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9 题号:203479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泰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资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予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 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 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 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 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 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   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 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地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在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摘编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性与社会问题。

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性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性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 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摘编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的言论虽各不相同,但其观点完全一致。
B.材料一引用《礼记·大学》中的名言,说明了个人发展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后者危害程度大于前者。
D.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容易导致人生和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是幸福的重要内容,但与之相较,精神快乐更重要。
B.在先秦诸子看来,只有认清幸福的本质,领略精神的高贵,才能自觉修身行道。
C.追求物质欲望满足,必然会导致心理的恶性循环,让心灵不堪重负。
D.将资源占有当作幸福本身和人生目的来追求的人,就会成为贪欲的奴隶。
3.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北京快递小哥刘阔起早贪黑、风雨无阻,2019年送出去5万多件包裹,为大家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虽然一直奔跑在送快递的路上,但是他觉得特别骄傲。
B.有人谈退休后的理想说:“只要有几位能常相聚的老友,有一位长相厮守的老伴,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老巢’,有一份稳定的劳保,余生足矣!”
C.习近平总书记说:“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D.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静成说:“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攻克疑难疾病,,让病人好转来的难以言表的成就感。”
4.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在论证上的主要特点及其好处。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今天,人们对疫病的认识更为明晰,但几千年积攒下来的中医经验仍是抗疫“利器”。中医专家认为,新冠肺炎病性上属于阴病,是以伤阳为主线。中医治疗针对寒和湿,注重调节机体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对抗“疫”之气。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针对临床治疗期确诊患者推出了中医治疗通用方“清肺排毒汤”。“清肺排毒汤”用于改善患者发热、乏力、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使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阻断病情进展,大大降低了重症转化率、病亡率。对于重症患者,西医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技术对抢救生命来说必不可少,中西医深度结合,携手开展临床治疗,大批患者因此受益,推动患者救治形势积极向好。医学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去照料和护理身体不适的人,让他们身心各方面与环境、社会相适应。中医、西医采用的手段不同,但都是在“照顾”患者,目的一致。在我国,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对症选用,优势互补,往往能产生“1+1>2”的效果。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相较人口数量始终比较紧张,中西医结合将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局面,用较低的成本实现高效的“照顾”。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在医学上的重大优势,也是宝贵财富,不应有孰高孰低、孰优孰劣之。

(摘编自李红梅《用好中医瑰宝》,《人民日报》202034日)

材料二:

中医在治病和防病二者之间,重视以防病为主。中医说:“养之不素则病生。”这个“素”,是人生命的根本,也就是人生命的平衡态。中医是奉行中道的医学,和谐是它防病治病所奉行的至高原则。

中医预防医学首先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没有能量,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但中医并不鼓励过分地摄取能量,中医提出“饮食有节”的思想,强调适度地获取能量,因为能量的过剩,不仅不能给身体带来好处,身体内还需要分解出另外一种力量来消化这些能量,过分的能量摄取成了身体的负担。中医还强调能量消耗的适度。中医提出“不妄作劳”的观点——不要过分劳累。中医重视“固本培元”,注意身体内部根基的培植。人生病往往与对自身能量无节制的消耗有关,入不敷出,最终破坏了身体的内在平衡,形成疾病。

中医认为,防病的关键还在于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的生命来自自然界,自然界的变化对人的身体会产生影响。中医主张人要注意契合自然的节奏,实现人与外在世界的和谐。如春天气温上升,人的身体也渐渐形成外张的态势,气血由内部浮向体表,皮肤松弛,汗腺舒张,容易产生湿症,必须防湿;夏天天气燥热,此时人容易急躁不安,要有所抑制;秋天是收缩的季节,人的气血由外部而潜向内里,皮肤紧缩,汗腺收紧,这时要注意水的补充,食物要清淡;冬季多有寒症,如伤寒、关节疼痛,由于室外活动少,长期封闭,容易消沉,必须注意调节。

中医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方面,还在于保持精神的平衡。病从心起,养生重在养心。人不是机器,也不是一般的动物、人是具有复杂情感和精神的动物,人的精神性因素是内在平衡的根本。精神平衡被打破,容易引起疾病。如人遭受精神刺激,疾病往往也会跟着到来,人心胸狭窄,患得患失,性情暴烈,盲目攀比,心情长期处于不平衡之中,或者是消极郁闷,或者是孤独无依,或者是偏执独断,等等,都是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容易带来疾病。中国人有“仁者寿”的说法,长寿的人,往往是待人和善、精神平衡的人,也就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

