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传记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5 题号:2022017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铁院士王梦恕

王梦恕生于河南温县安乐寨。他的祖父王文郁在清末宣统二年考入国子监。王文郁青年时曾游历中国,最后成为孙中山的助手之一,1911年当选众议院议员。

抗战期间,殷实的王家在逃难中沦落为难民。在王梦恕后来的记忆中,全家只剩下祖父精心挑选的一箱书籍。王家与铁路的交集就在此时开始:父亲王崇和在陇海铁路谋得了一个检票员的差事。据王梦恕回忆,父亲是个“不称职”的检票员,很少追究车上的穷人是否有票。中学时代的王梦恕第一次听到了詹天佑的名字。詹天佑对于王梦恕的特殊意义在于,他将铁路工程师和科学家集于一身。在此之前,王梦恕的梦想是当一名铁路工人,“不再让外国人在我们国家修铁路,而是让中国所有的人都能在自己修的铁路上坐着火车,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年轻的王梦恕还是个武侠迷,仰慕《三侠五义》中的侠之大者。他一度想到峨眉山学功夫,做打抱不平的侠客。中学里一位许姓老师临终前给他写信,希望他改变个性,不要因愤怒干扰社会,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梦恕决定不再打架,并于1952年进入天津铁路工程中专大型建筑科,攻读桥梁、隧道专业。在天津,王梦恕遇到了被他称为生命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中的一个——吕学谟。吕学谟在南洋大学毕北后因强国梦归国,他们之间的友谊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后吕学谟去世。

从天津毕业,王梦恕在锦州铁路局勘测设计所成为一名铁路勘测人员。期间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完成了山海关区间约15千米铁路改线的设计任务。

1956年,他考入唐山铁道学院。在这里,他遇到了第二个重要的人——高渠清。高渠清是1950年前后自海外归国、建设新国家的那一批人之一,后来被称为“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教育的奠基人”。

1960年,王梦恕到成昆铁路实习,发生了一件被他称为改变自己一生的事情。那时,隧道工程手段落后,王梦恕到工地的第三天,8名工人因塌方遇难。此前,王梦恕一直钟情于桥梁设计,这次事故使他转向隧道工程。毕业时,他只给高渠清留了一封信,没打招呼就去了比“成昆铁路更艰苦”的地方。刚刚获得招收研究生资格的高渠清四处寻找他,但王梦恕并不领情,说道:“如果你进了隧道看到施工的场面就不会叫我回来,因为那里需要技术。”高渠清则向他展示了从国外带回的资料——使用先进爆破技术,隧道壁就像刀切豆腐一般整齐,没有一根柱子支撑,工人的施工安全有充分保障。心服口服的王梦恕开始了研究生学习。

1965年至1970年完成的北京地铁一号线,是王梦恕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大项目。只是,对这一时期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他为当时主持工程技术的施仲衡“出头”。那时这位技术权威已经被打倒,王梦恕找到造反派头头质问:“施仲衡博士从苏联回国参加地铁修建应该给予支持,他有什么罪!”

改革开放后,王梦恕南下粵北大瑶山,迎接他生命中最辉煌的一个工程——大瑶山隧道建设。当时,衡广复线要打通大瑶山隧道,隧道长度位列国内第一、亚洲第三、世界第十,包括使用双线电气化等复杂技术。铁道部隧道局上万名干部、工人云集岭南,一筹莫展。王梦恕决定采用一种先进的爆破技术:一次性使用800千克炸药,精确地将5米深、100平方米大的断面“切割”下来,而对周围岩体的破坏又被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王梦恕对于大瑶山工程的另一个主要贡献,就是采用了新的隧道施工技术,大大加快了工程速度并降低了投入。

(摘编自葛江涛《瞭望东方周刊》)

相关链接:

①王梦恕眼里揉不得沙子,有话从来不藏着,只要发现问题,哪怕是在专家会上也当面批评,丝毫不留情面,有时竟追到铁道部去“骂人”。

(《国家工程师王梦恕》)

②王梦恕曾言一生有两个梦想:一是我国铁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二是我国隧道建设成为世界第一。为了实现这两个梦想,40多年来,他始终兢兢业业,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称职的“地下工作者”。

