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柳宗元(773-81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14 题号:2030780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元庆宜伏辜。又按《礼》经,父雠不同天,亦国家劝人之教也,元庆不宜诛。然臣闻在古,刑之所生,本以遏乱。仁之所利,盖以崇德。今元庆报父之仇,意非乱也;行子之道,义能仁也。仁而无利,与乱同诛,是曰能刑,未可以训。元庆之可宥,显于此矣。然而邪由正生,理心乱作。昔礼防至密,其弊不胜;先王所以明刑,本实由此。今倘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元庆之罪,不可废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故圣人作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义,其政不行。且夫以私义而害公法,仁者不为;以公法而徇私节,王道不设。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如臣等所见,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谨议。

(陈子昂《复仇议状》,有删改)

材料二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典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柳宗元《驳〈复仇议〉》,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调人掌司A万人B之仇C凡杀人D而义者E令F勿仇G仇之H则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尉,唐代县级政府机构中的重要官员,负责一县的军事、治安等工作,为县令的属官。
B.原始,推求事情的开始,原,与《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本”,用法相同。
C.介然,指心有所不安,耿耿于怀的样子;自克,与“克终者盖寡”的“克”,意思不一样。
D.谢,文中的意思是“认错、道歉”,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子昂认为诛杀徐元庆也是为了成全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高尚节操,诛而后旌是有效之法。
B.陈子昂认为徐元庆为父报仇体现了孝道与大义,但若赦免他,众人都可能学样去刺杀朝廷命官。
C.柳宗元认为旌与诛不应该同时施加到一个人身上,陈子昂的提议更不可以成为国家法典。
D.柳宗元引用《周礼》和《公羊传》中关于违法受诛不可复仇的规定,进一步说明礼与法的统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
(2)请下臣议,附于典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
5.请简要归纳柳宗元不同意陈子昂对徐元庆杀人处理方式所提建议的主要理由。   
【知识点】 柳宗元(773-819)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胥。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其安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士或谈殷、周之理者,曰:“伊、傅、周、召。”其百执事之勤劳而不得纪焉;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节选自柳宗元《梓人传》)

【注】①梓人:木匠。②寻引:此指量尺。寻:八尺。引:十丈。③砻:磨刀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B.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C.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D.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移之官理”的“理”和乙文“万国既理”的“理”,都是治、治理的意思。唐人避唐高宗李治讳改“治”为“理”。
B.乙文中的“绳墨”指用绳染墨在木上弹印直线,是木工用来取直的工具。在《离骚》“背绳墨以追曲兮”中,“绳墨”喻指准绳、准则。
C.乙文“画宫于堵”的“堵”是墙、墙垣的意思,与《促织》中“于败堵丛草处”的“堵”意思相同。
D.乙文中的“不矜名”中的“矜”与《陈情表》“凡在故老,犹蒙矜育”中的“矜”均是夸耀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题目虽称为“传”,却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都兼有寓言性质,它从形式上看是一篇人物传记,从内容上看是一篇寓言。两文都是以奇人奇事来讽喻时政的传。
B.《种树郭橐驼传》大量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有郭橐驼和“他植者”的对比,种植的当与不当、管理的善与不善的对比。对比有叙事性也有论述性的。
C.两文的行文格局相似,前幅叙事,后幅议论,前幅叙郭橐驼、梓人,后幅议吏治、相道,前后两者是类比、对应的关系。叙事是主,议论是宾。
D.《种树郭橐驼传》最后点明中心“养人术”,要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还要“养民”。《梓人传》特别点出的“体要”二字,是全篇之纲绳,“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
(2)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
5.根据乙文,请分条概括“相道”的具体做法。
2023-06-17更新 | 11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才,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6处。
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系治,囚禁治罪,“治”与《谏逐客书》中“至今治强”的“治”意思不同。
B.茂才,即《陈情表》中的“秀才”,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改为茂才。
C.庶孽,妃妾所生之子女。庶出虽受到压制,但也有逆袭成功的,如李隆基。
D.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刑罚,也指渐趋衰败,在文中意指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吴太子之事,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有违藩臣的礼节。文帝宽仁,吴王却得寸进尺,变本加厉。
B.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藩。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必然会叛乱。
C.柳宗元认识到,秦代的郡县制较分封制更具有历史的先进性,并以此论断讽谏唐王朝要削弱藩镇的力量。
D.晁错、柳宗元都肯定了分封制在天下初定时的历史意义,同时对于分封制的隐患二人也有着明晰的认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
(2)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5.简述晁错、柳宗元对分封同姓王背景介绍的重点有何不同。
2023-07-04更新 | 7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

