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82 题号:2072360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邱园是英国的一座皇家植物园,致力于植物和菌类的研究与保护。你也许听说过邱园,甚至可能去过。如果是这样,那么前面那句话可能会使你吃惊。邱园不就是位于伦敦西南的一座漂亮传统花园吗?

这也是许多人的想法。重要的是,这也是许多英国政客的想法。这很重要,因为邱园部分依赖于政府资助:它每年接受英国政府大约2000万英镑的拨款。对于一座花园,尤其是吸引不少游客参观的花园来说,这听上去是一笔不小的资金。但是,如果邱园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全球食物供给,减少流行病风险,那么每年2000万英镑是一笔少得可怜的费用。

从2015年开始,邱园出现了每年超过500万英镑的资金短缺。在实行紧缩政策的英国,政府预算似乎准备进一步削减邱园的公共资助。邱园实施了裁员,并且搁置了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投资。园长理查德·德弗雷尔认为需要强调邱园的重要国际角色,说服政府继续提供资助。

作为前英国广播公司财务主管,德弗雷尔理解故事的力量,他请我为邱园设计一个新的故事。于是,我们坐下来谈论邱园。德弗雷尔开始讲述花园的早期岁月。作为历史爱好者,他热情地说起了乔治三世的母亲奥古斯塔王妃在邱宫附近建造皇家花园的故事。后来,乔治三世将里士满花园和邱园这两个皇家花园合并。1841年,花园被捐赠给了国家。我们的会面持续了一个小时,这段历史叙述占据了前15分钟。

我在2015年就曾指出:邱园应试图将自身定位为21世纪顶尖研究机构的组织,不应该将泛黄的历史作为自我介绍的支点。德弗雷尔的历史叙述都是真实的,但这不是一个合适的故事。对于皇家财产和慈善捐赠的回忆,只会强化邱园希望摆脱的传统花园形象。当然,德弗雷尔在谈话中也谈到了植物保护、独特的植物收藏以及与顶级机构的科研合作,但他的听众此时可能已经在心里为邱园贴上了明日黄花的标签。

我们对邱园的全新介绍始于距离伦敦西南花园区很远的地方。

第一部分根本没有提及邱园。它描述了植物对于世界上许多严峻挑战的重要意义。这些挑战包括气候变化,可持续能源供给,食品安全以及许多对于新型食品、材料、燃料和医药非常重要的物种正在消失的悲哀现实。简而言之,植物极为重要,为了我们自身的生存,我们需要在植物消失之前更多地了解它们。

此时,故事才转向邱园。我们描述的邱园不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布满灰尘的宝藏,而是具有独特重要性的全球科学资源,包括世界上最大的植物数据库:花园中的活体收藏、干燥标本收藏、脱氧核糖核酸收藏以及著名的千年种子库中的种子收藏。在这个崇拜大数据的世界上,这些资源是英国和国际科学的宝贵资产。除了数据库,邱园还拥有植物科学领域最优秀的技能组合,包括植物识别和培养领域的顶级专家。最后,邱园与全球研究机构建立的关系不亚于英国政府可以吹嘘的任何外交关系

换句话说,邱园可以很好地满足了解和保护植物的需求,为人类自身的生存做出贡献。

接下来的故事讲述了邱园满足这种需求的方案:将收藏数字化,供全世界访问,指导国际保护工作,将生物多样性项目的相关资源应用到人类福祉和发展上。这最终将有助于新的食物、材料、燃料和药物的发现,并且可以使基因多样性得到更好的理解和保护。

故事始于物种消失这一触发事件。它描述了邱园的变化过程和全球生物多样性。它展示了邱园的工作与人类美好未来的因果关系。它很连贯。最重要的是,它具有选择性,只描述了将邱园定位为现代科学资产的内容。

它面向未来。这个故事始于现在,指出了气候变化和食品安全的挑战,并且延伸到了未来,描绘出邱园帮助我们解决其中一些挑战的路径。人们认为故事发生在过去,但是我所编写的大多数公司故事描绘了企业的未来轨迹。这种关于企业前进方向和路径的意识可以为股东提供巨大的鼓励,但它也引入了更多竞争性真相的可能性。展望未来,我们可以讲述关于前进方向的许多具有同样可能性的故事。

关于邱园,你可以讲述的事情有很多,问题是你应该讲述什么。面对已将邱园视作历史遗产的议员和公仆,你显然不应该更多地谈论历史。你的故事应该着眼于科学和数据,应该展望未来,而不是回顾过去。在一个将邱园描绘成顶尖大学科学院系而不是灌木丛、优雅建筑和百年古树的故事里,花园本身只起着很小的作用。

