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10-10 49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科学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上,传统看法认为,科学求真、艺术求美,两者泾渭分明,并无任何共同之处。笔者认为,这种传统看法失之偏颇。科学与艺术,两者虽有明显差异,但也有诸多共同之处。它们相辅相成,具有内在的同一性。正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指出的:音乐和物理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目的联系着,即对表达未知的企求。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化百花园中两朵鲜艳的奇葩,是同一文化母体孕育出来的一对同胞兄妹。然而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所指出的:艺术与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的最高尚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②首先,表现在科学与艺术有着共同的探索目的和探索动机。爱因斯坦曾经在《探索的动机》一文中分析过科学与艺术活动的动机。他认为,把人们引向科学与艺术的动机可分为两种,即消极的动机积极的动机。所谓消极的动机,指的是那种要逃避日常生活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即把科学与艺术作为摆脱现实生活的避难所的做法。所谓积极的动机,就是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们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即利用科学与艺术来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因此,无论就积极的动机而言,还是就消极的动机而言,科学与艺术的探索目的和动机都是相同的。

③其次,科学与艺术的内在同一性还表现在科学活动和艺术活动在思维方式上的互补性。传统的观念认为科学活动与艺术活动有着根本不同的思维方式。科学活动运用抽象的逻辑思维,而艺术活动运用具体的形象思维。科学活动所运用的抽象的逻辑思维带有理性的特点,而艺术活动所运用的具体的形象思维则带有综合的特点。这种传统的看法并非毫无道理,然而实在有失全面。因为无论是科学活动,还是艺术活动,都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都不可能仅仅运用一种纯而又纯的、单一的思维方式。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在运用逻辑思维的同时,还必须运用非逻辑思维,即具体的形象思维,包括直觉、想象等思维形式。例如,想象这种非逻辑的思维形式,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能帮助人们去发明和创造。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贝弗里奇则进一步指出:事实和设想本身是死的东西,是想象力赋予它们生命。科学家只有运用想象这种思维形式,才能把概念转变成形象,才能构思出感官无法达到的种种假说和模型;才能做出种种惊人的发明和创造。同样,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虽然通常运用具体的形象思维,然而,也必须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作补充。如果绘画只是形似,那只能达到表面现象的真实,是肤浅的认识。正如苏东坡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中所写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只有达到神似,才能达到深刻的、本质的真实。而要达到神似,就必须洞察和把握竹子的深层本质。画竹如此,其他艺术创造又何尝不是如此!艺术家要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都必须借助于抽象的逻辑思维,透过生活的表面现象,洞察生活的深层本质,从而把握时代的脉搏,在所创造的艺术典型中揭示出生活的本质、规律和必然性,创造出不朽的艺术典型。

④最后,科学与艺术的内在同一性表现在科学活动与艺术活动在本质上的一致性。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作为研究对象,艺术以人类的精神世界作为研究对象。科学揭示自然界的奥秘,艺术揭示人类精神世界的奥秘。然而,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是人所认识、改造的自然,因而是人化的自然;而人则是自然的组成部分,是自然化的人。因此,科学是人的自然的展示,艺术则是自然的人的探索。离开了人和自然,既没有科学,也没有艺术。科学与艺术的这种内在同一性,正促使科学与艺术在经历近四个世纪的分离之后,重新走向结合之路。

《现代科技革命与文化艺术》(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与艺术相辅相成,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而“科学求真、艺术求美”的传统说法将两者关系做了明显区分。
B.科学与艺术有着共同的探索目的和探索动机,积极或消极的动机都是利用科学与艺术来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
C.科学家为了做出惊人的发明和创造,常常运用形象思维把抽象概念转变成具体形象,构思出感官无法达到的假说和模型。
D.正因为科学活动和艺术活动的研究对象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所以科学展示的是人化的自然,艺术探索的是自然化的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与艺术,是同一文化母体孕育出来的一对同胞兄妹”,艺术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应当步调一致,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创新,是当代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内容。
B.“音乐和物理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目的联系着,即对表达未知的乞求。”推而广之,艺术和科学都以人类的创造性为基础,共同寻求真理的普遍性。
C.艺术家只要借助抽象的逻辑思维,看透生活本质,把握时代的脉搏,就能创造出堪称经典的艺术作品。
D.科学与艺术有近四个世纪的分离,这种分离导致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所以近百年来,许多科学家便涉猎于艺术,而不少艺术家也开始垂青于科学。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奥地利科学家魏格纳注意到地图上巴西突出部分与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部分相吻合,直觉怀疑两岸是否原本相连,考察后提出著名的“大陆漂移说”。
B.德国科学家凯库勒梦见苯原子排列成一个圆圈旋转跳舞,受此启发想到用六角形环状结构来表示苯分子式,由此奠定芳香化学的基础。
C.人工取火是人类的第一项伟大发明,由此引起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正如恩格斯所说“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D.清代画家郑板桥描述“竹”的创作过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遂有画意。然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磨墨、展纸、落笔,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4.作者是怎样论证科学活动和艺术活动在思维方式上的互补性的?请根据文本分析。   
5.“曹雪芹依托自己早年亲历的繁华旧梦而创作《红楼梦》,希望通过封建大家族的盛衰真实深刻地反映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请结合全文,运用材料的观点分析曹雪芹的艺术创造活动。   
2023-10-25更新 | 20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晓风杨柳

