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1 题号:2024532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成长小说一词译自德语,又译做教育小说”“修养小说”“塑造小说,在欧美是个源远流长、影响极为深远的小说传统,中国起步较晚,目前的研究成果大致分定义介绍”“主题探讨”“理论研究”“外部视野四类。

关于定义介绍,真正有分量的介绍文章最早出自冯至、杨武能和刘半九等著名翻译家之手。同为译序,冯至 1943 年在为自己翻译歌德的经典教育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中文版序言》一文时使用修养小说发展小说的名目,着眼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强调的是个人调整自己以融入社会的需要。而杨武能1999年重译之后的代译序中,明确指出教育小说并非只是在学校念书,而是指广义的人生教育,看重的是主人公对自己人生的自由选择。

冯至、杨武能师徒介绍的重点还是歌德小说的意义阐释,刘半九在为田德望译的《绿衣亨利》作序时则用了更多篇幅高屋建瓴地讨论教育小说这种小说类型的自身特点:往往是以一个所谓白纸状态的青少年为主人公,通过他的毫不离奇的日常生活,通过他一生与其他人相处和交往的社会经历,通过他的思想感情在社会熔炉中的磨炼、变化和发展,描写他的能力、道德和精神的成熟过程,他的整个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但强调主人公的最后命运既不能是明显的惨败,也不是虚假的胜利,以便读者自觉把生活当做严肃的课程而奋勉向上,不免画蛇添足——成长小说中同样有悲剧意味浓厚的作品。

西方有不少理论家对成长小说都曾有过较为深入的研究。艾布拉姆斯风行世界的《欧美文学术语词典》中专门有主人公成长小说的条目,这类小说的主题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叙述主人公从幼年开始经历的各种遭遇,主人公通常要经历一场精神上的危机,然后长大成人并认识到自己在人世间的位置和作用。艾氏可贵在对主人公的精神危机的强调,但成长小说未必始自幼年,托马斯·曼《魔山》写的就是青年主人公的精神历程。

莫迪凯·马科斯《什么是成长小说》一文综合诸多定义之后的最终理解是,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在成长小说中,仪式本身可有可无,但必须有证据显示这种变化对主人公会产生永久的影响。他还根据主人公经历事件后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程度,把成长小说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主人公获得尝试性经验,他所经历的事件只把他引导至成熟的门槛。这一类故事往往强调事件对主人公的震撼效果。第二类,主人公未完全成熟,只是被引入成熟之门,但却茫然不知所措。第三类,主人公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跨入了成熟之门,这一类小说通常表现了主人公对人生的顿悟和自我意识的获得。

巴赫金在《教育小说及其在现实主义历史中的意义》一文中认为,以往遵循纯结构原则(即把整个情节集中在主人公的教育过程上)和只要求小说中有主人公发展、成长的因素的这两种分类标准都没有抓住要点。教育小说与其他小说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的成长这个重要的因素。大部分小说的主人公在小说的公式里是一个常数;而所有其他因素,如空间环境、社会地位、命运都可能是变数。而教育小说塑造的是成长中的人物形象,主人公形象是动态的统一体。主人公本身、他的性格,在这一小说的公式中成了变数。

(选自徐秀明《20世纪成长小说研究综述》,有删改)

材料二:

任何类型的小说都存在推动故事情节不断发展的内在叙事动力,比如侦探小说中的悬念。悬念的设置、发展、推理及解谜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一种内在驱动力。同理,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也是推动故事情节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作家围绕主人公成长的躁动、环境的考验、困境中的迷惘、顿悟和拯救等经历,组织各种不同的事件,形成一个个叙事单元。这些对主人公成长产生启发的事件,成为成长小说情节发展必不可少的叙事动力。

所谓叙事动力就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哪些人物和事件可以成为成长小说的叙事材料?这些事件中的什么要素激发和构成了青少年的成长?这些事件之间以一种怎样的逻辑关系推动着故事的发展?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青少年成长的内涵是什么。

在关于成长小说特质的种种描述中,常常被突出的是青少年主人公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莫迪凯·马科斯在他的论文《什么是成长小说?》中就曾对众多定义进行了归纳分类,指出成长小说的定义主要有两类:一类把成长描绘成年轻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过程;另一类把成长解释为认识自我身份与价值,并调整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过程。可见,认知发展是青少年成长的基本内涵。通过对美国一些优秀成长小说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我们发现青少年人物的认知发展除了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以外,还有道德认知、情感认知、智慧认知和环境认知。这些认知发展都是青少年成长的内涵,也是成长小说着力刻画和表现的内容。