(百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王梦恕在中学时代才首次听到詹天佑这个名字,但詹天佑对他却有特殊意义,他坚定了王梦恕当一名铁路工人的信念。
B.王梦恕仰慕侠之大者,并为之到峨眉山学功夫,但许姓老师却否定了他的做法,写信劝他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C.成昆铁路塌方事件深深地刺痛了王梦恕,这使他放弃了一直钟情的桥梁设计专业而转向隧道工程专业。
D.王梦恕采用新的隧道施工技术,加快了大瑶山隧道工程建设速度并降低了投入,也为他赢得了“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教育的奠基人”的荣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梦恕成长在书香之家,祖父的熏陶、父亲的经历,成为他日后在铁路工作并获得巨大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B.看了恩师从国外带回的资料,王梦恕心服口服跟随他读研究生,这说明王梦恕对西方学术很推崇。
C.在天津遇到了吕学谟,在唐山遇到了高渠清,这两个人是王梦恕生命中的贵人,对他影响至大至深。
D.王梦恕为被造反派打倒的施仲衡“出头”,发现问题当面批评,不留情面,这是他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具体表现。
3.王梦恕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知识点】 传记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率性的郁达夫

余世存

郁达夫是现代史上的大文人,一度被称为“中国的卢梭”。1921年,二十五岁的郁达夫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沉沦》,轰动文坛。

1922年,郁达夫回国,为生计故,他到安庆法政专校、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任教,教过英语、统计学。其实按大学教授的路子走下去,他的生活不会成太大问题,但郁达夫很“任性”。有人说,郁达夫上第一堂统计学课时就说:“我们这门课是统计学,你们选了这门课,欢迎前来听课,但也可以不来听课。至于期终成绩呢,大家都会得到优良成绩的。”郁达夫也对别人说:“谁高兴上课?马马虎虎的。你以为我教的是文学吗?不是的,是统计学。统什么计?真是无聊至极!”

后来教文学的郁达夫也没有好好教下去,他的心性已经不适合在体制内工作了。用他的话说,“受了北大之聘,到北京之后,因为环境的变迁和预备讲义的忙碌,在1924年,心里虽然感到非常苦闷、焦躁,然而作品终究不多。”“我一拿到讲义稿,或看到第二天不得不去上课的时间表的时候,胸里忽而就上来一口气,正如酒醉的人,打转饱嗝的样子。”就这样,他从体制内一步步退到边缘。从日本回国工作,仅仅四年,他就辞去教师工作,到上海加入创造社,做起专职作家来了。

其实,郁达夫是知道文人命运的。1923年,二十岁出头的沈从文离开湘西到北京,考大学的梦想破灭后,又做起文学立身的梦。因为学历太低,没有资历,他想靠写作来养活自己,这几乎成了不可实现的梦想。处于绝望中的沈从文给京城的几位名作家写信,这当中就有郁达夫。郁达夫抽时间按照 地址找到这个冒昧的文学青年。在一个由储煤间略加改造的小房间(沈从文为其命名“窄而霉小斋”里,他看到屋里没有火炉,沈从文只穿着两件夹衣,用被子裹着两条腿在桌旁写作。郁达夫马上将自己的围巾解下,给了沈从文。时近中午,郁达夫请沈从文到外面吃饭。两个人在小饭馆吃了一餐饭,共花去一元七角多。郁达夫掏出一张五元的票子,付完账后,将剩余的三元多全给了沈从文。一回到住处,沈从文就禁不住趴在桌上哭了起来。

其实郁达夫的生活并不宽裕。他在北大只是讲师,薪水并不高。加上时时帮助他人,他自己的生活也捉襟见肘。当晚,在激愤之余,他写了名篇《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我的力量太薄弱了,可怜的朋友太多了,所以结果近来弄得我自家连一条棉裤也没有……”他为文学青年指出上、中、下三 策,“现在为你计,最上的上策,是去找一点事情干干。”郁达夫劝别人在行,但这并未阻止沈从文继续文学的梦想,也未阻止他自己三年后离开体制,同样做了一个“文学青年”——虽然此时他已是成名作家,但也只有二十多岁。郁达夫和郭沫若编辑《创造》季刊时,刊物销路不好,书店老板答复他们时非常冷淡,二人很伤感,立刻跑到街上喝酒,连进三家酒店,但还没大醉。郁达夫突然跑向街道中间,向着一辆飞驰而来的汽车,以手指做射击状,大呼道:“我要枪毙你们这些资本家!”

