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9 题号:2024320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共青团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肩负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必须坚持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增强对青年的凝聚力、组织力、号召力。

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年成就梦想的时代。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当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身处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把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方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广大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要擦亮奋斗这个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见《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青春因磨砺而精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一百年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一代代中国青年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以血肉之躯、忘我情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用青春浇灌热血,用行动诠释理想信念的力量。当代青年生逢伟大盛世,肩负伟大使命,应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当代青年要传承好光荣的五四精神,以小我融入大我的历史担当,继续保持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全力以赴,以青春之火,肩负使命,不断在摸爬滚打中砥砺初心,在基层历练中坚定信仰,在火热实践中升华思想,让青春的价值在推进民族复兴伟业中充分彰显。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面对新的时代使命和改革任务,传承五四精神最好的方式就是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接受红色教育、走红色道路,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将奋斗作为青春底色。要时刻兼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紧迫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使命感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以敢闯敢争的锐气、自我超越的勇气、不懈奋斗的朝气,学会在急难险重中磨炼自己,从而更好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争先、贡献力量、建功立业,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谱写新的青春之歌。

——《让青春的价值在奋斗中彰显》,见《中国青年报》青年锐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整个社会里最有生气、最为积极的社会力量。
B.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青年要努力放飞青春梦想,谱写青春之歌。
C.共青团是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肩负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
D.当代青年生逢盛世,要把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习主席的观点,突出强调了青年工作对于国家、民族当下与未来的重要影响。
B.材料一主要用道理论证,有力地论证了新时代青年须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时代的青春之歌。
C.材料二回溯青年的历史性贡献,生动形象地呈现了他们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英雌壮歌。
D.材料二指出传承五四精神,“小我”融入“大我”,是青春的价值得以充分彰显的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青春的价值在奋斗中彰显”中“奋斗”的一项是(     
A.青年人要时刻秉持“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使命感,谱写新的青春之歌。
B.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C.青年以敢闯敢争的锐气、自我超越的勇气、不懈奋斗的朝气,在踏实肯干中,实现自我脱贫。
D.在基层历练中坚定信仰,在火热实践中升华思想,让青春的价值在民族复兴中充分彰显。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冬奥会除了体现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所说的一种将身体、精神与意志和谐统一在一起的人生哲学”,也为世界奥运史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闭幕式追求一种人民性,鲜明地表现了快乐奥运的理念。开幕式中200多人组成的人民群体,由各行各业的代表、国家功勋以及各民族的代表组成;闭幕式的1300名演职人员同样是来自各中小学、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北京冬奥会注重人民性理念的传达,既是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行业迅速发展后、文化自信的必然呈现;也是中国人民热情洋溢、团结友善、欢迎全世界朋友的态度的自然流露。

北京冬奥会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融合,鲜明地表现了奥运会的中国文化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在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将中国古代关于岁月的算法及其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进行了一次生动展现。开幕式奥运五环的亮相则采用了李白诗歌中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构想,让黄河水铺满整个大地,水凝结成冰后,在鸟巢舞台中央拔地而起。北京冬奥会不仅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而且以科技手段、时代精神重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

北京冬奥会追求疫情防控与体育竞赛的协调,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互爱互助、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用红色作为闭幕式的主打颜色,这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它不仅代表着喜庆、祥和与幸福,而且氤氲千百年来的秦汉气息、唐宋遗风、元明清神韵,还象征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革命史、奋斗史。当前人类正处在面对疫情的艰难时刻,红色寓意着世界人民在苦难中的坚守与温暖,寓意着全球一起抗击疫情、面向未来的勇气与希望,中国红将这种温暖以视觉化的方式传递到全球。

(摘编自《用好北京冬奥会的文化遗产》、《光明日报》)

材料二:

在近日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八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遗产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冬奥会所有竞赛场馆都制定了《场馆遗产计划》,明确赛后用途和规划,努力打造值得传承、造福人民的优质资产。

传承利用好冬奥遗产,巩固奥运成果,持续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普及发展冰雪运动,带动全民健身,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工作。

赛后,冬奥场馆将面向公众开放,服务于大众体育健身休闲,举办丰富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服务全民健身。同时,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继续申办、举办高水平国际赛事和各项国内赛事,带动大众赛事和地方发展。

据介绍,冬奥场馆将实现场馆四季运营,所有冰上场馆四季向公众开放,举办大型赛事和文化休闲活动。延庆和张家口山地雪上场馆,受气候限制,冬季将开展雪上项目大众体验和举办赛事;非雪季,利用赛区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优势,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休闲、山地度假、户外运动等产业,实现冬奥场馆四季运营。

