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2 题号:202431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1116日晚,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中国地名大会》正式亮相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一场期待已久的文化盛宴正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据了解,《中国地名大会》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继《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节目之后,推出的中国首档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和其他几档文化类节目一样,《中国地名大会》让传统文化、地名文化教育再度成为“热点”,引发新一轮“全民猜地名”的热潮。

《中国地名大会》节目聚焦的“地名”,既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又饱含着传承千年的中国文化。通过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多个角度的交互碰撞,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中华大地的万千风貌,弘扬民族文化。

(摘编自《探索综艺化学习新模式》)

材料二:

近段时间以来,一部以“猜地名”为主要形式的电视节目《中国地名大会》,在民众中间引发了一场“全民猜地名”的热潮。专家表示,地名是社会交流交往的基础信息,也是重要文化载体。解读地名活动受到持续关注,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坚定社会大众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尝试。

关于地名的来源,浙江舟山群岛地名文化工作室工作人员王建富认为,一个地方的地名,可能源自当地最典型的自然特征,也可能来自重大的历史事件,或来自地方的人文特色、生活习俗、精神追求、希冀向往等。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各方面、各角度的认知,都有可能投射到小小的地名之中。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认为,地名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但许多人对它的认知停留在表面。“我一直认为,行走在地名里,就是走在历史里。比如,走在深圳的地名里,就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历史里;走在南京的地名里,就是走在六朝古都2000多年的时光长河里。”胡阿祥这样看待地名的含义。

在王建富看来,地名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往往还寄托着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作为一名在海岛基层工作了30年的老地名工作者,王建富工作之初正值两岸通邮起步之时,他发现很多去台老兵寻亲的信件因为是请人代写的,信封上的地名常常出现错误。但如果把信封上写的用相近的方言翻译,基本还是能找到对应的正确地名。“可见,一些去台老兵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又已离家数十年,但故乡的名字仍然牢牢镌刻在他们的脑海里。”王建富说,“地名成为游子赓续根脉最重要的线索。”

“目前,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共收集地名1200多万条。可以说,每一条都承载着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民政部区划地名司相关负责人说。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认为,解读地名热潮的基础是近年来学习传统文化兴趣的回归。他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地名“玉门关”为例指出,很多人知道玉门关这个地名,但有关东汉时期军事家班超与玉门关的故事却鲜为人知。“我们看似在解读地名,实际上是在解读地名背后的人、文化和生活,以及我们的情感。”康震说。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研究员刘连安也表示:“地名是文化化石,其中积淀了最深沉、最为社会公认、与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的文化共识。大家热衷于解读地名,源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周尚意看来,解读地名满足了社会大众对“我是谁”“我从哪儿来”问题的思考和回应,对于如何更好地增进文化自信也有启发借鉴意义。“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只要善于发掘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契合点;找到传统文化的‘烟火味’,就可以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坚定全社会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全民猜地名”为何火爆》)

材料三: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火爆荧屏,越来越多的“跟风”节目也纷纷涌现,各种主打“朗读”的节目和“大会体”节目出现在各大电视台,观众对这类节目的审美疲劳也开始出现。

“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最难的就在于,它不像娱乐类综艺节目那样有很多国外成熟模式可以借鉴,另外,文化类综艺节目对观众的文化和教育背景是有一定要求的,不像娱乐类节目那样具有先天的亲和力。”一位文化类综艺节目制片人说,“但所有文化类节目都面临的困境在于,电视台对节目的收视率考核是很残酷的,在有的电视台,出于对广告收益的考核要求,收视率排名靠后的节目会被直接拿下,一些文化类综艺节目也难以幸免。”

业内人士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要走出同质化、低收视的困境,首先还是要在内容和形式创新上有所突破,让人们印象中“高冷”的文化真正具有观赏乐趣,让观众产生共鸣和参与感。“比如《国家宝藏》就用大众较为喜闻乐见的‘趣闻轶事’视角解读国宝,做到了既有史有据,也生动有趣。”彭侃说。