成名作家的收入其实不低,郁达夫的稿费标准是跟鲁迅、茅盾等人差不多的一等,即千字七八元。郁达夫辞去体制内工作后第一年的收入约两千元,合现在的人民币十几万元。但他的花销太大,造成生存的压力也太大了。在郁达夫的日记和书信里,多处可见其对稿酬收入和家庭支出问题的在意,这些事有时令他寝食不安。他好酒,日记里经常出现的一句话是“喝酒三坛大醉”。他说:“不晓得在什么地方听一位俄国的革命家说,我们若想得到生命的安定,于皈依宗教、实行革命、痛饮酒精三件事情 中,总得拣一件干干。头两件,我已没有能力去干了,那么第三件对我最为适宜……”

郁达夫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了一部作品。他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无论多么深思熟虑,都是感性的、孩子气的。郁达夫对金钱的看法也相当孩子气。有一次,他请一位朋友到饭馆吃饭,结账的时候,他竟然从鞋垫底下抽出几张钞票交给店员。他说:“这玩意儿过去一直压迫我,现在我也要压迫它!”

(选自2017年第14期《读者》,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郁达夫是中国现代史上成名较早的文人,他二十五岁时就因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 话小说集《沉沦》而轰动文坛。
B.郁达夫上第一堂统计学课时就对学生说来不来听课期末考试都会得到优良成绩,是因为他觉得 统计学是一门没有用的学科。
C.郁达夫文学课也没有好好教下去,他因环境的变迁和预备讲义的忙碌的折磨而感到苦闷、焦躁, 说明他不适合在体制内生活。
D.作为成名作家的郁达夫收入不低,但因家庭花销太大而造成了不小的生存压力,致使他寝食难 安,只好借助酒精来麻醉自己。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郁达夫曾在安庆法政专校、北京大学等学校任教,但“任性”的他并没有按大学教授的路子走下 去,从而造成生活的极度困难。
B.经济状况并不太好的郁达夫帮助落魄青年沈从文,一方面是他身为文人深味文人生活的艰辛,另 一方面是他有一颗仁爱之心。
C.文章中多处引用郁达夫的原话,这些话突出了郁达夫的生活态度和性格特点,全方面地展现出郁 达夫生活的困窘、心理的病态。
D.郁达夫在《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中为文学青年指出上、中、下三策,但他认为最上的上策是 青年能找点事做,来维持生计。
E.本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对郁达夫为人处世的相关情况的介绍,让读者了解了一个率真任性、生 活奢靡又极富爱心的文人形象。
3.郁达夫的率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0-05-11更新 | 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实用类文本阅读
马寅初:风雨人生一百年
马寅初十几岁时,维新之风吹到家乡。他受维新思潮的影响渴望外出读书。1901年秋,20岁的马寅初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1906年秋,他进入美国耶鲁大学矿冶系学习,后入哥伦比亚大学改学经济学专业。
当时,留美的中国学生获取学位的窍门是写论文时选择导师不熟悉的有关中国问题。马寅初在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论文时,却把纽约市财政作为题目。他对纽约进行了详实的调查后,高质量地完成了论文,此文还被哥伦比亚大学选为教材。
马寅初回国后,应邀到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30年代前期,他又担任南京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为了显示礼贤下士,蒋介石请马寅初担任立法院的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实际上就是南京政府的最高经济顾问,参与经济政策的制定。
面对千疮百孔的民族经济,马寅初一直在寻求救国良策。抗战初期,马寅初满怀救国激情在重庆参与整顿经济。然而,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买办资本借抗战名义聚民财入私囊。马寅初见此怒不可遏,在立法院提出向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产税的议案。此论一出,各界轰动。他还在演讲中直斥蒋介石:有人说委员长领导抗战,可以说是我国的民族英雄。但是照我看,只能说是家族英雄。因为他包庇他的家族亲戚,危害国家民族啊!马寅初切身感受到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认识到自己的强国理想不可能在这样黑暗的政权下实现。
面对民族的灾难,马寅初开始关注共产党。1939年,他同周恩来、王若飞会面,听到他们对抗战形势和中国前途的介绍,让他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与周恩来的一席谈话,改变了马寅初的人生轨迹。后来,他回忆说:在1939年以前,我是不与共产党一起的,自那年起直到现在,无时无刻不与共产党在一起。
