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85 题号:2029394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王静安(王国维)的“境界”说重视感受作用在作品中具体之呈现,严沧浪(严羽)的“兴趣”说重视感发作用本身之活动,王阮亭的“神韵”说重视由感发所引起的言外之情趣,其重点虽各有不同,然而如果就这三种诗说产生之时代背景而言,则他们却都是因为有见于当时诗歌中属于兴发感动的这一种质素之逐渐消亡,因此才倡为种种诗说的。

沧浪之兴趣说,乃是针对当时盛行的江西诗派之“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补偏救弊之言。阮亭之“神韵”说,则是针对当时格调派的模拟因袭之风气的一种补偏救弊之说。至于静安先生的境界说,则是针对清代词坛之宗法南宋,重视工巧堆垛之风气的一种补偏救弊之说。

从以上的论析来看,中国历代诗论虽有各种不同的流派和主张,然而其兴衰更替的变化,却隐然是有着一线脉络可寻的。其实在中国诗论中,除了重视声律格调用字用典等偏重形式之艺术美一派的各家主张外,其他凡是从内容本质着眼的,盖无不曾对此种兴发感动之力量,有所体会和重视,只是因为不同之时代,各有不同之思想背景,因此各家诗论,当然也就不免各有其偏重之点。周秦两汉之际,在儒家思想笼罩之下,于是遂有“比兴”“言志”之静论,虽然也曾注意及“心”与“物”之感发的作用,然而其重点却全以政教感化之实用的价值为主。如孔子论诗之从“可以兴,可以观”,到“可以群”“可以怨”以及“事父”“事君”之说,和《毛诗·大序》之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到“美教化,移风俗”,这种种说法都可以做为此一派诗论之代表;至于魏晋以来,则儒学既已逐渐式微,于是一般文士遂对于文学之独立性有了普遍的觉悟,于是当日之诗论,遂亦对“心”与“物”之感发作用,有了纯艺术性的体认,如陆机《文赋》所提出的“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及钟嵘《诗品》所提出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等种种说法,便都可以做为此一派诗论之代表;及至佛学盛行之后,其禅宗一派渐与中国固有之道家思想相融汇,因此对于“心”与“物’之感发的作用,遂又有了另一番新的体认,因此对诗之品评,乃又形成了一种玄妙的喻说之方式。严羽之以禅悟喻诗,自然便是此一派诗论的最好代表。而后此之诗论,遂多不免有严氏之影响,王阮亭的神韵说,当然便是其中最好的一个例证。至于静安先生之境界说的出现,则当是自晚清之世,西学渐入之后,对于中国传统所重视的这一种诗歌中之感发作用的又一种新的体认。故其所标举之“境界”一词,虽然仍沿用佛家之语,然而其立论却已经改变了禅宗妙悟之玄虚的喻说,而对于诗歌中由“心”与“物”经感受作用所体现的意境及其表现之效果,都有了更为切实深入的体认,且能用“主观”“客观”“有我”“无我”及“理想”“写实”等西方之理论概念作为析说之凭借,这自然是中国诗论的又一次重要的演进。

(摘编自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材料二:

《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王国维所标举的“境界”自有其特殊含义。《人间词话》第6、7两则作了如下说明: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王国维在他的《文学小言》中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故前者客观的也,后者主观的也。前者知识的也,后者感情的也。……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文学之事。”第二年,署名“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亦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王国维认为“真文学”当不受功利的干预。屈原、陶潜、杜甫、苏轼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文学小言》)。总之,作品的“原质”不但有“情”有“景”,而且必须有“真景物、真感情”,这才可谓有“境界”。联系王国维词作来看,他所说的“真”不仅仅是真切的一己之情,而且是诗人对宇宙实底、人生本质、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体悟。《观堂外集·苕华词又序》中王国维说,真正的大诗人,“又以人类感情为其一己之感情”。这种感情出自诗人“自己之感”,又和人类的基本普遍感情相通,是诗人“不失其赤子之心”“以血书者”之感情。这才是王国维向往的最高的“真”。只有具备这种“真”的艺术境界,文学才能“与哲学有同一性质,其所欲解者皆宇宙人生根本之问题”。

