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韩非子(前280-前233)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70 题号:2048078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扦蔽,入则为席荐。秦特出锐师取地而韩随之,怨悬于天下,功归于强秦。且夫韩入贡职,与郡县无异也。今日臣窃闻贵臣之计,举兵将伐韩。夫赵氏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则诸侯必灭宗庙,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计也。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

夫韩,小国也,而以应天下四击,主辱臣苦,上下相与同忧久矣。修守备,戒强敌,有畜积,筑域池以守固。今伐韩,未可一年而灭,拔一城而退,则权轻于天下,天下摧我兵矣。韩叛,则魏应之,赵据齐以为原,如此,则以韩、魏资赵假齐以固其从,而以与争强,赵之福而秦之祸也。夫进而击赵不能取,退而攻韩弗能拔,则陷锐之卒勤于野战,负任之旅于内攻,则合群苦弱以敌而共二万乘,非所以亡赵之心也。均如贵人之计,则秦必为天下兵矣。陛下虽以金石相弊,则兼天下之日未也。

(节选自《韩非子·存韩》)

材料二:

诏以韩客之所上书,书言韩子之未可举,下臣斯甚以为不然。秦之有韩,若人之有腹心之病也,虚处则然,若居湿地,著而不去,以极走,则发矣。夫韩虽臣于秦未尝不为秦病今若有卒报之事韩不可信也。秦与赵为难,荆苏使齐,未知何如。以臣观之,则齐、赵之交未必以荆苏绝也:若不绝,是悉秦而应二万乘也。夫韩不服秦之义而服于强也。今专于齐、赵,则韩必为腹心之病而发矣。韩与荆有谋,诸侯应之,则秦必复见崤塞之患。

非之来也,未必不以其能存韩也为重于韩也。辩说属辞,饰非诈谋,以钓利于秦,而以韩利窥陛下。夫秦、韩之交亲,则非重矣,此自便之计也。臣视非之言,文其淫说靡辩,才甚。臣恐陛下淫非之辩而听其盗心,因不详察事情

(节选自李斯《议存韩》)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韩A虽臣于秦B未尝不为C秦病D今若有卒E报之事F韩G不可H信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也代称朝廷或国家政权,文中指后者。
B.罢,指停止、结束,与《琵琶行并序》“曲罢曾教善才服”中的“罢”意思相同。
C.质,射箭的靶子,这里比喻攻击的目标,与“文质彬彬”中的“质”意思不同。
D.崤塞,指崤山,这里发生过“晋秦争霸”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崤山之战”。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认为,韩国侍奉秦国多年,能帮秦国阻挡他国的进攻,也能像草席和垫子一般供秦国使用,存韩对秦有利,而秦国的敌人应是赵国。
B.韩非认为,韩国虽小,但因应付四面八方的攻击,练就了强大的生存防御能力,进攻韩国不可能速战速决,如此,秦国的兵力会被天下轻视。
C.李斯认为,秦国身边有韩国存在,就像人的心腹有大病灶一样,韩国服从的不是秦国的道义,而是实实在在的军事威慑,秦国应除去韩国。
D.李斯强调,韩非是想用其“存韩”的计策来求得秦国的重用,他能言善辩,且擅长以文辞掩饰欺诈的计谋,为了韩国的利益来窥视秦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
(2)臣恐陛下淫非之辩而听其盗心,因不详察事情。
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李斯是如何驳斥韩非“存韩”之论的。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节选自《韩非子•和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土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
B.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
C.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
D.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厉王,是帝王谥号。谥号一般分为恶谥、平谥、美谥,恶谥如纣王、厉王,平谥如哀帝、少帝,美谥如穆公、高宗。
B.吴起,战国初期军事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曾辅佐楚悼王变法,著作有《吴子兵法》,与孙武并称“孙吴”。
C.爵禄,爵位和俸禄。爵位是古代君主对大臣的封赐,有“公”“侯”“伯”“子”“男"等;俸禄是朝廷给官吏的报酬。
D.什伍,古代军队或民户编制。军队编制中以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民户编制中以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联相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氏连遭不公,心生悲慨。他向君王献玉却被砍掉双足,于是抱璞泣血,悲叹世人把宝玉当做石头,把贞士当作骗子。
B.吴起眼光独到,治国有术。他认为大臣权势太重,分封贵族太多,会造成楚国贫弱,主张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改革。
C.商君变法有功,结局悲惨。他的策略得到秦孝公采纳,秦国得以富强,但是孝公仅仅在位八年就死去,他也惨遭车裂。
D.本文善于说理,深入浅出。先从和氏献玉的故事引人,再列举吴起、商鞅的事例,说明君王信任对法术之士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2)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
2020-06-23更新 | 16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过: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也。二曰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三曰行僻自用,无礼诸侯,则亡身之至也。四曰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事也。五曰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六曰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七曰离内远游而忽于谏士,则危身之道也。八曰过而不听于忠臣,而独行其意,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九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则削国之患也。十曰国小无礼,不用谏臣,则绝世之势也。