马寅初的言行,使蒋介石恼怒万分。1940年12月,马寅初被强令外出考察,实际上是先后被送往贵州息烽和江西上饶的集中营关押。马寅初被捕引起了各界愤慨,共产党人也组织力量进行营救。1944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大溃败,在各界一片指责之声,蒋介石被迫恢复马寅初的自由。
新中国成立后,年近古稀的马寅初焕发了青春。1951年,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一上任就马上倡导北大教师开展思想改造学习运动。对中国建设的长远规划,他也进行了深入思考。1953年,新中国首次人口普查发现全国已有6亿人,增长率又达每年2.2%。马寅初忧心忡忡地认为这将会影响工业化,应当实行计划生育。他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写成提案。1957年,他把提案提交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后来,这篇提案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这就是著名的《新人口论》。
对于控制人口的主张,周恩来曾表示赞成。毛泽东开始也认为有可取之处。然而翌年,国内开始搞“大跃进”,人多是大好事等错误观念一度泛滥。在康生、陈伯达的煽动下,从1958年到1959年,全国各大报刊掀起了批判马寅初的风潮,《新人口论》被说成是马尔萨斯主义在中国的翻版。好心的人劝他公开认个错,但马寅初坚定地说:为了坚持真理,不怕油锅炸,即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文革”期间,周恩来起草的保护名单中包括马寅初,得到毛泽东批准,这使他免遭劫难。1972年,马寅初患直肠癌后,周恩来又亲自批准为他进行手术。
1982年5月,马寅初安详长逝时,距他的百年诞辰只差一个月零十四天。这位百岁老人一生经历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风风雨雨一百年。
(摘自徐焰《红色记忆:70位名人的故事》)
相关链接:
①1957年下半年,反右派斗争的政治风暴席卷全国,康生、陈伯达积极主张把马寅初划为右派。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周恩来明确指出:马寅初这个人有骨气,有正义感,是爱国的,他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国内外都有影响,不能划为右派。 (摘自《马寅初力主计划生育遭批判》)
②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摘自1982年《胡耀邦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马寅初一生不断追求新思想。他十几岁时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渴望外出读书;1906年留学美国;抗战时期又开始接近共产党。
B.马寅初十分鄙视中国留学生做论文投机取巧的行为,把纽约市财政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并以实际调查为基础完成论文。
C.193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与马寅初建立密切联系。他从共产党人身上看到民族的希望;他被捕后,又因为共产党人的营救而获释。
D.中共十二大把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此时距马寅初首次提出计划生育近三十年,历史证明马寅初在人口问题上眼光是长远的。
E.马寅初利用自己的学识,积极建言献策。他的著名的《新人口论》,先是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之后又作为提案提交给人大会议。
2.在不同历史时期,周恩来对马寅初有哪些影响?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
3.抗战时期,马寅初为什么开始关注共产党?请结合材料,简述其原因。
4.在当今社会,马寅初身上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16-11-18更新 | 18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弗朗西斯·高尔顿与优生学
弗朗西斯·高尔顿以创立并且热情地传播优生学而被大家牢牢记住。优生学是一种建议人类可以像动物一样促进“好的”特性,抑制不必要的遗传的理论和计划。
1822年高尔顿生于英国伯明翰,父亲是一位银行家,母亲是伊拉兹马斯·达尔文的女儿。父母最初计划让他学习医学,因此十六岁的时候他开始在伯明翰综合医院学习,之后进入伦敦的国王学院。1844年1月他在剑桥的三一学院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不久他父亲去世了。
高尔顿继承了巨额遗产变得十分富有,因此可以做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从1845年开始,他和朋友一道赴尼罗河流域进行考察,穿越萨哈拉大沙漠,游览贝鲁特和耶路撒冷。