(摘编自《北京冬奥会竞赛场馆将实现四季运营》,《北京学习平台》)

材料三:

如同2008年夏季奥运会闭幕后一样,如今后冬奥时代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北京作为‘双奥’之城,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遗产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许强表示,在后冬奥时代,北京将在城市发展中,持续为科技冬奥成果提供应用场景,使冬奥科技成果从冬奥会走向城市发展的应用场,飞入寻常百姓家。冬奥会的宝贵财富,将成为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新动力。许强说。

据了解,在冬奥会中广泛应用的智慧场馆技术,目前已开始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和枢纽型建筑进行推广并逐步应用,此外,在绿色环保领域,北京正加快燃料电池商用车技术、绿电技术、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等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普及。

许强介绍,北京还将面向产业升级,加速培育龙头企业。推广应用云转播技术、8K高清视频技术、服务型智能机器人等,加强智能技术场景应用与体验布局,助力北京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打造北京智造品牌,助力科技型企业加速发展。

从申办、筹办到完美收官,科技创新贯穿北京冬奥始终,融入冰雪盛会的方方面面。而在这一过程中,首都北京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跑出了加速度。

中关村、怀柔、昌平,3个国家实验室全新成立,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8家瞄准制高点的新型研发机构先后问世、新的体制机制激活创新创造。

京郊怀柔,雁栖湖畔一座务实基础研究的科学城已然成形。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正在这里加速形成,支撑原始创新的力量在这里集聚。未来,这里的大科学装置将供全球科学家共享。

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举措正在顺序铺展,昔日中国互联网的诞生地,今天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的新高地。全球最大的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新型区块链底层平台技术……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成为新技术新产业的重要支撑。

摘编自《科技赋能,一起向未来》,《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奥会开闭幕式各行各业普通群众的参与,是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行业迅速发展后文化自信的必然呈现。
B.我们必须用科技手段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让传统文化更好地呈现,才能更鲜明地表现中国文化特色。
C.为了在后冬奥时代更好地利用场馆,传承优质资源,北京冬奥组委会为所有竞赛场馆都制定了《场馆遗产计划》。
D.北京将在城市发展中持续为科技冬奥成果提供应用场景,而冬奥会的科技成果也必将为北京的城市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下列对材料相关的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的创意和李白诗歌“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构想,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
B.冬奥会后场馆将面向公众开放,实现四季运营,冬季开展大众体验和举办赛事,非雪季则发展特色旅游、山地度假等产业。
C.冬奥会场馆的开放,既体现了开闭幕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又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D.北京作为“双奥”之城、奥运会的文化遗产、场馆遗产和科技遗产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且,将持续助力中国未来发展。
3.冬奥会的科技遗产为城市发展赋能的表现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回答。
2022-05-17更新 | 19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与现代以来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相对应,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殊性。一方面,这与中国深厚的农业传统、巨大的人口负担、城市化起点低而发展快、城市发展的层次多和区域差别大等独特国情和现实矛盾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与主要以现代化工业为中心的传统城市化进程不同,我国城市化一直处于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城镇化、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城市化以及以服务经济为中心的都市化的复杂网络体系中,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需要、矛盾和问题既彼此缠绕又相互冲突,是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呈现出很多独特经验和现实景观的根源。在宏观进程和深层结构上,自新中国建立伊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没有复制或机械照搬某个国家、某种模式,而是在不断探索和改革开放中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中国城市化道路。

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构成了推进我国城市化的核心机制。我国在解决城乡二元矛盾、城市内部贫富差距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了独特和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战略体系。借助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获得了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有的雄厚物质基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和近年来国家在基础设施上的大力投入,使我国城乡的公共服务水平已远远高于印度等世界人口大国。

(摘编自刘士林《关于中国式城市化的若干问题与启蒙思考》)

材料二:

城市化进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企业和个人根据收益和成本的比较进行理性的生产和居住地选择的结果。当前中国仍然大量使用行政手段来直接干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的配置,结果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

首先是人口向大城市流动的趋势和户籍制度改革的矛盾。在现代经济中,知识越来越重要,而知识的生产和传播需要人与人之间互动,因此,城市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强。相比之下,大城市人口密度较高,人口规模较大,更有利于人们之间的互动。于是,大城市成为高技能人才的聚集地,其劳动生产率也更高,大城市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增长引擎。发达国家即使已经完成了城市化进程,人口仍然在向大城市集聚,大学毕业生在向大学生众多的大城市迁移。虽然事实上人口仍然在向大城市集聚,但是,户籍制度却仍然在制约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在实际操作中,大城市人口限制政策主要针对的是低技能者,在特大城市的外来人口落户条件上普遍采取了歧视低技能者的措施。