陆机《文赋》所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达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而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生动地渲染了杏花怒放、大好春光的景象、传递了人们踏春的无限兴致;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也写活了明月泻辉、花影摇曳的幽境和作者疏散闲适的情趣,都能把“真景物、真感情”表达得极真极活,故曰著此两字,“境界全出矣”。

(摘编自黄霖、周兴陆《王国维〈人间词话〉导读》)

【注】①樊志厚:一说是王国维自己的托名,一说是与王国维“同学相交垂三十年”的樊少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王国维的“境界”说、但材料一侧重于“境界”说的产生与时代的关系、材料二侧重于对“境界”的理解。
B.材料一认为“兴趣”说、“神韵”说、“境界”说都重视感受、感发,且三者产生的原因都和这一质素在其所在时代逐渐消亡有关。
C.严羽以禅悟喻诗、喻说玄妙,此后诗论多受其影响,王阮亭神韵说便是一例,但王国维的境界说切实深入、中西融合,不在此内。
D.王国维崇尚文学之“真”,认为“真文学”才能造就伟大的诗人,还认为“真”有不同的层次,最高层次的“真”是与哲学相通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述时多次用到举例论证,材料二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引用论证,两者都使文章更具可信度和说服力。
B.国诗论流派,有着眼于内容本质的,有偏重于声律典故的,未必有高下之分,但前者代代相承,隐有脉络。
C.孔子“兴观群怨”说,是用诗对人们进行政教感化,在这一时期人们的意识中,文学还未具有独立的地位。
D.以议论为诗、诗歌中缺少鲜明的形象和真切的情感,依王国维的观点,这种诗歌必属无“境界”之诗。
3.下列选项,不属于“兴趣”说、“神韵”说、“境界”说补偏救弊原因的是(     
A.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语言,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语言,本朝诸公分明别是一副语言。——严羽《沧浪诗话》
B.江西诗有其流弊,永嘉四灵欲转移江西诗风而无其才力……——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
C.有明一代,徒以貌袭格调为事,无一人具真才实学以副之者。——翁方纲《神韵论》
D.有清一代词风,盖为南宋所笼罩,……装点字面,几于铜墙铁壁,密不通风。——王镇坤《评〈人间词话〉》
4.根据材料二,你认为什么样的古典诗歌才称得上有“境界”?
5.请根据材料一中作者对中国诗论发展的介绍,谈一谈应如何评论古典诗歌。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自信属于在认识和实践、言论和行为相结会的基础上,展示出来的一种精神面貌,它的主体是民族、国家、政党及其成员。有三层内涵:

一是文化自知。领悟自身历史发展精髓,尊重自身优良传统禀赋,肯定自身有价值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自信的前提,是要知道昨天创造了什么样的文化,今天承享着什么样的文化,明天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文化。文化自知,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自觉。

二是文化自行。努力在日常行为和社会实践中从容躬行和实践被自己认可的文化规范,具体展示其风貌特征。文化自信不只是个理论认识问题,自信的表现也不光在如何讲、怎样看,关键还在怎样行。文化犹如空气,人们时时呼吸而不觉,对某种文化的自信,必然潜移默化于做人做事的态度和风格当中。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三是文化自新、文化自信与重复式的墨守成规不是一回事情。要根据时代条件、与时俱进地对既有文化规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自信之所以可贵。在于它能激发原有文化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由此,文化自信不是固定人群对既有文化规范的被动承担,而是一种科学态度。不经消化,不顾条件,简单拿来别人的、西方的东西照搬使用,不是文化自信;不经辨别,不顾时代,简单照搬运用古人的、古代的东西,被动地接受承传统,也未必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向应该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文化自信的基本要义在于它能激发原有文化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文化自知、文化自行和文化自新,目的是高扬文化自觉,推动文化自强。

