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福建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11-01 10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什克洛夫斯基十分关注小说家如何通过叙事视角的选择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他在阐述“陌生化”理论时,以托尔斯泰在小说《耻辱》中对鞭笞的陌生化描写为例,指出:“托尔斯泰通过避免直接指称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的办法,使事物变得新奇陌生。他的描写使人觉得是初次见到事物,或者感觉到某事为初次发生的那样。”什克洛夫斯基这里所强调的“初次”,就是事物的新鲜感,也就是“陌生化”的新奇效果。此外,什克洛夫斯基还提到托尔斯泰在《霍尔斯托密尔》中以一匹马为叙事者,通过这匹马的叙事视角,使得故事的内容和场景显得陌生,以动物的无是无非的眼光无声地披露了人类社会的自私和贪婪。

视角问题是小说叙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美国小说理论家路伯克曾指出:“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到角度问题——叙述者所站的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的调节。”20世纪以来,出现了各种有关视角问题的分类。传统小说大多采用上帝般超然的全知叙事视角,全知叙事者的目光无所不在、无所不及,叙事者对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件了若指掌,对人物的内心活动亦能明察秋毫。与此相对应的是人物有限视角,叙事者转用故事中或故事外某个人物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对事件的发展知之甚少,对人物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作品因而充满了悬念。英国新批评的代表人物I·A·理查兹曾将语言分为指称性的实用语言和非指称性的诗歌语言,诗歌语言是对实用语言的陌生化,人物有限视角则是对全知叙事视角的陌生化。

全知叙事视角将事件、人物的过往和将来娓娓道来,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盘托出,其结果往往是纷至沓来的信息使读者流于无意识的、被动的阅读。在这样的作品里,事件得到了强调,而读者对事件的感受则被自动化、机械化。采用人物有限视角叙事的作品则相反,事件往往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物对事件的感受。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的“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受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有限视角再现了人们在生活中感受新事物、认识新事物的渐进过程,读者在渐进的阅读过程中充分领略、欣赏事物,沉醉于对它的感觉和体验之中,这既延长了读者感受的时间,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情趣。

福楼拜堪称自觉在创作中采用人物有限叙事视角的第一位作家。例如,在《包法利夫人》“马车里的沦落”一节中,包法利夫人和她的情人赖昂在奔驰的马车上纵情寻欢,然而叙事者并不是采用全知叙事视角对马车内的场面作细致入微的描写,而是让读者置身于车夫和市民的有限视角,展示马车外发生的画面,这些画面都是运用非指称性的语言来描写的,即人们似乎第一次看见这样一系列画面。有限叙事视角在这里的运用,使人们熟悉的对象陌生化了,延长了读者的审美体验并激发了读者进行有效阅读、填充文本空白的积极性。

(摘编自邓建英《“陌生化”与小说叙事视角》)

材料二:

“陌生化”理论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代表之一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作为手法》一文中提出的:“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受如同你所见的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识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

这里的“反常化”即是“陌生化”。在日常生活中,一切言谈、动作、行为等,一旦成为一种习惯性的东西,便变得带有机械性,沉入人的无意识中而无法引起人的注意。“事物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知道它,却对它视而不见。”而文学的功能则在于使人摆脱这种麻木、迟钝的状态,唤起人对生活的新鲜、强烈的感受。为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陌生化”。也就是说,“文学中所表现的事物应超越人们习以为常的认识,以一套新鲜的语词突出出来”。从研究角度看,陌生化不仅表现于叙事文本结构中有限叙事视角,更主要集中于诗歌语言分析。诗歌语言分析方面,研究者认为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表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语音层面,近体诗相对于古体诗,词相对于诗,白话诗相对于古典诗词等都在音节、押韵等方面构成了“陌生化”;二是语法层面,主要是语法上的不合规则构成“陌生化”效果;三是语义层面,主要是词语所指的改变。有不少学者从作品研究的角度,提出一些有意思的观点,如辛弃疾词中大量典故,折射出词人的主体品性之美,组织结构方式也十分巧妙,正是对于前人词作的“陌生化”;又如盛唐诗歌在“入神”“天然”的诗美方面,后人再难企及,因此,宋诗的尚“逸”求“奇”就是对唐诗的“陌生化”。