第二年,在财政紧缩的大环境下,邱园获得了新的财政拨款。政府保证未来4年每年提供2000万英镑拨款,并为重要项目另行拨款5000万英镑。

(摘编自[英]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人听说过甚至去过邱园,但可能在他们心目中,邱园只是位于伦敦西南的一座漂亮传统花园,而不是植物和菌类的研究与保护组织。
B.普通民众不知道邱园也是科研组织并不重要,因为这影响不到邱园的未来,许多英国政客不知道这一点,则会对邱园发展造成致命影响。
C.在自身出现资金短缺、政府预算可能进一步削减资助的双重压力下,邱园一方面实施了裁员,另一方面搁置了部分重要的基础设施投资。
D.作者的新故事始于物种消失这一触发事件,描述了邱园的变化过程,关乎全球生物多样性,增进人类美好未来的福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邱园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食物供给等方面做出贡献,那么英国政府理应提供更多的公共资助。
B.园长德弗雷尔对邱园的早期岁月比较了解,在讲述这段历史时充满热情,这与他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应有关联。
C.邱园通过将收藏数字化、向全世界开放和指导国际保护工作等方案,就会很好地满足了解和保护植物的需求,为人类生存做出贡献。
D.从文末英国政府保证的拨款数目来看,本文作者设计的故事打动了议员和政府官员,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画横线段落观点的一项是(     
A.邱园是18世纪至20世纪园林艺术的完美体现,其中的植物大都按科属种植,并适当根据生态条件配置宿根草本或球根花卉。
B.植物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也就是说它可以借助光能及动物体内所不具备的叶绿素,利用水、矿物质和二氧化碳生产食物。
C.邱园是一座精美的花园,还拥有引人注目的历史建筑,如维多利亚棕榈屋、乔治佛塔和邱宫,每年为100多万游客带来快乐。
D.经过几百年发展,邱园已从单一从事植物收集和展示的植物园成功转型为集教育、展览、科研、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
4.园长德弗雷尔和“我”谈论邱园,“我”认为他讲述的内容存在哪些问题?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5.“故事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是如何把“故事”讲成功的?请结合文本中的“新的故事”简要分析。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大家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生活上互相合作,彼此天天见面,社会学上称之为“面对面的社群”。在这“社群”里人们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A】这是说,你得用声气辨人。熟悉的人不必通名报姓,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足够“报名”。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起因是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B】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可以面对面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

文字所能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苛求文法,因为有很多辅助表情可以补充传达情意。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误会,所以不好。可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

所以,文字是间接的说话,它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能够彼此直接接触的乡土社会,为什么舍弃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表达;而表达的结果也须使对方明白所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因此,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另一方面,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即“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没有这种经验便不会懂。除了用声音作象征的“特殊语言”,其实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还有很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C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其实这个筛子虽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但同时却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

熟人中的眉目传情“指石相证”,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二

文字发生在人和人传情达意时受到了时空阻隔的情境里。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

与其他动物相比,人富于学习能力。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这必须依靠时间中的桥梁——记忆来打破个人今昔之隔。人的学习有一个象征体系在帮忙,其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要用词来表现,于是靠着词,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如果“词”的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在人的生活和时间的关联中,词是最主要的桥梁。但是词却不一定要文。文是用眼可以看得到的符号,就是字。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我想说明的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

乡土社会的生活很安定。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还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熟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他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

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外在的象征,通过联想来帮助记忆。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乡下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

乡土社会中,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因此,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文字的发生另有它的背景。不论在空间还是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面对面的社群”是个熟人社群,人们在生活上互相合作,不必见面便知对方是谁。
B.文字的“走样”是指在异时异地对文字的理解很难尽合于它所记录的当时当地的情意。
C.“行话”作为一种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由声音、表情、动作共同构成其象征体系。
D.在乡土社会中可以使用表情或者动作来实现交流,文字和语言都不是唯一的交流方式。
2.将下列三段文字填入材料一中【A】【B】【C】三个位置,正确的一项是(     
(1)我们自己虽说是已经多少在现代都市里住过一时了,但是一不留心,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是支配着我们。你不妨试一试,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2)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
(3)在广西的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
A.123B.231C.132D.312
3.下列不具备“亲密社群”语言表达特点的一项是(     
A.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C.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D.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4.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和人的情意传达,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阻碍,于是诞生了文字打破这种阻碍。
B.和人相比,其他动物欠缺以一套自身行为方式为模型,来改造本能方式的过程。
C.“词”作为象征体系的一部分,能帮助人学习,“词”可以不是文字,只是语言。
D.在定型生活中,人们因为觉得记忆多余,所以靠生理习惯适应日复一日的生活。
5.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概括费孝通对文字下乡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023-11-10更新 | 12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和当代话剧(节选)

