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4 题号:2035028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描绘此种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浸到对象中去,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材料二: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家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等美好事物,就会被吸引。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人们不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道理。

(选自梁衡《山水为何有美感》,有删改)

材料三:

有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力主用联想来解释审美体验,并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音乐、绘画、舞蹈等。白居易的《琵琶行》写琵琶女所弹的声音,就是用各种联想的意象来描写来表现的,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的理论家根据这样一些事例,认为人们喜爱音乐,从音乐中获得愉悦,并不是因为欣赏声音本身的和谐等,而是因为音乐能唤起视觉或听觉的意象(即联想)。然而,也另有一些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审美体验不但与联想无关,而且联想还会妨碍审美体验。在他们看来,自然和艺术的美都在形式而不在内容,欣赏者不能靠题材唤起的联想来获得美感。要是在欣赏这些艺术时产生联想,那恰好是走出了艺术境界,进入了实用境界,审美体验就丧失殆尽。他们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只有让我们的注意力专注于一个独立的意象上面凝神于一,才能沉醉于审美的愉悦之中。

联想究竟是有助于审美体验还是妨碍审美体验呢?我以为应该从以下两点来把握它:第一,应该把审美联想和非审美联想区别开来。非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自由联想,这是一种偶然的、随意的、杂乱的、不定向的联想。英国美学家布洛称这种联想为“非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实用情感与审美对象所展示的情境不相融合,从而与审美无关。譬如:当我们心中想到船时,便想到它航行的海,想到海便想到风暴等等。尽管这种联想是对一种接近事物的联想,人们是容易理解的,但它没有定向性,没有主旨,不能构成审美的情境。而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控制联想,它的最大特点是联想时所展示的情境的定向性和整体性。按一定的情致、具有定向选择、沉入整体情境的联想就是审美联想。审美联想是人的心灵自由的一种表现,它给人带来美感的愉悦。布洛称审美联想为“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情感与审美对象本身的情感是相融化的,不是隔离、孤立的。由此看来,笼统地说联想可以解释审美体验是不对的,只有审美联想才与审美体验相关,只有用审美联想才能解释审美体验。

第二,应该考虑到美有“纯粹美”和“依存美”的区别。“纯粹美”就是重形式的美,某些艺术品种,由于社会历史等各种原因,内容已淡化,人们直接感知到的仅是线、形、色、光、声、质等媒介及其组合方式,如图案画、花边装饰、建筑、陶瓷造型等等,就是以形式感取胜的“纯粹美”,对于这些艺术品的欣赏,只能靠艺术直觉,而不能靠审美联想。与审美联想相契合的往往是“依存美”。所谓“依存美”就是重内容的美,像小说、戏剧、散文和古典诗歌等等,人们欣赏这类艺术品,就不能不借助审美联想,只有在审美联想中,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和形象体系,才能在欣赏者的头脑中呈现出来,而欣赏者也才能沉入艺术世界,并获得审美愉悦。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秋水》中,庄子将出游之乐移置到鱼身上,这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审美移情说认为,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
C.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如和谐、对称等丰富的美的要素。
D.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岳阳楼的阴晴是人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2.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非审美联想”的一项是(     
A.读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联想到五彩缤纷、繁盛热闹的春季美景。
B.读到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联想到宋孝宗在位期间“乾淳之治”的盛景。
C.读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联想到诗意美好的逝去时光和寻梦的惆怅落寞。
D.读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联想到交通工具落后的人类文明社会早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移情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白居易的《琵琶行》:“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是移入乐音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中,杜甫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小舟,小舟因此就孤愁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小舟中,只存在于小舟上的。
4.材料三的首段是如何引出论题的?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5.三则材料都围绕审美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说明。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的侠客书写,从魏晋开始,到了唐朝达到发展的高峰。侠客的身影,尤其是快意恩仇的女侠、率性复仇的少侠、以及深受道德煎熬的男侠,让我们欣赏到了除了抒情之外,中国诗歌多样而丰富的书写传统。