其次是人口向沿海城市集聚的趋势和区域间资源配置政策的矛盾。大量的人口向东南沿海城市集聚,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2000年之后,人口大量向东南沿海地区集聚的趋势并没有改变,吸引外来人口最多的省份(或直辖市)仍然是广东、浙江、江苏和上海。在人口继续向东南沿海大城市集聚的同时,政府通过行政干预的手段让经济资源(包括建设用地指标和资金)在区域间的配置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形成了明显的政策拐点。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建设用地指标的配置被作为支持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手段。

再者是都市圈的集聚发展和新城、开发区分散发展的矛盾。现代经济增长中,集聚所产生的规模效应对于第二、三产业发展均有推动作用。特别是当经济高度开放的时候,接近沿海大港口意味着接近国际市场,而接近区域性的大城市则意味着接近国内市场,中小城市的增长速度取决于它到沿海大港口和区域性大城市的距离。也就是说,不能人为地割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经济增长。靠行政性的力量以削弱大城市的增长来促进中小城市的增长,其结果可能是对中小城市的增长也不利。

与上述经济规律相悖的是,地方政府盲目做大本地人口,以推进城镇化的名义,规划新建了为数众多的新城新区。新城新区建设数量过多,规划面积和人口普遍超过现实。城市的盲目扩张导致人口和土地的集聚远远落后于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此同时,中国由于对建设用地实施指标规划管理,并且禁止开展建设用地指标的跨地区交易和地区之间的农业用地占补平衡,所以出现了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严重脱节的现象。

(摘编自陆铭《中国城市化路径的困境与抉择》)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选择应从中国城市的实际出发,根据区域性特点和差异、区域性发展水平、城市的环境容量、人力资本积累的大小、社会溢出负效应的社会风险、城市农村的生态平衡机制,根据城市的个性、功能和潜在的发展前景,因地制宜向多元化目标逐步推进。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以及它们的协调发展,选择多元模式的城市化将是中国城市化的客观要求。

因此,各级政府加速城市化的工作不是把人和企业人为地向城市里推,去片面追求城市化的规模,而是要加速改革,加速扫除城市化的一切人为障碍,加速创造城市化顺畅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加速工业化进程,同时推进信息化,为城市化奠定经济基础,重新思考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把现实生活中城市化的巨大潜力释放出来。中国未来城市化战略的正确选择应该是市场主导型的城市化战略。要充分发挥市场的选择作用,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并促进各种城市化主体按照其利益需求和相互关系自主发展,相互协调。

(摘编自网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城市化进程一直以现代工业为中心,不同于总是处于复杂网络体系中的中国城市化进程。
B.配置建设用地指标是政府的一种政策手段,主要用来支持处于人口流失状态的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C.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证明材料一中的结论,并指出用行政手段来直接干预生产要素配置是必要的。
D.材料三认为要充分发挥市场的选择作用,这里的“市场的选择”不同于材料二的“根据收益和成本”选择。
2.如何看待用传统意义上的行政手段来推进城市化这一做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2-07-30更新 | 3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前不久,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立项名单公布,95个项目入选。这一动作引发关注,冷门绝学这一表述更是让人不由联想到武侠小说里的秘籍绝技

其实从2018年起,我国就设立了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2020年又增设冷门绝学团队项目,旨在抢救、整理、发掘和强化那些濒临消亡、研究薄弱,但具有文化传承价值与重要学术意义的特色学科。套用生物界的说法,冷门绝学相当于珍稀濒危物种。从学科领域看,冷门绝学涵盖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古文字学等。

比如甲骨学,主要研究我国上古时期甲骨文字。作为我国最早的成系统文字,甲骨文是研究商周文化的第一手材料,可据以追索殷商时期的社会生活情况。从甲骨文发现至今120多年来,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4000余个,比较好认的字陆续被认出,但也只有1500个左右。中国文字博物馆曾发布悬赏公告: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单字奖励5万元。然而这份悬赏令,却鲜有人揭榜成功,其中艰难可见一斑。

有学者指出,冷门绝学之所以冷门,并不在于其学术生命力的枯竭,而是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较为疏离。可以说,冷门绝学绝非无关紧要的一笔,而是重要伏笔