(选自芮渝萍、范谊《认知发展:成长小说的叙事动力》,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最符合材料原意的一项是(     
A.成长小说在中国的起步较晚,最早由冯至、杨武能和刘半九等一批翻译家在翻译的小说的序言中介绍相关的定义。
B.艾布拉姆斯认为,“主人公成长小说”的主人公是以幼年为起点,往往要经历一场精神危机,然后长大成人并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作用。
C.莫迪凯·马科斯根据主人公经历的事件将成长小说划分为三类,表明并不是所有的成长小说的主人公在最后都能获得人生的顿悟。
D.任何类型的小说都存在内在叙事动力,成长小说情节发展的叙事动力就在于那些对主人公成长产生启发的事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最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巴赫金认为教育小说区别于其他小说主要在于“人的成长”这个因素,只要求小说中有主人公发展、成长的因素的这两种分类标准都没有抓住要点。
B.莫迪凯·马科斯对成长小说的众多定义进行了分类,艾布拉姆斯对于成长小说的定义解释属于“把成长解释为认识自我身份与价值,并调整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过程”这一类。
C.弄清楚青少年的成长的内涵是什么之后,才能更好地回答“哪些人物和事件可以成为成长小说的叙事材料?”“这些事件中的什么要素激发和构成了青少年的成长?”这些问题。
D.依据材料,成长小说一般着重探讨主人公的成长变化,主人公成长的过程,也是他们认知发展的过程。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哪部作品最符合成长小说的定义(     
A.鲁迅《孔乙己》B.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D.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首先,《论语》是知识体系。《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举例来说,一本《论语》近五百则,约一万六千字,包含几百个成语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内含大量的人生智慧。

没有读过《论语》的孩子与读《论语》一年的孩子相比差距有多大,不需要用考试来证明。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山上走,走得有点吃力,才有提升。每一步都走得很轻松,一定是在往山下走。

其次,《论语》是价值体系。《论语》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样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价值体系就是教会孩子做价值判断,比知识体系更重要。

如果把单纯地增长知识误解为提高素质,把技能教育误解为素质教育,那就大错特错了。会弹钢琴,会写书法,会跳舞,会表演,就是素质高吗?不是。把孩子累坏了,素质也没有提高。因为素质不是技能,不是知识性的考分,而是价值判断力。懂得判断是非,能够做价值方面的选择,才是真正的素质高。

《论语》还是文化体系。读《论语》可以让人成为一个好人,《论语》弘扬的是中国文化。

一个民族的教育,一定要让这个民族的孩子有民族文化认同感,然后才会有民族凝聚力。中国幅员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相差极大,为什么能够保持长久的统一?这就是文化凝聚的力量。文明,才是一个民族强大的根本。

(摘编自鲍鹏山《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材料二: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宣扬,能学仁、守仁、成仁则是志士,则为君子。在常人眼中,君子的思想觉悟是远高于俗人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他们的高大形象屹立于山巅熠熠生辉,凡夫俗子如何才能做到呢?《礼记·大学》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发展之路,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孔子推崇仁爱、培养君子的教育思想。

首先,要做好自己,从身边事做起。仁道宽广,不易把握,若能从浅近处体会、着手,就比较容易收效。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者爱人,其逻辑起点在于自然的人伦之情。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孟子后来将其发展为具体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然后,推己及人,才能影响他人。一个德行高尚的人必然自带光芒,德不孤,必有邻。而一个仁爱的人,还应是一个以博施济众为己任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选自《诸子智慧》,有删改)

材料三:

先秦时期,御——驾车是一种重要的技能。赵襄子跟驾车高手王于期学驾车。学成后与王于期比赛,可是他换了好几匹马都依然比不过王于期。于是赵襄子怀疑王于期没有倾力教他。王于期不慌不忙地解释说,该教的都教了,你的问题在于没有正确使用这些技巧。王于期所言指的是赵襄子在驾车过程中被输赢的杂念占据内心,以至于忽略了人、车、马三者的协调,而这一点恰是驾车最关键最需要用心揣摩体悟的因素,所以他无论换多少匹骏马,都赢不了王于期。生活中许多人也常犯赵襄子这样的错误。在做一件事之前不是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好,而是首先考虑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影响、是否带来利益。假如确定能带来利益,又会想利益有多大,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自己的生活……当诸如此类外在的顾虑充斥内心时,我们又有多少心思去做事情?不能专注于事情本身,又怎么可能取得做事的成效?

