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2 题号:2030567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昔孔子盖罪汤、武,顾自以为殷之子孙而周人也,故不敢,然数致意焉,曰:“大哉,巍巍乎,尧、舜也!”其不足于汤、武也亦明矣。而孟轲始乱之,曰:“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也。”文王之时诸侯不求而自至是以受命称王行天子之事。周之王不王,不计纣之存亡也。使文王在,必不伐纣。而以兵取之,可乎?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之。杀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则可,使其子而果人也,则必死之。楚人将杀令尹子南,子南之子弃疾为王驭士,王泣而告之。既杀子南,其徒曰:“行乎?”曰:“吾与杀吾父,行将焉入?”“然则臣王乎?”曰:“弃父事仇,吾弗忍也!”遂缢而死。武王亲以黄钺诛纣,使武庚受封而不叛,岂复人也哉?故武庚之必叛,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武王之封,盖亦有不得已焉耳。诛其君,夷其社稷,诸侯必有不悦者,故封武庚以慰之,此岂武之意哉?故曰:武王非圣人也。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论古·武王非圣人》)

材料二:

《东坡志林》云:“武王非圣人也,昔孔子盖罪汤、武。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至孟轲始乱之。使当时有良史,牧野之事,必以弑书。汤、武仁人也,必将为法受恶。”可谓至论。然予窃考孔子之序《书》,明言伊相汤伐桀,成汤放桀于南巢;武王伐商,武王胜商杀纣,各蔽以一语,所谓六艺折衷,无待于良史复书也。

(节选自洪迈《容斋续笔·汤武之事》)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王之A时B诸侯不求C而自至D是以受E命F称王G行H天子之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意,指表达自己的用意,与现在所说的“点头致意”中的“致意”并不一样。
B.神器,指帝位,与《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的“神器”含义相同。
C.死,指为此而死,与《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中第二个“死”用法相同。
D.行将,指即将、将要,其中的“行”与“感吾生之行休”中的“行”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引用孟子的话,说明孟子肯定武王因纣王失去民心而出兵讨伐的合理性,孟子的态度与孔子称许尧舜、恪守君臣秩序的态度不同。
B.苏轼认为优秀的史官写史书会根据历史如实记录,文王会被记录为凭借德行让诸侯归心而行天子职事,武王会被记录为以臣弑君而称王。
C.苏轼通过例举荀文若辅佐曹操一事,赞许了荀文若有和文王一样以仁义得天下的理想信念,批评了曹操如同武王一般谋反称王的行为。
D.苏轼认为弃疾自缢之举符合孝道,通过比较,进一步说明武王清楚武庚必定会为父报仇,封赏武庚不过是为日后平叛减轻道义上的负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臣王乎?”曰:“弃父事仇,吾弗忍也!”
(2)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
5.材料二中,洪迈为何肯定《东坡志林》中的那一段话?体现了洪迈怎样的历史人物评价观?请根据两则文本简要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民师书

苏轼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 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雄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注]①元符三年(100年),苏轼遇赦从海南北还,路过广州,时任广州推官的谢民师多次登门求教。②指惠力寺,位于谢民师家乡江西临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
B.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
C.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
D.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双方车盖往一处倾斜,形容一见如故或偶然的接触。文中指苏轼与谢民师一见如故。
B.升堂,即登上厅堂,入门、入室、升堂喻指道德学问修养等由浅入深的三重境界。文中是指贾谊的文章造诣很高。
C.文忠,此指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者死后可被追加谥号。史上获此谥号的有多人。
D.左右,指方位,如“左右种梧桐”;也指左右侍从,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文中是敬称,表示对谢民师的尊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的寒暄有客套,也有对谢民师热情相待的感动。对自身经历的叙述表露出苏轼感慨命运、不屑为官的情感。
B.苏轼借赞扬谢民师的文章来表明自己的创作观,即为文应像行云流水一样收放自如,条理结构自然,姿态横生。
C.苏轼认为,把握住事物的微妙之处,就像拴住风、捉住影子一样,真正做到了然于心乃至于口、于手非常困难。
D.欧阳修认为文章就像金玉,自有客观评价,不会因个人好恶而改变价值。苏轼引用这句话体现出他谦虚的态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原作《离骚》,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
5.扬雄为文的浅陋之处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1-07-10更新 | 9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婴度次得嗣,独能长念却虑,竟诛猾臣。赵高死之后,餐未及下咽,酒未及濡唇,楚兵已屠关中,素车婴组,奉其符玺,以归帝者。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贾谊、司马迁曰:向使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复责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谓不通时变者也。吾读《秦纪》,至于子婴车裂赵高,未尝不健其决、怜其志。婴死生之义备矣。