材料二

段秀实,字成公,陇州汧阳人也。祖达,左卫中郎。父行琛,洮州司马,以秀实赠扬州大都督。秀实性至孝,六岁,母疾,水浆不入口七日,疾有间,然后饮食。及长,沉厚有断。

……

邙山之败,军徙翼城,元礼为麾下所杀,将佐亦多遇害,而秀实独以智全。众推白孝德为节度使,人心稍定。又光禄卿,为孝德判官。孝德改镇邠宁,奏秀实试太常卿、支度营田二副使。大军西迁,所过掠夺。又以邠宁乏食,难于馈运,乃请于奉天。是时公廪亦竭,县吏忧恐多逃匿,群行剽盗,孝德不能禁。秀实私曰:“使我为军候,当不如此。”军司马言之,遂以秀实为都虞候,权知奉天行营事,号令严,军府安泰,代宗闻而嗟赏久之。兵还于邠宁,复为都虞候,寻拜泾州刺史。

大历元年,马璘奏加开府仪同三司。军中有能引二十四弓而犯盗者,璘欲免之,秀实曰:“将有私爱,则法令不,虽韩、白复生,亦不能为理。”璘善其议,竟使杀之。璘决事有不合理者,必固争之,得璘引过乃已。璘城泾州,秀实掌留后,归还,加御史中丞。璘既奉诏徙镇泾州,其士众尝自四镇、北庭赴难中原,侨居骤移,颇积劳怨。刀斧将王童之因人心动摇,导以为乱。或告其事,且曰:“候严,警鼓为约矣。”秀实乃召鼓人阳怒失节且戒之曰每更筹尽必来报每白之辄延数刻四更毕而曙既差互童之乱不能作明日,告者复曰:“今夜将焚草场,期救火者同作乱。”秀实使严加警备。夜半火发,乃使令于军中曰:“救火者斩。”童之居外营,请入救火,不许。明日斩之,捕杀其党凡十余人以徇,曰:“敢后徙者族!”于是泾州。

(节选自《旧唐书·段秀实传》)

1.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晞一营大噪,尽                       皆解散还火伍中
B.又光禄卿                                 于是泾州
C.愿奉以从                                 乃请于奉天
D.号令严                                     则法令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唐代掌管一道或数州军事、民政、人事、理财的最高长官。
B.状,指行状,选文中指详记死者世系、名字、籍贯、行治、寿年的一种文体。
C.生人,即生民,以“人”字代替“民”字,是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
D.公廪,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秀实乃召鼓人/阳怒失节且戒之/曰/每更筹尽/必来报/每白之/辄延数刻/四更毕而曙/既差互童之乱/不能作/
B.秀实乃召鼓人/阳怒失节/且戒之曰/每更筹尽/必来报/每白之/辄延数刻/四更毕而曙/既差互/童之乱不能作/
C.秀实乃召鼓人/阳怒失节/且戒之曰/每更筹尽/必来报/每白之/辄延数刻/四更毕而曙/既差互童之乱/不能作/
D.秀实乃召鼓人/阳怒失节且戒之/曰/每更筹尽/必来报/每白之/辄延数刻/四更毕而曙/既差互/童之乱不能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2)明日斩之,捕杀其党凡十余人以徇,曰:“敢后徙者族!”
5.以上两则材料记叙了段秀实哪些事迹?请简要概括。
2020-11-19更新 | 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