奚谓耽于女乐?昔者戎王使由余聘于秦,穆公问之曰:寡人尝闻道而未得目见之也,愿闻古之明主得国失国常何以?由余对曰:臣尝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寡人不辱而问道于子,子以俭对寡人何也?由余对曰: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铏。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月所出入者,英不宾服。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殊画书其内,绶帛为茵,蒋席颇缘,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作为大路,而建九旒,食器雕琢,觞酌刻镂,白壁垩墀,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三。君子皆知文章矣,而欲服者弥少。臣故曰:俭其道也。由余出,公乃召内史廖而告之,曰:寡人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余何?内史廖曰:臣闻戎王之居,僻陋而道远,未闻中国之声。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后为由余请期,义疏其谏。彼君臣有间而后可图也。君曰:诺。乃使内史廖以女乐二八遗戎王,因为由余请期。戎王许诺见其女乐而说之设酒张饮日以听乐终岁不迁牛马半死。由余归,因谏戎王,戎王弗听,由余遂去之秦。秦穆公迎而拜之上卿,问其兵势与其地形。既以得之,举兵而伐之,兼国十二,开地千里。故曰:耽于女乐,不顾国政,亡国之祸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戎王许诺见其女/乐而说之/设酒张饮/日以听乐/终岁不迁牛马/半死
B.戎王许诺/见其女乐而说之/设酒张饮/日以听乐/终岁不迁/牛马半死
C.戎王许诺见其女/乐而说之/设酒张饮日/以听乐/终岁不迁/牛马半死
D.戎王许诺/见其女乐而说之/设酒张饮日/以听乐/终岁不迁牛马/半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贼,意为“伤害”,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自贼者也”的“贼”相同。
B.之,助词,相当于“的”,与《<论语〉十二章》中“多识草木鸟兽之名”的“之”相同。
C.文章,有“错杂的花纹”“独立成篇的文字”等意思,文中的“文章”指的是后者。
D.因为,“因”译作“趁机”,“为”译作“替”;现在则是表示原因的连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主如果为人怪僻、自以为是、不听谏臣劝告且没有礼貌,就会导致身亡、断绝后代。
B.君主如果沉迷于音乐欣赏,忘记职责,疏于政事,就会造成国事不兴、国势衰败。
C.由余通过分析尧舜禹夏商所用器物的简奢与国家发展的盛衰的关系,总结出节俭是治国的基本原则。
D.戎王沉溺于女子歌舞无法自拔,由余因极力劝谏无果而被驱逐到秦国,帮助秦穆公举兵开拓千里疆土。
4.课内外文言文句子翻译。
(1)八曰过而不听于忠臣,而独行其意,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韩非子·十过》)
(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史记·屈原列传》)
5.由余在论述“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的观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分析。
2023-04-02更新 | 15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人臣循令而从事,法而治官,非谓重人也。重人也者,无令而擅为,亏法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君,此所谓重人也。智术之士明察,听用,烛重人之阴情;能法之士劲直,听用,且矫重人之奸行。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重人必在绳之外矣。是智法之士与重人,不可两存之仇也。

重人擅事要,则外内为之用矣。是以诸侯不因,则事不应,故敌国为之;百官不因,则业不进,故群臣为之用;郎中不因,则不得近主,故左右为之匿;学士不因,则禄薄礼卑,故学士为之谈也。此四助者,邪臣之所以自饰也。重人不能忠主而进其仇,人主不能越四助而烛察其臣,故人主愈蔽,而大臣愈重。凡重人之于人主也,希不信爱也,又习故。若夫即主心,同乎好恶,固其所自进也。官爵贵重,朋党又众,而一国为之讼。则智法之士欲干上者,非有所信爱之亲,习故之泽也,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之心,是与人主相反也。处势卑贱,无党孤特。夫以疏远与信爱争,其数不胜也;以新旅与习故争,其数不胜也;以反主意与同好恶争,其数不胜也;以轻贱与贵重争,其数不胜也;以一口与一国争,其数不胜也。智法之士操五不胜之势,以岁数而又不得见;重人乘五胜之资,而旦暮独于前。故智法之士奚道得进,而人主奚时得悟乎?故资必不胜,而势不两存,智法之士焉得不危?可以罪过诬者,以公法而诛之;其不可被以罪过者,以私剑而穷之。是明法术而逆主上者,不于吏诛,必死于私剑矣。

朋党比周蔽主,言曲以便私者,必信重人矣。故其可以功伐借者,以官爵贵之;其可以美名借者,以外权重之。是以蔽主上而趋于私门者,不显于官爵,必重于外权矣。今人主不合参验而行诛,不待见功而爵禄,故智法之士安能蒙死亡而进其说,重人安肯弃利而退其身?故主上愈卑,私门益尊。重人挟愚污之人,上与之欺主,下与之收利侵渔,朋党比周,相与一口,惑主败法,以乱士民,使国家危削,主上劳辱,此大罪也。臣有大罪,而主弗禁,此大失也。使其主有大失上,臣有大罪于下,索国之不亡者,不可得也。

(取材于韩非《孤愤》)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而治官             案:同“按”,依照。
B.故敌国为之             讼:同“颂”,赞颂。
C.而旦暮独于前             说:同“悦”,愉悦。
D.不于吏诛             僇:同“戮”,杀死。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亏法利私   朋党比周弊主B.力能得   可以罪过诬者
C.烛重人之阴情   习故D.必信重人矣   使其主有大失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人不能忠主而进其仇       权臣不能忠于君主而推荐自己的政敌
B.以反主意与同好恶争       凭违背君主心意的言行与投合君主好恶的人相争
C.以私剑而穷之             用私家剑客把他们斩尽杀绝
D.今人主不合参验而行诛       如今君主对于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人就实行诛杀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子一旦成了掌控大权的权臣,就会破坏法律、谋取私利、控制国君。
B.朝廷内外的许多人出于各自的私利,都甘心依附于权臣,助纣为虐。
C.权臣蒙蔽了国君,不是拥有显赫的官爵,就是被赐予重要的外交权。
D.文章在批判权臣窃取权力、危害国家的同时,也批评了君主的过失。
5.文中“智法之士”与“重人”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023-07-16更新 | 1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