(摘编自叶朗、朱良志《寻求整体平衡的中医》,《中国文化读本》普及本)

材料三:

中华医道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天人感应、顺应自然、整体关联、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五行生克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肺经络学说相结合的整体医道观,构建起一整套“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和望、闻、问、切诊断,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种整体论的指导下,中国医学形成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的疾病生成观;形成了“医之上者,理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冬不养藏,春必病温”“介疾有喜”的疫病防治观;形成了防微杜渐,治病求本,适时为度,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的医疗观:形成了“病从心起”,故“治心”“修养”的修心养性观和“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的养生观;形成了驱邪避毒、斋戒沐浴、打扫庭院、禅尘扫房,强身健体的卫生健康观;形成了“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者仁心,医德为先”“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的医德观。

“上医治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现代疫病防控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并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摘编自李伟《天道、人道、医道疫情防控》,《光明日报》2020316日)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医的经验对此次新冠肺炎的认识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中药“清肺排毒汤”的调理,大大降低了重症转化率、病亡率。
B.中医预防医学强调人体在能量消耗上的平衡,人生病往往就是与对自身能量无节制的消耗有关,入不敷出,破坏平衡,从而形成疾病。
C.中医的修心养性观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德行修养是一脉相承的。“治心修养”可看作是对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继承。
D.把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等传统文化观和医道观相结合,加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现代疫情防控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就能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2.下列中医谚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鱼生火,肉生痰,萝卜青菜保平安。”B.“少年进补,老来吃苦。”
C.“春捂秋冻,无病无痛。”D.“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伤。”
3.以上三则材料的论述侧重点、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分别简要说明。
2023-09-09更新 | 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北京在风水方位上一向讲究北贵南贱。天桥是北京南城的贫民窟,东侧更是京城著名下水道龙须沟。这个地方开始繁荣,是在清朝末年永定门外修马家堡火车站。铁路取代大运河的地位,成为新的南北大动脉,火车站的作用就是大动脉上的通衢据点,让其周边在交通和经济方面受益颇多。

下火车的人从永定门进城,造成这一地带交通拥堵,因此在民国北洋政府时期,以天桥为总站,开设连通南北城的有轨电车。

既是全国铁路枢纽,又是北京城内公共交通枢纽,天桥就更热闹了。火车是打外洋来的新事物,不过天桥的基础,仅是个从火车站经济图中衍生出来的粗糙的劳动力市场,它是按旧模式存在的。江湖艺人的嗅觉非常敏锐,他们发现这个地方和庙会、赶集一样,能为卖艺提供大流量观众群。庙会和赶集不是天天都有,还要等到节日;而火车站只要还运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桥几乎天天热闹不息,于是江湖艺人们改流动卖艺为常驻卖艺,天桥周边的江湖文化氛围就如此形成了。

天桥卖艺场子的中心区并不算大。就这么大的一块地界,但是艺人越来越多,全削尖了脑袋往这扎。按耍车把式的老艺人金业勤回忆,最多时,有六百到八百艺人来这讨生活,随着空间资源的紧张,艺人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卖艺场子的环境气氛,完全像一个城乡接合部的集贸市场,撂地艺人就如同摆摊的小商贩,一个挨着一个,鳞次栉比。一方面,撂地的场子不是供艺人专享专用的,而是谁的能耐大谁就能用。我今天犯懒不想出摊,这场子就让别人给占了;我今天家里有事,惦记早点回去,离太阳下山还有三个钟头我就收摊了,前脚刚走,后脚立即让其他人占了。而且这块地界还是“摆明地”,意味着这场子有使用费,要向经营这块“明地”的摊主奉上孝敬钱。另一方面,逛天桥的观众也像逛集贸市场,除少数简陋棚屋剧场外,就是个开放空间,走马观花随便瞧随便看,而且主动权始终放在他这边,他觉得谁的表演好看就看谁,他愿意舍钱才舍钱。

这就是天桥艺人所处的残酷生存环境,完全是一片原始森林。他们如同野生动物,只能采取最现实的手法展开竞争。做艺讲原则,收摊没饭辙,这一天下来要是挣不着钱,连杂合面捏的窝窝头都吃不上。什么道德艺德,在“生存”俩字面前全都是扯淡。在这个地方,“别让自己饿肚子”才是得到广泛认可的真理。