唐弢

柳枝一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也没有睡好。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纸糊窗的破洞里吹进一阵初秋的凉风。渊明的脑子昏昏沉沉地,他从枕边书箧摸出一本书,是慧远和尚送给他的那本经论,原是他最心爱的,自从慧远死后,他虽看过几次,却终于看不下去。灯盏盘里已没了菜油。他合上书,闭眼默想。这本书是慧远亲自抄来送他的,抄得非常整齐,洁净,和慧远的为人一样,可是现在,这个善良高洁、一世清修的和尚早已从尘世超脱,涅槃了,只有那些争名夺利的东西不会死,做到了相国,封了王,还想……

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他恍然记起二十年前,在镇北将军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什么,从不见他发过火。闲来就擎一本相书,批评别人的眉生得低、鼻太尖、嘴太小之类的。他能喝几杯酒,和自己倒还相得。自从抛弃宦海生涯,就一直没有想起他,他升了官,发了财,因此心里对他越发淡漠了。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

唉!唉!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渊明叹着气,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低头沉思。

猛的他脑中划过一个念头:刘寄奴不会做皇帝吧?他踱到板门边喊: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幽郁的表情,他垂着手,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

能有什么吩咐呢?渊明挖空肚皮想了一回早稻每亩能收多少,计算了没有?

还有十几箩潮谷没有扬晒,依眼前估计,大约有三袋零。渊明不作声,阿舒接着说:去年半粒都没哩,年成的确还不错!

饥饿的回忆带来感伤的情调,在阿舒的声音里跳动,他忘不了一年来艰苦的挣扎,乐天安贫的庭训,再也不能弥补他心上的罅隙——被穷困灰暗的生活所蛀蚀的罅隙。

京城里可有什么消息来?渊明的面上充满忧虑。没有,爹爹。

赵老连殷勤地招待着。席地围坐着连主人的五个。

渊明对面那个酒糟鼻子,堆着笑招呼渊明来尝是不是好酒,渊明咂了一口,觉得还温润,就点了点头。

酒糟鼻子得意地笑起来,一面望着斜对面的教书先生,正想说话,不料教书先生先开了口,他朝渊明说:昔闻先生贵体欠安,今日得见芝颜,想必已经霍然了。”“是!是!渊明恭敬地回答。

酒糟鼻子正要箱夹第二只河虾,连说:呃?我倒忘了,陶先生还生病的哩!我老早想来望望你,可是终没空。说着向着左肩下的一个:桂生哥!我是对你说过哦?那个微微笑了笑。是!是!渊明很恭敬地回答着。请呀!请呀!主人指着菜肴说。

大家边吃边闲谈。桂生说到今年又要加粮税,酒糟鼻子嘶着声音喝道:真他妈!都是这些官府们玩的鬼把戏,那里能加到皇上库里去?官!做官的都爱钱。

这话说的对!譬如陶先生就不肯做官。老连的口气像是分解,像是赞叹。教书先生摇着头,说道:贤者避世,这叫贤者避世。避世者,避开了世事也。

渊明没有理会这些。他朝桂生追问:有没有关于相国宋王的消息?”“没有。

教书先生晓得不少伟大人物的事迹,且非伟大不谈,这时他找到机会,赶忙说,宋王真是一个大星宿,鲤鱼转胎的。如今朝廷有了这个人物,真是如鱼得水!南征蛮夷,北伐中原,皇上还用愁吗?

