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23 题号:206129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认为,在西方人眼中,20世纪初仍以“台词的讲述”为基础的西方戏剧已经丧失其艺术表现力,显得“肤浅、贫乏”。而梅兰芳呈现的中国戏剧,其最迷人处就在于它融合了包括音乐、舞蹈、对白、动作等在内的各类艺术要素,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诗意的整体”,成为戏剧艺术中居于首位的“综合性的理想”。梅兰芳本人以在海外观众眼中“富有表情”的脸、眼睛,“令人信服”的双手,“最激发人想象”的音乐(歌唱)以及作为一个整体的肢体语言,完美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戏剧唱、念、做、打程式中的审美特性,使得西方观众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和历史距离来理解他的艺术,窥探到京剧所表征之中华文化传统的历史厚度和民族特色。

梅兰芳在肯定传统、开发传统的基础上对京剧艺术进行了自由而又有限度、有规则的创新。在题材上选择中国文学经典故事或民间神话故事,编演古装新戏;在舞蹈上吸收中国武术中的剑法,创编《霸王别姬》里的剑舞;从成语“长袖善舞”中体悟意境,并根据旦角的水袖动作,研究出《麻姑献寿》里的袖舞;从古代绘画《天女散花图》的形象中创设出《天女散花》里的绸舞。因此,创新之后的京剧投射的仍然是戏剧传统的审美价值,是中国人熟悉的京剧,是符合中国人审美经验,与中国人的生活状况、生命感受和生存理解直接相关的。这些创新使得新编剧目如《霸王别姬》《木兰从军》等成为海外观众喜爱的节目,亦成为京剧的经典剧目。也正是这种对戏剧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的认知、尊崇及借鉴性创造使得梅兰芳能够向外国观众呈现出京剧最迷人、最绚丽的一面。

梅兰芳的跨文化戏剧交流及对京剧文化传统的创造性更新和精粹化,具有极其重要的跨文化意义。海外巡演的巨大成功使京剧摆脱了20世纪初被称为“遗形物”的抨击,成为中华戏剧文化的典范。京剧呈现了中国戏剧传统的包容性和延展性,强化了中国戏剧文化的本土特色和审美现代性,增强了梅兰芳在对外戏剧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自信,为梅兰芳作为“中国文化大使”的文化担当提供了必要条件。

更重要的是,梅兰芳京剧表演呈现出的审美独特性,与当时西方的现实主义戏剧之间构成了某种本质的差异,使海外戏剧界人士意识到,中国戏剧比当时西方僵化、刻板的现实主义戏剧具有更为鲜明的艺术价值。京剧由此获得戏剧人类学意义上的他者意味,激发了日本戏剧界人士探寻他们传统戏剧的自我及保留真正传统的信心,推动了欧美戏剧理论和实践的现代主义进程。

要是我们立足于当代新锐的艺术人类学学科视野来考察,梅兰芳的跨文化戏剧交流所引发的西方戏剧界对本国戏剧文化的反省,其实让中国戏剧的价值获取了某种人类学的文化反思意义。在全球文化艺术交流和竞争空前频繁和激烈的当下,我们只有立足于传统文化,保持坚定的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意识,以互为他者的关系建构为前提,才能构建出真正平等、对称的跨文化交流。

(摘编自曾澜《让外国观众看到中国戏曲“最迷人处”》)

材料二:

跨文化戏剧的样式千变万化,不能只以最早的那批西方先锋实验戏剧作为选择标准。事实上,与“西戏中演”这类文化杂糅感强烈的显性跨文化戏剧相比,中国戏曲里还有一些戏剧形式的跨文化属性相对隐而不彰。它们往往以“古典”或“传统”名世,却又实则是跨文化的产物。易言之,多元文化因子在它们身上的结合如盐入水,文化化合的完成度也更高,更重要的是,它们既同样获得过来自异域的喝彩,同时又是中国舞台上的经典主流和当然代表。

