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论说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8 题号:205414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盗寇,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人将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

(节选自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有删改)

材料二: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于今为要绥,而习类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鸟言,山栖羝服,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丽质素之遗焉。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世徒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吾不谓然也。

(节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有删改)


【注】①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在写材料一、二时,作者自京城谪龙场驿丞。②结题,指少数民族结发于额的装束。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并标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讳己之A不能B忌C人之有D善E自矜F自是G大言H欺人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工,文中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的“百工”都是对手工业者的总称,有尊敬劳动者之意。
B.“使为善而父母怒之”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使”字含义相同。
C.“何陋之有”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句式结构一致,同为古汉语宾语前置句。
D.要绥,即要服、绥服,这两者均属于“五服”,是古代王畿以外的区划名,在材料二中泛指边远地区。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谈勤学,强调自己对门人弟子的评价标准:相比聪明机警敏捷,他更看重学生们的勤奋谦逊谦让。
B.王阳明为了教诲学生进德与修业,在材料一第一段谈立志,主要谈到了三个内容:立志的重要性、立志的方法、不立志的危害。
C.王阳明谈改过,他教育学生“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反躬自问,有错必改。只要能彻底改过,也不妨碍成为君子。
D.材料二中作者命名“何陋轩”的原因和孔子有关,他以亲身经历赞扬少数民族质直纯朴的品格,批驳了人们称之为“陋”的说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和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5.材料一第二段谈勤学的问题,请简要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
【知识点】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景公将观于淄上,与晏子闲立。公喟然叹曰:呜呼!使国可长保而传于子孙,岂不乐哉?晏子对曰:婴闻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虚至。今君以政乱国,以行弃民久矣,而欲保之,不亦难乎!婴闻之,能长保国者,能终善者也。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列士并学,能终善者为师。昔先君桓公,方任贤而赞德之时,亡国恃以存,危国仰以安。是以民乐其政而世高其德,行远征暴,劳者不,驱海内使朝天子,而诸侯不怨。当是时也,盛君之行不能焉。及其卒而衰,怠于德而并于乐,身溺于妇侍而谋于竖刁。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乎胡宫而不举虫出而不收。当是时也,桀、纣之卒不能恶焉。今君临民若寇雠,见善若避热,乱政而危贤,必于众,肆欲于民,而虐诛于下,恐及于身。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

材料二:

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道者所以持之也,德者所以苞之也,教者所以知之也,化者所以致之也。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于本,行起于心。是以上君抚世,先其本而后其末,顺其心而理其行。心情苟正,则奸匿无所生,邪意无所载矣。

深知之,皆务正己以为表,明礼义以为教;和德气于未生之前,正表仪于咳笑之后。民之胎也,合中和以成;其生也,立方正以长。是以为仁义之心,廉耻之志,骨著脉通,与体俱生,而无粗秽之气,无邪淫之欲。虽放之大荒之外,措之幽冥之内,终无违礼之行;投之危亡之地,纳之锋锷之间,终无苟全之心。举世之人,行皆若此,则又乌所得夫奸乱之民而加辟哉?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形文王,万邦作孚。此姬氏所以崇美于前,而致刑措于后也。

(节选自王符《潜夫论·德化》)

【注】①圣:圣明的君主。②姬氏:指周王朝。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民苦A其政B而世非C其行D故身E死乎胡宫F而不举G虫H出而不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疾,憎恨,与《荀子·劝学》“声非加疾也”中的“疾”词义不同。
B.进,超过,与《庖丁解牛》“进乎技矣”中的“进”词义相同。
C.逆,违背,与《孔雀东南飞》“逆以煎我怀”中的“逆”词义不同。
D.所以,是……的原因,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诸侯众多,只有能善始善终行仁政的人才能成为首领;众多学子一同学习,只有能善始善终专心学习的人才能成为老师。
B.晏子在向齐景公进谏的时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齐桓公能善始则成就霸业,不能善终则落得可悲的结局进行对比,很有说服力。
C.材料二中,王符认为民众有性灵感情,也有风化习俗;性灵感情是内心的表达,是根本,而风化习俗是外在的行为方式,是末节。
D.材料二最后,王符列举周王朝后期的君主不能像前期的君主那样使得天下太平的史实,意在强调治理国家不能完全搁置刑法不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先君桓公,方任贤而赞德之时,亡国恃以存,危国仰以安。
(2)圣深知之,皆务正己以为表,明礼义以为教。
5.两则材料对国君治理国家各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请简要概括。
2024-03-27更新 | 17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材料二: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其伪也。

故枸①木必将待櫽栝②、烝矫然后直,钝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注】①枸:弯曲②櫽栝yǐnguā:矫正弯木的工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B.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C.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D.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指求取、博取,与《鸿门宴》中“要项伯”的“要”用法不同。
B.“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与“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两句中的“而”意义不同。
C.金,文中指金属类器具,与“金就厉则利”中的“金”意思相同。
D.君子,文中指遵守礼义的人,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君子”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人见到孩子要掉到井里时都会产生惊惧同情之心,而且这种惊惧同情之心是非功利的,以此论证人性本善。
B.孟子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如果能够扩大并充实它们,人就拥有仁、义、礼、智四种品行。
C.荀子认为人天生就有贪私利、爱嫉恨、好声色等恶性,辞让、忠信、礼义等美德善行是通过后天努力才获得的。
D.荀子认为古代圣王制定礼义法度就是为了整治人的恶,让社会安定,由此可知,荀子的性恶论比孟子的性善论更合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5.孟子、荀子都擅长比喻说理,请结合材料加以具体分析。
2024-04-01更新 | 5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晋献公欲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君其以垂棘之壁与屈产之乘,赂虞公,求假道焉,必假我道。”君曰:“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马也。若受吾不假之道,将奈何?”荀息曰:“彼不假我道,必不敢受我。若受我,而假我道,则是宝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马犹取之内厩而著之外厩也。君勿尤。”君曰:“诺。”乃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赂虞公而求假道焉。虞公贪利其璧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夫虞之有虢也,如车之有辅。辅依车,车亦依辅,虞、虢之势正是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不可,愿勿许。”虞公弗听,逐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处三年,与兵伐虞,又克之。荀息牵马操璧而报献公,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故虞公之兵殆而地削者,何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贞观四年,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卿等宜思此语为鉴诫。”

(节选自《贞观政要·第二十六》)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卿等若A能小心B奉法C常D如朕E畏天地F非但百姓安G宁H自身常Ⅰ得欢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献公,与“系心怀王”一句中的“怀王”均为谥号,高度地概括了他们的一生。
B.币,与“厚币委质事楚”一句中“币”的意思不同,前者指礼物,后者指金币。
C.中心,指与四周距离相等的位置,也可以指事物的主要部分,这里指人的内心。
D.食,与“廪食不至”一句中“食”的意义不同,前者指享、享受,后者指粮食。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息建议晋献公以自己的骏马和祖先的珍宝为礼物向虞公行贿,果真从虞国借来了道,这就帮助晋国灭掉了虢国。
B.宫之奇识破了晋国的图谋,用车的护木设譬陈述了唇亡齿寒的危机,希望国君引起高度警觉,不要答应晋的请求。
C.太宗以恳切的言辞告诫官吏以百姓为念才能拥有长久的富贵,倘若因为懈怠而伤百姓,则常会恐惧甚至导致死亡。
D.既然身居高位,不管是公卿还是侍臣,都应当清廉无私。太宗运用了引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阐述了这样的道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受我,而假我道,则是宝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
(2)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5.综合两则材料,概括贪图财利的危害。
2024-05-27更新 | 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