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37 题号:2019624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胜利8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长征永远在路上。必须清醒认识到,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今天,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新的长征路上,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坚定理想信念,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才能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只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才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矢志奋斗;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必须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统筹全局,为实现我们的总任务、总布局、总目标而矢志奋斗;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奋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矢志奋斗。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愤图强、奋发有为,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我们就一定能在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摘编自《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材料二:

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

8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到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黄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令下,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钧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

“……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红军长途行军”“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这话都不假,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歼灭了。

(摘编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共穿越十余省,走过了二万五千里,经历大小战斗六百余次。
B.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极为艰难;娄山关、腊子口是险要之地,在这里进行过激烈的战斗。
C.在新的时代,推进党的建设,取得新时期的伟大斗争的新胜利,仍然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D.马家军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包围红军,结果却被红军反包围,这使国民党的中央军受到了重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发扬长征精神,建设当代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就能维护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
B.面对风险挑战,要“逢山开道、遇水架桥”,这表现了党和人民轻松战胜困难的信念。
C.“秋高气爽”写出了红军与马家军作战的环境特点,透露着愉悦的心情和必胜的信心。
D.文章特意交代蒋介石的电报内容,旨在对国民党进行讽刺,正面表现红军长征的艰难。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长征精神及其传承发扬的一项是(     
A.瑞金苏区的建立和壮大,除战略战术运用成功外,民众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
B.红军翻越夹金山时,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却被严寒冻伤致死。
C.焦裕禄治理兰考县时,以乐观的心态和过人的意志克服自然和身体的种种困难。
D.抗击新冠时,无数医务工作者前仆后继,用生命和热情谱写了抗疫的浩荡史诗。
4.两则材料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5.请依据材料一,谈谈学习《长征胜利万岁》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不仅起到孕育者的作用,还能够发挥守护者的作用。因此,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力量凝聚枢和发展风向标,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那么,在中国特色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怎样的乡村文化呢?

首先,需要具有现代性的乡村文化。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乡村文化必须具有现代精神,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形成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源动力。必须通过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乡村文化的现代性,不是简单机械的城市化。它既要借鉴现代工业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先进性,又要维护乡村文化独立的价值,维护、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使之与现代农业相匹配,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适应。

其次,需要有独特性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特色,乡村文化的价值所在也是其特色。支撑乡村振兴的乡村文化,一定要结合乡村的传统禀赋、资源特点,结合乡村的山水人文,建设具有各自特色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要有特色,就有要有点小,让农民喜欢,使市民稀罕。如一些近距离、参与式的乡村歌舞,尽管场地小甚至音不准、曲不全,但这些“土乐”“土舞”,来源于村民的生活,参与感强,能够引起村民共鸣,引发市民的稀奇感。

再次,需要有正能量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不全是精华, 而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文化。有些乡村文化催人振奋,有些也让人消沉。我们要保留好的乡村文化,摒弃坏的乡村文化。有正能量的乡村文化符合时代潮流与社会发展需要,是尊重乡村的实际与本土资源、结合时代需求和遵循农民主体性的乡村文化。有正能量,乡村文化才能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

最后,需要能够承载乡愁的乡村文化。乡愁是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的凝固剂。人们对乡村某一个人的怀念,对乡村一山一水的记忆,对一段童年喜怒哀乐的图画,都可以勾起浓郁的乡愁。乡愁是一句地方土话,是一位久别的老乡;乡愁也是一点小伤感,是一丝小牵挂,是一缕小回忆;乡愁还是一道土菜,是一杯土酒。传统乡愁是本乡人的愁,现代乡愁是城乡居民共同的愁,因而我们需要加大乡村文化的开放性,拓展乡村文化的多功能建设,以此牵动城乡居民乡愁的乡村文化发展。

(摘编自陆福兴《振兴乡村文化,建设有灵魂的乡村》)

材料二:

乡愁是对乡土的眷恋之情,是对故土的情感寄托和思念,自身安全受到威胁的乡村文化正逐渐丧失乡土文化的淳朴本真,让游子们徒增乡愁。当下,乡村文化正遭受破坏,村民产生焦虑与不安的紧张情绪,而且这种消极情绪具有传射性,它在特定的乡土时空传播和扩散,易引发村民群体性的压力和焦虑。在乡土社会的文化场域中,一旦焦虑演变成群体性恐慌便会造成文化聚合力的下降,使村民对乡村文化整体丧失信心。在这样的情形下,村民很容易漠视甚至排斥乡村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这就给城市文化的入侵创造了便利条件,焦虑伴随恐慌也不断产生。

乡村文化安全危机源于土地、人才和产业的文化抽离,我们需要从整个文化系统场域(农村资源、人力、产业、政策)的完备建构中来维护乡村文化的完整性,提升乡村文化自信的底气。

第一,要保护土地和环境资源。土地是乡村最基本的资源,也是乡村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工业化造成土地的抽离和乡村环境的破坏,只有保护好土地和环境,坚持绿色发展,才能为乡村文化自信提供永久的生命力。

第二,要发展乡村经济,为乡村文化自信提供产业支撑。当前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加强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增强科技创新、促进乡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业强则乡村美,农村富则文化才能自信。

第三,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增强文化自信的主体力量。新时代职业农民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催发、市场经济的磨炼、社会大学的哺育,他们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摆脱了小农经济思想,是乡村文化自信的主力年。他们外出时是打工者,返乡时成为创业者,他们有能力、有想法、懂技术、会管理,因此要培育本土的新型职业农民,积极扶持本地的草根经济,大力引导优秀的职业农民返乡创业,实现金凤还巢

乡村文化预警是维护乡土文化安全、应对乡村文化危机的重要制度保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前我国在文化预警方面还比较薄弱,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文化状况评估系统和预警指标体系,并不能识别出当前文化安全的风险等级。我们需要在乡村范围内收集文化安全信息和数据,建立一套适用于乡土安全文化预警的指标体系,定期进行文化安全风险的测评、评估和趋势分析。

此外,还要制定长远的乡村文化安全的发展战略,使乡土社会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免于都市文化的侵蚀和破坏。要抵制住市场化的都市文化的诱惑,保持乡土文化的独特品位,营造经济发展与乡村文化创新的良性互动。

(摘编自沈一兵《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危机及其文化自信的重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性乡村文化既要借鉴现代工业文化和城市文化,同时也要原汁原味地保存具有自身独特性的文化。
B.只有正能量的乡村文化才能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因此,我们要对原有的乡村文化加以扬弃。
C.在乡土社会的文化场域中,群体性的焦虑有时会演变成群体性恐慌,谣言也会伴随着恐慌不断产生。
D.我们需要在乡村范围内收集文化安全信息和数据,建立指标体系,从而识别出文化安全的风险等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所以,任何漠视甚至排斥乡村文化安全的观念都是有害的,都要加以澄清。
B.一道土菜,一杯土酒,离开故土的本乡人特别念想故乡的味道,因此,要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就需要强化乡愁文化。
C.只有保护好土地和环境资源,促进乡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乡村文化自信的底气。
D.乡村与都市是两种完全对立的文化,要让乡村文化免于都市文化的侵蚀和破坏,就要有长远的乡村文化发展战略。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乡村文化原有独特性的一项是(     
A.流浪歌手在乡村场院唱歌,村民随意打赏。
B.流光溢彩的上海滩,农民表演乡村灯光秀。
C.湘西女子在胸前土蓝布围裙上绣上一朵花。
D.逢年过节,长辈给晚辈发红包作压岁钱。
4.围绕乡村文化安全问题,材料二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5.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一首饱含乡愁的诗。请结合材料,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2022-02-19更新 | 13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媒介生态变化推动网络剧新发展。随着当下网络视频蓬勃兴盛,视频的通信社交、新闻纪实、文艺娱乐等方面的应用逐渐普及,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生活和文化需求,这也推动网络剧在体裁、题材、表现方式等方面不断拓展。与此同时,相关管理部门提升对网络剧质量的监督管理水平,有力推动网络剧创作规范化、精品化发展。