正如一些学者已经揭示的,京剧其实是成熟于晚清的近代剧种,表演、布景、服装等方面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现代性和跨文化特征。尤其是梅兰芳的京剧艺术,与日本和欧美现代戏剧之间更存在着明确的相互影响关系,完全可以作为一个跨文化戏剧的案例。再如,成熟于民国时期上海的主流越剧,以《红楼梦》《梁祝》等久演不衰的经典作品为代表。作为现代戏曲,越剧在题材类型、剧本结构、脚色制度、表演方式、编演关系、音乐唱腔、舞台形制、衣箱化妆、观众构成等方面,均已不同于古老的中国戏曲形式。这不仅是跨文化的产物,而且对多元文化要素的处理也更完善,已然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超越了所谓“话剧加唱”的生硬杂糅阶段。类似京剧、越剧这样的近代主流戏曲,不同于以文化杂糅为特征的试验性质的西方跨文化戏剧,它们通常很少将异质因素直接捏合,而是在受到某种异质文化的启发后,再返回到自己的文化传统去找寻与之相通但却被忽视了的类似传统,接着在后者的辅助下,将外来理念与自身的一贯特征相互融合,从而既完成了更新换代但又不会出现突兀排异。

(摘编自何恬《探寻“跨文化戏剧研究”的中国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戏剧以“台词的讲述”为基础,显得肤浅且贫乏,而中国戏剧是诗意的整体,是戏剧艺术中居于首位的“综合性的理想”。
B.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创新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呈现出京剧最迷人、绚丽的一面,成就了大批经典剧目,也赢得了海外观众的喜爱。
C.中国戏曲里一些戏剧形式不符合西方先锋实验戏剧的标准,没有“西戏中演”的强烈的文化杂糅感,虽然往往带有古典风,实际却是跨文化的产物。
D.中国近代主流戏曲尽量避免将异质因素直接捏合,而是将外来理念与自身的一贯特征相互融合,在完成创新的同时又不会出现突兀排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若没有梅兰芳对京剧的传承与创新,就无法让京剧摆脱20世纪初被称为“遗形物”的抨击,今天我们也很难看到迷人、绚丽的京剧剧目。
B.梅兰芳京剧表演的成功,推动了欧美戏剧理论和实践的现代主义进程,由此可见,我们要破除对西方文化的迷恋,强化文化担当意识。
C.只要将多元文化因子如盐入水般地结合起来,就能成就戏曲作品,使其成为中国舞台上的经典主流和当然代表,从而获得来自异域的喝彩。
D.越剧超越了“话剧加唱”的生硬杂糅阶段而成为近代主流戏曲,这个案例鼓励艺人们大胆舍弃古老的中国戏曲文化,转而借用异质文化理念。
3.结合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中不适合做“跨文化戏剧的案例"的一项是(     
A.根据小说《林海雪原》改编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加入了西方乐器伴奏,让人耳目一新。
B.学戏曲的学生用陕西皮影戏演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引来观众的阵阵喝彩。
C.王实甫以唐代小说《莺莺传》为蓝本创作的《西厢记》是我国的戏曲杰作,影响深远。
D.曹禺运用欧洲戏剧“三一律”创作的多幕剧《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写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我国戏剧文化发展是如何在符合世界的普遍性的同时保存民族独特性的。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牢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

②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树”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叶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觑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漏上秋居》),用的却是“树”。李白的有些诗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战城南》);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

③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是“树叶”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有删改)

材料二:

①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诗人沿用“木叶”而不随着以“树”代“木”的文字之变改用“树叶”呢?原因并不复杂,因为“诗家语”(还不限于诗词之中)讲究有“出处”有“来历”,既然前人——特别是像屈原这样伟大的前人有了这样的说法,自然就“一用再用”了。这在诗词的创作史上是一个习见的现象,而像这样被“沿用”的词语也多得很。以“木”字的构词为例,就有“乔木”“灌木”“草木”“花木”“苗木”等等,至今大家都还没有改为“乔树”“草树”“苗树”等等的意愿。

②为什么除了“木叶”,一般说到“树叶”时常常只用一个“叶”字?