(摘编自陈静《近十年“陌生化”理论研究评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人物有限视角或非指称性诗歌语言进行表述,是取得陌生化效果的有效途径。
B.全知叙事视角往往会减少文学作品独具魅力的空白与悬念,影响读者的审美体验。
C.有限视角贴合人们生活中感知新事物的渐进过程,更易于准确表现作品思想主题。
D.文学的“陌生化”可以激发人们因为生活的机械重复而变得麻木迟钝的初始感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霍尔斯托密尔》以马为叙事者取得“陌生化”效果,方能披露人类社会的自私贪婪。
B.非指称性诗歌语言不以准确指示目标对象为目的,其意在引发人们对事物的新鲜感,追求艺术效果的创设。
C.“陌生化”文本能增强感受难度,延长感受时间,使读者在充分体验事物的新颖别致中获得新的审美体验。
D.作家们在追求“陌生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突破前人形成的模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的创新发展。
3.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支撑论证“陌生化”理论观点的一项是(     
A.《城南旧事》以英子的口吻讲述故事,呈现出儿童固有的直觉性和非理性特征,赋予小说浓厚的儿童色彩,带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B.《红楼梦》以一块通灵石头讲述其幻形入世、历尽离合悲欢与世态炎凉的故事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神奇神秘的茫茫宇宙、渺渺乾坤。
C.《三国演义》内容驳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在千头万绪中,作者刻意突出对军事斗争的描绘,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战略思想。
D.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绿”字,将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打破寻常语法规则,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4.材料二第一自然段中,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他是从哪些方面阐释这一观点的?
5.请结合材料观点,简要分析下面文段是如何体现“陌生化”效果的。

刘姥姥只听得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锣柜筛面一般,不免东瞧西瞧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地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

(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回)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迁发愤

郭沫若

汉武帝天汉四年的正月,司马迁正在书房埋头写《史记》的最后一篇《自叙传》,他的外孙杨恽,进来匍着向他报告:“任少卿先生来了。”

司马迁把头抬了起来,脸色寡白而微胖,很像中年妇人。他答道:“把他引进来罢。”连声音也和妇人相仿佛。

杨恽引了一位中等身材的胖子来,有几根稀疏的胡须在嘴边画成八字。

“少卿你几时进京的?”

“刚到,还没息脚就跑来看你。你的胡子呢,子长?”

“胡子吗?唉……” 司马迁含糊着说,“你坐下之后再慢慢讲啦。”

原来司马迁在天汉二年的夏天,因为李陵的老母为李陵的兵败失援投降了匈奴要遭诛戮,他在汉武帝面前多说了几句话触犯了皇帝而被投在了天牢。第二年的正月受了宫刑。

但在那年的三月,汉武帝要到泰山去封禅,需要有长于文笔的人做他的宣传工具,司马迁便被拜为“中书令”,这在当时是“领赞尚书,出入奏事,秩千石”的很荣耀的职分。

在他下狱受刑的当时深怕受了连累,就像忌避瘟病一样把他一家人也忌避了起来的一些亲戚故旧,等他一得了大官,都跑来加倍地巴结起来。那些反掌炎凉的亲戚故旧的态度,使他愤慨着不可救药的人性的卑鄙。

任少卿向司马迁叩了一个头说:“我们的中书令大人,我诚心诚意地向你恭贺。”

“去年正月我进京的时候,老兄还受着委屈,我们无从见面。仅隔一年,老兄竟成了天上人了。”

司马迁的愤慨又被任少卿激发了起来。去年他进京时自己在狱里受刑,诚然没有缘分见面,然而家中的儿女是没有得到他的光顾的。

“少卿,”司马迁说,“你假如和我还有点友谊,希望你莫提起那以往的事情。我受了宫刑做了中书令,你以为我是受着皇上的知遇吗?哼,真是自古以来所未曾有的知遇啦!”

少卿连忙摇着头说:“老兄,我看,你,你这样的话……唉,‘君子无易犹言,耳属于垣’[注]啦!”

“哼,”司马迁笑着说,“少卿,我这两年来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只是我有一件挂心的事,便是我所写的这一部《史记》。如今最后一篇的《自叙传》都已写了一半了。”

司马迁说着在稿卷堆中取了一卷出来展开。

“你看,一共是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我这部书寓《春秋》的褒贬之意,而比《春秋》详明。有权势的人能够在我的肉体上施以腐刑,他不能够腐化我的精神上的产品。我的全部的生命,全部的心血,都凝集在了这儿。”

“是。”少卿连连地点着头,但在那头的上下动中分明有些左右动。

“这《游侠列传》和《货殖列传》是我最近的快心之作,”司马迁说,“假使我是有钱,假使我的朋友中有得一两个人是朱家郭解,我哪里会至于受宫刑!?哼,我就是专意为要完成我这部书,在我这部书未完成之前,我是什么耻辱都可以忍受的。这是我心坎中最深处的话,因为你是我的朋友,我才敢告诉你。”