形成这么一种极端现实的江湖世界后,所产生的副作用,就是出现了一个以江湖艺人居多、以江湖习气为主的独特人际圈子。这个圈子表现出浓烈的封闭性,用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解释,就是出身阶层与社会身份固化。江湖艺人长期浸染在江湖卖艺圈,他每天接触的都是这些江湖人江湖事江湖规矩江湖话,除此之外,接触不到其他的社会资源,更接触不到比他所处的阶层更高层的那些优质社会资源。反过来,其他阶层、尤其是高阶层的人,也会用另类眼光去打量这群江湖人,用带有个人偏见的评判准则定位这群江湖人。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让他们“下海容易上岸难”,一旦沉落到江湖艺人的阶层,再想翻身,从这个穷窝里挣脱出去,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这是个更加残酷的事,因为它断绝了人活在世上最起码的精神支撑力:希望。科举残酷不残酷?考大学残酷不残酷?都跟底层江湖社会所面临的残酷现实不一样。科举制度和高考制度尽管有种种弊端,却是得到全社会承认的通途,尤其得到上层社会首肯的正道,再难走,也能给底层群体提供改变命运的晋升之路。别看“范进中举”的故事常被用来作为对科举制度的讽刺解读,但范进中举后,其命运和社会地位立即改善了,老丈人胡屠户当众忏悔:“虽然是我的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高等级的戏剧艺人,虽然不通过科举走仕途,但他们身居仙界,有更多的“通天”之路。相比之下,唯有江湖艺人这个圈子,永远在最底层,找不到任何向上攀爬的途径。而且当希望永不存在时,受累受难就不止他一代人,而是子子孙孙。

(节选自秋原《乱世靡音》,有删改)

1.下列关于天桥汇聚那么多江湖艺人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火车站的建立,使天桥成为了大动脉上的通衢据点。
B.江湖艺人本身在此有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C.天桥的人流量很大,几乎天天都非常热闹。
D.天桥从清朝末年开始繁荣,一到节日就有赶集、庙会。
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做艺讲原则,收摊没饭辙,江湖艺人为了填饱肚子,不择手段。
B.江湖艺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几乎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C.天桥江湖世界,鱼龙混杂,是个交际圈,表现出浓烈的开放性。
D.天桥艺人的生存环境很恶劣,因此会被人用有偏见的眼光看待。
2020-12-04更新 | 1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面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具备远程识别性、识别唯一性和关联验证性。我们在深入地研究和亲身的生活体会中都认识到人脸识别技术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经之路,是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向好的标志之一,人脸识别技术在当代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在金融、安防、交通、移动支付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十分巨大,显著提高了人们生产生活的便捷度,给经济的发展、社会运转机制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强大助力。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近些年广州市慈善会、佳都科技等企事业单位共同启动开展了“人工智能+慈善”战略合作,创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寻亲平台——“AI回佳”平台。平台利用人脸识别技术,组成人脸信息库,进行识别对比,从而协助有失踪人口的家庭寻找失散的亲人。这样正确地开发和使用科学技术,给社会弱势群体和亟待帮助的人们带来了不可小觑的帮助,成为社会道德文明发展的驱动器。

当然近些年,在各行业中,占比最多、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个人隐私问题。人脸识别、视频监控等盗用、滥用事件接二连三地被曝光,引人深思。不仅如此,“刷脸支付”之后的信息盗取更为可怕,尤为甚者那些监控设备在收集人脸信息时,通常都突出“主动”“无感”的特点。而消费者们大多数都对商家的这一行为毫不知情,大部分民众的维权意识也比较薄弱。

2021年的“两会”上,关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法律规制问题仍有待进一步地完善的话题也成为最为关注的热点。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已于2021111日施行,国家有关部门也在开展包括制定相关国家标准规范、加强应用软件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等相关工作。

