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姚鼐(1732-181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4 题号:2057583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注]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段成式《酉阳杂俎》节选)

(乙)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注]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遂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鼐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道者俱不往。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丙)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等,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


[注释]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曾公:曾国藩。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余与李榕申甫A皆从B四月C既望D乘山轿E出F郡北门G三里H入山。
2.下列对材料中的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称妻母为“泰水”“岳母”。
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当,“对着”之意,与《项脊轩志》中的“垣墙周庭,以当南日”中的“当”词义不同。
D.顾,指回头看,与《种树郭橐驼》中“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中的“顾”的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寄予了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感怀。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
(2)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5.(乙)(丙)二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哪些道理?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论

(清)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B.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C.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 誉于朝廷之上
D.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论有两体,一曰史论,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B.《诗》: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后删定为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C.荀卿:即荀子,名况,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世人尊称为“卿”。曾游学于齐,三为祭酒,后赴楚国为兰陵令,著书终老于楚。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D.三代:文中的三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摆出苏轼的观点,然后通过对秦国发展历史的分析,驳斥了苏说的谬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论证严密,逐层深入,是一篇典范的史论。
B.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不应为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之。
C.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辅佐秦朝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作者则认为李斯是完全舍弃了荀子的说学,李斯的做法只不过是追随时势罢了。
D.此文主旨在于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作者所论的不可“趋时”,“中侈君张吾之宠”的道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
2021-05-27更新 | 6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灵岩记

姚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的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熳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清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灵岩寺A在柏B中C积雪D林下E初F日澄彻G寒光H动寺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翳,指遮盖、覆盖,与《醉翁亭记》中“树林阴翳,鸣声上下”的“翳”意思不同。
B.凿岩为龛,指开凿岩石做成石龛,龛指供奉神像、佛像或神位的小阁子或者石室。
C.益兴,指更加兴盛,其中的“兴”与《赤壁赋》中“水波不兴”的“兴”意思不同。
D.幽邃,指幽深、深邃,常用于描写山谷等,也可描写人的眼睛,指目光冷静深邃。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灵岩寺为中心,先写寺庙方位及周边景色,再交代游览情况及寺院与朗公谷的关系,最后写寄信朱子颖,及子颍他日游览之事。
B.本文语言文雅精练,如“重嶂蔽之,重溪络之”,寥寥数笔便将山峦叠嶂、溪水环绕的景象描绘得生动形象,富有音乐美。
C.本文写景富于想象,如“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将群山想象成奔驰的万马和行进的军队,赋予其动态美。
D.本文是作者自京师返乡途中与泰安知府朱子颖同游灵岩之后所作,全文真实再现了亲临胜景之所见,意境幽清,内容上注重学问和考据。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
(2)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5.请根据本文内容,简要概括灵岩山中岩石、柏树和水的景物特点。
2024-04-08更新 | 3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节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登泰山记(节选)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1.解释加点词
(1)纵一苇之所(            )               (2)而莫消长也(            )
(3)而吾与子之所共(              )     (4)而皆若(              )
2.翻译下列句子
(1)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3.下面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例:徘徊于斗牛之间
①不拘于时
②败秦师于崤
③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受任于败军之际
⑤相与枕藉乎舟中
A.①③④B.②③⑤C.②④⑤D.①④⑤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逝者如斯,未尝往也;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冰,水为之,而寒水;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
C.余是记之;掭尖草
D.凌万顷茫然;蚓无爪牙
5.从表达方式的角度,鉴赏两篇课文选段的写作特点。
2020-11-20更新 | 1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