任少卿唯唯诺诺地听着,又像在点头,又像在摇头。听到说出朋友中没有一两个朱家郭解,觉得自己的脸皮微微地烘热了一下;但最后又听到司马迁仍称他自己为“朋友”,这才略略地放了心,他于是乎也就加意地呈出了一番“朋友”样的面孔。

“子长,有一件事情你是应该提防的,便是秦始皇的焚书。”

“多谢关心,”司马迁回答他。“这我早已预防。我每写定一卷便要抄成副本,我的正稿都已经装进了石匣,另藏别处。假如我的书将来传播了出去,那天下的人都是我的副本,就有一千个秦始皇出来也不能把我怎样啦。”

“是,”任少卿又连连地点起头来。“你很周到。我改天也很想来抄一部副本带到益州去。益州虽然偏僻,但大有贵本家司马相如的遗风。”

“你在益州是很幸福的,益州的风物是天下之冠啦。”

少卿说:“总不过是穷乡僻境。其实照我自己的兴趣说来,与其在益州做皇帝,我宁在首都做宦官啦……”

一说出“宦官”两个字,他赶快向司马迁赔起罪来。

司马迁老不高兴了,率性下起了逐客令来。

“少卿,假如你另外没有什么要紧话,我要请你原谅我,我现在是要赶着做文章啦。”

“是,”少卿连忙回答着,“现刻我也还要去拜望贰师将军。”

两人走出房门,不一会,司马迁回到了书房,把刚才写着的原稿的末尾几句念了一遍。

……七年,而太史令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念到这儿,他赶快把笔提了起来,趁着自己的愤慨的余势,写出了下面的几句: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写到这里,他把左手伸到嘴上向下抹了一抹。这是他往年有胡子时的习惯,文章做到得意处,总不知不觉地要理理胡子。然而他的左手往下一抹,却是抹了一个空。

司马迁愤愤地“哼”了一声,便把他那篇《自叙传》写到了底。

1936426

(有删改)


[注]君子无易犹言,耳属于垣:出自《诗·小雅·小升》,意思是君子不要轻易说话,隔墙有耳。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能将读者迅速拉入遥远的历史场景中,具有鲜明的特色,激发着读者的强烈的阅读欲望。
B.小说以对话贯穿全篇,随着对话展开,人物形象形显色现,一个充满正义、不为权势所屈的司马迁形象呼之欲出。
C.小说注重动作描写,对话中多次写任少卿”点头”“摇头”动作,暗示他装腔作势假意呈现“朋友”面孔的心理。
D.小说借司马迁遭遇影射现实,渗透作者对国家、民族及个人命运的思考,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及个人心灵密码。
7.关于文中司马迁升官中书令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受到辱罚,又因文采出众做了中书令的高官,表现了世事变化的无常。
B.亲戚故旧的态度变化既表现当时人们的势利,也增加了司马迁得宫后的愤慨。
C.晋升中书令给司马迁的内心带来了羞辱和愤慨,为后文坚持创作《史记》实现人生价值作了铺垫。
D.司马迁的突然升官,与上文因言获罪,在荒谬中表达出本文抨击权势的主题。
8.在与任少卿会面的过程中,司马迁的情感发生了起伏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司马迁是一个隐忍著书的史官形象,本文则将其改写成性格鲜明、敢爱敢恨的形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2023-11-01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注]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段成式《酉阳杂俎》节选)

(乙)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注]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遂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鼐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道者俱不往。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丙)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等,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


[注释]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曾公:曾国藩。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余与李榕申甫A皆从B四月C既望D乘山轿E出F郡北门G三里H入山。
11.下列对材料中的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称妻母为“泰水”“岳母”。
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当,“对着”之意,与《项脊轩志》中的“垣墙周庭,以当南日”中的“当”词义不同。
D.顾,指回头看,与《种树郭橐驼》中“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中的“顾”的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寄予了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感怀。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
(2)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14.(乙)(丙)二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哪些道理?
2023-11-01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的爱国词人。本词是作者在建炎三年避金兵流寓湖南,湖北一带,逢端午感怀而作。②午日:端午节。③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征。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
B.从“高咏”到“歌罢”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一“酬”字,交代了时间的过渡。“酬”即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
C.“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两句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尊还酹江月”在行为举止和表达情感上相同。
D.词人在对“天涯节序匆匆”的惋惜声中,在对“戎葵凝笑墙东”的欣赏中,在对“酒杯深浅去年同”的追忆里,表达了“隐然眉睫间”的豪放的悲壮情调。
16.本词下片“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