,实现精神的自觉。

鲁迅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正是这一重任的承担者。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这一不朽形象表现了人类容易脱离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陷入主观主义误区的普遍弱点。鲁迅则通过阿Q这一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当时中国的一种昏聩颟顸、自欺欺人的精神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易于逃避现实、退入内心、寻求精神胜利的精神机制。《阿Q正传》可以说是哲学小说。阿Q是一位与世界文学中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等典型形象相通的着重表现人类精神机制的特异型的艺术典型,可以简称为精神典型”。以这些典型人物为镜子,人们可以看到自身的精神弱点,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陈涌说:鲁迅即使没有其他著作,只要有一部薄薄的《阿Q正传》,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人可比的最伟大、最深刻的作家。鲁迅《阿Q正传》的发表,标志着这位精神界之战士担负起改变中国人精神的立人重任,成为不朽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为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文明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阿Q正传》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在中国还很普遍,确实是不存在而又到处存在的”。

堂吉诃德到临死时才明白自己不过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并非什么骑士;阿Q则是直到被押往法场时还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这两个艺术形象都是绝妙的镜子,启悟人们认识自己,实现精神的自觉。《阿Q正传》绝不是表面化地描写阿Q的可笑言行,而是穷根究底地找出这种可笑言行的精神根源,明确概括为精神上的胜利法,详细而清晰地传达和描写出来,使之升华到精神典型的境界。鲁迅创造精神典型的意识的确较之前人更为自觉、明朗。但其中的哲学本意是常人难以理解的,这一百年来,《阿Q正传》几乎成为考验一个人阅读力、领悟力和思想水平的试金石,成为启发人们精神反思的警示器。

(摘编自张梦阳《论阿Q的精神反思意义》)

注释:①老子化胡:佛教传入中国之初,社会上受华夷论影响,出现了“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化胡成佛之说,以宣传佛道同源论或老子转生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雁冰“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不是因为他生活中见过阿Q这个人,而是他阅读过程中可能疑惑自己身上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
B.“精神胜利法”的特征是:用主观意愿宽解和疏导客观实际的失败,以减缓自己的精神压力、思想负担和情感矛盾,达到心态情绪的平衡稳定。
C.鲁迅作为伟大作家,为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文明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致于《阿Q正传》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D.《阿Q正传》中对阿Q可笑言行的描写,会让很多读者,将阿Q只当作一个滑稽小丑去理解,从而无法看到这种可笑言行的精神本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鲁迅的精神反思,阐述了“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和存在的价值。
B.文章灵活运用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手法,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通俗性。
C.文章第三段对比堂吉诃德和阿Q的不同点,来说明阿Q在中国更具典型性。
D.文章引用陈涌的言论,来说明《阿Q正传》是鲁迅所有小说中最深刻的一部。
3.下列表述,不符合材料中所论的“精神胜利法”范畴的一项是(     
A.苏轼泛舟赤壁,面对客人的悲伤,劝慰客人多看看山间的清风明月,希望和客人一起徜徉其间,自得其乐。
B.1127年,金兵把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二人俘虏北去。北宋旧臣称之为“二帝北狩”,说徽钦二帝去北方打猎去了。
C.《新青年》上发表过林损的一首诗,开头两行是:“乐他们不过,同他们比苦!美他们不过,同他们比丑!”。
D.东西被偷了,旁人安慰你“蚀财免灾”;一门心思努力上进却事不遂愿,好心人劝你“无官一身轻”。
2023-04-28更新 | 16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愁何处寻?令人沉醉的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独具特色的乡土风情,是农村地区的灵魂和血脉所在。

山歌、食谱、刺绣……这些在民间由群众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技艺,犹如一座座可以深入挖掘的文化宝库,其中蕴藏着促进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全国政协委员陈际瓦建议,及时抢救保存口口相传的山歌、无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利用节庆日开展对餐饮食谱、陶瓷竹木、纺织刺绣等传统手工艺的师徒传承、大师点评等活动,让它们从“橱窗展示品”变成“人间烟火气”,推广建设乡村生态文化博物馆,原汁原味展示传统农耕文化魅力。“通过有效整合民俗节庆中的人文资源,活态化传承民俗节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进公民人文素养,鼓励人们向上向善。”陈际瓦说。

非遗扶贫,一头连着党中央的民生政策,一头连着中华民族的文脉赓续。近年来。文化部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聚焦脱贫攻坚。通过支持以传统工艺为主的非遗项目,有计划、有组织地建设非遗扶贫工坊,实现贫困人口就地就业和居家就业,成为非遗助力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全国政协委员张妹芝建议,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升级为非遗工坊,以非遗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扶持非遗工坊进行产品创意创新设计,推出符合时代特征、融入当代生活和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系列;扶持非遗工坊与各互联网电商平台、商贸平台建立合作对接机制,促进非遗产品进旅游景区和商业网点等,线上线下结合,延长产业链,开拓国内外市场。”张妹芝说。

谈及乡村旅游,全国政协委员李修松认为,古村落保存了较多的古民居类文物,承载了村民自古以来生产生活积淀的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可利用古村落各类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全国政协委员吴尚之认为,应通过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来为人们留住对故园的记忆。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鲜活载体,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寄托着中华儿女的乡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努力破解保护难题,留住传统村落蕴含的乡愁,才能让乡愁有守望之地,文脉有寻根之处,发展有传神之笔。

“要找准策略,在乡村建筑的传承创新中弘扬乡村文脉。”全国政协委员郑大发建议,应科学把握乡民对居住、就业、交通、环境等方面的现代化需要,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建筑机理和历史风貌的基础上,为旧建筑注入现代居住的新功能,同时将乡村建筑纳入规划管理范畴,统筹乡村振兴与文脉呵护,从而为老百姓塑造具有自身特色、充满人文精神的居住空间。只有让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才能留住最美的家园,这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摘编自《用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0月1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保护好令人沉醉的乡村文化和传统村落,才能寻找到乡愁。
B.陈际瓦建议,应当深入挖掘群众世代传承的文化宝库,从中寻找促进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
C.近年来,国家多个部门支持各地建设非遗扶贫工坊,是由于它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文脉赓续。
D.让传统文化记忆从“橱窗展示品”变成“人间烟火气”,就能增进公民人文素养,鼓励向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次引用人物原话,目的是论证利用传统文化实现乡村振兴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B.文章以“乡愁”起笔引出话题,经过分析论证,得出了以传承文化来留住乡愁的结论。
C.文章论证从非遗扶贫到乡村旅游,再到古村落保护和乡村建筑的传承创新,层层递进。
D.第四段先点出古村落的内涵,接着对比分析其发展,指出了保护传统村落的重大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发利用古村落各类文化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业,实施文旅融合,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
B.非遗工坊既要传承传统文化,也要创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对接电商平台大力发展线上销售。
C.古村落保存了较多的古民居类文物,承载着村民们生产生活所积淀的百科全书式的文化。
D.乡村建筑要为旧建筑注入现代居住的新功能,建设美丽乡村,统筹乡村振兴与文脉呵护。
2021-05-07更新 | 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