另外,专家也指出,现有的文化类节目在内容上仅限于字词、成语、诗歌等类型,内容开掘上较为单一,有待于对更宽的文化类型范畴进行开掘。

(摘编自《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中国地名大会》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首档文化类节目,进一步弘扬了民族文化。
B.目前,中国有1200多万个地名,中国地名包含着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反映了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各方面、各角度的认知。
C.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与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研究员刘连安认为,“全民猜地名”的火爆离不开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D.娱乐类节目有很多国外成熟模式可以借鉴,具有先天的亲和力,文化类综艺节目不可能像娱乐类节目一样具有亲和力。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地名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这些文化类综艺节目,都起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
B.作为一名地名文化工作人员,王建富在自己的工作经历中,深刻地体会到地名成为游子赓续根脉最重要的线索。
C.《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曾火爆一时,并且在各大电视台上出现了不少“跟风”节目,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D.文化类综艺节目因为对观众的文化和教育背景有一定要求,所以往往成为收视率排名靠后的节目,常常会被直接拿下。
3.下列说法中,不能印证地名“寄托着游子对故乡的思念”的一项是(     
A.“‘叠嶂路’‘状元路’‘锦城路’等,凝结着历史痕迹,极富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
B.“你们经济发展得很好,建设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C.“去年梅子黄时,带外地友人参观姜堰老街,兴之所至,写下了那首《老家北大街》。”
D.“绍兴市在城中村改造中,要求所有新建小区统一用原来的村庄名字来命名。”
4.材料二大量地引用了不同专家的观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请结合《中国地名大会》的成功经验简要分析文化类综艺节目应如何提高收视率。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现代,应该如何看待儒学?这里涉及情感认同和理性分析之间的关系。对于传统儒学,一方面,应该有必要的情感认同,对儒学要有充分的敬意和尊重;另一方面,需要有理性分析的态度,对儒学可能具有的理论限度,予以充分的认识和把握。如果仅仅强调理性的分析,缺乏情感认同,则儒学容易被视为认知的对象,其价值内涵难以得到充分肯定;相反,如果单纯注重情感认同而忽视理性分析,则可能走向传统的卫道的立场,对儒学的限度曲意回护。总之,既要避免对儒学缺乏情感认同而走向简单否定,又要避免单一的卫道意识。

今天发展儒学,需要立足现实,注重时代的变迁。从时代的历史变迁看,人类社会已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文明之间的冲突、国际关系的争端所给出的中国回应。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儒学可以提供多重思想资源。如儒家从二程到王阳明,都肯定“仁者以万物为一体”。“万物一体”涉及两个方面,即人和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从“万物一体”的观念出发,便应当尊重自然,避免对自然过度掠夺,由此走向人与物的统一。同样,基于以上观念,应当注重人与人关系的协调,建立和谐的社会共同体。孟子提出“仁民爱物”,已概要地阐明了以上二重关系:“仁民”也就是以仁道的原则对待他人,“爱物”则要求进一步将这一原则引入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的领域。这种观念对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更形而上的层面看,儒家所具有的对天下的情怀,蕴含着意义的关切。心学提出“意之所在便是物”,体现了对人作为主体与物理世界如何联系的独特理解:对人来说,世界所具有的意义,离不开人自身对世界的观照和作用,其中内含意义的关切。这种关切对于理解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能够提供具体而深厚的资源。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人机合一”的形态开始逐渐显露,在可见的未来,这方面无疑将有进一步的发展。基于一定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形成的“人机合一”中的“人”,与传统意义上的人已经不同了,是人工化的“人”,从“人禽之辨”到“人机之辨”,涉及如何理解人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深度思考,有助于延续推进儒家关于“何为人”的讨论。这一事实表明,时代的演进既对进一步发展儒学提出了新的问题,又提供了思考这些问题的具体前提。关注儒学的现代发展,不能忽略以上历史背景。

(摘编自杨国荣《推动儒学创新发展》)

材料二:

儒家思想能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思想资源。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万物与吾一体”。将自然与人提到同等高度,不视自然为人类予取予求之物,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自然,这种思想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儒家传统的“仁爱”思想,也并不只是对同类的仁爱,这个概念能够推及整个自然界。对整个自然抱有仁爱之心,不破坏环境,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可以从思想上根本性地断绝生态破坏的源头,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儒学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主流政治思想,它所内蕴的精神力量将使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并使之更适合当代中国,为中国未来的道路指明方向。“仁政”思想是孟子将孔子“仁”的思想从道德层面上扩展到整个社会政治生活当中所得出的。礼,原本是用于维护封建社会阶级统治的工具,在当今社会可以引申为秩序,一个社会在秩序的约束下会发展得更好。为政以德,则可以对依法治国进行补充,将法律所疏忽、不便约束的地方以道德约束起来,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民本思想从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儒家的继承和发展使它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它倡导以人为本,重视百姓、民众,在提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当今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形成。传统儒家民本思想包括了民贵君轻、民为邦本、民水君舟三个层面。当今社会下,这三个层面应当解释为注重以人为本,解释为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对儒家传统思想的重新定义对我国往后的政治建设有重要意义。儒家思想着重于对道德问题的讨论,其中有不可取的地方,也有可取的地方。将儒家道德价值进行甄别,提倡改造后的家道德价值,有助于快速重建社会道德体系,也有助于改善当今社会人们精神空虚的状况,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儒家“义利观”首先肯定了人皆有物质需求,追求利益是人的本性驱使,是合理的;同时也提出人的物质生活并不等于人的全部生活,人的社会生活除了根本上的经济性外,还有道德性。道德与利益并重,但也要做到以道德约束利益,崇尚道德,因此儒学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所产生的道德问题有良好的约束作用。