(摘自陈晋《文化自信:历史由来和重塑之路》)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中心主义”盛行,中医被贴上“迷信、愚昧、不科学”的标签,西方压倒性的共识认为,西医才是世界医学道路的单程票。国人对于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近百年来,中医将废问题成为学界及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与热点问题,主要形成了两种错误的评价论,即“中医非科学论”和“中医超科学论”。中西医论争最终形成“中医次位,西医主位”的医学上元格局。“中医超科学论”的实质是由于国人感情偏重及认识局限所导致的妄自尊大及盲目自信。“中医非科学论”的实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凸显了中医药赖以生存的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式微。而中医危机是中华文化危机的历史性显现,但导致中医文化危机的关键,是始于西方入侵历史场域下民族文化危机意识的产生。起初,受“科学”思潮的影响,中医共同体面对西医挑战所带来的窘境,只着重于从技术层面找寻其原因,而并没有从文化品性上诠释中医。从文化层面对中医进行解读,是国人正视民族文化危机,在文化自觉的推动下所进行的文化救赎和自我觉醒。从文化品性上诠释中医,中医具有中国原创思维的特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保存着最纯正、最完整、最丰富、最具活力的传统文化内容,凸显中华文明的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当下,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场域,中医文化界提出“以中医文化助力中华文化复兴”的建议,彰显出中医文化的高度自信。以此为契机,我们亟待确立中医文化在他域文化圈及全球医学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而中医文化自信是根基。

中医文化自信的含义,是指对中医文化(如理念、思维、价值、医学知识等)和医学能力的肯定与认可,在此基础上,一是以现代科学的眼光自我审视、自我反省,对自我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客观地分析优劣;二是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批判吸收西医的精华,进而融汇、创新、超越,实现中医历史性的跨越发展。

那么“科学”应如何界定呢?学界主要形成以下几个判断:思维形式论认为,科学是应用定理、范畴、定律等思维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各种物质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知识体系论认为,科学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关于客观世界中万事万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一整套知识体系;实践范畴论认为,科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范畴,是系统化的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虽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定义,但公认衡量“科学”与否的标准离不开“数字描述、逻辑推理、实践检验”这三个最基本的判定指标。应该说,前三种观点是广义的“科学”,而公认衡量标准是狭义的“科学”。

就广义的“科学”而言,中医是科学。它是研究中医的基本观点、概念、原理、规律、原则等系统化、理论化的一门学科。中医学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维方式为指导,主要吸纳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形神观”“天人合一”“和合致中”“道法自然”等重要的哲学思想,运用“扶正祛邪”“辨证论治”“三因制宜”“因时而变”“立象尽意”等来解释中医中遇到的问题。这些理论和思想也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医理论体系中法、药、理、方比较成熟和完备,这些由古人发现和总结的人体及自然规律经过上千年的临床实践及检验,其疗效和作用是确凿无疑的。

