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姚鼐(1732-181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6 题号:928870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岘亭记

姚鼐

①金陵四方皆有山,而其最高而近郭者,钟山也。诸官舍悉在钟山西南隅,而率蔽于墙室,虽如布政司署瞻园最有盛名,而亦不能见钟山焉。

②巡道署东北隅有废地,昔弃土者,聚之成小阜,杂树生焉。观察历城方公,一日试登阜,则钟山翼然当其前。乃大喜,稍易治其巅作小亭,暇则坐其上。寒暑阴霁,山林云物,其状万变,皆为兹亭所有。钟山之胜于兹郭,若独为是亭设也。公乃取见山字合之,名曰岘亭。

③昔晋羊叔子督荆州时,于襄阳岘山登眺,感思今古。史既载其言,□后人所能知也。今方公在金陵数年,勤治有声,为吏民敬爱,异日或以兹亭,遂比于羊公岘山亭欤?此亦非公今日所能知也。今所知者,力不劳,用不费,而可以寄燕赏之情,据地极小而冠一郭官舍之胜,兹足以贻后人矣,不可不识其所由作也。

④嘉庆三年四月,桐城姚鼐记。

[注]:①阜:土山。②易治:整治。③羊叔子:即羊祜,魏晋时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④燕赏:玩赏。

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乃B.则C.而D.且
2.对第②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写了建亭经过及亭的命名。
B.岘亭所在原是杂树丛生废地。
C.岘亭所在视野开阔,一览众山。
D.整治后的小阜景物丰富变幻。
3.分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4.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突出写作意图的。
2020·上海青浦·一模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壬成之秋,七月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倦。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1.下面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       属同“嘱”,嘱咐
B.浩浩乎如虚御风       冯同“凭”,乘
C.齐河、长清       历:经过
D.东谷入       循:顺着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月出东山之上        ②师不必贤弟子
B.①飘飘如遗世独立     ②知不可骤得
C.①舞幽壑潜蛟            ②彼童子
D.①余始循               ②作《师说》贻之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民间一般把农历的每月十五日叫作“望日”,而“晦”则是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B.斗牛,星宿名,即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与成语“气冲斗牛”中的“斗牛”同义。
C.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清朝皇帝多为一世一元,后世习惯以年号称之。
D.城郭,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古代的都城大多有城郭之制,后常用城郭泛指城或城市。
4.比较(一)(二)两个文段,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A.都记叙游踪,但出游时间不同。苏轼是在秋天一个月圆之夜与客泛舟赤壁之下,姚鼐是在年末严冬的某一天携友攀登泰山之巅。
B.都描写景物,但景物特点不同。苏轼笔下清风大江明月,清新飘逸,宛如水墨;姚鼐文中苍山晚照日出,绮丽壮观,仿若油画。
C.都饱含情感,但表达方式不同。苏文触景生情,泛舟江上而不知所止,顿觉茫然若失;姚文融情于景,登山所见,令人心旷神怡。
D.都出自名篇,但语言风格有所不同。苏文是文赋,句式灵活而兼具整饬之美;姚文是桐城派的山水游记,文字朴素雅正,通畅清顺。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倦。
2022-11-16更新 | 61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灵岩记

姚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趋,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中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注】①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②岩尻(kāo):山岩的末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B.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C.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D.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以及《登泰山记》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就是所说的五岳之一的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市。五岳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B.乾隆:是清高宗的年号。“年号纪年法”是古代纪年法的一种;还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纪年方法。
C.阴阳: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阴阳在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D.“戊申晦”中的“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朔”和“望”则分别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于乾隆三十九年年底游览泰山,在次年年初又游览灵岩,分别写下了《登泰山记》和《游灵岩记》,两篇文章被认为是“姐妹篇”。
B.姚鼐写泰山,主要表现泰山的雄浑瑰丽;写灵岩则主要渲染了灵岩的清幽。两篇文章写景各具特色,相映成趣。
C.桐城派作家写文章,讲究语言的文雅和精练,且重学问和考据。这些特色在这两篇游记散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D.《登泰山记》《游灵岩记》都是姚鼐自京师返乡途中游览之后所作,所写之景皆为作者亲眼所见,表达了作者的尽兴之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
(2)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
5.请根据《游灵岩记》的内容,简要概括灵岩山中岩石、柏树和溪水的景物特点。
2023-07-04更新 | 13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注]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段成式《酉阳杂俎》节选)

(乙)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注]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遂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鼐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道者俱不往。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丙)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等,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


[注释]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曾公:曾国藩。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余与李榕申甫A皆从B四月C既望D乘山轿E出F郡北门G三里H入山。
2.下列对材料中的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称妻母为“泰水”“岳母”。
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当,“对着”之意,与《项脊轩志》中的“垣墙周庭,以当南日”中的“当”词义不同。
D.顾,指回头看,与《种树郭橐驼》中“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中的“顾”的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寄予了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感怀。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
(2)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5.(乙)(丙)二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哪些道理?
2023-11-01更新 | 1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