黄会林   陈刚

①中国古典戏剧有悠久的传统,但作为现代戏剧主要剧种的话剧,却发源于欧洲,20世纪初经日本传入中国。

②话剧作为独立的文学样式在中国诞生并不断得到发展,演出活动获得越来越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现代话剧既有现实主义的潮流,也有浪漫主义的以及其他的艺术流派;题材主题、形式和风格都不断有所开拓,而且越来越多样化,产生了郭沫若、田汉、曹禺、夏衍、老舍等杰出的剧作家。

③中国话剧的发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分为现代和当代两个时期,它们既有联系又各有特色。

④中国现代话剧运动与创作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与新文化运动倡导的为人生的启蒙主义思想相一致的精神特征。反对封建思想传统的束缚,反对以戏剧为游戏人生的工具,坚持戏剧创作与演出同社会人生的密切联系,使现代话剧在它的诞生期就表现出生气勃勃的积极趋向。

⑤中国现代话剧的滥觞时期,在向西方戏剧广搜博采的同时,就注意了对不同艺术流派和多种艺术表现方法的吸收与借鉴。洪深的《赵阎王》不仅有深刻的现实生活的描绘,也有深入的心理描写。田汉早期话剧明显地在浪漫主义的色调中掺杂着唯美主义的感伤成分。丁西林吸取西方话剧中轻快幽默的喜剧手法先后创作的《一只马蜂》和《压迫》,以结构巧妙和委婉的嘲讽见长,在初期话剧中独树一帜。

⑥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主革命的深入和民族抗战的勃起,促进了中国话剧运动的迅速发展。更密地为民主革命和抗日斗争服务,是这一时期的戏剧运动的重要特征。

⑦这个阶段戏剧创作队伍更加扩大,作品质量普遍提高。剧坛上除田汉、洪深、欧阳予倩、丁西林等,又涌现出曹禺、夏衍、阳翰笙、陈白尘、于伶等著名剧作家,他们一些优秀作品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日臻成熟。曹禺1934年发表了震动剧坛的《雷雨》,翌年又创作了《日出》,通过家庭的悲剧或社会的悲剧,在更加宏观的角度上透视了旧中国上层社会的腐朽与罪恶,下层人民的痛苦与悲惨。曹禺这两个剧本和不久完成的《原野》,不仅显示了剧作家向更深的社会题材开掘的努力,也标志着中国话剧创作新阶段的到来。

⑧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出现了中国自有戏剧以来没有对国家民族起过这样伟大的显著作用的局面。这时期出现的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戏剧运动,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新的一页。随着戏剧运动的发展,话剧创作也进入生命力旺盛时期。曹禺的《蜕变》、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老舍的《面子问题》郭沫若的《屈原》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⑨中国当代戏剧,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现代戏剧传统的继续和发展;它和新的时代、和更广大的人民群众相结合,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⑩新的时代为戏剧创作提供了新的生活素材和表现主题。戏剧艺术仍然保持了敏感地与时代同步发展的特征。由于众多剧作者的努力实践,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曾出现不少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好剧本,如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曹禺的《明朗的天》《胆剑篇》、老舍的《龙须沟》《茶馆》《方珍珠》、田汉的《关汉卿》等,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成就。

⑪自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文学艺术普遍受到摧残,数年之间只有所谓革命样板戏独步舞台。话剧一度完全凋零。

197610月以后,话剧迅速复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党的正确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在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广大剧作家焕发出极大的创作热情,话剧艺术百花齐放。崔德志的《报春花》,苏叔阳的《丹心谱》,宗福先的《于无声处》等,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⑬综观60余年的中国现代和当代戏剧——话剧的发展历程,尽管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都有各自的特色,但紧密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矛盾,努力表达人民的心声和愿望,从历史潮流中去摄取不同的典型人物及其思想情绪,并在移植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力求做到这一外来的戏剧品种和形式日益民族化,大众化,使之成为中国人民能够接受和喜闻乐见的一门文学艺术形式,这正是自五四时期迄今的中国戏剧家共同的追求。

材料二:

周朴园   你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

鲁侍萍   旧衬衣?

周朴园   你告诉她在我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

鲁侍萍   老爷那种纺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周朴园   要哪一件?

鲁侍萍   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隆,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周朴园   (惊愕)梅花?

鲁侍萍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的,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朴园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鲁侍萍   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周朴园   从前的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鲁侍萍   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后,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

周朴园   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

鲁侍萍   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抱走的。(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周朴园   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

鲁侍萍   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你结了婚,就搬了家,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个个命定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做过的事。

周朴园   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

鲁侍萍   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周朴园   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俱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鲁侍萍   (低头)哦。

周朴园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鲁侍萍   (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不必说了。

周朴园   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鲁侍萍   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

周朴园   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鲁侍萍   你不要怕。他永选不会知道的。

——节选自《雷雨》

1.材料一第⑤段加点词“滥觞”的意思是指中国现代话剧的_________时期。
2.根据材料一,完成“中国现代话剧发展史”的表格。
时间主要特征发展阶段
(1)倡导“为人生”的启蒙思想吸收借鉴期
大革命失败到抗战爆发(2)成熟期
抗战爆发后对国家民族起重要作用(3)

