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547 题号:2050389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的异化是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人本质的改变和扭曲。卡夫卡和蒲松龄为达到写作目的,都不惜采用荒诞的写作手法将现实夸张变形。在《聊斋志异》和卡夫卡的作品中有许多异化的主题,主要体现为人不再是人,而是以动物的状态出现,或者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异化为动物或植物。罗杰·加洛蒂曾这么评价卡夫卡的作品“卡夫卡的王国是异化和异化意识的王国”,认为“卡夫卡作品的本质与风格在于人的自我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蒲松龄写《聊斋志异》与当时“淄川的文人雅士聚首时谈狐说鬼,似为时尚”的时代背景有关,他在《聊斋自志》中也明确地表达出他对怪异事物的爱好“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从这点来看,两位作家都喜欢用荒诞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异化主题,这点是最值得探究的相通之处。

卡夫卡所读过的《聊斋志异》的德译本中有《阿宝》《竹青》《香玉》和《莲花公主》,这几篇是明显带有异化色彩的。如《阿宝》中的孙子楚性情憨厚,不善说话,喜欢上了本地大商人的女儿阿宝,因她一句玩笑话而自断了六个手指。碍于无法在一起,他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后来灵魂化为一只鹦鹉飞到阿宝的住处,日日夜夜陪在她身边。孙子楚的真心诚意打动了阿宝,鹦鹉变回了人形,造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上面故事中的主人公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因为种种客观或主观的原因异化成了动物。而卡夫卡作品中的异化相比较《聊斋志异》中的异化而言则更加荒诞和怪异,这类异化很少有前因后果,多表现为突变。如(变形记》中的格雷戈尔某天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硕大的虫子……”。显然,这是一种异化的手法,与《聊斋志异》中人化为动物或植物的变形有几分相似。但相比之下又有着不同,这段异化出现在故事的开头,而在整个故事中卡夫卡始终没有交代格雷戈尔变成甲虫的原因,只是在描述他变成甲虫之后的事情,该小说不具备完整故事情节,更像是一个故事的片段。而蒲松龄笔下的故事则情节完整,前因后果也交代清晰。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聊斋志异》中主人公的异化和变形往往带有一定的目的,如孙子楚为了陪在阿宝身边所以化成鹦鹉。如果有可能,这些异化的人在达成自己的目标之后还要变人形。在蒲松龄这里,人的肉体和灵魂的分裂是迫不得已的.暂时的分裂是为了最终的统一。这样看来,《变形记》中的异化显得突然,这与卡夫卡的写作目的有关。卡夫卡想要用这种荒诞的手法来突出现实生活中人的异化,来表现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漠然的关系,他企图从异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和批判社会。

细读《变形记》可以发现,该小说着重描写的是格雷戈尔变成甲虫之后,家人对他态度的转变。在变形之前,虽然格雷戈尔作为公司的代理挣钱不多,但整个家庭依靠其工资尚能生活,所以一家人表面上显得很和睦,对待他的态度也比较友好。但看到他变成甲虫后,父亲对他的态度始终很恶劣,甚至“从后面重重地给了他解脱性的一脚,他被踢到房间中间,身上流着血”。在格雷戈尔又一次把母亲吓晕之后,父亲对他更是暴力相加“把碗柜上水果盘里的苹果装在口袋中,一个接一个地扔出去……一个简直就嵌入他的背里去了”,可见他的父亲完全不顾亲情,想要置他于死地。正是人情的冷漠把格雷戈尔逼上了死路。

因此,当我们从卡夫卡写《变形记》的主旨来看,就能明白小说为什么不交代格雷戈尔变形的原因。因为外形的变化并不是卡夫卡描写的重点,内心的变形和异化才是他想要表达的主题,在卡夫卡的笔下,心里“变态”是一种常态,卡夫卡试图用这种怪异的常态来揭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漠然,社会的冷酷无情。在卡夫卡眼里,异化不再是一个主观的心理问题,更像是普遍的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体现的是不可缓解的社会矛盾。正是基于这一观点,卡夫卡经常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突然变成其他动物,或者干脆就以变形后的样子出场。