在网络剧新生态中,大制作即所谓“超级剧集”的篇幅容量与传统电视剧已无太多差别,从过去对传统电视剧“题材短板”的补充逐渐过渡到与电视剧互为补充、比肩而立。大量资源为网络剧精品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缩小甚至消弭了电视剧、网络剧在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差异。

视频网站与影视机构强强联手是提升剧集品质的重要基础。一批实力雄厚的影视公司纷纷布局网络剧市场,知名影视导演和成熟演员加盟网络剧拍摄日渐成为趋势。同时,网台密切合作对网络剧制作播出有积极作用,在这方面,《破冰行动》提供成功范例:该剧由视频网站与央视电视剧频道联合制作、监制出品,是网络剧探索主旋律表达的有益尝试。在剧目排播上,首轮播出的网络版和央视版吸引不同圈层观众,获得广泛话题度。

在网络剧新生态中,长篇网络剧不断晋级,相应地也会让网络剧失去曾经短平快等特色,而此时出现的微网剧、竖屏剧、互动剧等新形态网络剧开始填补这一空缺,让网络剧始终保持求新求变的优势与活力。这些新体裁样式与早期“段子剧”有相似之处,但又不是简单回归,而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体裁新变,以其短小、喜感、互动性等特色满足多样化审美需求。

需要看到,当下网络剧虽然收获丰饶,但精品剧在整体创作中占比还不够高,内容同质化现象仍然存在。网络剧要想继续保持创新活力,首先应在题材类型上拓宽表现内容,突破玄幻、古装等固有题材囿限,积极拥抱现实,拓展新题材空间,通过多元化、探索性的艺术表达和垂直细分、差异化的内容开掘对现有题材进行深入表现。

(摘编自戴清《网络剧发展方向:精品化大众化特色化》)

材料二:

随着类型化的成熟和制作上的专业化、精品化,网络剧与台播剧在当下可谓平分秋色。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网络剧单方面向传统影视剧靠拢,事实上这些年来,网络剧已多多少少改变了传统影视剧制作、传播、观看的底层逻辑。

传统影视作品特别是电视剧原本就是针对大众的文化工业产品,网络剧则尽可能地把这一特征发挥到了极致,最重要的是网络剧参与构造了一个与现实生活密切交互的虚拟空间。在过去,传统影视剧往往是模仿现实,在叙事上重视情节的完整性和人物形象塑造的丰满度,看起来十分“真实”,不过观众也都清楚那是一个个平行的幻想世界,是每天暂时脱离日常生活、沉浸在现实主义叙事幻觉中的一两个小时。而在网络剧之中,剧情或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不再那么重要,相反,提供高度符号化的、可供快速辨认的类型化的快感才是关键。多数时候,观众对有没有“梗”、CP好不好“嗑”等的关注超过了对网络剧内容本身的关注。网络剧相较于传统影视剧的沉浸感是减弱的,而观众的参与度却发生了质的改变。

与其说在讲故事,倒不如说网络剧为观众提供了表达情绪和意见的素材。亨利·詹金斯曾以“文本盗猎”来形容观众对影视剧的创造性参与行为——主要是制作同人视频、写同人文等,不过这也需要在影视剧播出和观看之后才能有所反馈。网络剧时代的“盗猎”行为显然具有即时性乃至超前性的特征。“弹幕”文化可以说是即时性的代表,在特定的时间点出现的评论带给观众一种同时观看的错觉,而且有时比剧情本身更有趣,导致不少人不佐着弹幕都看不下剧。此外,在网络剧的宣发阶段,粉丝或平台方就已经开始不断地放出路透、制作话题冲媒体热榜,在播放过程中截取“高光时刻”、进行二次创作剪辑,以及播放系统中“只看TA”“倍速播放”的设置,实际上都为观众更快地筛选素材、参与话题提供了方便。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观众的参与已不再纯粹和自主,因为平台方经常会利用这种高参与度来扩大宣传。