摘编自马懿琳、高炜、丁利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伦理挑战与法律制度建议》

材料二

人脸识别系统已经给我们的城市带来诸多方便。然而,在许多国家,对人脸识别的抵抗声也在不断高涨。研究人员、公民自由倡导者和法律学者都受到人脸识别技术兴起的困扰。他们正在跟踪其使用,揭露其危害并开展运动以寻求保障甚至是彻底禁止技术的使用。然而,技术发展的潮流浩浩荡荡,更多人认为该技术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其背后存在的道德伦理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近期,《自然》杂志的一系列报道对人脸识别系统背后的道德伦理学进行了探讨。一些科学家正在分析人脸识别技术固有的不准确和偏见,对其背后存在的歧视发出警告,并呼吁加强监管、提高技术透明度。

《自然》杂志对480位从事人脸识别、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研究的研究人员的调查显示,人们对人脸识别研究的伦理学普遍存在担忧,但也存在分歧。

为了使人脸识别算法正常工作,必须对大型图像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测试,理想情况下,必须满足在不同的光照条件和不同的角度多次捕获这些图像。过去,科学家普遍招募志愿者,只为收集各种角度的照片;但现在,大多数人未经许可即被收集人脸图像。

在《自然》杂志的480位受访者中,当被问及对应用面部识别方法从外表识别或预测个人特征(如性别、年龄或种族)的研究有何看法时,约三分之二的人表示,此类研究只能在获得面部识别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或者在与可能受到影响的群体代表讨论后进行。

大多数人认为,使用人脸识别软件的研究应事先获得伦理审查机构(例如机构审查委员会)的批准。他们认为,对于在学校、工作场所或由私人公司监视公共场所时使用人脸识别进行实时监视感到最不舒服,但是他们通常会支持警察在刑事调查中使用人脸识别系统。

从法律上讲,目前尚不清楚欧洲的科学家是否可以未经人们的同意而收集个人人脸的照片以进行生物识别研究。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并没有为研究人员提供明显的法律依据。在美国,一些州表示,商业公司未经其同意使用个人的生物识别数据是非法的。

受访者强烈认为,应该有其他法规来规范公共机构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超过40%的人则希望禁止实时大规模监视。

致力于人脸识别或分析技术的研究人员指出,人脸识别有很多用途,比如寻找走失的儿童,追踪罪犯,更方便地使用智能手机和自动取款机,通过识别机器人的身份和情绪来帮助机器人与人类互动,在一些医学研究中,还可以帮助诊断或远程跟踪同意的参与者。

人脸识别技术有好处,但这些好处需要根据风险进行评估,这就是为什么它需要得到适当和细致的监管。

目前,许多研究人员以及谷歌、亚马逊、IBM和微软等公司都呼吁在人脸识别系统方面出台更严格的监管措施。

马萨诸塞州波士顿东北大学研究面部监控的计算机科学家、法学教授伍德罗·哈特佐格说人脸识别技术为“史上最危险的发明”,说如果美国立法者允许公司使用人脸识别,他们应该编写规则,从健身房到餐厅都应当禁止“面部指纹”的收集和储存,并禁止将人脸识别技术与自动化决策(如预测性警务、广告定位和就业)结合使用。

密歇根州立大学东兰辛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家阿尼尔·贾恩说:“在我们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大量正当而合法的人脸和生物识别应用。”但一些科学家表示,研究人员也必须认识到,在人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人脸进行远程识别或分类的技术从根本上是危险的,应该努力抵制其被用来控制人们的做法。

摘编自环球网《人脸识别“热”中的冷思考:道德伦理问题值得深思》

1.下列对 “人脸识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活,在当代社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B.人脸识别技术的正确开发和合理化使用,可以给弱势群体和亟待帮助的人们带来较大的帮助。
C.人脸识别技术背后的道德伦理问题值得深思,它的使用研究应事先获得伦理审查机构的批准。
D.人脸识别技术适用范围广、应用潜力大,不仅在经济领域,在社会道德文明领域也发挥作用。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脸识别监控设备通常都“主动”“无感”地在收集人脸信息,正是抓住了大部分民众的维权意识比较薄弱的特点。
B.人脸识别算法的正常工作,有赖于对大型图像数据集的训练和测试,图像必须满足在不同光照条件和不同角度的多次捕获。
C.计算机科学家、法学教授伍德罗·哈特佐格认为如果政府能够完成规则的编写,美国立法者就应该允许公司使用人脸识别。
D.人脸识别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用途,但是还是需要对其进行适当和细致的监管,考虑到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和伦理问题。
3.如何走出“人脸识别”面临的伦理问题困境?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2023-03-07更新 | 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