(摘编自《从<聊斋志异)对卡夫卡的影响角度再读卡夫卡的作品》)

材料二:

人工智能是一种尚未成熟的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它在深刻改变和塑造人与社会的同时,也在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外在的异己力量。作为整个社会的基本技术支撑,智能科技构成了对人公开的或隐蔽的宰制,人正在沦为高速运转的智能社会系统的“附庸”和“奴隶”;各种智能系统不断取代人工作,“数字穷人”逐渐丧失劳动的机会和价值,被全球化的经济和社会体系排斥在外,存在变得虚无和荒谬化;智能机器人的快速发展模糊了人机界限,对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地位等形成强烈的冲击,令“人是什么”和人机关系凸显为挑战哲学常识的时代难题。我们必须正视已经或者正在到来的异化风险,拓展理论视野,创新智能时代的异化理论,从理想社会建构和“人”自身的进化两个方面采取建设性的行动,构造人与智能机器协同演化、共同成长的生态系统,在智能社会、智能文明的建设中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摘编自《人工智能与人的“新异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异化指人本质的改变和扭曲,蒲松龄和卡夫卡都利用这一现象达到写作目的。
B.蒲松龄写《聊斋志异》与他喜欢搜神谈鬼的故事以及当地“谈狐说鬼“的时尚相关。
C.《聊斋志异》中主人公往往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异化和变形,达成目标后都变回人形。
D.家人曾经对格雷戈尔态度比较友好是因为他挣钱不多但还能保障整个家庭的生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人的异化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和目的并不相同。
B.引用罗杰•加洛蒂的评价意在阐明卡夫卡作品的异化特征,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C.蒲松龄笔下的故事情节完整,但这并不能说明其作品比卡夫卡的作品好或不好。
D.当构造出人与智能机器协同演化、共同成长的生态系统时人类就能避免被异化。
3.下列异化现象中,不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范畴的一项是(     
A.在资本逻辑下,身处于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世界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B.即使在社会主义国家,阶级被消灭,但阶层并未消灭。人与人的关系愈发紧张,难以消除。
C.苏秦佩带六国相印途经洛阳,气派比得上帝王,苏秦的家人匍匐在地不敢仰视。苏秦感慨“一人之身,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
D.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原始的人文关怀,脱离了人的情感、道德、理想等因素。人与人的关系成为简单的资源共享、相互利用、利益结合等手段和形式。
4.面对人类的“异化”风险,如何保有“人的本质”?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请结合材料一概括下面节选自《促织》的片段的写作特点。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自与汝覆算耳!”儿涕而出。未几,成归,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气息辍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但蟋蟀笼虚,顾之则气断声吞,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虫宛然尚在……喜而收之。将献公堂……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篇文学作品,不可能具备种种功能,或者说,它的其他功能可以微乎其微,但是它不能不具审美功能。同时,重要的是文学的其他功能,不可能采取独立的方式存在,而只能寓于审美功能之中。如果其他功能竟能脱离审美功能而存在,那么这种作品就不可能是文学作品。因此审美功能是文学诸多功能中最基本的功能。

文学的审美功能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作品通过对现象的艺术抒写,给人以一种赏心悦目的审美愉快;或是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描绘,显示出一种激动人的感情、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动人以情,使其获得审美感受和理性的满足。绿天馆主人在《古今小说序》中讲到小说的作用"捷且深",这"捷"正是艺术感染力引起的,这"深"正是情、言、声引起的审美活动的结果。梁启超谈及小说的熏、浸、刺、提四种力量,"主要是指小说的感染作用"。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享受,那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就是说文学培养人懂得审美。与审美功能十分接近而属于同一类型的功能,还有娱乐、消遣、愉悦、补偿等功能,从而组成审美功能系列。

