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墨子(约前468-前37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4 题号:206456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君,为人子者怀利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材料二: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 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节选自《墨子·兼爱》)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生以利A说B秦楚之王C秦楚之王悦D于利E以罢F三军之师G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H于利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动词,往,去,与《陈涉世家》中“辍耕之垄上”的“之”意思相同。
B.其,代词,他的,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中的“其”意思相同。
C.以,连词,来,与《出师表》中“以塞忠谏之路也”的“以”意思不同。
D.家,古代大夫所统治的政治区域,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君与家君期曰”的“家”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牼要去楚国调解秦楚构兵的矛盾,当宋牼告诉孟子将以“利”劝说时,孟子对其止兵之志给予了肯定,而对其手段提出了批评。
B.孟子认为,人不应该有追求利益之心,如果大臣、儿子、弟弟怀着利益之心去侍奉他的君主、父亲、哥哥,那么就会抛弃仁义。
C.墨子认为,天下混乱的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会损害对方以自利,君和父不爱臣和子,也会损害对方以自利。
D.墨子认为,大夫、诸侯相互侵扰别的家族和封国,原因是彼此不相爱,都是只爱自己的家族和国家,而侵扰别的家族和国家以利自己的家族和国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5.材料一中,孟子为什么反对宋牼用“利”来止战?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不修行,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惰,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墨子•修身》

[注]①陈:同“阵”,阵法。②谮慝:诬蔑毁谤。③批扞:批驳。④孩:念头。⑤设壮:建树;⑥隳颠:秃顶。这里指年纪大。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必须断句的三处是(     
贫A则见廉B富C则见义D生E则见爱F死则见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戚:在古代“亲戚”是两个单音节词,“亲”就是指有血亲关系的人,“戚”则是指有姻亲关系的人。
B.外交:今指本国同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的交往;本文的意思与其相当,指与各诸侯国之间的交往。
C.见:“见不修行,见毁,……”一句中,两个“见”的意义不同。前者为“遇见”,后者表被动。
D.伐:“多力而伐功”中的“伐”与《<老子>四章》中“自伐者无功”中的“伐”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强调“勇为本焉”“多力而伐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君子以身载行者也”等修身观点。
B.第一段中,墨子强调学习道德理论,要见诸行动,学用结合,言行一致,把实际行动放在重要地位。
C.二、三段中,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句,讲明了君子应有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准则。条理清晰,发人深省。
D.人的声誉不会无故产生和自己增长,所以不可取巧而立,只有身体力行踏实修为,才能名扬天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
(2)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5.民国学者陈柱说“后世多伪儒,无伪墨,以此愈见墨学之卓”。墨学之卓者,就是因为墨家有着自己修身立世的君子之道,试概括本文墨子提出了哪些修身立世的君子之道。
2024-01-04更新 | 5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子墨子闻而见之。吴虑谓子墨子:义耳义耳,焉用言之哉?子墨子曰:子之所谓义者,亦有力以劳人,有财以分人乎?吴虑曰:有。子墨子曰:翟尝计之矣。翟虑耕而食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农之耕,分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粟。而以为得一升粟,其不能饱天下之饥者,既可睹矣。翟虑织而衣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妇人之织,分诸天下,不能人得尺布。籍而以为得尺布,其不能暖天下之寒者,既可睹矣。翟虑被坚执锐,救诸侯之患,盛,然后当一夫之战,一夫之战,其不御三军,既可睹矣。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王公大人用吾言,国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故翟以为虽不耕而食饥,不织而衣寒,功贤于耕而食之,织而衣之者也。故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

②吴虑谓子墨子曰:义耳义耳,焉用言之哉?子墨子曰:籍设而天下不知耕,教人耕,与不教人耕而独耕者,其功孰多?吴虑曰:教人耕者,其功多。子墨子曰:籍设而攻不义之国,鼓而使众进战,与不鼓而使众进战而独进战者,其功孰多?吴虑曰:鼓而进众者,其功多。子墨子曰: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何故弗言也?若得鼓而进于义,则吾义岂不益进哉!