冷门绝学也是济世之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保护冷门绝学就是在保护文化多样性,因为我们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比如,拯救了无数人的青蒿素是屠呦呦团队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等古籍中获得的灵感,而出土医学文献文物研究是典型的冷门绝学,中医古籍卷帙浩繁、晦涩难懂,研究者们在旧纸堆里苦苦寻觅,不仅要掌握医学知识,还要打破学术壁垒。

冷门绝学承载基因密码。有人说,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还有人说,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其潜移默化性,它会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并在与时代的碰撞中不断抽出生命的新绿。比如,唐宋古文运动,倡导先秦散文文风,提出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一扫绮靡晦涩之风。

冷门绝学既是我们现在了解过去的媒介,也是世界了解我们的信使,能为我们埋下文化的种子。通过甲骨文,我们得以跨越三千多年,读懂商王武丁写给已故妻子妇好的情书;通过被誉为墙上博物馆的敦煌壁画,我们得以一窥被称为华戎所交一都会的古代敦煌,感受千年丝路的开放包容。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对过去与现在有一番独到理解,过去的事,看来像没有什么关痛痒,但是现在的情形,都是从过去渐渐变来。传统之用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要懂得向前人学习智慧。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现在与未来的负责。

目前,研究和保护冷门绝学,已经走出两条可行之路。一是通过复原历史、追溯源头知所从来,回答何以中国的问题;二是汲取历史智慧,守正创新,助力当代发展,回答知所将往的宏大时代命题。如何让冷门绝学走出的境况,进而绝处逢生、延绵生长,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思考。

甘于比慢,做长期主义者。对冷门绝学传承者来说,摆在眼前的最现实问题,是付出与回报不一定对等。在这个节奏要快、出名趁早的时代,绝学传承者应相信静水流深,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与此同时,时代也应该更多关注和回馈冷门绝学的研究者,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鼓励他们静下心来扎实搞研究。

敏于关怀,让无用大用。近年来,一些大学因市场需求和就业状况,撤销了一些进口不旺”“销路不畅的专业,导致一些冷门学科随之萎缩。加之,论文的影响因子、被引次数等,是学术界的硬通货,常常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资源配置挂钩。对于冷门绝学这样的长期科研来说,高校和各类研究机构得量体裁衣,摒弃快见成效、多出成果的导向,鼓励十年磨一剑的治学精神,加强的保护与培养,加大的保障和支持。

善于上新,推动冷门绝学在当下。前段时间,一位全网最冷门专业的95后博主,因在线上平台教甲骨文而爆火出圈,让看似远离生活的冷门变成了大家爱看的热门。这启示我们,将原本深奥的专业知识轻量化,把有意义的内容做得有意思,以符合传播规律、大众口味是必要的。活起来”“火起来,冷门绝学能更好传下来

现如今,不少冷门绝学已经重回大众视线,但距离冷门不冷、绝学不绝仍有差距,尚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摘编自之江轩《不让冷门绝学成绝响》)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破译甲骨文“悬赏公告”鲜有人揭榜成功,说明冷门绝学研究不能靠投入。
B.在现实有需要时往往拿不出、用不上,导致冷门学科的学术生命力不强。
C.冷门绝学要“传下去”,必须先借助现代传媒手段“活起来”“火起来”。
D.延续冷门绝学研究不能只依靠情怀,还要为研究者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
2.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A.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中国敦煌学研究在石窟保护、艺术研究、文献利用等方面成绩斐然,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
B.季羡林精通古老的梵文、吐火罗文,他借助少数民族语言文献的考证,解决了胡适和陈垣的浮屠与佛先后之争的问题。
C.mRNA领域被称为“科学上的一潭死水”,新冠疫情爆发后,科学家基于mRNA技术研制出了首批疫苗来应对燃眉之急。
D.樊锦诗选择条件艰苦、地处偏僻的敦煌,“一生就做一件事”,守护、研究、弘扬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由冷门绝学联想到武林秘籍,既借此引出对冷门绝学的介绍,又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文章论述了冷门绝学的内涵、价值以及如何发展三方面的问题,符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
C.文章举唐宋古文运动为例,证明冷门绝学可以帮助我们汲取历史智慧,守正创新,并助力当下发展。
D.文章借用其他领域的词语,如“珍稀濒危物种”“硬通货”“上新”等,让专业性论述变得较易理解。
4.发表议论往往是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简要分析本文的现实针对性。
5.有观点认为既然是冷门绝学,说明研究的人少,没有什么用处,失传了也没关系。你要怎么说服持这种观点的人?根据材料列出主要观点。
2024-03-16更新 | 10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