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 题号:2061022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建筑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变迁的物质载体,包含着城镇、村庄的文化发展脉络,封存着本地居民的集体记忆和特殊情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历史建筑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课题。

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庞贝古城,因维苏威火山喷发而被掩埋于地下,两千多年后才重见天日。在持续两百多年的发掘中,意大利对遗址采取了原真性保护策略,即在原地保留古城出土时的残损形貌和原初场景,不移动废墟中的任何残件,店铺、钱庄以及神庙都保持着灾难发生时的倒塌状态。这就不仅再现了当时的规划建设、文化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画面,还能透过建筑破损直观地展现出古罗马时期建筑的材料、构造及建造工艺。经此保护的古城遗址,既是一件历史的活化石,也是一部关于建筑的活的教科书

17世纪起,北京琉璃厂便集中了许多出售书籍、笔墨纸砚、古玩字画的店铺,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综合整治,琉璃厂保持了清代建筑风貌,文化商业街的功能得以延续,居民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对这种仿古一条街的做法,至今仍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原真性的清代历史建筑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做工地道的清式新建筑,那么这里只能算作历史风貌区,而不能算作历史文化街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琉璃厂历史地段原来的砖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若局限于静态的原真性,完全保留屋舍凋敝的真实,对城市发展和街区居民也未必有什么意义。而且,经过翻新改造的琉璃厂,既保持了传统建筑风格,又延续了历史建筑街区的传统功能和文化活力,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保持了历史地段的原真性

材料二

1964年,在意大利威尼斯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第一次提出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如今,整体性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普遍共识。

英国什罗普郡塞文河畔的铁桥峡谷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源地,铁桥峡谷不仅拥有代表英国18世纪科技与建筑水平的地标性建筑物——世界第一座全部用铸铁预制件建造的铁桥,峡谷中心地带的铁桥镇还原汁原味地保存着当初的矿区、矿井、高炉、厂房、车间、仓库等工业设施,步行道、电车轨道、铁路、运河等交通运输网络,以及工人住宅等生活设施。不仅如此,铁桥峡谷塞文河两岸的森林依然茂密如初。从工业设施到实体建筑,再到生态景观,今天的铁桥峡谷实景与18世纪的历史照片几乎完全吻合。由于完整保存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链条,以及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建筑风貌,铁桥峡谷198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历史名城扬州已有2500年的建城史。扬州老城区水城一体、城池形态清晰完整;城内唐宋遗址、明清遗址并存,有30多处古代私家园林,592条古街古巷纵横交错,临街沿巷的老房旧屋鳞次栉比。扬州提出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建筑风貌、不破坏历史文脉、不破坏居民生活的发展原则,老城至今有保存完好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建筑群484处,近8万居民生活其中;40多户园宅一体,住户们在自家院落筑池叠石、修亭建廊,老城区延续了青砖黛瓦清水墙,深巷小院有人家的传统生活场景和居住氛围。不仅如此,截至2014年,扬州还利用历史建筑建立了109座特色博物馆。如果把扬州老城看作一个整体博物馆,那么109座特色博物馆就是专题馆,这就把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与原生环境统一起来,变孤岛式的静态保护为整体性、开放性的动态保护,原生地居民成为历史建筑的继承者和保护者,下来的历史建筑便了起来。

材料三

在现代化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地方的现代化建设似乎形成一对矛盾。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城市建设中曾经大规模拆毁老旧街区。当时即有学者呼吁:原真性的历史环境也是现代化进程的组成部分,必须要得到保护。广大市民也积极参与,与学者一道推动日本各地立法保护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

如何兼顾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保护与本地现代化建设?法国巴黎玛黑区采用了文化复兴策略,即通过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玛黑区有许多十七、十八世纪的巴黎贵族府邸,也有十九世纪的工业建筑遗存。1980年前后几年,玛黑区建立的6个图书馆、13个博物馆、10个剧院、6个音乐厅等文化设施,几乎都是对历史建筑的重新利用。玛黑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分散于各处,为了方便游人穿行观赏,玛黑区开放部分历史建筑的内部通道,扩增步行通道数量,将一个个非连续的、碎片化的历史文化孤岛联缀起来。为了提高知名度,玛黑区每年举办玛黑嘉年华,在各类历史建筑中举办音乐会、美术展、歌剧、历史展等,所有活动均对公众免费开放。这种将历史建筑与当代艺术紧密结合的文化创意,不仅吸引了世界众多主流文化团体参与,还普及了文化知识,提升了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培养了人们保护历史建筑及其历史风貌的责任感。