渊明的心已经不像早上那样感到沉重,忧虑了,自然不是因为如鱼得水的缘故。他觉得倘使京城只传来加税的消息,没有提起别的,那么,夜来听到的消息,大概并不是事实。他满满地喝了一杯。

初秋的太阳异常明亮,畅爽,微风带来田野的气息,小麦,桂子,野草,尽量发出清幽的香气。远远望去,通过一带疏疏落落的桑林,南山悠然地现了出来。

渊明感到轻松舒适,不但眼前的教书先生和酒糟鼻子很有趣,便是那个黑而且矮的家伙也不坏。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跑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大家合口问。

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做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

他说着回过头来,向着渊明: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

已经交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未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疲乏而又幽郁,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脸色是那么枯黄,刻板,使人看不出一点活气来

唉!渊明长叹一声。

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气说。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活是总得活下去的。阿雍参加了意见。

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吱!吱!吱!床底下老鼠在打架。

你看见告示上还说些什么?渊明看着刚进来的第二个儿子问。

这个,阿宣想了想说,我记不清了,但现在就得叫大宋永初元年七月,却是千真万确,一点也不会错的。

吱!吱吱!吱吱!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可惜慧远法师涅槃了。

畜生!渊明厉声喝道,不要胡说。阿宣吃了一惊。

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灯光更加暗下去,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地爬出来,在泥壁上布好阱。

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气。他悲愤,愧悔。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他定神在案头坐下,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

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

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杨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阵阵晓风。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到了相国,封了王,还想……”此处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话没说完,语意未尽,暗示着陶渊明对刘裕野心的猜测与不满。
B.“庭训”指父亲的教诲,泛指家庭教育。阿舒在父亲教育下温良恭顺,但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中,他既难以安贫,又在“庭训”下变得柔弱而不敢抗争。
C.陶渊明与儿子们的对话,表现了陶渊明对他们身处乱世缺乏血气的自责和同情,使结尾儿子们被抓像羔羊一样不敢反抗的想象合乎情理。
D.画波浪线句,二儿子阿宣说的话,只是他的托辞,从前文他惹父亲生气的话,就可看出他并没有为救国干一番实事的志向。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爱饮酒,参与邻里聚会,关心庄稼年成,写诗作赋,这正是我们熟悉的《归去来兮辞》中“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安时处顺、乐天安命的陶渊明形象。
B.慧远和尚是追名逐利的尘世中德行高洁的代表,但他留给陶渊明的经书却让渊明最终看不下去,这意味着现实无法回避,带着宗教色彩的清修、超脱无法救人脱离苦海。
C.陶渊明不愿接受刘裕篡权、国家改制的现实,画横线句的外貌描写即表现了他为国途世运忧虑而情绪低落、身心俱疲、内心痛楚的样子。
D.陶渊明对刘裕的回忆以及教书先生在席间对宋王的赞美,从侧面表现了刘裕的能说会道、善于钻营,热衷权力且野心勃勃、精明强干。
8.请结合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陶渊明思想情感的起伏变化。   
9.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的写作传统是指中国现代作家在其文学作品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社会风貌以及人物命运的描写和展示,反映和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命运。本文作者运用“以文见史”的同时并不拘泥于历史的客观真实。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作家是如何“以文见史”传达主旨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元庆宜伏辜。又按《礼》经,父雠不同天,亦国家劝人之教也,元庆不宜诛。然臣闻在古,刑之所生,本以遏乱。仁之所利,盖以崇德。今元庆报父之仇,意非乱也;行子之道,义能仁也。仁而无利,与乱同诛,是曰能刑,未可以训。元庆之可宥,显于此矣。然而邪由正生,理心乱作。昔礼防至密,其弊不胜;先王所以明刑,本实由此。今倘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元庆之罪,不可废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故圣人作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义,其政不行。且夫以私义而害公法,仁者不为;以公法而徇私节,王道不设。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如臣等所见,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谨议。

(陈子昂《复仇议状》,有删改)

材料二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典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柳宗元《驳〈复仇议〉》,有删改)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调人掌司A万人B之仇C凡杀人D而义者E令F勿仇G仇之H则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尉,唐代县级政府机构中的重要官员,负责一县的军事、治安等工作,为县令的属官。
B.原始,推求事情的开始,原,与《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本”,用法相同。
C.介然,指心有所不安,耿耿于怀的样子;自克,与“克终者盖寡”的“克”,意思不一样。
D.谢,文中的意思是“认错、道歉”,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子昂认为诛杀徐元庆也是为了成全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高尚节操,诛而后旌是有效之法。
B.陈子昂认为徐元庆为父报仇体现了孝道与大义,但若赦免他,众人都可能学样去刺杀朝廷命官。
C.柳宗元认为旌与诛不应该同时施加到一个人身上,陈子昂的提议更不可以成为国家法典。
D.柳宗元引用《周礼》和《公羊传》中关于违法受诛不可复仇的规定,进一步说明礼与法的统一。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
(2)请下臣议,附于典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
14.请简要归纳柳宗元不同意陈子昂对徐元庆杀人处理方式所提建议的主要理由。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代词作,完成小题。

酒泉子·买得杏花

司空图(唐)