③林先生还是强调“木叶”与“树叶”的不同,以为大凡只用一个“叶”字的,都是“树叶”之省,而这里的“树”就意味着繁茂,“木”本身则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事实并非如此。

④北朝民歌《紫骝马歌词》:“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王禹偁《次韵和仲咸送池秀才西游》诗:“夏课诗成又旅游,离离秦树叶惊秋。”晏殊《少年游》词:“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这里都用的是“树”字,而仍不免“风吹叶落去”,仍是“惊秋”而“叶纷纷”。

⑤再说,单用一个“叶”字,怎么就见得一定是“树叶”之省而不是“木叶”之省呢?南朝·梁·沈氏《晨风行》:“风弥叶落永离索,神往形返情错漠。”李端《卧病寄苗员外》:“月明应独醉,叶下肯同仇。”上官昭容《彩书怨》诗:“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陈与义《居夷行》:“洞庭叶稀秋声歇,黄帝乐罢川呆呆。”——既是“叶落”“叶下”,此“叶”是“树叶”还是“木叶”?“叶下洞庭”“洞庭叶稀”,显系本于屈赋,按林先生的思路,此处是不应该省去“木”字的,但实际是省了。说到底,是用“叶”还是用“木叶”,其实只是根据音节的需要:此处只能是一个单音节,就用“叶”,需要双音节,就用“木叶”,并不存在更多的“奥妙”。

⑥再说“高树”与“高木”。林先生以为“‘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高木”与“高树”果然有这样的区别吗?事实是,或“饱满”或“空阔”,与用“树”用“木”没有必然的联系。说“高树”不一定“饱满”。例如冯延巳《醉花间》词:“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这是雪后初晴、春天未到、喜鹊衔枝筑巢之时,此时之树岂不疏朗空阔?柳宗元《早梅》诗:“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早梅之树又岂能“饱满”?

⑦最后,说一点方法论的问题。我们平时强调,在解读鉴赏诗文时,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这无疑是正确的。今先生此文,不但离开句篇而单提“木叶”,且舍“叶”而单讲一个“木”字,其所感所思,从见仁见智的角度说,固然不能视为无谓,但总不免是匪夷所思。“木叶”作为一整体,不好分而析之。离开了“叶”,“木”固有“木材”义,且有“棺木”义,甚至引申有“质朴”“麻木”等义项。但“木”一旦与“叶”组合起来,它与“木材”“棺木”就毫不相干了。更重要的是,“木叶”,离开具体的句子、篇章,它就只是一个名词而已,词典的解释就是“树叶”;只有进入某种语境,作为语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才可能获得一般“概念”之外的有一定指向性的“暗示性”。这已是文艺鉴赏的一般问题,兹不赘述。

(摘编自王俊鸣《也说“木叶”》,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罗列了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用“木”而不用“树”的诗句,用以证明木并未带来整个舒朗的清秋的气息。
B.材料一认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被胡应麟赞为“千古言秋之祖”,这才使得“木叶”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
C.材料二中,作者引用冯延巳的《醉花间》“高树鹊衔巢”和柳宗元《早梅》“早梅发高树”,反驳了林庚的观点,旨在论证“高树”是空阔的,而“高木”则是饱满的。
D.材料二认为,之所以大家用“木”来称呼“乔木”“灌木”“草木”“花木”“苗木”等,而不用“树”称之,是因为人们沿用了前人的说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立后破,破立结合,可谓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明晰,条理清楚。
B.材料二比较了“木叶”与“树叶”“高树”与“高木”等概念,然后提出解读、鉴赏诗文的方法论——结合语境。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的论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提出了异议,可见两位作者“不以名家之是为是”的质疑精神。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高骈的“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山亭夏日》)
B.张耒的“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风流子》))
C.常建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
D.张翰的“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思吴江歌》)
4.材料一认为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5.必修下第六单元的“单元任务”中,提出了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的三条要求:

①要对事理有准确、深入的认识。

②要着重说清其中的关键要素。

③要考虑到人们认识事理的一般规律,根据说明对象的具体情况安排说理顺序。

结合文本,谈谈材料二是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的。

2023-07-07更新 | 10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这一点,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上我们称之作Face   to face group,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里说,他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脚步声来辨别来者是谁。在“面对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我们自己虽说是已经多少在现代都市里住过一时了,但是一不留心,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是支配着我们。你不妨试一试,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这是说,你得用声气辨人。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报姓的。很少太太会在门外用姓名来回答丈夫的发问。但是我们因为久习于这种“我呀!”“我呀!”的回答,也很有时候用到了门内人无法辨别你声音的场合。我有一次,久别家乡回来,在电话里听到了一个无法辨别的“我呀”时,的确闹了一个笑话。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在十多年前青年们谈恋爱,受着直接社交的限制,通行着写情书,很多悲剧是因情书的误会而发生的。有这种经验的人必然能痛悉文字的限制。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的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象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有助于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长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文字下乡》)