文学通过审美功能而具有认识的功能。文学从总体"实践——精神"上把握世界,其描写的真实性愈高,范围愈广阔,作品的认识功能也愈高,触及的问题俞深入,就能愈深入地探及事物的本质面。古人"采诗以补察时政",可知"风俗之奢荡","征役之废业",风尚时习之变异,等等。但它们都通过审美功能而获得,而不同于说理的认识。不少学者对《红楼梦》的解释不一,观点各异,但小说可给读者提供社会、历史、政治、风俗等方面的知识,这也是事实。文学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准则,研究文学和社会的种种关系,以认识这种关系。过去由于在这方面搞得很庸俗,因此在一个时期内批判庸俗社会学时,也把文学社会学一起批判掉了。一些人包括一些作家在内,对文学的认识作用屡有非议。但是从审美反映的结构来说,认识的层面正是它的组成部分,因为文学并非仅仅由审美组成,所以想把认识从文学中驱逐出去是徒劳的。有些现代主义作家如新小说派作家,常常说他自己只是为摆弄文字面写作,他写了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这是很可能的。但是因此他的作品也只为少数一些人所赏识。这种认识的曲折,必然会受到曲折的认识所修正。与认识作用相类似的,还有启迪作用,预测、暗示作用,从而形成认识功能系列。

过去文学理论著作对文学的教育作用津津乐道,好像文学作品就是思想教材,文学的教育作用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而很少研究这种功能如何发生,结果一味强调这种功能,形成一种外加。其实稍加观察,就不难了解,这种作用并无独立形态,它只能产生在审美愉悦、审美认识的基础上。古人也懂得"寓教于乐",即指文学的教育作用产生自审美的愉悦、享受、快乐之中,强烈的感情活动之中;同时只有在愉悦、满足之中深刻地了解到事物真相与演变,才能引起更深刻地感受。况且文学的教育作用,也不限于美的抒写的景影响。不限于寓教于乐。丑的暴露,也能引起惊世骇俗的效果,增长人的见识。所以从本质上说,文学的教育作用,实际上是一种感情教育。与文学教育作用类似的作用,有思想、评价、净化的功能,形成文学的教育功能系列。

文学通过语言、符号形式,传递信息,沟通人们的感情思想,形成交际功能。本国本民族的文学自不必说,而我们对于了解其他国家、民族、人民生活,包括他们的精神生活,文学是极有力的手段。这样便形成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交流,而达到相互了解。优秀的文学,文学的潮流往往能形成一种社会趣味、时尚、爱好。影响着人们的感情生活,组织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外国文学的引进,也可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这种作用。沟通、相互了解、相互景影响,便形成了文学的交际功能系列。

(摘编自钱中文《文学接受是文学审美价值再创造的系统》)

材料二∶

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是主要作用于读者表层欣赏心理的认识、教育和美感功能,与主要作用于读者浅层和深层欣赏心理的代偿和宣泄功能互相作用后构成的功能整体。

其中美感功能还担负着凝聚其他各种功能的作用,即各种功能在整体之中的比重和组合方式必须以美感作为衡量标准。由于各个时代、地域、阶级和作家个人对于美感有不同理解,各种功能的比重和组合方式也不一样,这些决定了作品的自身面貌和作家的独特风格。如果作家是一个处于民族危亡时期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爱国主义者,他就必然会以教育、认识等显功能为主来建构他笔下的文学整体;而如果他是一个苦难社会中消极遁世的颓废主义者,就必然会以代偿和宣泄等潜功能为主来建构他笔下的文学整体。不管以何种文学功能为主。各种功能纳入整体时的恰当协调与合理分布,还是显示着作家的才能和天赋。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各种功能在文学功能整体之中的比重和分布,决定了作品的读者层次和读者面。以教育、认识等显功能为主构成的文学作品,能够为较高层次的读者所接受,但往往故作高深,"曲高和寡",或者抽象、枯燥,只有较窄的读者面。以代偿、宣泄等潜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能获得极为广泛的读者面,但往往流于平庸,成为通俗文学。