当然,解决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保护与现代化建设这对矛盾并不轻松。比如:许多历史街区的基础设施现代化滞后于新建街区;各地管理决策者对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方面的认识也参差不齐;文化投资者则更加着眼于经济收益……可以说,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原真性、整体性保护仍然面临着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对历史建筑进行“原真性”保护的一项是(     
A.发掘历史建筑遗址建展馆B.保持历史建筑的原初形貌
C.保护历史建筑残件不改动D.延续历史建筑的传统功能
2.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是(     
A.许多国家都存在着历史建筑保护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矛盾。
B.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都有推动历史建筑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C.开发历史建筑的文化资源或可缓解保护与建设之间的矛盾。
D.解决保护与建设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改变投资者的着眼点。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在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哪些难题,请简要概括。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招聚才学之士编纂而成,有人将它视为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有人说它是逸闻小品的典范。原共八卷,今存三卷,主要记述汉末至东晋间文人名士的言行风貌。书中所写人物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徒,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尤其是士人的精神面貌、风俗习尚和价值观念。

此书的上卷虽首列德行,但文人名士爱才远甚于敬德,他们毫不掩饰地夸耀自己的才华,在才名上当仁不让。曹操欣然领受乱世之英雄的品评,全不计较治世之奸贼的讥诮。魏晋门阀士族固然看重门第,但更倾倒一个人的才情,那些高傲的世族对那些才藻新奇、析理精湛的天才,他们无不愿意屈尊纡贵与其交往。《世说新语》还写了六朝士人精神生活的另一方面,他们既爱智也多情。嵇康与吕安交好,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士人们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追求一种任性称情的生活: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人们摆脱了礼法的束缚和矫饰,便自然地坦露出人性中纯真深挚的情怀。

由于书中记述的多是名士们的清谈,所以它的语言受清谈的影响很深。魏晋清谈逐渐由义理探寻转向审美品味。首先它要求以简约省净的语言曲传玄远的旨意,这样才能使名士们披襟解带和称叹不已;其次,清谈使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口语俗语,但谈出来的话语又须清雅脱俗,这使得名士们要讲究声调的抑扬和修辞的技巧,义理上的拔新领异必须出之以语言的才藻新奇;清谈是一种或明或暗的才智较量,名士们为了在论辩中驳倒对手,不得不苦心磨练自己的言谈机锋,以敏捷的才思和机巧的语言取胜,因而《世说新语》的语言兼具简约典雅与机智俏皮之美。

《世说新语》早已成为历代骚人雅士案头的清供或枕边的读物。傅雷先生反复嘱咐远在西方的儿子傅聪要认真阅读《世说新语》,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世说新语》在床头与自己相伴一生。不过,由于该著行文既含蓄委婉,语言又简约冷隽,争辩中深藏机锋,清谈时更微妙玄远,对于现代读者来说,要想领略和品味它绝非易事。

(节选自戴建业《〈世说新语>文本细读》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说新语》主要记述汉末至东晋间文人名士的言行风貌,是一致公认的志人小说的代表和逸闻小品的典范。
B.魏晋名士爱才多情远甚于敬德,他们既在才名上当仁不让,也倾倒于别人的才情,追求一种任性称情的生活。
C.《世说新语》通过“实录”主人公的三言两语来展现人物形象,又通过众多形象来凸现一代名士的精神风貌。
D.魏晋清谈使用了简约省净的语言和当时流行的口语俗语,因而表现出兼具简约典雅与机智俏皮之美的语言风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B.文章第二段对魏晋名士的德行和才情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比较中论述了他们的价值观念。
C.文章论述《世说新语》的特点时,多处直接引用了该书原文,增强了文章论证的说服力。
D.文章以傅雷和朱光潜两人对《世说新语》的态度为例,论述了该书所具有的阅读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需要了解魏晋时期士人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我们就可以选择阅读《世说新语》。
B.阮籍、嵇康等士人那些与当时礼法不合的做法,是他们追求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表现。
C.魏晋清谈讲究声调抑扬和修辞技巧,这表明清谈已实现了由义理探寻向审美品味的转向。
D.了解《世说新语》的语言特色,可以有助于现代读者更好地品味魏晋士人的风情气韵。
2021-05-21更新 | 9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数字人文是数字技术透过对人文研究领域的渗透和介入带来的方法论革新。目前,数字人文的很多研究还处于“学习技术”的阶段,只能做一些基础性工作,这与数字人文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密不可分。数字人文要真正成为重构人文研究的方法,则必须要在“人文化”方面有所推进和发展。

