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71 题号:204809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我们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要抒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

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同英雄伟大动机相伴随的,往往是伟大的社会效果。英雄烈士不仅以其顽强抗争推动了历史进步,更以其坚定信念、无畏气概和高尚人格,充实了民族的精神殿堂。透过长征将士,人们惊叹于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走近抗战军民,人们感佩于一寸山河一寸血;品读革命故事,人们更深刻理解为什么中国一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回望历史的天空,正是无数先贤英烈,挺立起民族精神的万里河山。对于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样的历史之问,无论任何时候,我们的回答都不应有改变。

行程万里,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然而社会转型期,总有奇谈怪论制造杂音噪音,混淆世人的历史认知。或是以还原真相”“历史揭秘之名,行曲解历史、虚无价值之实;或是以审丑、炫丑为能事,通过诋毁英雄、嘲弄高尚来哗众取宠、从中牟利;或是宣扬、美化侵略战争,损害国家尊严,伤害民族感情。历史观、英雄观如果扭曲了,轻则精神缺钙、是非颠倒,重则思想滑坡、国家崩溃。李大钊在100多年前就指出,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先有数典忘祖,后有祸起萧墙,历史上、国际上不乏这样的案例。

《旧唐书》中说得好,但立直标,终无曲影。崇尚英雄才会诞生英雄,争做英雄才会英雄辈出。新的历史时期,从以各种形式纪念英烈、表彰先进、慰问英模到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尊崇英雄、褒奖英模已成为一项国家大事。抹黑英雄、虚无历史注定不得人心,近年来,各界人士抨击曲解历史、恶搞先烈、侮辱英雄的错误言行,让英雄形象更为生动,让公众认知更为深刻,浚通了民族的精神血脉。新的时代,我国颁布并正式施行了英雄烈士保护法,以法律形式布大信于天下,为全社会唱响新时代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正气歌,注入强劲正能量。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无论是卫戍边疆安宁、挺立抗灾一线,还是养浩然之气、励鸿鹄之志,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民族复兴的关键一程,更加迫切呼唤群英荟萃,更加需要激荡雄风浩气。没有革命英雄主义,成就不了英雄军队;没有英雄气质,塑造不出英雄国家。英雄是鲜活的价值观,是无比珍贵的精神富矿。礼赞英雄、学习英雄,高举英雄烈士们传递过来的火把,新时代的英雄史诗将由我们这一代人书写。

(摘编自李斌《崇尚英雄才会诞生英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赞英雄是文艺创作的主题,创作英雄形象不仅要注意文学语言,更要借英雄形象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B.历史帮助我们认清世界和自我,但文学艺术家可以凭借想象描写历史,没有必要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
C.红色文学经典可以成功地塑造英雄,也可以使广大读者受到启迪;但错误的历史观和英雄观可能造成思想滑坡、国家崩溃。
D.英雄烈士保护法的正式施行,就是要以法律的形式为全社会唱响礼赞英雄的正气歌,注入强劲的正能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关于英雄创作和历史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文学创作既要从历史中汲取养料,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也要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
C.社会转型期容易产生一些驳杂的思想,只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D.英雄烈士保护法实施的目的就是对那些有曲解历史、恶搞先烈等错误行为的人加以惩罚。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红色经典给读者留下了许多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如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赵一曼等。
B.革命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曾被关押在渣滓洞监狱,他们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
C.抗日神剧艺术性地塑造了无所不能、无往不胜的抗战英雄,提高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D.《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红星照耀中国》等作品成为一代人难忘的记忆。
4.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塑造的科学家袁隆平为什么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典形象?请结合材料一加以分析。
5.如何正确看待英雄人物?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新闻、通讯、访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以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有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只要有钱就可以从国外买到粮食,没有必要费大力气发展国内粮食生产;也有人认为,保障粮食安全,意味着今后所有农产品都要由国内供给。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既不符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意,也没有抓住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保障粮食安全的要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粮食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城乡居民每天都需要消费的基本民生商品。我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必须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事实表明,要做到供应不断档,必须从国内粮食生产、储备、加工、销售全链条入手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其中,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可靠性是最根本的。为此,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坚持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高质量开展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设标准。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稳定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实施规模。

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外开放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也提高了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应该看到,我国人均资源不足,适度进口包括粮食在内的部分优质农产品,不仅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可以减轻国内资源环境压力,还有利于进出口平衡。去年,我国在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的同时,进口了14262万吨粮食、991万吨肉类产品、983万吨食用植物油和527万吨食糖,为丰富国内市场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贸易伙伴提供了巨大市场机会。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对农业而言,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我国农产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强优势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带动其他地区农业提档升级。

(摘编自叶兴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保障粮食安全》)

材料二:

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在先秦时期,粮食问题就被提升到国政之首的地位。《尚书》有“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的言论。管子将五谷视为“民之司命”,告诫人们不努力从事粮食生产就会导致国家灭亡。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引《范子计然》之说更为明确:“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时至今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更是警示粮食安全的金玉之言。