网络剧可控制速率又可随时暂停和重放的播放特点,也在快餐式的消费之外,创造了“N刷”的现象。这种情况多出自有一定理解难度、需要“盘逻辑”的悬疑剧,例如火出圈的《隐秘的角落》,就有网友通过反复观看、截图分析某些情节,甚至从短暂的音画分离中解读出除了黑化的朱朝阳以外另外两名同伴均已死亡的“隐藏结局”。这也使平台并不能完全忽视内容的力量,即便背后仍然是流量的逻辑。

(摘编自欧阳月姣《中国网络剧的逻辑与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网络剧的新发展既与媒介生态的变化有关,又与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有关,两者助推网络剧多向发展。
B.网络剧发展得越来越好,许多实力雄厚的影视公司纷纷加入,大制作越来越多,但网络剧也失去了短平快的特点。
C.网络剧注重质量的提升,当下已能与台播剧分庭抗礼,且在一定程度上更改了影视剧制作、传播、观看的底层逻辑。
D.网络剧是针对大众的文化工业产品,参与构造了一个与现实生活密切交互的虚拟空间,更加关注观众的快感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论述了新生态下网络剧发生的变化,材料二主要论述了网络剧给影视剧行业带来的变化。
B.欣赏网络剧时,观众的沉浸感较弱,这是因为网络剧的剧情或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不那么重要。
C.为方便观众参与,网络剧平台方手段多样,例如在播放过程中截取“高光时刻”、进行二次创作剪辑。
D.“弹幕”文化、“只看TA”和“倍速播放”等是网络剧改变传统影视剧观看的底层逻辑的生动体现。
3.下列选项,属于亨利·詹金斯所说的“文本盗猎”现象的一项是(     
A.在第四届新少年作文大赛中,王宁同学虚拟了《红楼梦》中的几位人物进行网购的故事,写了一篇文章。
B.导演钱雁秋在《西游记后传》播放多年后照搬其故事情节,更改设定拍出《石敢当之雄峙天东》。
C.出于对电视剧《仙剑奇侠传》的喜爱,有网友创作了十二幅有关主要人物圆满结局的漫画作品。
D.网络剧《画江湖之不良人》以唐朝末年为背景,虚构了群雄为争夺“龙泉宝藏”激烈斗争的故事。
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网络剧改变传统影视剧制作、传播、观看的底层逻辑的表现。
5.北京师范大学张智华教授认为,网络剧所处的新媒体环境通过对人类意识的模拟,创造了艺术真实,也使网络剧具有了后现代主义美学倾向。美学家哈桑指出:“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就是不确定性,破碎性,反正统性,非我性,内在性。”请结合哈桑的话语以及两则材料对网络剧的“破碎性,反正统性”加以具体分析。
2022-12-22更新 | 1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遏制文学世俗化趋势
周思明
中国当代文学60多年的曲折历程,实际上就是文学核心价值观不断体现的过程。应该看到,世纪之交以来,文艺世俗化的趋势已然显在。应该承认,世俗的文学拥有相对广大的接受群体,这是因为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相对紧密,与普通读者的消费心理比较吻合。将世俗文学纳入当代文学的版图必然会冲击原有的文学格局,但只有这样,新世纪的文学生态链条才是完整的。
与集中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的文学精品建构相反的是低俗文学。在娱乐至死、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崇高、信仰、悲悯、关怀等这些曾经被文学写作者视为神圣美好的概念,在一些作家笔下已变成明日黄花,文学已不再是他们心目中神圣不可亵渎的伟大事业,他们用生花妙笔殚精竭虑地传达着快感,书写着利益,表现着“愚乐”,叙述着卑微,以迎合市场,迎合某些审美趣味不高的读者,这种远离核心价值观的文学,偷袭了读者的心灵,污染着社会的风气。原本,针砭生活中的阴暗与冷酷,鞭挞现实中的不良和鄙陋,应是为文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为文者的不二选择,其目的是为了向世人昭示人性的善美与纯真,激发人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崇高的无悔追求,但不幸的是,大量的低俗文学作品的蜂拥出现,使得人们读了之后,变得卑微而消极、悲观而厌世。