一般情况下,数字人文都被理解为以数字技术为方法、研究人文领域的相关问题。“数字”是方法,“人文”是对象。这种理解并不全面,因为它只是将“人文”作为研究的对象来看待,忽略了研究的主体性问题。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相比,人文学科最大的不同不仅在于研究对象的差别,更在于研究方法上对研究主体性的强调。因此,我们才会更强调人文研究中的“个性”“特色”“差异”“历史的具体性”以及研究者“情感”“价值”“悟性”等因素在研究活动中的介入。数字人文研究同时包含了两个维度的趋向:一是“人文研究数字化”,即用数字技术解决人文问题;二是“数字技术人文化”,即以人文方式发展数字技术,“让数字更人文”。

数字人文研究有一个共同模式,就是将文化经典视为可编码的信息,将日常生活转换为可追溯的数据,将价值体系打上可识别的标签,进而通过词频软件、数据统计及相关可视化手段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文本形态。数字人文研究者就是基于这一可视化的文本展开意义的阐释。我们可以聚焦这一研究方法及其过程,看看数字人文与传统的人文研究之间存在哪些交织、渗透、抵牾,进而如何做到“数字”与“人文”的有效缝合。

无论是文学阐释还是艺术分析,抑或是基于概念抽象的形而上思考,都建立在研究者对经典文献中的符号信息的直接把握和对日常生活世界的人类生活方式的切身体验基础之上。而数字人文方法将所需要分析的文献信息和行为活动进行数据化和可视化处理后,形成新的文本形态。因此,数字人文研究者的认知、理解和阐释活动是面对经过“二度加工/创造”形成的数据可视化文本形态。如果说那些作为“事实本身”的经典文献和行为活动相当于人文研究的“原初文本”的话,那么,经过数字人文方式处理过而形成的新的文本形态则是“次生文本”,研究者对“次生文本”的研究需要充分调用研究者对“原初文本”的认知,对相关理论观念的理解以及对个人感性经验的体悟等。

因为数字人文方法的介入,人文研究的层次变得更加丰富了,在传统人文研究中,研究者主要而对的是两个层次的问题:一个是“原初文本”,即经典文献和行为活动;另一个则是“元文本”,即原型批评中所说的“母题”。而数字人文研究增加了人文研究的“次生文本”层次,这一“次生文本”是寄生于“原初文本”的,但又对“原初文本”进行了数据化处理。这一过程本身就已包含了研究者的问题意识,理论预设和价值判断。因此,“次生文本”既可能是对“原初文本”的抽象化还原,也有可能包含者对“原初文本”的颠覆性解构,既有可能突显“元文本”与“原初文本”之间的隐性关联,也有可能提示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张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将数字人文方法引入人文研究,将会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人文研究的层次和内涵,成为人文研究的延伸和补充。

(摘编自曾军《数字人文的人文之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人文是一种以数字技术为方法,研究人文领域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方法。
B.数字人文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将“人文”作为研究对象来看待。
C.数字人文研究的共同模式是将文化经典、日常生活等转化为新的数字化文本形态。
D.数字人文研究增加了人文研究的“次生文本”层次,改变了人文研究的层次和内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重点论述了数字人文要真正成为重构人文研究的方法,必须要如何做的问题。
B.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数字人文研究如何推进和发展“人文化”问题。
C.第四段中强调了数字人文研究者的认知、理解和阐释活动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重要性。
D.文章论述“次生文本”和“原初文本”的关系是为了证明数字人文对人文研究的积极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数字人文方法引入人文研究有助于人文研究的发展,且需要在“人文化”方面着力。
B.就目前来看,数字人文研究还需要更强调研究主体的情感、价值、悟性等因素的介入。
C.要让“数字”与“人文”有效缝合,从数字人文研究的共同模式人手不失为一种途径。
D.“次生文本”是对“原初文本”的二度加工或创造,所以对“次生文本”的研究更为艰难。
2022-03-05更新 | 9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衣尚中国》近日与观众见面。此前,这个节目的制作人问,最能代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符号是什么?能想到的选项固然有很多,笔者的回答是丝绸,是“锦绣中华”。丝绸是中国物质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标志之一,锦绣则是丝绸中的精品,具有华美的外表和隽永的内涵。以锦绣形容中华,不论是从物质文化的角度,还是从词语的衍生意义来看,都非常贴切。