1850年,经过与皇家地理学会协商,高尔顿决定考察从非洲西部和南部到恩加米湖的道路。这次探险充满了困难和危险。在两年的时间里,他与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历尽艰辛,获得了大量西南部非洲资源和风土人情的第一手资料。
到了夏季,他喜欢到设得兰群岛去捕鱼和收集海鸟标本,有时也驶帆出海,或者乘热气球升空。后来,他通过观察发现了一种顺时针旋转的大规模空气漩涡,并把它命名为“反气旋”——如今更为人所知的名称是高压系统。
1859年高尔顿的表兄达尔文出版的《物种起源》引起了他对人类遗传的兴趣。他的科学研究很快转移到与生命有关的领域。他把达尔文关于围绕着群的平均值的偶发变异原理应用于人类研究,于1869年发表了专著《遗传的天赋》。他确信身体特征、智力和性情等是遗传的,“在人类的发展中,遗传是比自然有力得多的动因”。高尔顿写道:“我以一种最没有资格的方式反对自然平等的主张。”他相信解决的办法是通过控制人类繁殖的血统。“在培育者意愿的控制下,后代的身体结构看起来似乎像粘土一样具有可塑性。”
在完成了智力天赋的家族谱系研究后,高尔顿又致力于建立更精确的测量方法来考察人类才能的差异。1883年他出版了专著《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书中概述了自由联想和关于心理意象的问卷调查这两项在实验心理学上划时代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在这本书中,高尔顿还第一次提出了一个以人类的自觉选择来替代自然选择的社会计划,为此他还创作了“优生学”这个词。如他后来定义的,“优生学是一门研究能够改进一个种族的先天品质的所有影响以及将这些影响发展到极致的科学”。
然而,优生学也成了禁止不同种族间通婚的法规背后的智力动因。丹尼尔· 凯维勒斯写道,“从高尔顿开始,‘优生学’成为了一个具有丑陋含意的词——这是理所应当的。” 需要注意的是,高尔顿是在做一项有缺陷的工作,它被称作“遗传的祖先定律”。他相信父母的每一方对后代的特征做出的四分之一的贡献,每一方的祖先对剩下的部分负责。
高尔顿熟悉“高斯曲线”或者“钟形曲线”,他还成为生物测定学的创始人之一。1884年他在南肯辛顿举办的国际健康展览会上开设了人体测量实验室,在那里测量参观者的体重、身高、肺活量、力量、视力和听力,还有其他变量。为了优化社会,他提出了一种度量智力能力的方法,对阿尔弗雷德·比奈的普通智力测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888年,他开始对指纹研究产生兴趣,并于1892年在其专著《指纹学》中提出了指纹分类法。他的指纹编码法被伦敦警察局采用,作为伯特隆测量系统的补充手段来建立犯人档案。
高尔顿于1911年1月17日去世,他创立的优生学协会在1989年由伦敦创办的高尔顿研究所继续下去。
高尔顿一生发表了300多部作品,范围很广,表现出不羁的好奇心。在广泛的旅行中他成为一位卓越的超然物外的人类学家。
(摘编自约翰·西蒙斯《科学家100人》)
相关链接
① 弗朗西斯·高尔顿,从小就聪颖过人,出生12个月后,便能认识所有的大写字母,18个月后则能辨别大写和小写的字母。3岁时他学会签名,4岁时能写诗,5岁时能背诵并理解苏格兰叙事诗《马米翁》,6岁已精通《荷马史诗》,7岁对博物学产生兴趣,并按自己的方法对昆虫、矿物标本进行分类。他曾到西南非洲探险,因树立功绩而知名并被选为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三年后又入选英国皇家学会,晚年受封为爵士。他的学术研究兴趣广泛,包括人类学、地理、气象学、心理学、统计学等方面。(百度百科)
② 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重视遗传素质的研究,但夸大了遗传素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后天生活环境的作用,这是欠妥的。(佚名《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高尔顿违背了父母让他从医的意愿,转而学习文学,后来又去研究气象学,这表明他在年轻时代就具有了特立独行的性格和过人的毅力。
B.高尔顿考察尼罗河流域,穿越萨哈拉沙漠,游览贝鲁特和耶路撒冷,到非洲西南探险,正是这些旅行使他成为一位卓越的超然物外的人类学家。
C.高尔顿具有银行家和科学家血统的遗传,这让他确信身体特性、智力和性情等是可以遗传的,并在表兄达尔文的影响下写出了专著《遗传的天赋》。
D.高尔顿在地理学、心理学、统计学等方面均有建树,而给他带来巨大声名的是对优生学的研究,尽管他所创立并传播的优生学并未完全得到人们的认可。
E.度量智力能力的方法对后人科学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指纹编码法为警察局建立犯人档案提供了帮助,这都体现了高尔顿作为一个科学家的社会价值。
2.高尔顿在优生学的研究过程中有哪些开创性的贡献?请简要概括。
3.高尔顿在优生学之外的其他科学领域也能取得重大成就,请结合材料简析其内在原因。
4.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引入丹尼尔·凯维勒斯的评价“从高尔顿开始,‘优生学’成为了一个具有丑陋含意的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16-11-18更新 | 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