(摘编自张惠辛《对文学功能的再认识》)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功能的类型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类型复合的系列,它通常包括审美功能系列、认识功能系列、教育功能系列、交际功能系列等。
B.文学的娱乐、消遣、愉悦、补偿等功能,与审美功能十分接近,属于同一类型,这些功能有时因居于主导地位而能以独立的方式而存在。
C.一些作家非议文学的认识作用,可能与他们未能从审美反映的结构来看待有关,事实上文学并非仅仅由审美组成,其认识功能也不可或缺。
D.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交流,通过语言、符号形式传递信息,成为了解其他国家、民族、人民生活,包括精神生活的一种极有力的手段。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采诗以补察时政”,从中可知风尚时习的变化,这表明诗歌具有认识功能,例如从《诗经》“国风”中可以窥见当时世态人情。
B.《红楼梦》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也有深广的认识价值,因为它描写的范围极其广阔,给读者提供了社会、历史、风俗等方面的知识。
C.造成作家独特风格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主要是各个时代、地域、阶级和作家个人对于美感的不同理解及各种功能的比重和组合方式。
D.如果作家创作时能把文学的教育、认识等显功能置于主导地位,避免抽象、枯燥,故作高深,则其作品就能为较高层次读者接受。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没有主体对于美的自觉追寻与创造,没有主体审美能力的丰富与提高,文学的功能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美与诗意就不可能进入我们的生活。(金雅《论文学功能系统与特质》)
B.文学功能的整体性,来源于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整体表现和反映,来源于文学是作家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也来源于文学的语言艺术性特征。(董学文《论文学的功能和功能系统》)
C.文学的功能与价值都不是单一的,而表现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依照文学作品的系统结构和要素的不同而体现出多方面多层次的各有差异的功能与价值。(张炯《文学功能与价值新探》)
D.在文学艺术所给人的娱乐作用中,总是渗透着强烈的教育因素;正是这种教育因素,使得文学欣赏活动与一般的游艺活动区分开来,上升为一种审美的愉悦。(王元骧《论文学的功能》)
4.结合材料一,简要谈谈《阿房宫赋》的教育功能。
5.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对于文学功能认识的异同。
2021-06-06更新 | 8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现在最早的毛笔实物,大都出土于战国时期的墓葬,形制和今天大抵近似。不过,有出土的毛笔作品为证,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毛笔。比如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墓中出土彩陶盆上的舞蹈图、河南临汝阎村仰留遗址出土陶缸上的鹳鱼石斧图,一望而知皆为毛笔所绘。毛笔自身运转自如,粗细随意,笔道具有弹性而且富于变化的特点,可以画,也可以书。汉字一产生就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②早期毛笔字是什么样子?目前发现的相关资料尚不太多,且大抵限于商代。在甲骨文中,有一些字是书而后契的,比如甲3939、甲3940、甲3941、甲3942,字体肥而柔,表现出毛笔字的部分风格,直接用刀刻是很难成功的。还有一些字留下了书而没有契刻完的形态。但是,既然写是为了刻,就不能不照顾契刻的特点,书体中保留毛笔字一点风韵的同时,更带上了死板生硬、简易草率的风格。而陶文、玉石文又少得可怜,并且看得出来是受了甲骨上特殊毛笔字的影响。推测起来,商代的毛笔字大概要比甲骨文及其上的特殊毛笔字要形象得多。一则因为去古未远,当时的汉字仍处于象物之形的阶段,形象性为其第一要求,否则就难以担当记录语言的重任;二则因为毛笔亦画亦书的功能特点,容易保存原始汉字的图绘意味。有当时铸铭铭文为证。铸铭是范铸的,人们可以在陶范上书而后精雕细刻;古代青铜不易得,一些礼器的铸造又多有纪念意义,要“子子孙孙永宝用”,所以制作隆重,促使人们认真对待;加之人们崇古复古的心理作用,所以,铸铭保存毛笔字的主体风格,并不奇怪。特别是商周某些铸铭铭文末尾的族徽文字,构形奇古,图绘性极强,说不定是较商周更早时期文字的孑遗。     