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假山西畔药阑东,满枝红。

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


【注】①这首《酒泉子》词作于公元881年(唐僖宗广明二年)春。上年冬,黄巢攻入长安,僖宗奔蜀。司空图扈驾不及,只好避居故乡河中(今陕西永济)。②坼:绽开,词中指花蕾绽放。③药阑:篱笆、花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一二两句叙述栽种杏花的经过,三四句描述杏花开放的景象。
B.上阕四句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作者对杏花的态度,但爱杏之心已不言而喻。
C.三个“旋”字,突出“花开花落花空”之快,极言好景不长,韶华易逝。
D.词人面对杏花虽有惜时之感,但总体上从容淡定,心情愉悦。
16.司空图在其《二十四诗品·含蓄》中提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的理念,即要求文学作品要做到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请联系整首词,谈谈你对这一创作理念的理解。   
2023-10-09更新 | 19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以《诗经》当中两种不同体例诗歌的风格特点,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评价《离骚》的风格,认为《离骚》兼而有之。
(2)今夏八月,第19届亚运会举办地——杭州,钱江潮格外汹涌、广袤,似向全世界展示杭州的繁盛。这江潮让人想起了宋代柳永在《望海潮》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写声,常不直言其妙,而是间接、侧面地加以表现,请说出以衬托或烘托手法表现声音之妙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10-07更新 | 31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数智化建设各类应用场景探索中最为前沿的领域,人工智能在推动高质量阅读方面能发挥怎样的作用,是既令人期待又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

众所周知,面对信息化社会的知识爆炸,面对扩增迅猛、体量庞大的知识信息海洋,传统阅读方式在摄取知识、梳理信息、消化内容方面,已经不是时不我待能够形容,而常常是一种 A 。在阅读体量上,个体阅读速度面对现代化社会的整体知识生长速度,确乎是难以企及和无法匹配的;在阅读选择上,大量信息不对等,特别是新增知识领域不断扩容而造成的阅读选择遗漏,往往连个体自身都茫然无知。

以上问题的种种典型表现,尤其集中于科研人员的文献查阅和检索工作。①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表明,这项基础性工作,占据了科研人员一半以上的科研时间。②而Al模式文献检索工具,则可以通过对话交互方式进行文献检索、分析、阅读和管理,显示了极大提升工作效率的可能。③今天,大数据、大算力呈现效果更加拟人化、直观化,数智化服务能力、服务范围更为大众化、日常化,而由此显示出的人工智能赋能数字阅读的应用潜力,令人浮想联翩。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但这种延伸并不仅是简单的、机械的替代,而是指数级放大的替换。⑤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能够承担某些原由人力承担的工作内容,更在于其可能完成之前由人力承担所无法达成、远超想象的工作需求。⑥在服务文献检索乃至数字阅读方面,人工智能的未来应用极大可能助力人类走向超级阅读

超级阅读是基于人工智能应用现状作乐观展望的一种未来阅读模式。个体传统阅读方式无法突破的限制, B ,个体阅读的体验、效率、效果,理论上完全可以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其中A处填写一个成语;B处填写一个句子,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绿草如茵的旷野上,我独自一人,静静地享受着阳光的洗礼。阳光穿过稀疏的云层,投射在大地之上,将远处的山峦映照得更加苍劲有力。那是一幅美妙的画卷,如同诗人的诗篇,唤醒了内心深处的感动。

在这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我似乎听到了风的呼唤,那是一种悠远而神秘的声音。它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关于这片土地的古老传说。我如同一匹自由的马,在这片草原上任意驰骋。我感受到了那风的速度,也领略了那草原的辽阔。

在这片草原的深处,我发现了那些野马。那些强壮而矫健、拥有着流畅线条和浓密鬃毛的、眼神中闪烁着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的野马,在阳光下奔跑着。那是一种毫无束缚的自由。

然而,在这片草原上,马并不是唯一拥有这种自由的生物。还有那些游牧的人们,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如同飘荡的云彩,不受任何束缚;他们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移,逐水草而居;他们以简单而朴素的方式生活,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在这片草原上,我看到了生命的真谛:那就是追求自由,尊重自然。无论是那些野马还是那些游牧的人们,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感受。这些感受让我深深地感动,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20.下列句子中的“仿佛”和文中加点的“仿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这家餐厅的菜肴味道仿佛和我妈妈做的一样美味。
C.夜幕下的那座高塔,仿佛一盏古老的明灯,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
D.站到队列前,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个指挥官,所有人都在等待我的号令。
2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短句,要求语境协调,文意顺畅。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人往往被冻结在他者的凝视中,被贴上物质的标签。

年轻人在他者的凝视中长大。生活中,他者的凝视如影随形,即使他者缺席,凝视却永远在场。

然而,重要的是如何将凝视内化为自我的审视。比他人的评价与期待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自我,才能成为梦想中的自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4柳宗元(773-819)  论说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咏物言志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0-220.65一般词语  修辞手法  变换句式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为人处世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  个人 他人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