中国人始终将土地视为命根子,懂得如何从土地上获得更多的粮食。一是因时调整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到“废井田,开阡陌”,从占田课田制到均田制,从土地改革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均着眼于土地的最优化配置和最大化产出。二是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形成独特高效的土地利用系统。其中,南方山地梯田、长江下游地区的圩田、黄土高原的淤泥坝地、西北干旱地区的砂田等,都渗透着中国人高超的生存智慧。三是将养地和用地有机结合,通过米修农田水利提升土地利用率,以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多粪肥田的养地技术确保土地永续利用。四是以国家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督促粮食生产,包括设置农官和劝农使劝督农业生产,引种和推广优质高产粮食作物,通过租借土地和发放种子、牛具来安置流民等。

粮食供应的周期性波动是影响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为最大限度地保障弱势人群的生存口粮,古代中国留下了丰厚的制度遗产。西周王朝已构建起较为完备的荒政体系。为稳定粮价和赈济灾荒,古代王朝以平籴平粜思想为基础,设立常平仓和官定粮价机制。历代王朝积极调动民间备荒救灾潜力,发展出义仓、社仓等机制。发达的漕运制度和运输网络,实现了东粮西调和南粮北运,打破了粮食供应上的区域不均街。

以良好的饭食之德激发人们对食物的敬畏,将避免食物浪费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发明了菹、腊、脯、脩等“食得久停”的食物保存工艺,有效避免了食物浪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千余年来一直克制着人们丢弃食物的冲动。“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格言,告诫人们要时刻对粮食安全保持危机意识。

(摘编自杨乙丹《重视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花钱从国外买粮食和农产品全部实行国内供给,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都违背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
B.由于从国内粮食生产、储备、加工、销售全链条入手提高了稳定性和可靠性,我国粮食做到了供应不断档。
C.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畅通双循环,对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和保障粮食安全都至关重要。
D.长江下游地区的圩田、黄土高原的淤泥坝地,整体上比南方山地梯田、西北干旱地区的砂田更适宜农业生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针对我国人口众多的现状,必须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应,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B.对外开放一方面可以满足我国粮食国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C.为了缓解粮食供应的周期性波动,需要建立完备的荒政体系,打破粮食供应上的区域不平衡。
D.对食物充满敬畏,采用“食得久停”的保存工艺,克制丢弃食物冲动,能培养良好的饭食之德。
3.下列不属于保障粮食安全措施的一项是(     
A.《礼记》中有“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的说法。
B.战国时期李悝提出“平籴法”,认为“粜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C.现代企业加工大米,要经过初清筛、振动筛、重力谷糙筛、白米分级筛、抛光等 16 道工序:
D.“三夏”大忙时节,农田“只见农机不见人”,种粮大户开着越野车、穿着皮鞋“干农活”。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粮食安全”方面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在新时代背景下,要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你认为需要采取哪些具体可行的措施?请概括说明。
2022-05-10更新 | 6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以医疗行业为例,目前我国医学影像数据的年增长率约为30%,而放射科医师数量的年增长率只有4.1%,放射科医师数量增长远不及影像数据增长,病理科医生与人口比例为1:70000,美国的这一比例为1:2000。在繁重的工作负担下,人工分析只能通过医生经验去进行判断,误诊和漏诊率较高。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和影像识别技术均可应用到医疗诊断上,提高医生诊断准确率和工作效率,大大缓解我国医疗行业人才供应不足的压力。

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普遍使用,极有可能引起大量现存的工作岗位的消失,尤其是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相应的员工也会失业。即使会有新的工种产生,这部分员工可能因为无法胜任而失业。除了人工智能和人类的直接竞争外,人类内部的竞争也会加大,而剩下的人将可能彻底失业。《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如果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绝大部分人将成为无用的群体。尤其是在强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有了人类的心理能力之后,能够被替代的工作种类将更多。

(摘编自景乃权、李之好《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崛起之忧》)

材料二:

在众多的视觉AI(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AI医学图像分析是近年来热度极高的一个细分领域。这主要得益于医院信息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提速。以医学影像为核心的大数据不断丰富,为AI在医疗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与此同时,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和分配不均也不断催生着社会对人工智能的需求。

(摘自张少霆《人工智能靠什么走向大众》)

材料三:

需要注意的是,现有文献仅考虑了自动化对职位或任务的替代效应,工作被自动化的风险并不意味着实际的工作损失。Arntzetal(2016)指出这主要有三个原因:(1)技术使用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由于经济、法律和社会的障碍,技术替代可能并不如预期那样发生;(2)即使新技术被引进,工人可以通过更换任务转变技术禀赋;(3)技术变化通过新技术的需求增加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例如,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估计,仅仅机器人产业就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17——19万个工作岗位。Acemoglu&Restrepo(2017a)进一步指出,新技术对劳动力的影响并不仅仅依赖于它们作用的部分。因此,有必要从更多视角来研究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

(摘自曹静、周亚林《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研究进展》)