③从西周到战国,汉字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毛笔来实现的。从总体上看,这时期毛笔字的发展较多地吸收了甲骨文等契刻文字简易粗率的特点,肥笔换成线条,字形趋于方整,曲笔尽量减少。两周铸铭的笔道还不乏庄严凝重的色彩,而战国时代的其他毛笔字开始愈益显露出便捷急就的风貌。在由象形性笔道变为圆转随意的线条的过程中,毛笔本身的特性时有表现,比如西周早期(武王至昭王)的铸铭铭文,笔道的肥瘦屈曲仍大体服从于象形的需要,但某些下行的笔道就常常冒尖。这非为象形所必需,也算不上书写的规范,纯是毛笔书写时露锋所致。即使如圆转随意的线条,也并不总是粗细如一,在日常书写中大抵呈现出一种头尖尾细腹部肥的格局,充分显示了毛笔的弹性。后人所谓的“科斗书”,大抵就是指的这种书体,或者指的是在此基础上的美化形式。

④战国秦汉之际,汉字发生了隶变,汉字构形的象形性被彻底地埋葬了。而隶书的笔划,直接来自毛笔的挥洒。所谓隶书的笔划,只不过是隶书的线条的简易形式,改曲笔为直笔,变圆转为方折,横平竖直,左撇右捺,比篆书圆转的线条更便于书写而已。撇捺的产生大概是由毛笔的性质所促成,右手执笔,左行易细,右行易粗,写得美观些,就成了撇和捺。

⑤从历史上看,汉字结构的发展隶变之后才渐趋稳定,汉字形体的变化到了楷书才最后定型。在此之后,虽有草书和行书,但大抵是楷书园地的奇葩异花,它们的存在并不足以影响楷书的一统天下。汉字形体的定型化,促使士人讲究书法,充分利用汉字数量繁多、结体复杂、毛笔又富于创造力的特点,匠心独运,争胜斗奇。

⑥毛笔的应用对汉字形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正象钉头字的形状是由平头“笔刀”在泥板上“压刻”所促成,缅文字母的圈儿体是由于用针笔在棕榈叶上刻写的影响,汉字的外部形态之所以变成今天这个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毛笔的功能特征。

(节选自李恩江《毛笔对汉字形体的影响》,有删改)

材料二:

①明代《物源》载:“虞舜造笔, 以漆书于方简。”史前绘画用笔,目前尚无实物可证,但在中国古代汉语中,“笔”一般即指中国毛笔,因此虞舜所造亦当指毛笔言。由此则可推测,毛笔创始,或者说原始毛笔形制的初步确立,是在新石器晚期舜虞时代。

②实际上,自从旧石器时代晚期有了绘画,就产生了绘画用笔。根据陶器纹饰、岩画笔迹推测,史前绘画用笔,可能有硬笔和软笔两种。以彩陶纹饰为例,陶器表面为较粗糙画地,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前,陶器纹饰一般笔迹光洁整齐,无毛笔划过的绺状痕迹,推测可能为较柔软的植物秸秆所制画笔或手指所画,此可归为硬笔类。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各地彩陶中,大量纹饰则存在毛笔划过后的分叉和绺状痕迹,这种笔迹应当是早期毛状笔头所画,此可归为软笔类,可确认为我国毛笔的创始。

③至于史前毛笔形制,从出土的其后战国及汉代毛笔推测,可能为将动物毛发捆扎于木棒、竹竿外端的简单制品。但它的发明,却体现了中国早期人类在较为精细的劳动过程中的智慧创造,并使之成为中国毛笔发明的滥觞。

(节选自赵权利《笔史述略之笔的初创》,有删改)

材料三:


(图片说明:两个图片中箭头标识的字为甲骨文“贞”字;左图贞字为甲骨文原字,右图贞字是编者依甲骨文原形摹写的,其中字的外框中间黑线为契痕)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缺少实物佐证,但我们依然可以推断,我国的毛笔远早于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B.甲骨文中的一些文字采用了先书后契的方法,这就使这些甲骨文仅保留了毛笔的部分特征。
C.我们要了解早期毛笔字的风貌而所依凭的史料,甲骨文中笔书的留痕不如铸铭铭文。
D.材料的珍贵、意义的重要性及人们的崇古心理是铸铭能保存毛笔字风格的主要因素。
2.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论证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时间为序来阐述毛笔对汉字的影响,材料二先后依据文字和实物史料对毛笔溯源。
B.材料一以科斗书、钉头字、圈儿体等为例子,来佐证毛笔对汉字形态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C.材料提及陶文等很少且受甲骨毛笔字影响,意在引出对早期毛笔字本来风格的进一步探究。
D.材料中“大抵”“说不定”“一般”“应当”等语言的使用,可见论述语言准确性的重要。
3.依据资料等进行推断,是考据性文章研究性结论得出的重要途径。下列对材料中的推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商代毛笔字要比甲骨文更形象,是依据其时间特征“去古未远”与毛笔功能特点做的推断。
B.依据古人用笔“以漆书于方简”的记载以及汉语“笔”的词义推断,史前绘画当以毛笔为主。
C.陶器表面粗糙,如其纹饰光洁齐整;且没有绺状痕迹,那么可以推测它们的画笔应为硬笔。
D.材料二中对于史前毛笔的形制特征所做出的推测,是基于出土的当时的毛笔实物而进行的。
4.请依据材料一中的相应信息,判断材料三哪一个图形中所标示文字的形态最能说明甲骨文部分文字的契刻与毛笔的关系,并请陈述理由。
5.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的逻辑严谨性上有高下之分,请表明你的观点,并以材料一第五段与材料二第二段为例,从内容与中心观点的关系这一角度进行阐述。
2023-02-07更新 | 21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20年代,一些社会学学者在建立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同时,大力推动社会调查的发展,从北平人力车夫调查到无锡经济调查等,掀起了一场社会调查运动。在此基础上,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主力的学者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引进西方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了社区研究的基本框架。与社会调查运动相比,社区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更进一步,主张选择一些相对固定的社区(村落)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们开辟了多个社区研究的田野地点,诞生了以吴文藻、费孝通等为代表的燕京学派,形成了如费孝通《乡土中国》这样的理论著作,深刻把握和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

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大力倡行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我们通常也将其称为田野调查,这是对社区研究方法的拓展。在费孝通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学科始终以从实求知作为学科准则,走出了一条紧贴中国社会现实、反映中国发展经验的中国社会学道路。

在实践中,田野调查呈现出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有学者主张抛开包括理论在内的一切成见,拥抱并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强调调查本身所带来的现场感对研究的启发作用。也有学者强调理论在田野现场中发挥的作用,认为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尽管调查者自以为客观地反映了事实,但充其量只是收集了一些声音影像或意见态度,这非但无益于我们认识真正的社会事实,反而可能会误入歧途。这两种主张走向极致,都会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入性和真实性,有学者分别将其称为朴素经验主义抽象经验主义。朴素经验主义讲究眼见为实,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缺少分析辨别,会将研究变成报告报道;抽象经验主义则从理论出发,去田野中挑选与理论相应的材料,或者用理论裁剪现实,田野变成了理论的工具。抽象经验主义风格的研究论文,用抽象的语言讲一些现实的问题,往往会走向一种貌似高深的肤浅。但事实上,田野调查并非只能产生这两类研究