庆封走越也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寓言故事。齐国庆封在自己的国家遇到麻烦,要到其他诸侯国避难。本来晋国离齐国比较近,逃难较为便利,但是庆封却选了距齐国较远的越国。他的理由是越远越安全。他的族人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症结:改变你不安分、总想制造混乱的心思,到晋国就可以获得安全。不改变你的心,即使跑到遥远的越国,危险一样存在。这就像现在社会上动辄跳槽的年轻人,当工作不顺心,出现问题时,总喜欢从外部找原因,以为换个单位就可以一切顺利,万事大吉。实际上,不从思想、能力上提升自己,无论到哪里问题都依然存在,因为自身才是问题的根源。这一根源不消除,问题永远存在。

(选自《韩非子寓言故事赏析》,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包含大量的人生智慧,所以学习《论语》可以获取人生智慧。
B.一个民族的孩子有民族文化认同感,才能使这个民族具有凝聚力。
C.在常人看来,君子的思想觉悟是远高于俗人的,是凡夫俗子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自我发展才有可能达到的。
D.《论语》文化含量非常高,学习效果的优劣需要通过考试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素质不仅是单纯的技能与知识性考分,更是价值判断力。
B.如果能从做好自己、入孝出悌等方面入手,更容易接近志士君子的标准。
C.做一件事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应考虑这件事对自己可能产生的影响。
D.材料三中的韩非子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从自身找问题,就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己欲立而立人”观点的一项是(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先秦诸子思想共本同源,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在不同之中又有相同之处。请分析儒家“君子务本”思想在韩非子寓言故事中的体现。
2023-05-17更新 | 1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宇宙”是基于VR、AR、区块链、NFT、去中心化等技术,来实现个人在网络世界里“身份设定、社交、获得沉浸感、低延时、随地登录、构建经济系统和文明系统”的虚拟体系。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沈阳认为,“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产生的虚实相融的新型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

元宇宙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编辑。举个例子,假设我们从黄山旅游回来,如果家人想知道黄山好不好玩,他最多只能在手机里面看到照片和视频。如果是元宇宙时代,我们可以把所在的位置和相应空间,包括空间里的三维物体全部分享给他,他通过相应设备可以马上进入这个空间,获得和我们差不多的感受。像这样基于扩展现实的沉浸式体验,也可以理解为“3D版的互联网”。基于区块链构成的经济互联网将成为元宇宙经济体系的基本形态。元宇宙的经济系统不再是现实世界的复制品,而是借助区块链的加密算法重新制造的。不同于虚拟货币。区块链搭建的经济体系可以让企业品牌得到货真价实的货币。

元宇宙本身并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理念和概念,仍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概念,不同参与者以自己的方式不断丰富着它的含义。理论上,我们可以把线下的一切都复刻到线上,也就是达到了元宇宙的终极状态。元宇宙有三种最核心的技术,即扩展现实技术、数字孪生技术及区块链技术,未来可能会有爆发性、指数级的增长。比如,扩展现实技术由VR和AR提供沉浸式的体验,可以解决手机解决不了的问题;数字孪生技术,能够把现实世界镜像到虚拟世界里面去,这意味着在元宇宙里面,人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虚拟分身。

“元宇宙”自提出以来,在信息科学、量子科学、数学和生命科学等的推动下,不断叠加信息革命、互联网革命、人工智能革命、虚拟现实技术革命的成果,为人类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路径。

(摘编自《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目标》)

材料二: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也是元宇宙从概念走向流行的年份,元宇宙概念被点爆并非偶然,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疫情加速了社会虚拟化,在新冠疫情隔离政策下,全社会上网时长大幅增长,“宅经济”快速发展,线上生活由原先短时期的例外状态成为常态,由现实世界的补充变成了现实世界的平行世界,人类现实生活开始大规模向虚拟世界迁移。具体来说,疫情迫使老年人上网,远离互联网的人群实现在线化;日常工作中,人们更为习惯使用线上会议软件开会讨论业务:有了基本的水电气保障,到家电商的流行以及网络信息的充分供给,疫情正推动着“宅男宅女的虚拟化生存”。