(节选自班固《秦纪论》)

材料二:昔者生民之初,不知所以养生之具,击搏挽裂,与禽兽争一旦之命,惴惴然朝不谋夕,是故巧诈不生。然圣人恶其无别,而忧其无以生也,是以作为弓矢、网罟之类,而民始有以极其口腹耳目之欲。器利用便而巧诈生。圣人又忧其桀猾变诈而难治也,是故制礼以反其初。圣人非不知箕踞而坐,不揖而食,便于人情。上自朝廷而下至于民其所以视听其耳目者莫不近于迂阔。其衣以黼黻文章,其食以笾豆簠簋,嫁娶死丧莫不有法,所以使民自尊而不轻为奸。故曰:礼之近于人情者,非其至也。周公、孔子所以区区于升降揖让之间,世俗之所谓迂阔,而不知夫圣人之权固在于此也。

自五帝三代相承而不敢破,至秦有天下,始皇帝自以为智术之有余。于是废诸侯、破井田,凡所以天下者,一切出于便利,而不耻于无礼,决坏圣人之藩墙,而以利器明示天下。故自秦以来,天下惟知所以救生避死之具,而以礼者为无用赘疣之物。何者?其意以为生之无事乎礼也。苟生之无事乎礼,则凡可以得生者无所不为矣。呜呼!此秦之祸,所以至今而未息欤!

昔者始有书契,以科斗为文,而其后始有规矩摹画之迹,盖今所谓大小篆者。至秦而更以隶,其后日以变革,贵于速成,而从其易。又创为纸,以易简策。是以天下簿书符檄,繁多委压,而吏不能究,奸人有以措其手足。由此观之,则凡所以便利天下者,是开诈伪之端也。嗟乎!秦既不可及矣。

(节选自苏轼《始皇论》)


【注】①子婴:秦二世之兄之子。赵高逼死秦二世后,立子婴为王。②婴组:脖子上系着丝带。婴,系于颈。组,丝带。③科斗:蛤蟆子也,头大尾细,古书形似之,故曰科斗文。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A自朝廷B而下C至于民D其E所以视听F其耳目者G莫H不近于迂阔。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至于”与“至于誓天断发”(《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至于”的含义不同。
B.笾豆,中国古代社会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
C.材料二中“区区”与“然秦以区区之地”(《过秦论》)中“区区”的含义相同。
D.“凡所以治天下者”与“明于治乱”(《屈原列传》)中“治”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认为子婴按照顺序继位,能够深谋远虑,杀死赵高,做事果决,在生死上表现出了大义,对子婴表示了同情。
B.苏轼认为人类最初为了生存与禽兽搏斗,朝不保夕,人与人之间没有欺诈,等到口腹耳目的欲望得到满足,工具方便使用了,机巧欺诈也就产生了。
C.圣人为让人们避免凶残狡诈,利于治理,而制定礼仪规范,五帝三代看似繁冗的礼节,既是周公、孔子看重的,也顺应了人心。
D.苏轼认为秦朝改用隶书,后来书写为求便捷一改再改,又用纸张取代竹简,使得公文大增,官吏无法详细查究,让坏人有机可乘。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2)呜呼!此秦之祸,所以至今而未息欤!
5.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材料一与材料二各有什么看法?请简要概括。
2024-02-27更新 | 8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赤壁赋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材料二:

宋史·苏轼传》节选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B.襟危坐而问客曰       正:端正
C.匏樽以相属       举:举起、端起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箫声
2.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苏子愀       ②何为其
B.①扣舷歌之       ②侣鱼虾友麋鹿
C.①惟江上清风       ②锻炼久,不决
D.①寄蜉蝣天地       ②筑室东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B.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和积极进取的一面。
D.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②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5.请以《赤壁赋》第④段为例,说说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说服客人使其从“悲”转为“喜而笑”的?
2023-06-02更新 | 2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