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是社会科学面对的普遍问题。从实求知原则所强调的要义在于,理论是调查实践的工具,现实是调查实践的目的。费孝通所理解的从实求知正是要求社会学在田野调查中弥合、跨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调查者要以调查对象的感受、思想、行为和命运为研究目的而非工具和手段。这是费孝通对吴文藻提出以实地研究始,以实地研究终的社区研究法的升华。吴文藻所说的调查目的还是实地研究,而费孝通直接就说回到人民,这是田野调查方法的新论。田野调查方法既不是各种调查设计框架,也不是各种调查技术技巧,而是在田野中如何做到以理论为工具、以人民为目的方法。

调查者在进入田野时,既带着充实的理论,又不被理论所支配,就需要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即我们在观察访谈一个人、在讨论追索一件事的时候,到底依靠运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工具。理论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既可能是深刻的本质,也可能是理论的偏见。当我们看到某个现象与我们的理论不一致时,我们倾向于将这个现象看作表面的、暂时的。例如,我们用资本理论去观察老板和雇员的关系时,如果发现他们比较融洽,没有支配和剥削的关系,就会认为他们是隐瞒了什么,或者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我们没有观察到。在理论潜意识的支配下,我们会直到找到一些剥削的蛛丝马迹才罢手,并认为这是穿透了社会现象的表面而进入到深层的结构,找到了社会的真实。那么,这种真实到底是理论的真实还是现实的真实?

有些学者提出要注意事件和人的边缘变态(相对于中心、常态而言),还有些学者指出要注意田野中的异例(相对于典型而言),这都是田野中方法自觉的体现,是田野调查中突破理论障碍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除要求调查者有强烈的反思意识之外,还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在田野的现场中展开。田野调查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调查者能够沉浸到田野中,用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还是以上述老板和雇员关系为例,那种融洽的关系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我们与研究对象的感通。这种感通好像是一种方法,但归根到底并不是方法,能否感通,取决于我们能否坚持从实求知的调查理念。以调查对象为调查目的,以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为目的,而不是以理论或者研究论文为目的,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从实求知

(摘编自周飞舟《社会学的方法自觉:从实求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20年代,社会调查运动同步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立,也为随后社区研究基本框架的构建提供了基础。
B.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学学科受费孝通影响,坚持“从实求知”学科原则,研究方法不断发展,走出了社会学中国化之路。
C.文中加点的“这两类研究”指的是田野调查中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两种主张走向极致后变成的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
D.进行田野调查时,如果我们被理论支配,可能会出现理论偏见而看到与我们所持理论不一致的某个现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抽象主义风格的研究论文,以理论而不是调查对象为目的,用抽象语言谈论现实问题,不利于真实、深入地进行学术研究。
B.《乡土中国》理论深刻概括了乡土社会本质,资本理论却未发现老板雇员间剥削关系,因此运用的理论工具值得反思。
C.田野调查使调查者遵从“从实求知”理念,沉浸于田野,真正以人民为调查目的,这种方法相较于其他调查方法更有优势。
D.理论障碍使人们往往只关注到处于中心、常态或者典型中的人物和事件,突破它需要田野中的方法自觉和“现场”调查。
3.下列做法最不能体现材料“从实求知”的理念的一项是(     
A.要“向心而行”,拉近与群众的物理距离,搭建群众反映问题新渠道,以“田间会”“板凳夜话”等形式与群众面对面谈心对话。
B.用“群言群语”代替“巡言巡语”,从家长里短中熟悉村情民意,从百姓关注的集体增收账、村民生活账中了解百姓所盼所感。
C.基层调研时,乐于倾听村两委干部、有“觉悟”的党员、“会说话”的致富能人、“不乱说话”的老实人等座谈会专业户的声音。
D.从巡察“田野”通往群众“心野”,从“社会生态”向“社会心态”拓展,研究那些“隐藏的我”“说不清楚的我”和“讲不出来的我”。
4.第三段使用了“拥抱”“现场感”“报告”“报道”“裁剪”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党中央反复强调调查研究“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防止走过场、不深入”。请依据材料谈谈这样做的依据。
2024-01-29更新 | 1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