同时,元宇宙背后所依赖的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5G通讯、可穿戴设备等底层技术在经过前些年的酝酿后,其应用都日渐成熟,这些技术的结合运用使得打造元宇宙成为一种可能。

另外,还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因素。从市场前景看,元宇宙市场预期巨大。彭博行业研究报告预计,元宇宙产业将在2024年达到8000亿美元,普华永道预计元宇宙产业在2030年将达到1.5万亿美元。此外,当前移动互联网红利已经到顶并消退,元宇宙作为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融合的载体,蕴含着社交、游戏、办公等场景变革的巨大机遇,传统数字科技企业和新兴初创企业都想抢先抓住未来赛道的机遇。

(摘编自《元宇宙元年的深度观察》)

材料三:

目前元宇宙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距离大规模产品化还十分遥远。毋庸讳言,元宇宙产业具有新兴产业的不成熟、不稳定等特征,还存在一些潜在风险。理想愿景和现实发展间仍存在漫长的“去泡沫化”过程。

雏形期的元宇宙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产业和市场都亟须回归理性,应警惕资本通过创造新概念、炒作新风口、吸引新投资等逐利惯性操作;目前元宇宙产业仍处于“社交+游戏”玚景应用的奠基阶段,远未实现全产业覆盖和生态开放、经济自洽、虚实互通的理想状态,应警惕非理性的舆论泡沫带来非理性的股市震荡。

从技术方面来看,技术局限性是当前我国元宇宙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尤其是移动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底层架构性信息技术亟须提升。我国应加大基础信息技术研发投入,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高技术成熟度。元宇宙未来的发展不仅仅要靠技术创新,还要依靠制度创新。元宇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巨型资本的金融收割行为提供了更为隐蔽的操纵空间,金融监管需从现实世界拓展至虚拟世界。

在法律层面,应总结提炼在网络平台发展过程中的治理经验,前瞻性思考平台垄断、税收征管、监管审查、数据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加强前瞻性立法研究。

(摘编自《元宇宙热来袭是风口还是风险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宇宙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密切融合,人类在其中能够以和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沟通和生活方式进行互动。
B.元宇宙是一种基于VR、AD、区块链、NFT、去中心化等的技术,也是虚实相融的新型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
C.元宇宙经济体系的基本形态将是基于区块链构成的经济互联网,元宇宙的经济系统是借助区块链的加密算法重新制造的。
D.元宇宙所依赖的底层技术在经过前些年的酝酿后,其应用都日渐成熟,这使得打造元宇宙成为一种可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扩展现实技术、数字孪生技术及区块链技术是元宇宙三种最核心的技术,所以未来元宇宙会有爆发性、指数级的增长。
B.疫情加速了社会虚拟化,元宇宙又作为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融合的载体,在一定意义上说,疫情加速了元宇宙的进程。
C.当前移动互联网红利已经消失,而元宇宙市场预期巨大,是传统数字科技企业和新兴初创企业都想抢先抓住发展机遇的未来赛道。
D.我国元宇宙发展最大瓶颈是技术局限性,只要解决了底层架构性信息技术问题,就能实现元宇宙发展的理想愿景。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生活场景不符合“元宇宙”特点的一项是(     
A.一双某品牌的虚拟球鞋,被炒到1.5万美元。
B.用户在VR平台上,玩蹦极和翼状飞行。
C.在美团平台上点餐,不出门享受美食。
D.举办虚拟演唱会,给观众提供沉浸式的体验。
4.三则材料都谈到“元宇宙”,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5.当前我国元宇宙的发展还存在哪些不足,应该如何促进元宇宙产业的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2023-06-12更新 | 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裴毅然

①中外文学作品中有一道奇特风景线:知识分子一直是被嘲笑的主角,很少成为获得赞美的主角。

②新文学运动以来,叶圣陶描摹灰色知识分子的《潘先生在难中》、钱锺书的《围城》等名著名篇,瞄准的对象尽是知识分子。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知识分子逐渐陷入整体挨批的社会大氛围下,从思想界到文学界,知识分子全得低头认罪,成为必然自觉改造的对象,文学形象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也高大不起来。进入九十年代,从特定意义上,知识分子仍然是社会上的弱者,因为谁都可以扯上知识分子开骂一通。王朔说知识分子“不骂白不骂”,并不仅仅是王朔个人的“美学投机”或“艺术选择”,实际上代表着整个社会审美的某种价值趋向。

