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老子(约前570-50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9 题号:2040564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②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注】①庄蹻(qiá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1.文中画波浪线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B.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C.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D.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伐”字意思相同,都翻译为“讨伐”。
B.“蚤”与《鸿门宴》中“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意思相同。
C.“过”与《项脊轩志》中“大母过余曰”中“探望”意思不同。
D.“假”,意思为“借”,与《劝学》中“假舟楫者”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
D.用“道”的观点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5.《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文本二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D.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凿户牖以为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B.企者不                           不学《礼》,无以
C.故有道者不                    不以其道得之,不
D.自见者不                       明德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2022-12-09更新 | 12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五石之瓠》

1.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大学                 若火始然,泉之始达
B.欲治其国             吾妻之美我,私我也
C.世世洴澼絖为事       埏埴为器
D.知所先后,近道矣   于其身也,耻师焉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文胜质则(虚饰、浮夸)                         致知在物(推究)
B.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求取)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回归)
C.我之成而实五石(种植)                         何不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用绳结缀)
D.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伤害)       大学之道,在明德(彰明)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至圣”之称,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思想。
B.《庄子》是道家著作,又名《南华真经》,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文章体制已经脱离语录体形式,代表了先秦小说的做高成就。
C.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家”;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国”,也称为“采邑”“封邑”;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D.《孟子》原本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确立。此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四章》中的 “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认为,人与禽兽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人。
C.《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D.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孟子善用夸张、对比,文章思路简洁明晰;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023-09-29更新 | 16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③,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节选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材料二: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第三十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第三十一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第六十九章)

(节选自《老子》)


[注]①橹:即楼橹,一种攻城器械,车上建有没有覆盖的望楼,以观察敌情。②轒輼:四轮车,一种攻城器械。③堙:小土山。④攘:捋起袖子。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将不胜A其忿而蚁附之B杀C士D三分之一E而城F不拔者G此攻之H灾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一伍,与成语“羞与为伍”中的“伍”意义相同。
B.屈,使……屈服,与《<孟子>三章》“威武不能屈”中的“屈”用法相同。
C.具,准备、备办,与《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中的“具”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D.矜,自夸、自恃,与《<老子>四章》“自矜者不长”中的“矜”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子认为,百战百胜不是最高明的,不经交战而使敌人屈服才是最高明的,强调打仗通过智谋来克敌取胜。
B.老子指出,军队驻扎导致荆棘丛生,打仗之后必有荒年,所以君子绝对不会用兵,这体现老子的“反战”思想。
C.老子主张以正道治国,以奇术用兵,以无所作为取得天下,他赞同圣人所说的“无为”“好静”“无事”“无欲”。
D.孙子说攻城是不得已,老子认为以道辅佐国君的人不靠兵力强行天下,他们都认为交战不是夺取天下的最好方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2)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5.关于“用兵之法”,孙子和老子各有什么主张?请简要概括。
2024-03-11更新 | 1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