魏晋南北朝之时,侠客的书写已经开始出现在诗歌中。魏晋诗歌中的男侠大多是边塞的少年侠客。他们的特质,总是自恋、爱美、高傲、挥霍无度,重友情而不重金钱、轻死生,甚至可以为友人或知遇者而牺牲生命。然而魏晋南北朝的边塞诗大多是诗人的想象之作,或是在既有内容上的重新创作。其中描写的边塞景色与人物,包括少年侠客,也大多是没有亲身经历边塞的诗人对边塞的想象。然而到了唐朝,这种书写传统有了很大的改变。唐朝诗歌的侠客传统,主要体现在边塞诗中。

唐朝边塞诗所描写的侠客文化,有三个重要的主题。

第一个主题是侠客从军。唐朝边塞诗所描写的侠客,有些是胸怀大志的少年侠客,有些是住在西北边境、生活浪荡、喜欢逞凶斗狠的游侠儿,有些则是在长安、洛阳犯案之后逃到边塞的侠客。然而,不管是英俊的少侠、或是放荡的游侠儿、还是犯案的侠客,当他们眼见西北外族入侵而国家危难之时,他们体内的另一种侠客情怀——爱国报国之志——便随之兴起,于是就毅然而然从军报国。唐朝边塞诗中的许多作品就是描写各类侠客从军报国的。

第二个主题是侠客的报恩与报仇——报恩与报仇是侠客最显著的特质。报恩,尤其是报知遇之恩,从《史记》的《刺客列传》就已是侠客特质的标签。而这个特质,对诗人侠客也不例外。高适报答哥舒翰即是典型的例子。侠客复仇,不管是为知遇者、为友人、为国家、为正义、或是为自己复仇,一直是古典文学所称颂的侠客精神。侠客复仇,并不是文学虚构出来的。从史料得知,从春秋战国、汉魏六朝、甚至到了唐朝,复仇风气在社会上一直都非常盛行。虽然复仇是侠客用来展现侠义精神的重要行为,但男性侠客与女性侠客在复仇上,有着相当大的差别。男侠可以为知遇者、为朋友、为弱小、为国家、为正义、为自己复仇,但从来没有为家人复仇。而诗歌中的女侠,只为家人复仇。

第三个主题是诗人侠客:有许多作品是描写诗人如何仰慕侠客的行为、如何藉由从军以及打猎、放鹰等行为让自己感受侠客的豪放与英勇,从而想象自己就是侠客。杜甫是典型的文弱诗人而又胸怀侠客情怀的代表。735年,杜甫科举考试失败,于是跟友人结伴一起畅游山东、河北、河南一带。杜甫《壮游》的41-48行诗句,就是描述诗人如何透过种种行为,例如打猎、放鹰、大声放歌、骑快马等等,来让自己感染侠客气概。但是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古代诗人总是向往侠客情怀?可能的一个解释是,侠客精神长期以来对诗人有激励作用,尤其是当诗人受到挫折之时。科举失败,对大部分诗人而言,是无法避免的,被贬抑到偏远的地区任职,更是诗人人生的一部分。在这些困顿挫折的生活中,侠客精神就经常被诗人拿来作为疗伤止痛的抚慰。

有关诗人侠客的另外一个重要议题是,除了少数诗人如李白善于剑术武艺之外,多数诗人都是文弱的书生,他们应该非常清楚他们的文弱体质是不可能与真实的侠客相比的,但令人好奇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基础让他们认为他们也可以是侠客?刘若愚先生对侠客的定义,或许可以说明。所谓的侠客,并不是与职业有关,而是指那些具有侠客特质的人。所谓的侠客特质,可以是行侠仗义、重友情、讲义气、爱国等等情操。武艺高强、能飞檐走壁的侠客,例如李安电影《卧虎藏龙》的侠客,诗人非常清楚他们是做不到的,也不敢做,只能想象而已,但是从军报国、与军中袍泽同甘共苦,他们是可以做得到的。而这些也正是侠客的特质。这样一来,诗人自然而然就会将自己与古代的侠客连结起来,而将自己视为是侠客。