材料二:

乡村,作为传统农业文化的生成之所,依然是道德秩序、乡土礼俗、故风旧习等传统的发生和维持场域。随着乡村被卷裹到全球化的现代浪潮中,乡村的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乡村社会记忆也面临消退。记忆不仅可以维系共同体纽带关系、创设集体身份认同,同时面对传统消褪症候时,还能刺激个人和共同体迸发出对过去的意识。通过对特定乡村社会生活经历进行整理记忆,可重新审视过去的社会生活。

乡村社会记忆,首先是生活在乡村中个体自身的社会经历反思,通过记忆的方式重构过往的个人生活经历,是个人生活史的重新赋意;其次是一场针对过往乡村生活的集体性追忆或者公共性实践,是集体记忆的鲜活建构;最后是构建某一特定的地域、社区在国家民族层面中的社会记忆,构成社会转型和时代发展的生命档案。

对个体来讲,记忆强调过去的历史事实与当下的关联,以及这种关联呈现出的意义。记忆内嵌于富有生命意义的日常生活大背景中,个体与集体的行动或交互行为附着于历史性的生活世界之中。个体的行动是在其所属集体或者社群特定的文化秩序支配之下进行的,这种秩序也反映了历史变迁的轨迹。记忆是人类的本能,个体会在自我的生命历程中形成独特的形象,这些形象本身充满了阐释意义和自我意识。每一个生活在其间的个体,用他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丰富的心灵世界,保存社会转型和历史变迁的印记。

乡村人文遗产、文物古迹等构成历史语境中的“记忆之场”,它们成为呈现记忆消失的印记以及社会对过去或者失去的记忆重建的物质和精神依托。这些“记忆之场”正是勾连永远逝去的过去和当下这两个时空极值,成为重新阐释它们的媒介,其间,每一个体在这些“场”中赋予自己生活以意义与情感。

总之,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记忆,生成于现实社会并内嵌于社会框架之中,其本质是对过去的当下重构,在回忆与忘却的辩证关系中持续存在并达到富有生命感的情感意义。记忆产生于社会又缔造了社会(或社群),个体记忆是在社会记忆中形成的。同时,记忆具有重建性并通过依附一个社会“意义框架”被保存下来。乡村生活世界的记忆成为生活在其间或曾经生活在其间的人们的一种遗产性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紧密地关联着传统、风俗、故土、人情,真实地表现在日常的生活生产实践中。

(摘编自项继发《重拾乡村社会记忆》中国社会科学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而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
B.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不但多余,而且会引起误会。
C.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D.语言、声音、表情、动作都是传情达意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项脊轩志》里,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日子久了可以用脚步声来辨别来者是谁,是用来说明乡土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
B.广西的瑶山部落有急,就派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后立刻派人来救,这表明这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比文字有用得多。
C.在日常说话时,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证明了使用文字时讲究文法和艺术的重要性。
D.李长吉呕心沥血锤炼诗句,让我们看到语言这个社会定下的筛子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为语言束缚人们传情达意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已经离开凤凰的沈从文在自己的小说《边城》中深情地描绘了湘西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青年男女对歌等民俗。
B.侗族作家潘年英用文字书写故乡——一个坐落在贵州黔东南州天柱县名叫“盘杠”的小山村,探讨故乡的变与不变。
C.2020年农业农村部指示,各地不得阻挡已落户城市但拥有宅基地的人返乡建房,自建房可以登记自己的名字。
D.从1991年起,每年的公立4月1日至10日,洪洞县都在洪洞大槐树明代迁民遗址举行大型的寻根祭祖节活动。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乡下人不需要文字”的原因。
2022-01-18更新 | 11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五伦”说辨析