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早在6000年前,华夏先民已从桑林中的野蚕食桑、作茧、变蛹、化蝶升天中,联想到人类自身的生死来往,于是把蚕丝裹身视为沟通天地、天人合一的途径。人们栽桑养蚕,采茧缫丝,经纬织锦,饰彩成绣,裁剪作衣,使丝绸成为裹身以礼天地的服饰。

随着礼乐文明的发展,锦绣服饰以其丰富的装饰性和鲜明的辩识度,成为身份等级的重要象征。《尚书·益稷》中记载,黄帝用日、月、星辰、山、龙等十二章纹来表示最崇高的等级。此后形成的历代服饰制度中,龙纹成为皇帝的专用图案,而与龙相似的蟒、飞鱼和斗牛图案用于赐服。服饰的色彩也具有区分等级、适应不同礼仪场合的功能,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农业经济中,丝绸占有重要地位。蚕桑丝织是许多地方的支柱产业之一,凡宜桑之地,历代王朝都要征收丝绸赋税,地方官员则将劝课农桑作为自己的使命。早在先秦时期,丝绸就是一种重要的商品,并具有实物货币的功能。汉唐之际,丝绸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硬通货,所有的大宗交易、大笔借贷,甚至政府的军费开支等,都以丝绸作为单位。

丝绸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把野生的桑蚕驯化成家蚕,堪称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大成就。除了养蚕,丝织提花技术也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中,也可以看到丝绸的影子——纸最初的含义是指制丝绵过程中茸丝的积淀物,印刷术的发明也与丝绸上的凸版印花术有关。

丝绸更是中国审美和时尚的代表作。“不看匣里钗头古,犹恋机中锦样新。”色彩缤纷、纹饰多样的锦绣,体现了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历代织锦样式图案的创新,既是中华民族艺术创造力的表现,也是多元文化交融互鉴的成果。隋文帝曾命何稠仿制波斯锦,为中原织锦带来新的风格;唐太宗让窦师纶在益州督造蜀锦,首创陵阳公样,将西堿团窠动物纹与中原花卉纹结合,流行了几个世纪……

今天,我们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美的滋养和创新的灵感,丝绸和服饰文化是一个不错的切入口。在文化传播方面,电视节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一批聚焦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深受观众欢迎,激起了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衣尚中国》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讲述服饰故事,展现服饰之美,探寻服饰文化背后的中国审美精神。同时,节目邀请知名服装设计师结合传统服饰和现代元素进行创新设计,也是推动丝绸和服饰文化走进当代生活的有效方式。

(摘编自赵丰《锦绣彰显中华之美》,《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1月1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华夏先民从野蚕的生长蜕变过程联想到人类自身的生死来往,所以用丝绸裹身以礼天地。
B.从黄帝时期开始,服饰的图案和色彩就具有区分身份等级、适应不同礼仪场合的功能。
C.从先秦到唐代,丝绸作为重要商品并具有实物货币的功能,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硬通货。
D.与丝绸有关的发明凝结了我国古人的智慧,中国的四大发明中也都能发现丝绸的影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衣尚中国》节目引出论题,又以节目收束全文,首尾圆合,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B.文章主体部分从多方面论述丝绸在中华物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思路清晰。
C.第六段列举历代对织锦样式图案的创新,证明中国古代已能接受和发展外来多元文化。
D.文章使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绣中华”贴切地诠释了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华物质文化给人们带去美的享受和滋养。
B.丝绸和服饰文化的发展,使锦绣服饰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推动了礼乐文明发展。
C.在古代传统农业经济中,桑蚕丝织成为支柱产业之一,这得益于驯养桑蚕这一伟大发明。
D.《衣尚中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讲述中国服饰故事,展现中华服饰的审美和时尚。
2021-03-12更新 | 1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