(自毛志强、熊官旭《中医文化自信的根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懂得自身历史发展精髓,不懂得尊重自身优良传统禀赋,不能肯定自身有价值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就做不到文化自信。
B.文化自信不只是个理论认识问题,还要在行动上践行被自己认可的文化规范,具体展示其风貌特征,这样才可能做到文化自信。
C.文化自新关键在于要根据时代条件,与时俱进地对既有文化规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D.中医是科学,因为它符合狭义科学“数字描述、逻辑推理、实践检验”这三个最基本的判定指标。
2.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自信的问题。材料一是宏观描述,材料二是谈及具体的中医文化自信。
B.文化自信有三层内涵,文化自知、文化自行和文化自新紧密联系,缺失任何一层都不是完整的文化自信。
C.中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保存着最纯正、最完整、最丰富、最具活力的传统文化内容。所以,中医不需要考虑吸收西医的精华。
D.中医是符合科学的。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我们要传承好中医文化,要发扬好中医文化。
3.下列材料,能综合体现“文化自信”三层内涵的一项是(     
A.德国科学家、哲学家布尼在《中国近事》一书中说:“在实践学方面,欧洲人不如中国人。”
B.法国百科全书派的伏尔泰赞叹,“中国为世界最公正最仁爱之民族”,他甚至把自己的书房名为“孔庙”,发表文章的笔名有时则用“孔庙大主持”。
C.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式把中国农历传统二十四节融入科技感十足的倒计时环节。
D.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讲到,“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2023-09-20更新 | 1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这里所说的“隐”,不是隐晦,而是含蓄;不是不欲人知,而是不必明言;是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中隽永深长的意趣。这正是中国文学的艺术妙谛。唐朝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二十四诗品》中又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都是要求诗歌通过有限的字句启发读者无穷的想象。注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由于篇幅短小,所以特别注重含蓄,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含蓄不尽。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并没有明说下雪,只说山上的鸟都飞走了,路上人的足迹也不见了。这样,读者便可以想象出一幅铺天盖地的雪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安排了一只孤舟,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垂钓江雪之中,不为外界变化所动。那种我行我素、遗世独立的情趣,蕴涵在字里行间,很耐人寻味。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

材料二: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主要体现在其形象的符号意义上。但是,对于诗歌语言只是单纯地理解其符号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发挥想象进行联想。联想在其中起着统摄的作用。

暗示性语言的主要功能特征就在于联想。朱光潜说:“语言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而“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如果要很好地理解一首诗歌,就必须透过表面的文字,揣摩其背后的“种种关系”,然后筛选、整合各种有用信息,再进行合理想象,最后做出价值判断,这个过程就是联想。联想的过程一般是从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从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例如一提到“木”时我们就会想到秋意想到萧瑟苍凉的气氛。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它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是落叶纷飞,秋意正浓,从诗句中我们看到波浪涌起的洞庭湖面秋风飒飒,落叶飘荡,一派萧瑟的景象,这正是语言的符号意义使然。而此情此景“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读者的思维一下子便从木叶的清秋气息跳跃到离人的愁情别绪,由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由感觉到感知,我们体会到了世事无常,人生不易,这就是联想的作用。

由此可知,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写景抒情诗,如果剥离掉联想的意义,都将无法进行赏析。如李白《蜀道难》中“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只见蜀道悲鸟哀号,古木参天,雄飞雌从,林间盘桓,这是诗句所呈现的画面。但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在诗句所呈现的画面上,那么就很难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图。再结合下句“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几句诗歌描写了一派苍凉景象,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里人迹罕至、极尽荒僻。此处写景目的在于渲染蜀道之艰之险,友人入如此艰险之地,实在让诗人担忧不已。读了这几句,我们仿佛听到诗人对坎坷人生的深切感叹,感受到他对前途命运的无尽担忧,体会到他对国势民生的倾心关切。如果不去想象,不去联想,我们会诧异于此处为何进行这样的景物描写。其实欣赏这几句诗歌,我们只抓住“悲鸟”“古木”“子规”“空山”等意象展开联想,就不难理解诗句的意境及其表达意图。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大概也正是基于联想的功能才有此说吧。

“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所以在诗歌语言形象中,如果抛却联想的内核,诗歌的意蕴美将会荡然无存,因此我们可以说联想是暗示作用的内驱力。