1.下列对材料中“人工智能”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普遍使用,必然,会引起大量现存的工作岗位的消失,一些从事简单重复性工作的人将面临失业。
B.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和影像识别技术均可应用到医疗诊断上,AI医学图像分析是近年来热度极高的一个细分领域,它的突出优点是可以凭借技术取代医生。
C.在某些应用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运用并非无条件的,信息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提速和大数据的不断丰富都是它获得充分发展的前提。
D.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利大于弊,我们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未来被人工智能“替代”以致失业的风险,而应从更多视角来研究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会导致竞争加剧,这种竞争不仅表现为它和人类的直接竞争,也表现为人类内部竞争的加大。有人认为,在强人工智能时代,绝大部分人属于无用的群体。
B.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使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任务被机器承担,从而导致部分人失业,即使会有新的工种产生,这部分失业的员工也可能会因无法转变技术禀赋而失业。
C.新技术对劳动力的影响并不仅仅依赖于它们作用的部分,举例来说,物流机器人未必只是夺去快递分检小哥的工作,它也可能产生新的工作岗位或影响其他工作岗位。
D.虽然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估计,机器人产业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17~19万个工作岗位,但机器人对简单重复性的工作的替代必将使人类的就业状况不断恶化。
3.根据上述材料,简析视觉AI的发展对病理科医生可能产生的影响。
2020-12-04更新 | 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我们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要抒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

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同英雄伟大动机相伴随的,往往是伟大的社会效果”。英雄烈士不仅以其顽强抗争推动了历史进步,更以其坚定信念、无畏气概和高尚人格,充实了民族的精神殿堂。透过长征将士,人们惊叹于“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走近抗战军民,人们感佩于“一寸山河一寸血”;品读革命故事,人们更深刻理解,为什么中国“一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回望历史的天空,正是无数先贤英烈,挺立起民族精神的万里河山。对于“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样的历史之问,无论任何时候,我们的回答不应有改变。行程万里,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然而社会转型期,总有奇谈怪论制造杂音噪音,混淆世人的历史认知。或是以“还原真相”“历史揭秘”之名,行曲解历史、虚无价值之实;或是以审丑、炫丑为能事,通过诋毁英雄、嘲弄高尚来哗众取宠、从中牟利;或是宣扬、美化侵略战争,损害国家尊严,伤害民族感情。历史观、英雄观扭曲了,轻则精神缺钙、是非颠倒,重则思想滑坡、国家崩溃。李大钊在100年前就指出,“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先有数典忘祖,后有祸起萧墙,历史上、国际上不乏这样的案例。

《旧唐书》里说得好,“但立直标,终无曲影”。崇尚英雄才会诞生英雄,争做英雄才会英雄辈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各种形式纪念英烈、表彰先进、慰问英模,到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尊崇英雄、褒奖英模已成为一项国家大事。抹黑英雄、虚无历史注定不得人心,近年来各界人士抨击曲解历史、恶搞先烈、侮辱英雄的错误言行,让英雄形象更为生动,让公众认知更为深刻,浚通了民族的精神血脉。从今年5月1日起,英雄烈士保护法正式施行。以法律形式“布大信于天下”,为全社会唱响新时代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正气歌,注入强劲正能量。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无论卫戍边疆安宁、挺立抗灾一线,还是养浩然之气、励鸿鹄之志,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民族复兴的关键一程,更加迫切呼唤群英荟萃,更加需要激荡雄风浩气。没有革命英雄主义成就不了英雄军队,没有英雄气质塑造不出英雄国家。英雄是鲜活的价值观,是无比珍贵的精神富矿。礼赞英雄、学习英雄,高举英雄烈士们传递过来的火把,新时代的英雄史诗将由我们这一代人书写。

(摘自《崇尚英雄才会诞生英雄》,《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赞英雄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塑造英雄需浓墨重彩,使其形象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
B.历史能帮助人们认清世界和自我,文学艺术家可以凭借无限的想象描写历史,为我所用。
C.“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样的历史之问,无论何时,都可以回答是树立民族精神的先贤英烈。
D.民族复兴大业离不了英雄气质,仍需要革命英雄主义,更加迫切呼唤英雄激荡雄风浩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英雄创作和历史之间的关系,但二者论述的重心不尽相同。
B.文学创作要从历史中汲取养料,这就要求作家有史识、史才、史德,不能戏弄历史。
C.社会转型期容易产生一些驳杂的思想,只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才不致于数典忘祖。
D.英雄烈士保护法实施的目的就是对曲解历史、恶搞先烈、侮辱英雄的言行加以惩罚。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红色经典塑造的英雄人物让读者耳熟能详,如《红岩》中的江姐。
B.根据小说《林海雪原》改编的戏剧《智取威虎山》曾经家喻户晓。
C.由《戏说乾隆》开启的戏说类电视火爆,在几大电视台同时播放。
D.电影《小兵张嘎》中倔头犟脑而又聪慧勇敢的嘎子深受儿童喜爱。
4.请结合材料说说当下我们为何需重塑和礼赞“英雄”。
5.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塑造的焦裕禄书记为何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典英雄形象。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2023-05-26更新 | 1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