作家们努力建构文学精品,是时代生活的要求,也是读者的殷切期望。人们希望并渴求文学精品的不断涌现,是希望在经济不断增长、生活走向富足的同时,能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知道,人的生存与发展,仅仅有“历史的经济阐释”是不够的,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求也是不够的,还应该关照到精神的更高层面。所以,作为肩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崇高使命的作家,有责任从人的精神层面表现和升华民族生存状态。
作家们用心建构文学精品,更是民族文化的希望所在。作家们作为文学生产的主体力量,应该对自己有更严的约束和更高的要求,要深入大众生活,在个体与群体、历史与道德、物质与精神、悲剧与崇高、审美与功利等多种矛盾关系所形成的错位、冲突和张力中,构建经得起现实和历史考验的文学精品。要致力于人的发现、人的讴歌与人的怀疑、人的分裂的矛盾统一,将表现大众、表现民生与自我审察、个性批判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在种种复杂、动态关系中不断整合发展,并勇于以科学的观念、艺术的方式体现科学正确的价值取向,融入人类灵魂重铸、华夏文明再造的洪流中去。
作家们致力于生产文学精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需要的。按照这一要求,文学不仅应该展示历史中个人具体微观的心灵波折与内在痛苦,而且也以其生动深刻的塑造,对民族新型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助作用。在这一构建过程中,文学显然可以发挥独特而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当下,价值标准的紊乱几乎是“前所未有”,然而,这些似乎尚未得到人们的足够关注,也很少有人为此感到焦虑和痛苦,甚至以为是“思想的空前多元”而盲目“愚乐”着。这是十分危险的,也是很可悲的。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要体现崇高、信仰、悲悯、关怀等主题,这些主题曾经被文学写作者奉为神圣与美好。
B.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应针砭时弊,鞭挞生活中的假恶丑,昭示人性的真善美,激发人们思考人生,追求崇高。
C.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应致力于发现、讴歌、怀疑人性的光辉及人的矛盾,融合表现大众民生与自我审查批判。
D.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以科学的观念、艺术的方式体现科学正确的价值观,重铸人类灵魂,再造华夏文明。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世纪以来,文艺写作趋向世俗化。世俗化写作丰富了文学生态的同时,对文学核心价值观的取向提出了严峻挑战。
B.低俗的文学作品能够满足审美趣味不高的读者的低级趣味,也容易将人们引向卑微而消极、悲观而厌世的危险境地。
C.作家在作品中尽情地展示历史中个人的心灵波折与内在痛苦,虽迎合了低俗读者的需求,但远离了文学核心价值观。
D.在娱乐至死的现实社会,文学呼唤“大雅之声”,以抵御“愚乐文学”,用强大的正面力量遏制文学的低俗化趋势。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今,低俗文学作品盛行,占据着文坛,污染着社会风气。构建文学精品,是抵制低俗文学的现实需要。
B.人的生存与发展,除了物质需求外,还需要精神关照。构建文学精品,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读者的需要。
C.民族的发展需要昂扬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构建需要优秀文学。构建文学精品,是民族文化的希望所在。
D.文学对民族新型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的推助作用,构建文学精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
2016-11-18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