总而言之,儒学思想的复兴是时代所需,也是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立足于中国社会实践需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源泉。

(摘编自张翥《浅析当代信学思想的复兴及时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人类社会已发生的多方面变化,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儒学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资源。
B.“万物一体”涉及人和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孟子则另辟蹊径,提出了“仁民爱物”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C.心学的观点体现了世界所具有的意义与人自身对世界的观照和作用有关;意义的关切有助于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D.儒家传统的“仁爱”思想能够推及整个自然界。对整个自然界抱有仁爱之心,可以从思想上断绝生态破坏的源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人机合一”的形态开始显露并将进一步发展。
B.基于一定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形成的“人机合一”中的“人”不再属于人的范畴。
C.原本用于维护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礼一直以来就是秩序,社会的发展需要秩序。
D.儒家的继承和发展让民本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中心。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心学“意之所在便是物”观点的一项是(       
A.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C.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们应该如何推动儒学在当下的发展。
2022-06-30更新 | 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全球气候问题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那么,气候变迁是否真的会带来毁灭性后果?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非常多,但预测结果相差也很大。

2022年,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刊发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南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合作的一项成果,他们认为:约3亿年前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期间,曾发生一次短暂的巨量碳排放事件,引起了海洋缺氧及海洋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

地球历史上曾多次出现碳排放导致的升温,而3亿年前的这次事件之所以吸引科学家的目光,是因为当时的地球环境与当前非常类似。这一成果也是世界上首个以冰期为背景研究全球变暖的成果。

北美高温、欧洲暴雨、亚洲洪灾……很多人可能还记得2021年,全球各地出现许多极端天气。

而在大多数人视线之外的地方,环境变化同样让人担忧:格陵兰冰川加速融化、亚马孙雨林频现干旱、澳大利亚附近的珊瑚礁大面积死亡、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开始消融、大西洋环流自1950年开始变缓。

“根据相关研究报道,当前,我们生活的地球或许正面临着气候变化的临界点。”专家表示,当今地球正处于从3400万年前开始的新生代冰室气候。然而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冰室气候大背景下快速升高,两极冰川消融加剧,海平面上升,海洋缺氧程度加重,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降低。

全球变暖原本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根据科学家研究结果,在地球46亿年的历史上,气温是呈现周期性变化,而且绝大多数时间的温度都比较高,此时地球表面没有大陆冰川或者冰盖的覆盖,我们将这些时期称为温室期。

如果地球表面长期处于极其低温状态,导致整个地球表面被冰雪所覆盖,我们就会将这些时期称为冰室期或大冰期。比如在前寒武纪大冰期,地球就遭受过一次严重的冰冻,这段时间地球的平均温度可能一度跌到了零下50摄氏度左右,史称“雪球地球”。

但不是所有大冰期都像“雪球地球”那样冷。大冰期还分为冰期和间冰期,它们是交替出现的。目前地球正处于间冰期当中,温度要相对高一些。不过,现在地球上依然存在着不少的冰川和冰盖,主要集中在格陵兰和南北极区域,这也是冰期最显著的特征。

那么,当前的全球变暖,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根据当前环境变化的观察数据很难预测未来的长期趋势,我们需要通过对地球历史上冰室气候的研究寻找答案。”专家说。

在3.6亿年至2.8亿年间的晚古生代,地球也出现过一次大冰期。当时,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也与现代相当,因此这一时期可以与现今人类生存的冰室气候环境很好地进行类比。专家认为,研究晚古生代大冰期已经发生过的碳排放与全球变暖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将有益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当前在冰室气候下地球系统内部的关联与反馈机制,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未来发展趋势。

3亿年前的石炭纪,地球大陆与现在并不一样,大片陆地集中在低纬度地区,我国的华南板块则是大洋中的一个孤岛。因此,华南板块有大量的海相沉积地层,这为研究当时的海洋环境提供了很好的样本。

研究人员在此开展了近十年的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数值模拟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首次发现了石炭纪晚期冰室气候下的一次巨量碳排放事件。

研究结果显示,石炭纪晚期(约3.04亿年前)冰室气候下,约9万亿吨碳在30万年内排向大气,从而引起了当时全球气候的显著变暖。这期间海水表面温度升高约4摄氏度,全球海洋缺氧面积增长了18%,从4%扩张至22%,海洋生物多样性在短期内显著下降。