(摘编自李清《也谈诗歌语言形象的暗示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之为体,义生文外”是指作者把不必明言的东西,通过语言的启发和暗示,让读者去体会和发现。
B.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特别注重含蓄,所以要求篇幅短小,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含蓄不尽。
C.赏析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写景抒情诗,如果剥离掉联想的意义,那么就很难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图。
D.暗示性语言的主要功能特征在于联想,联想是暗示作用的内驱力,如果抛却联想的内核,诗歌的意蕴美将无从谈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所举的《江雪》的例子,论证了中国古代抒情诗虽然篇幅短小,但言近意远,含蓄蕴藉。
B.材料二分析“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为了论证诗歌语言的符号意义具有暗示性。
C.材料一唐朝司空图的三个例子充分运用了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这正是中国文学注重含蓄的艺术妙谛。
D.材料二采用引用论证,引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增强文章说服力,同时使文章语言更加典雅有文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诗歌往往要求诗歌通过有限的字句启发读者无穷的想象,十分注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B.联想就是透过诗歌表面的文字揣摩其背后的各种关系,并对有用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最后合理想象,做出价值判断。
C.文中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许说的是写景的诗句先是呈现为一个个画面,在此基础上读者展开想象、联想,进而理解诗句的意境及其表达意图。
D.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全都体现在其形象的符号意义上,理解诗歌语方不仅要重视其符号意义,还须进一步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和联想,请结合材料分析鉴赏诗歌时联想的作用。
5.有人认为把《李凭箜篌引》诗句“吴丝蜀桐张高秋”换成“吴丝蜀桐弹高秋”更直接明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材料二,阐述你的理由。
2023-06-24更新 | 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创立儒学,培养儒生,进而影响中国思想文化和教育发展方向,肇始于孔子。孔子私人办学,招生授徒,要求学生儒服委质,服膺儒教,“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将“君子儒”作为学校培养目标,完全跳出了春秋之前以社会身份地位区分“君子”“小人”的传统认知,转而从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来区分“君子”与“小人”,也用以区分“君子儒”与“小人儒”,实现其教育目标。因此,孔子儒学教育不是一般地培养儒生,而是要培养“君子儒”,这是毫无疑问的。

“君子儒”的性格虽然可从多方面加以描述,但其性格特质是“快乐”,这可从孔子教育实践中得到证明。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实现了孔子教育培养目标,可称为“君子儒”。孔子赞许颜回之贤,是因为颜回养成了快乐的君子人格。在孔子看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坦荡必然导向快乐,而快乐正是“君子儒”的性格特质。孔子将“乐以忘忧”作为自己的人格特征,认为自己是个“快乐”的人,这便为我们认识“君子儒”的性格特质指明了方向。

“孔颜乐处”的确是可以寻觅而得的,因为它有具体的为学进路让求学者能够通达。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便是对这一为学进路的凝练概括。

孔子所云“诗”“礼”“乐”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数术”层面,即作为语言形态的“诗(言)”,作为仪式形态的“礼(仪)”。作为声音形态的“乐(yuè)”;一是“义理”层面,即作为意志品质的“诗(志)”,作为理性人格的“礼(理)”,作为快乐精神的“乐()”。孔子所云“诗”“礼”“乐”虽不排斥“数术”,却主要不从这一层面立论,他所注重的是“君子儒”的人格养成。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来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应该是“君子儒”人格养成的几个阶段,主要包括意志品质、思维习惯、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而不是某种具体文本或若干技艺,尽管这些文本和技艺在君子人格养成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

将“兴于诗”之“诗”理解为《诗》文本并不妥当。在孔子时代,虽然“诗”与“乐”有所分离。“赋诗言志”已经可以不依赖于“乐”,但它仍然执行着某种“礼仪”功能。如果将“兴于诗”之“诗”理解为《诗》文本,不仅与“诗”的生产和应用的历史事实不符,而且与孔子以周代礼乐文化教育弟子的教学实践也不一致。

从文字学来看,“诗”与“志”本是一字。《说文解字》:“诗,志也。”闻一多《神话与诗》和朱自清《诗言志辨》都认为“‘志’与‘诗’原来是一个字”。近年出土的战国楚竹书有“志”“诗”互释互训的文句,如郭店楚简《语丛一》之“诗所以会古今之志也”,“诗”字从“言”从“寺”,“志”字从“心”从“寺”,二字仅“言”与“心”之别;楚竹书《孔子诗论》中“诗”字或从“止”从“口”,或从“止”从“言”,而“志”字从“止”从“心”,也是“言(口)”与“心”之别。因为“志”是“诗”的内在依据,“诗”是“志”的语言表达。所以,“兴于诗”就是“兴于志”,文字学和文献学均可证明。