冯天瑜

“五伦”说是儒家伦理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以来的伦常说,将“三纲”与“五伦”一体论之,一并推尊为人伦准则;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则将“三纲五常”视作吃人的旧礼教,加以整体摒弃。其实,无论肯定还是否定,将“三纲”与“五伦”捆绑在一起并不完全符合思想史实际。“三纲”说与“五伦”说虽然都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宗法观念的表现,有相通性,但两者的主旨和成说时期皆有差异,分别代表我国传统伦常观念的两种走势,应当区别对待。

大体言之,酝酿于战国、定形于秦汉的“三纲”说是皇权时代的产物,体现了君主集权制下的垂直式独断,强调的是上对下的等级威权以及下对上的无条件服从。而形成于先秦的“五伦”说相对较多地保留了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蕴蓄着血亲温情。“五伦”说,即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包含着人际的温馨、理解和信任,包含着发乎人心的骨肉之情,讲究的是“情理”和人际关系的对称性、和谐性。

“五伦”说主张的君臣关系,集中反映在《尚书》《左传》。

《孟子》《老子》等先秦典籍的民本主义表述中,其精义有二:其一,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的根本。《尚书》中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此精义的著名表述。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论。其二,民意即天意,民心即圣心。《尚书》载周武王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又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

“五伦”说对君与臣两方面都提出要求:“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民本主义者的一个经常性论题,是“爱民”“利民”,反对“虐民”“残民”。孟子反复劝导国君“保民而王”,荀子则有警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太宗与魏征君臣对中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名论,即承袭于此。在其他人际关系中,“五伦”说同样提出双向性要求。例如,在夫妇关系上,以“义”为标准,强调“夫妇以义事,义绝而离之”“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在父子关系上,主张“父慈子孝”;在兄弟关系上,主张“兄友弟恭”。

清末民初的学者梁启超将“五伦”说的精义概括为“相人偶”,也即互敬互助的人际关系。“五伦”说对人们提出互敬互助的要求,以形成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今天来说也不无现实意义。

当然,“五伦”说作为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侧重强调“义务”,尤其是下对上的义务,而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有权利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定认同,故我国传统社会不可能充分实现社会和谐.我们今日建设和谐社会,可进一步弘扬“五伦”说在人际关系上的双向观照、和谐相处之义;同时要超越前人,有所创造发展,如在义务与权利的统一上实现不同层级的良性互动,则有助于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如政府与民众关系、劳资关系、民族关系、医患关系、家庭关系等。这是社会长治久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摘编自冯天瑜《儒家“五伦”说辨析》)

1.关于“五伦”说的内涵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五伦”说是儒家伦理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被推崇为人伦准则,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将其视作吃人的旧礼教。
B.“五伦”说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宗法观念的体现,与“三纲”说有相通性,但它们在主旨和成说时期方面有一定差异。
C.“五伦”说即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包含着人际的温馨、理解和信任,讲究“情理”和人际关系的对称性、和谐性。
D.“五伦”说形成于先秦,相对较多地保留了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蕴蓄着血亲温情,侧重强调“义务”,尤其是下对上的义务,而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尚书》《左传》《孟子》《老子》等先秦典籍对民本主义的表述体现了“五伦”说主张的君臣关系,如《尚书》载周武王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B.“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的根本”“民意即天意,民心即圣心”是“五伦”说的精义,正是从这些认识出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论。
C.无论在君臣关系上,还是在父子关系上,又或是在夫妇关系上,“五伦”说都提出了双向性要求,对维护人际关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D.“五伦”说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有权利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定认同,因此我国传统社会不可能充分实现社会和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主张“保民而王”,荀子阐发的“水舟关系”都体现了民本主义者的“爱民”“利民”思想,唐太宗治理国家也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
B.虽然“五伦”与“三纲”被尊为封建社会的人伦准则,但“五伦”与“三纲”不同,其精义对我们今日建设和谐社会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C.片面的单向要求,或是上对下的专断,或是下对上的无条件服从,都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国家丧失稳定,无法持续发展。
D.清末民初的学者梁启超将“五伦”说的精义概括为“相人偶”,也即互敬互助的人际关系,因此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以“五伦”说为标准。
2020-03-25更新 | 1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