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 > 诗词曲常见题材 > 写景抒情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5 题号:20312238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燕子矶

施闰章

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仿佛画手只在挥笔之间,就让燕子机那三面悬绝的气势升腾于纸上了,下一句的危亭,衬出了燕子矶的奇绝,又使画面于寒冽中增生了许多暖意。
B.“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两句为我们勾勒的,正是词家也曾描摹过的“满江急水,几处白鸥”的江上近景,赋予了空阔的画境以错落有致的层次感。
C.前两联诗人画完了眼前风物,紧接着又着意濡染画幅的背景,青天绿树的背景,为画幅衬上了清幽明丽的底色,画面中央的绝壁和孤亭,也因此显得愈加朗畅了。
D.山水树木等自然物占了画面大部分,是诗歌的实写;落照中的“孤亭”则占了画面的主位,是诗歌的虚写。
2.有人认为尾联中“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是点睛之笔,请结合诗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知识点】 写景抒情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①此诗作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当时苏轼已经四十一岁,经历了众多的家庭变故,母亲、妻子、父亲相继辞世。在政治上,因为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新旧党争,苏轼离开朝廷,带着淡淡的忧愁,在地方为官。②雪:这里喻指梨花。
1.从“柳深青”、“柳絮飞”等景物特征来看,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时节的景象。
A.初春B.暮春C.暮秋D.初冬
2.以下评价适用于这首诗歌的一项是(     
A.质朴自然B.豪迈雄奇C.清新明丽D.冲淡悠远
3.明人郎瑛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以免和“一株雪”重复。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作简要阐述。
2023-01-13更新 | 91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

裘万顷

秋事雨已毕,秋容晴为妍。

新香浮罢程,余润溢潺援。

机杼蛩声里,犁锄鹭影边。

吾生一何幸,田里又丰年。


【注】①罢程,稻子摇摆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即点明雨后,描绘出秋日晴明,景色美好,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颔联写稻浪起伏、稻香阵阵、雨后水涨景象,“溢”字既状水之充溢,又状雨之润物。
C.颈联写蛩声、机杼声交织,白鹭身影在天空时隐时现,诗人不着动词,动态之美尽显。
D.本诗没有对秋日时节“红衰翠减”的悲愁,而是别开生面,捕捉到了秋日之美。
2.诗人是如何表达心中之“幸”的?请简要分析。
2022-03-30更新 | 320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松声(节选)

白居易

西南微风来,潜入枝叶间。寒山飒飒雨,秋琴泠泠弦。

一闻涤炎暑,再听破昏烦。竟夕遂不寐,心体俱翛然


【注】①翛(xiāo)然:形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并没有直接写松声,是从侧面写松声,以微风来写风声,为写松声蓄势。
B.颔联写了寒山飒飒的雨声和秋琴泠泠的弦声,这是以声写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C.诗歌题为“松声”,但是通篇不见“声”字,却又无一处不是写“声”。
D.由“寒山”“秋琴”“竟夕”可以推知,本诗吟咏的是夏天雨夜的松声。
2.本诗是如何描写松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3-01-01更新 | 1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