这样说来,孔子所云“兴于诗”,就是要求弟子通过学“诗”养成君子人格之“志”。这里的“诗”,既可从“数术”层面理解为《诗》,也可从“义理”的层面理解为“志”。“兴于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兴起于《诗》的文本,而应该理解为通过学“诗”兴起学者的君子之“志”,这种“志”既包含了意志品质,也包含了情感态度,可以是“见贤思齐”的好善之德,也可以是“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恶恶之心。这是学者“立身成德”的第一步,是基础,也是起始。

同理,“立于礼”和“成于乐”也包括“数术”和“义理”两个层面。在孔子看来,“礼”的核心是“理”,是“君子儒”行事之依据,立身之根本。“立于礼”指示了“君子儒”人格养成的行为准则,成为其树立社会形象的标志和自我实现的手段。

至于“成于乐”,自然与音乐教育有关。在音乐教育中,以“诗”起兴,以“礼”立容,以“乐”成章,完成一个教学过程,是符合当时教学实际的。然而,“成于乐”并不以学习音乐知识为目的,而是指向“君子儒”人格培养。祭祀和音乐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关键是通过这些手段达到培养“君子儒”的目的,只有“君子儒”才能践行礼乐文化,弘扬礼乐精神。

孔子儒学教育重视人格培养,“成于乐”就是通过学习养成君子人格的坦荡情怀和快乐精神。这样理解“成于乐”,就和“兴于诗”强调“君子儒”人格养成的逻辑起点、“立于礼”指示“君子儒”人格养成的行为准则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孔子儒学教育的完整内容,也形成了“君子儒”的为学进路。当然,作为养成“君子儒”人格最后阶段的“成于乐”并非与音乐教育无关,而是自始至终相生相伴,因为作为“君子儒”人格特质和精神向度的“威于乐”是在长期的音乐教育和诗礼熏陶下形成的,它不仅不排斥全面而完整的音乐教育,而且以之作为依托和凭借。

(摘编自王齐洲《“君子儒”的性格特质与为学进路》)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兴办儒学,否定了以社会身份地位为区分的君子标准,转而从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方面培养儒生,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和教育发展方向。
B.孔子用周代礼乐文化教育弟子,但由于孔子时代“诗”“乐”分离,赋诗言志只是为了执行某种礼仪功能,因此“诗”不能单纯理解为《诗》。
C.孔子要求弟子通过学“诗”养成君子的人格之志,是学者立身成德的第一步,是“君子儒”人格养成的基础,也是为学进路中最重要的一环。
D.“成于乐”并不是与音乐教育无关,而是始终与之相生相伴;它并不以学习音乐知识为目的,而是指向培养君子人格的坦荡情怀和快乐精神。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一词原本强调身份地位的崇高,但从孔子开始被赋予道德的含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中的“君子”和身份地位无关。
B.郭店楚简和《孔子诗论》中“志”“诗”写法不同,但都认同二字只是“言”与“心”的差别,可以证明“诗”与“志”本是一字。
C.“礼”核心是“理”,是君子行事立身的依据,如果不具备理性人格,君子就无法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也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D.培养“君子儒”人格,“兴于诗”强调逻辑起点,“立于礼”指示行为准则,“成于乐”养成坦荡情怀和快乐精神,三者不可颠倒。
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中孔子“立于礼”观点的一项是(       
A.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B.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D.孔子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4.请用文本中的观点对下面这句话加以分析。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

5.本文是如何阐述“君子儒”的为学进路的?请简要梳理行文脉络。
2023-11-30更新 | 1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