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论说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7 题号:2020165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群而不党义

鲁论《卫灵》篇群而不党,集注和以处众而不阿比,君子处众之道,诚如是矣。《论语》曰:诗可以群。曰:鸟兽不可与同群。之义近公也。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曰:君子不党。之义近私也。公则为和为周,在朝可以收同寅协恭之美,在野可以释矜世骇俗之嫌。私则为流为比,有其材则凭城据社而堪虞,无其遇则逐末随波而不恤。公私之间、群党之义判然矣。君子之群而不党之由于器识学问亦然矣。

由是以推,王导恶于王敦,蔡邕铭恩于董卓,党矣而无所为群。贾生羞伍夫绛侯,屈原被谗于靳尚,不党而亦不能群。所谓群而不党者,必如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诸君子,以集思广益而渊然,以黜崇正而毅然,以激浊扬清而霭然,盖无其量者,不能群群矣。而识不足以自固,则又不能不党,此其大较也。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如唐之牛李、宋之洛蜀朔、明之东林,虽不可以一概论,然小人之所以倾陷正士者,无所不至。而不能以群化党,使合乎人心之正、天理之公,诸君子亦与有责焉。以为群,则君子与君子宜无不同,何以洛蜀朔之显分门户?以为不党,则聚徒讲学,何必以诋讥朝政为能。非器识学问之兼至者,盖不足以语此矣。

后之君子果以释党为心而不以树党为事则进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门养晦。其在《礼》曰:君子敬业乐群。此君子之群也。其在《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此不党之君子所普为治也。否则意气未化,而声气助之,至欲合群力为君国抗,此则天下之乱也。

(节选自《赵佩茳集》,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之君子A果以释党B为心C而D不以树党为事E则进F而正色G立朝H退而杜门养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指光明的,与《离骚(节选)》中“唯昭质其犹未亏”的“昭”词义相同。
B.纵,指放纵、任由,与《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纵豆蔻词工”的“纵”词义不同。
C.邪,用作名词,与《师说》中“圣益圣,愚益愚”的第一个“愚”字用法相同。
D.王道,指以仁义统治天下的政策,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对“王道”的相关描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经据典,分析“群”“党”的不同内涵,阐明了集体与个人、群与党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B.作者认为,王导、蔡邕党而不群,贾生、靳尚不党不群,是因为他们不是器量见识与才学兼备的人。
C.作者认为唐代的牛李党争,宋代洛、蜀、朔三党分立以及明代东林党等,都存在小人用卑劣的手段构陷排挤正直之士的情况。
D.作者认为像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等人群而不党,真正达到了《礼记》和《尚书》中所提出的“君子之群”的境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私则为流为比,有其材则凭城据社而堪虞,无其遇则逐末随波而不恤。
(2)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
5.历史上的朋党之祸值得后人警惕,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党而不群”的危害。
【知识点】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供神明。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倚立而思远,不如逮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节选自徐干《治学》)

材料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节选自《元史·王冕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夜潜出A坐B佛膝上C执策D映E长明灯F读之G琅琅H达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庠序,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称学校。
B.顾,指回头看,与《荆轲刺秦王》中“顾计不知所出耳”的“顾”意思不同。
C.矫首,文中指抬起头,其中“矫”与成语“矫枉过正”中的“矫”意思不同。
D.异之,认为他与众不同,“异”与《过秦论》“愚黔首”的“愚”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是圣人看重的事情。作者认为学习是以前的君子成德立行、名声不朽的原因。
B.徐干强调行动的重要性。否定学习只思不行动的做法,和《劝学》中观点相近。
C.徐干强调志向的重要性。认为志向在学习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才华起次要作用。
D.王冕幼时喜欢学习。他的母亲理解支持他学习,送他到寺庙里让他能安静学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懿德,故可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供神明。
(2)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
5.材料二中,王冕能成为博学多通的儒生的原因有哪些?
2024-03-05更新 | 13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世儒学者,好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此言妄也。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圣人之言,不能尽;说道陈义,不能辄形。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

文本二:

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

【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
彼见孔子A为师B圣人传道C必授D异才E故谓之F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信师而是古”中“信”意思是“相信”,与《兰亭集序》中“信可乐也”的“信”含义不同。
B.“用意详审”中“审”意思是“周密”,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含义不同。
C.“不能尽解”中“解”意思是“解决”,与《师说》中“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解”含义相同。
D.“子之武城”中“之”意思是“到”,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充认为,圣贤们文中写的东西未必全都正确;匆忙中说的话也不能都对,所以当今的学者才会追问和反驳先贤。
B.王充用七十弟子向孔子学习时不能追问责难孔子的事实反驳一般评论者的观点,认为七十弟子未必胜过今天的儒生。
C.文本一作者以禹追问和责难皋陶为例,说明追问和责难能够让道理说得更明白,讲得更深刻,强调问难的重要性。
D.子游用孔子以前说过的话反驳孔子,指出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能使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王充对子游持赞赏态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
(2)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5.王充强调问难的原因有哪些?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概括。
2023-07-11更新 | 11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深虑论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黑不超过两处
故其子孙虽有至A愚不肖者足以B亡国C而天卒不忍D遽亡之E此虑之远者也
2.下列对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古代帝王祭祀社稷,于是社稷就成了国家或政权的代称。
B.“庶孽”指姬妾所生的子女,在本文中指刘邦即位后分封的燕、代、齐等十个同姓王。
C.“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相同。
D.本文中“区区”一词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指出古代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方面,从而引出本文论述的中心。
B.第二段叙述从秦汉至唐宋,历代统治者总结前代覆亡的经验教训,得出他们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的结论。
C.第三段强调“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由于思想的局限性,作者对“天道”的理解带有一定宿命论色彩。
D.本文说理深入透彻,语言明白晓畅,这一特点在他评论前代帝王的部分体现得尤为充分。
4.把文本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
5.“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请从“人事”的角度概述本文中使国家安定的治国之道。
2024-03-03更新 | 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