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韩愈(768-824)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6 题号:2046081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所谓公无私者,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惟其宜可焉。其下之视上也,亦惟视其举黜之当否,不以亲疏远迩疑乎其上之人。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是故为君不劳,而为臣甚易:见一善焉,可得详而举也;见一不善焉,可得明而也。

及道之衰上下交疑于是乎举仇举子之事载之传中而称美之。见一善焉,若亲与迩不敢举也,见一不善焉,若疏与远不敢去也。众之所同好焉,矫而黜之乃公也;众之所同恶焉,激而举之乃忠也。于是乎有违心之行,有怫志之言,有内愧之名;若然者,俗所谓良有司也。肤受之诉不行于君,巧言之诬不起于人矣。呜呼!今之君天下者,不亦劳乎!为有司者,不亦难乎!为人道者,不亦勤乎!是故端居而念焉,非君人者之过也;则曰有司焉,则非有司之过也;则曰今举天下人焉,则非今举天下人之过也。盖其渐有因,其本有根,生于其亲,成于私其身。以己之不直,而谓人皆然。其植之也固久,其除之也实难,非百年必世不可得而化也;非知命不惑不可得而改也。已矣乎,其终能复古乎!

若高阳齐生者,其起予者乎?齐生之兄为时名相,出藩于南,朝之硕臣皆其旧交。齐生举进士,有司用是连枉齐生,齐生不以云,乃曰:“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我将利吾器而俟其时耳。”抱负其业,东于家。吾观于人,有不得志则非其上者众矣,亦莫计其身之短长也。若齐生者既至矣,而曰:“我未也。”不以闵于有司,其不亦鲜乎哉!吾用是知齐生后日诚良有司也,能复古者也,公无私者也,知命不惑者也。

(节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第四卷》)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道之A衰B上C下D交疑E于是乎F举仇G举子之事H载之I传中J而称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得明而去也”与“相去四十里”(《鸿门宴》)两句中“去”字含义不同。
B.“为人向道者”与“夫妻向隅,茅舍无烟”(《促织》)两句中“向”字含义相同。
C.“生于私其亲”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私”字含义相同。
D.“东归于家”与“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两句中“归”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称赞古代所说的用人不分关系亲疏远近、唯“宜”是举、公而无私的人,希望复兴古代用人的风尚。
B.作者批评道义衰微时推举官员避嫌不举的做法,并指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君主、臣子和天下人的过错。
C.作者认为因自己不正直就认为别人都这样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想根除它实在困难,除非能知命不惑才能改变。
D.作者从齐生因避嫌不被任用后的表现推断齐生今后一定是个好官,能复兴古道,希望世人能从中得到启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之所同好焉,矫而黜之乃公也。
(2)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我将利吾器而俟其时耳。
5.韩愈认为齐生是一个能改变时风、复兴古风的人,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知识点】 韩愈(768-824)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求学的人。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
C.吾从而师之                                 从而:跟随(他)。
D.君子不齿                                     不齿:不值得谈论。
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古人指文辞的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
B.童子,与科举考试中的“童生”意思相同,都指未成年(古代一般是14岁以下)的读书人。
C.小学,古代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叫小学,今天指的是接受最初阶段教育的学校。
D.六艺经传,“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是解释经书的著作。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没有经常可以学习的老师,孔子就多次更换老师,因为只要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B.韩愈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相互学习的风气大加赞美,因为在学习方面他强调有教无类,学习不应该有等级差别。
C.文章谈论了从师学习的态度,认为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D.作者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出发,推论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论断。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020-08-05更新 | 3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讳辩

【唐】韩愈

①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不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②《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蕴”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③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饥”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机”及“谕”。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④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


【注】①孔子曾说过“守不足”“某在斯”。孔子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时不说“在”,说“在”时不说“征”。②周文王名昌武王名发,周公有诗曰“在昌厥后”“骏发尔私”。③唐高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玄宗名隆基、代宗名豫。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A.遂B.虽C.者D.所
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写信劝李贺参加进士考试,且认为他必将考中
B.朝野众口一词地提倡避讳,韩愈却明确地反对避讳。
C.皇甫湜认为:韩愈不明白劝李贺举进士的严重后果。
D.“然”表达了对获罪的清醒认识和反对避讳的态度。
3.分析本文第②③④段在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辩驳的说理方法。
4.综合《高轩过》《新唐书·李贺传》《旧唐书·李贺传》和《讳辩》,你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什么?说出你得出结论的一条理由并对理由加以阐释说明。
2021-12-21更新 | 18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筋骨之强,……,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荀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韩愈《师说》)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
B.木直中绳,𫐓以为
C.吾尝终日而思矣
D.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3.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A.木直绳,𫐓以为轮
B.非足也,而致千里
C.非能也,而绝江河
D.食埃土,饮黄泉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
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师之不传也久矣(道理)
吾未见其也(明智)
C.不相师(以……为耻)
士大夫之(类)
D.余其能行古道(赞许)
作《师说》以之(赠送)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020-12-25更新 | 1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