(摘编自林宗正《唐朝侠客诗风》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之所以多样而丰富,就是因为有着书写侠客的内容。
B.魏晋南北朝的边塞诗人没有亲身经历边塞,所以他们的边塞诗要么是诗人的想象之作,要么是在既有内容上的重新创作。
C.在洛阳犯案的侠客一旦逃到边塞,就会兴起从军报国的侠客情怀。
D.报知遇之恩是侠客最显著的特质之一,诗人侠客也具有这个特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交代了侠客诗风的历史背景,然后重点论述了唐朝边塞诗所描写的侠客文化的三个主题。
B.本文在论证过程中,既有典型的事例论证,又有详尽的对比论证。
C.本文在论证过程中,用词准确精当,如“或许”“可能”等词的运用。
D.文章最后一段论证严密,先摆出议题,继而提出问题,然后重点分析问题,从而得出答案解决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侠客特质的人,可以行侠仗义讲义气,也可以从军报国共甘苦。
B.古代诗人总是向往侠客情怀,是因为当他们科举失败,然后被贬抑到偏远的地区任职时,侠客精神对其有激励作用。
C.男性侠客与女性侠客在复仇上,虽然有着相当大的差别,但都可以展现他们的侠义精神。
D.侠客复仇,一直是古典文学所称颂的侠客精神,它并不是文学所虚构出来的。从春秋战国到唐朝,复仇风气在社会上一直都非常盛行。
2021-11-18更新 | 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们所有的自然资源中,水已变得异常珍贵。地球上丰富水源的绝大部分由于含有大量海盐而不宜用于农业、工业及人类消耗,世界上这样多的人口正在体验或将面临淡水严重不足的威胁。人类忘记了自己的起源,又无视维持生存最起码的需要,这样水和其他资源也就一同变成了人类漠然不顾的受难者。

自从化学家们开始制造自然界从未存在过的物质以来,水净化的问题也变得复杂起来了。对水的使用者来说,危险正在不断增加。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这些合成化学药物的大量生产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现在这种生产增加,致使大量的化学污染物每天被排入河流。当它们和家庭废物以及其他废物充分混合流入同一水体时,这些化学药物用污水净化工厂通常使用的分析方法有时候根本化验不出来。大多数的化学药物非常稳定,采用通常的处理过程无法使其分解,更为甚者是它们常常不能被辨认出来。在河流里,真正不可思议的是各种污染物相互化合而产生了新物质,卫生工程师只能失望地将这种新化合物的产生归因于开玩笑。马萨诸塞州工艺学院的卢佛·爱拉森教授说:我们还没有开始认识那是些什么东西。它们对人会有什么影响,我们也不知道。

控制昆虫、啮齿类动物或杂草的各种化学药物的使用现正日益助长这些有机污染物的产生。其中有些有意地用于水体以消灭植物、昆虫幼虫或杂鱼。有些有机污染物来自森林,在森林中喷药可以保护一个州的二、三百英亩土地免受虫灾,这种喷洒物或直接降落在河流里,或通过茂密的树木华盖滴落在森林底层,在那儿,它们加入了缓慢运动着的渗流水而开始其流向大海的漫长流程。这些污染物的大部分可能是几百万磅农药的水溶性残毒,这些农药原本是用于控制昆虫和啮齿类动物的,但借助于雨水,它们离开了地面而变成世界水体运动的一部分。在我们的河流里,到处都可看到这些化学药物引人注目的形迹。例如,在实验室里,用从潘斯拉玛亚一个果园区取来的饮用水样在鱼身上做试验,由于水里含有很多杀虫剂,所以仅仅在四个小时之内,所有被用来做实验的鱼都死了。灌溉过棉田的溪水即使在通过一个净化工厂之后,对鱼来说仍然是致命的。