③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本人试析一二。

④知识分子有能力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有可能跻身权益分配之列,社会身份十分微妙,处于不上不下的中间阶层。行高于众、品异于俗,知识分子的英雄自画像,自命不凡自我夸张,主客观之间存在相当差距。在群俗看来,便很有点脱离现实做白日梦的味道,可嘲可笑之处多多,即富含“可嘲笑因素”、“可打趣内容”。聪慧敏感的作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大好卖点。这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何以成为“嘲笑主角”的最重要之因素。

⑤无论中外,相对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工农社会地位更低,处于社会最低层。尤其在旧时中国,不少工农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而同情弱者又是基本人性,且形成强大社会心理定势。若嘲笑弱者,似乎道德品味欠高。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掀起的文艺工农化运动,除了现实政治因素,从审美角度也倚于这一社会心理定势。否则,工农化何以会于短时期内得到文艺界的广泛认同?

⑥由于知识分子最熟悉的是自己,知道哪儿隐藏着最丰富的“矿藏”,这样便从创作源头上决定了作家的取材向度。而艺术创作的关键又在于细节与深度,对作家来说最容易写得深入的只能是自己。此外,嘲笑自我的社会效应也较好,就像相声演员最好的开涮对象总是自己。

⑦孔孟以来,中国士人审美习俗便形成强大的厚古薄今的定势,以过去否定现实。一九八〇年代中期呼啸文坛的“寻根派”,呼吁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特质中找寻现代社会的“自我”,期望从历史中找到自己的“根”,从宁静乡村处寻找文化根源,从遥远落后的原始文明那里,找到现代社会所缺乏的“根”。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从思想倾向上,表现出追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文明,表现出追慕落后的趋向,但从审美上却因这一“向后看”得到价值支撑,觅得内涵,并以此否定城市现代文明。而知识分子又总是城市文明的代表者,与“向后看”的审美定势形成巨大反差,嘲笑知识分子便成了一块滋味多多的“痒痒肉”。

⑧二十世纪的中国,现代精神与审美观点均处于欲建未建的叉路口,新旧矛盾交聚汇集,以“旧”笑“今”也是一种必然。恰好多读了几年书的知识分子又是公认的新派人物,多有与众不同之处,被俚俗们拎出来当当笑角似乎也十分正常。

⑨当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新派人物嘲笑旧式人物总是“夏瑜”式的孤掌难鸣,不成气候缺乏呼应,而旧式人物嘲笑新派人物则是一呼百诺,激掌一片。因此,审美上从来就是偏旧不偏新,鲁迅的《药》中,最好笑的人物还是那个“疯子”夏瑜。

⑩习惯成自然,既然知识分子这一头总是自我嘲笑,并不断提供这样的嘲笑范本,那么另一头自然而然也就养成俗众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天然的嘲笑期待,即所谓时髦的“卖点”。

当然,只要知识分子还作为某种社会集团有别于工农,只要知识分子还只能由自己写自己,只要知识分子还因为掌握知识而成为社会关注点,那么,文学中的这一“知识分子待遇”怕是还得享受下去,一直要到全社会知识化,全都成为知识分子,才有可能免却这一“待遇”。

1.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⑨段横线上,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等到新思想最终战胜旧思想 ②再回头去嘲笑旧式人物
③如《药》中新派人物夏瑜 ④好象也没了多大意思
⑤甚至连嘲笑权都没有呢 ⑥新派人物亦随之失去“新”意
A.③①②⑤④⑥B.③⑥①②⑤④
C.③⑤①⑥②④D.③④②⑤①⑥
2.第⑥段加点词“矿藏”在文中的含义是
3.联系上下文,第⑦段中作者列举“寻根派”和《最后一个渔佬儿》的目的是什么?
4.下列分析“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的原因,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家们创作喜欢向熟悉的自身取材。B.自古就有嘲笑知识分子的审美背景。
C.人们普遍同情弱者的社会心理定势。D.知识分子本身微妙的社会身份因素。
5.作者认为未来知识分子在文学中的“待遇”会如何?为什么?
6.结合你个人的阅读经验,举例阐述“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的现象。(不超过80字)
2019-10-13更新 | 2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