(节选自《墨子·鲁问》)


注释:籍:假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
B.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
C.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
D.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鄙人”即指鄙陋的人,常用作自称的谦辞,这里是吴虑对自己的谦称。
B.舜,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领袖。与“黄帝”“颛顼”“帝喾”“尧”合称为“五帝”。
C.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D.“三军”是指打仗的前、中、后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虑的观点是道义只需要亲身践行,不需要用言辞宣扬。
B.选文在写法上具有整散结合、排比层进、反复申说的特点。
C.墨子强调自己一个人耕种织布不能让天下温饱,因此要让全天下的人一起耕种织布。
D.墨子认为言说先王之道、圣人之言最终可以达到“国必治”“行必修”的效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盛,然后当一农之耕,分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粟。
(2)若得鼓而进于义,则吾义岂不益进哉!
5.墨子强调要用言辞宣扬道义的价值,请概述前后两段论证这一观点的思路。
2022-03-14更新 | 15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景公问晏子曰:孔子为人何如?晏子不对。公又复问,不对。景公曰:以孔某语寡人者众矣。俱贤人也,今寡人问之。而子不对,何也?晏子对曰:婴不肖,不足以知贤人。虽然,婴闻所谓贤人者,入人之国,必务合其君臣之亲,而弭其上下之怨。孔某之荆,知白公之谋。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几灭,而白公僇。婴闻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于上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而易从也行义可明乎民谋虑可通乎君臣。今孔某深虑同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入人之国,而人之贼,非义之类也。知人不忠,趣之为乱。非仁义之也。逃人而后谋,避人而后言,行义不可明于民,谋虑不可通于君臣,婴不知孔某之有异于白公也。是以不对。景公曰:呜呼!观寡人者众矣,非夫子,则吾终身不知孔某之与白公同也。

(节选自《墨子·非儒》)

材料二:

墨子称:景公问晏子以孔子而不对,又问,三皆不对。公曰:‘以孔子语寡人者众矣。俱以为贤圣也。今问于子而不对。何也?’晏子曰:‘婴闻孔子之荆,知白公谋而奉之以石乞。劝下乱上,教臣弑君。非圣贤之行也。’诘之曰:楚昭王之世,夫子应聘如荆,不用而反,周旋乎陈、宋、齐、卫。楚昭王卒,惠王立。十年,令尹子西乃召王孙胜以为白公。是时,鲁哀公十五年也。夫子自卫鲁,居五年矣。白公立一年,然后乃谋作乱。乱作在哀公十六年秋也。夫子已卒十旬矣。墨子虽欲谤毁圣人,虚造妄言。柰此年世不相值何?曹明问子鱼曰:观子诘墨者之辞,事义相反,墨者妄矣。假使墨者复起,对之乎?答曰:苟得其礼,虽百墨吾亦明白焉。失其正,虽一人犹不能当前也。墨子之所引者,矫称晏子。

(节选自孔鲋《孔丛子·诘墨》)

【注】①石乞:白公手下勇士。②僇:通“戮”。③教行下必于上:此句当作“教行于下必利上”。④子鱼: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A言明而易B知也C行明而易D从也E行义可明乎F民G谋虑可通乎L君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意为“认为”,与《大学之道》“皆以修身为本”中的“以”用法不同。
B.夫子,古时对男子或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此处齐景公用以尊称晏子。
C.与,意为“和”,“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表示结交、亲附,二者词义不同。
D.反,同“返”,返回、回归之意,与《论语》“天下归仁焉”中“归”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墨子》记载,晏子认为孔子和白公是一类人,他对孔子的这一看法影响了齐景公。
B.由曹明的话可知,墨子征引的都是假冒晏子之名的言论,所以孔鲋能对其进行有力反驳
C.孔鲋以充分的论据有力批驳了墨子虚构的不实之词,并指出墨子的目的是诋毁孔子。
D.在晏子看来鼓励教导下面的人反抗弑杀君主,这是做邪恶的事情,这不是贤人的行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务合其君臣之亲,而弭其上下之怨。
(2)苟得其礼,虽百墨吾亦明白焉。
5.孔鲋指责墨子虚造妄言的依据是什么?
2024-03-03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