研究人员推测,石炭纪晚期的巨量碳排放,与广泛的火山喷发有关,据其他学者研究,现在的欧洲、澳大利亚等地区,当时都曾发生大规模火山活动。

而石炭纪又是集中的成煤时期,大量的植物以固体碳的形式被埋藏在地下,岩浆喷发前可能侵入到这些煤层中,导致短期内碳排放迅速增加。

为什么研究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变暖,需要考察地球大的气候背景?专家表示,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冰室气候与温室气候下,全球变暖带来的后果很可能是大不相同的,必须予以科学论证。

通过比较地质历史中不同气候环境下的碳排放事件及其引起的全球变暖和海洋缺氧状态,研究团队首次提出,在同样的碳排放速率下,相较于温室气候,冰室气候下的海洋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缺氧状态。

9万亿吨碳在30万年内排向大气,听起来数量惊人,但比起近200年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还远远不及。

那么,当前的全球变暖,会颠覆地球周期性变化吗?根据科学家研究,如果对当前的碳排放速率不加以限制,地球历史上的周期性气候变化可能会被打破,地球或许会进入温室气候状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室期”是指在地球46亿年的历史上,地球表面没有大陆冰川或者冰盖覆盖的时期。
B.“雪球地球”是指整个表面被冰雪覆盖的地球,地球表面因此长期处于极其低温的状态。
C.“间冰期”指两次冰期之间相对温暖的时期。目前地球正处于间冰期,温度相对高一些。
D.3亿年前的石炭纪是集中的成煤时期,那时大量的植物以固体碳的形式被埋藏在地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1年,全球各地出现许多极端天气,如北美高温、欧洲暴雨、亚洲洪灾等,科学家因此提出了“地球或许正面临着气候变化的临界点”的观点。
B.研究人员认为石炭纪晚期的巨量碳排放与广泛的火山喷发有关,岩浆在喷发前可能侵入到地下的煤层中,导致短期内碳排放迅速增加。
C.在地球的历史上,虽然绝大多数时间温度都比较高,但气温还是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如果不对碳排放速率加以限制,周期性气候变化可能会被打破。
D.研究团队认为,相较于温室气候,在同样的碳排放速率下,冰室气候下的海洋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缺氧状态,而当前地球正处于冰室气候。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近百年来,两极冰川消融加剧,海平面上升,海洋缺氧程度加重,全球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全球气温快速升高。
B.我国的华南板块曾是大洋中的一个孤岛,华南板块有大量的海相沉积地层,可作为样本研究石炭纪晚期的海洋环境。
C.专家认为,冰室气候与温室气候下,全球变暖带来的后果是大不相同的,其结果必须借助地层学等综合研究予以科学论证。
D.石炭纪晚期冰室气候下,在30万年内约有9万亿吨碳排向大气,当时的碳排放速率与当前的碳排放速率基本相当。
4.为什么科学家要对3亿年前地球上发生的巨量碳排放事件进行研究?
5.面对地球再次进入温室气候状态的风险,人类应如何应对?请从个人、社会、国家以及国际合作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2023-06-25更新 | 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共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主要是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意境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理论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让意境作为一个表意单纯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而把此外的诸多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境界的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对意境作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相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摘编自《文学理论教程:意境的形成与界定》

材料二: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十分深透。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得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们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

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流贯:先是诗人为收复蓟北的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接着见老妻都消失了愁容,才觉自己激动过分而失态了。于是漫卷诗书欢喜若狂,实际上又失态了。但诗人于狂欢之中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己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

摘编自《文学意境的特征之情景交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的概念,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使用了这个概念,标志着文学意境论的全面形成。
B.刘勰、钟嵘、王昌龄、诗僧皎然、刘禹锡、司空图等人的不断拓展和生发,使意境论确立了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
C.意境的概念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是其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的原因之一,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
D.王昌龄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认为以前的诗一向“无味”,只有当景和情融合在一起时才“相兼始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意境”和“境界”是有区别的,“意境”比“境界”的概念内涵更为宽泛,也承担了更多的含意。
B.意境论在古代逐渐成了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其中王国维是集大成者。
C.材料二介绍了情景交融类型:景中藏情、情中见景和情景并茂。若善用这三种意境创造方式,都可以写出上乘的作品。
D.南宋范晞文和清人王夫之的论述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方式,而且好的诗人还能够做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3.下列选项,属于“情中见景式”的一项是(     
A.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B.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C.朱自清的《荷塘月色》D.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4.如何理解晚唐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5.根据材料二内容,谈谈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属于哪种意境创造类型?并进行具体分析。
2023-05-30更新 | 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