在整个水污染的问题中,再没有什么能比地下水大面积污染的威胁更使人感到不安。造物主很难封闭和隔绝地下水域。降落在地面的雨水通过土壤、岩石里的细孔及裂隙不断往下渗透,越来越深,直到最后达到岩石的所有细孔里都充满了水的这样一个地带,此地带是一个从山脚下起始、到山谷底沉没的黑暗的地下海洋。地下水总是在运动着。它通过看不见的水线在漫游着,直到最后在某处地面以泉水形式露出,或者可能被引到一口井里。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它归入小溪或河流。除了直接落入河流的雨水和地表流水,所有现在地球表面流动的水有一个时期都曾经是地下水。所以从一个非常真实和惊人的观点来看,地下水的污染也就是世界水体的污染。

由科罗拉多州某制造工厂排出的有毒化学药物必定通过了黑暗的地下海流向好几里远的农田区,在那儿毒化了井水,使人和牲畜病倒,使庄稼毁坏。灌溉这些农场的水是从很浅的井水里抽出来的,当对这些井水进行化验时,发现里面含有化学药物的成分。很明显,在制造工厂和农场之间的地下水已经被污染了,并且地下水花费了七至八年的时间带着毒物在地下漫游了大约二里的路程而到达最近的一个农场。

科罗拉多农场及其庄稼受害的故事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除了在科罗拉多,在化学污染通往公共用水的任何地方,是否都可能有类似情况存在呢?在各处的湖和小河里,在空气和阳光催化剂的作用下,还有什么危险的物质可以由标记着无害的化学药物所产生呢?

当然,不仅仅是地下水被污染了,而且地表流动的水,如小溪、河流、灌溉农田的水也都被污染了。设立在加利福尼亚州提尔湖和南克拉玛斯湖的国家野生生物保护区为此提供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例证。这些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曾在提尔湖和南克拉玛斯湖捡到了成百只已经死了的或奄奄一息的鸟。经过分析,发现它们体内含有与毒剂DDD和DDE同类的杀虫剂残毒。保护区的管理人认为水流往返灌溉经过大量喷药的农田把这些杀虫剂残毒带入保护区,因此保护区河水里的杀虫剂残毒正日益增多。

既然地下水和地表水都已被杀虫剂和其他化学药物污染,那么就存在着一种危险,即不仅有毒物而且还有致癌物质也正在进入公共用水。国家癌症研究所的惠帕教授已经警告说:由使用已被污染的饮水而引起的致癌危险性,在可预见的未来将引人注目地增长。并且实际上于五十年代初在荷兰进行的一项研究已经为污染的水将会引起癌症危险这一观点提供了证据。大量使用含砷杀虫剂可以使上述情况很容易地再度发生。在这些地区的土壤也变得有毒了。带着一部分砷的雨水进入小溪、河流和水库,同样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地下水的海洋。

布里吉博士说:更加清楚不过的是,我们正走上一条危险之路。依赖杀虫剂这样的武器来消灭昆虫足以证明我们知识缺乏,能力不足,不能控制自然变化过程,因此使用暴力也无济于事。在这里,科学上需要的是谦虚谨慎,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引以自满。

(摘编自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成化学药物并非自然物质,它出现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类人造物质的大量使用对地球水资源造成巨大污染。
B.人们在森林中喷洒化学药物,主观上是为了让土地免受虫灾,但客观上导致了当地的河流以及地下水遭到污染。
C.科罗拉多州某工厂排出的有毒化学药物渗入地下,再经地下水传播,污染了约二里外的农场的井水,导致当地人、畜病倒。
D.“大量使用含砷杀虫剂可以使上述情况很容易地再度发生”中的“上述情况”,是指被污染的水源引发癌症的危险情况。
2.下列对作者在文中所用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引用爱拉森教授的话,意在表明人类虽然制造了化学药物,但对化学药物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的危害尚不清楚。
B.第三段以潘斯拉玛亚一个果园区的饮用水样致鱼死亡的实验为例,说明化学药物的使用已经让人类的饮用水不再安全。
C.国家野生生物保护区发现成百只已死或将死的鸟的体内有杀虫剂残毒,作者以此证明当地地表水已遭化学药物污染的事实。
D.文章结尾引用布里吉博士的话,称“使用暴力也无济于事”,“暴力”是指人类在消灭昆虫时不计后果地使用杀虫剂。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淡水资源十分珍贵,人类本应倍加珍惜,可是滥用化学药品这种短视行为使得人们对于淡水资源的利用变得更加困难。
B.相比地表水污染,地下水大面积污染的威胁更令人不安,因为地下水很难被封闭和隔绝,总是处于运动中,其造成的污染范围更大。
C.第六段通过连续发问,表明了作者对科罗拉多农场以外的公共用水是否已受污染尚不知晓,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
D.文章用许多文字解说化学药物对于地球水资源的污染,而最终的指向则是这些化学污染物会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构成威胁。
4.人工合成化学药物的使用使污水净化工作面临哪些困难?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5.科学论文发表时,一般会在正文前加一段摘要,让读者迅速了解文章关键内容。请为本文写一段摘要,简要说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不超过120个字,不作格式要求。
2023-12-05更新 | 11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际歌》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影响巨大。毛泽东在19307月所作的《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的词中就有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的文字,显示了《国际歌》对中国革命带来的巨大震撼。这首歌在与自我的关系、与人民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上,生动地体现了其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重要作用。

1923年在中国传唱的《国际歌》,其中让思想冲破牢笼要求青年们从思想上解放自我,极大地促进了青年对自我主体性的认同。我们在研究信仰问题时可以发现,青年通过信仰使得自己有了一种明确的指向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称为立志。如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所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就不是指学习一般的客观知识,而是青年的一种通过对终极理想的追求,以求获得自我主体性的指向。这种追求和指向就是一种信仰的象征。

《国际歌》还鲜明地提出“是劳动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人民”是共产党人的“上帝”;“人民至上”应该是青年信仰形成的根本理念。对青年来说,所谓信仰就是站在人民面前的良知与敬畏。信仰的形成是经验的与实践的,信仰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本身,是我们生存的价值所在,信仰的核心在于人的生命中的一种对于崇高的知觉,如孔子的仁、孟子的良知、老子的道,一种与超越个体生命的绝对价值的密切关联。因此,信仰更多是人的个体与终极理想的相遇,是对人和人类的解放。人与人类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这是共产主义革命世界性的体现。青年的信仰是与世界意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世界理论。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也是世界性的。青年的视野当以世界为基本单位,以世界衡量世界,以世界衡量国家。在近代历史上,德国、日本、俄国、中国等国的年轻人对于国家意识的觉醒,以“青年”的身份对现代国家形成的积极参与,构成了这些国家的现代国家形成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从信仰的角度来看,青年现象虽然是一个群体现象,但实际上是年轻人作为个体对世界的全面关怀,以及对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历史的终极目标的认识和认同。

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因此,我们的使命和任务就是,在这青春化的时代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基础上培养青年队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摘编自吴端《试论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从理解《国际歌》的信仰意义中展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际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影响巨大,决定了年轻人国家意识的产生。
B.《国际歌》促进了中国青年在思想上的自我解放,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震撼。
C.《国际歌》让青年获得了自我主体性的指向,对青年信仰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D.信仰的核心是人生命中的一种对于崇高的知觉,也是我们生存的全部价值所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述了《国际歌》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重要作用。
B.文章通过对孔子“志于学”的分析,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志”的内涵。
C.第三段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人民的关系,并指出了青年信仰形成的根本理念。
D.第四段引用报告论证了现代国家形成的重要特征是青年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指出了历史由劳动群众创造的唯物主义观点。
B.青年首先要在思想上求得自我解放,才能通过自己的信仰来立下明确的人生志向。
C.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青年要坚持“人民至上”,站在人民面前要有良知与敬畏。
D.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养离不开青春化的时代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
2021-08-31更新 | 2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