3.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当代戏剧”相关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继承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现代戏剧的传统并与时俱进。
B.文革时期陷入低谷完全是由于错误文艺方针路线所致。
C.戏剧成就的起伏,从根本而言是作家创作热情的体现。
D.戏剧创作只有和时代共振且贴近群众,才有其生命力。
4.请以材料一第②③两段为例,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5.读剧本,我们可以通过关注舞台说明和台词,分析人物形象。结合材料二,完成以下题目:
(1)下面一段文字中所缺的“舞台说明”,依次填写最准确的一项是(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1)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2)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
A.悲愤     愤怨       B.怨愤     悲愤       C.冷静     悲愤       D.悲愤     冷静
(2)戏剧中的台词对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有重要作用。请分析以下两处的人物心理。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3)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并没有将之扁平化,而是勾勒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言行,展现人性的复杂。请结合本选段内容,分析侍萍这一人物形象。
6.材料一写于上世纪80年代,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了中国话剧的发展经验。如果站在新时代的角度,你对中国话剧的发展还可以提出怎样的建议?(不超过100字)
2022-06-29更新 | 20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理性精神在北中国节节胜利,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到散文,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礼仪旧制的时候,南中国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远古传统,依然弥漫在奇异想象和炽烈情感的图腾——神话世界之中,表现在文学领域就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

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已看不见“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融成有机整体,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光辉起点。

《离骚》《天问》《九歌》《九辩》构成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实质上它们是楚地原始祭神歌舞的延续。王夫之解释《九辩》说:“辩,犹遍也,效夏启九辩之名,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点明了几个关键问题:楚辞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可歌可舞,想象丰富奇异,尚未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其实,汉代文化就是楚文化。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二:

在远古,南方文化发育迟于北方,荆楚曾长期遭受华夏文明的歧视与征伐。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国风》未采录楚风,原因或许就在这里。至战国末期,楚文化已相当发达,形成与北方并驾齐驱之势,但文化边界却仍是清晰的。《诗经》记录了黄河流域的文明形态。在《诗经》里,不论是庙堂颂歌,还是田野风咏,都情感质朴,缺少想象。而这时的楚地却仍是神话的沃野。

屈原创立的楚辞形式上与《诗经》迥异,句式、篇幅不拘长短,随物赋形,曲尽幽情,诗的表现力得到大解放。《离骚》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早最辉煌的抒情诗篇之一,亦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从此《诗经》《离骚》并峙,进而风骚并称,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在华夏文明走向成熟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潮激荡且主流已显。这一大潮中的楚文化却仍保持青春气象,狂热,纯洁,生猛,并具原始气息。屈原是这一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它的极端代表。屈原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屈原陷入困境,导源于楚国陷入困境。由于六国从未有过真正成功的合纵,秦国的连横动作却每每奏效,楚国很快就面临着风声鹤唳的局面。天下大势,屈原看得分明,他始终力主联齐抗秦。他屡次出使齐国,都是为了同一目的。可是他的主张与奋斗却一再受挫,楚国逐步陷入为秦摆布的状态。屈原亦渐被疏远,直至被流放。楚怀王三十年(前299年),怀王应邀赴武关会盟,却为秦扣押,三年后客死异国。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于是,屈原绝望,赋《怀沙》,投汨罗江自沉。

春秋战国之诸子百家,早就认可天下必将重新归于一统,形成“新天下”。“天下”重于国家,是诸子的共识。到战国时,“邦无定土,士无定主”,客卿制盛行,纵横家走俏,朝秦暮楚竟无关人的品质评价。士子们有空前的活动空间。但在这样一个爱国感情相对稀薄的时代,屈原却把自己与楚国的命运紧紧绑在一起。

不断有后人发问:凭屈原的才能,何国不容?何不弃楚而去?屈原不是不明白,而是做不到。屈原并非不认可诸子的天下观,但天下即使不是由楚来统一,也至少要长久保存楚国,这是屈原政治、思想、情感的底线。他融合吸收以儒为主的诸子思想,称道尧舜禹汤,主张仁政,其主导思想是北方的,情感文化却是南方楚国的。作为楚国贵族,世代与国家关联极深,而他本人一度成为政坛中心人物。这一切决定了屈原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绑在一起。楚国如为人吞灭,在他是不能接受的。

举目天下,无处能给屈原安身立命之感。不是天下不能,是他不能。屈原之乡,是广袤的遍生橘树的楚国。葬自己于楚国水土,是屈原最终只能做的事。

(取材自夏立君文,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从未出现“怪力乱神”的踪迹,说明与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比,儒家更强调理性和人伦秩序。
B.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想象奇特、浪漫。
C.屈原创立的楚辞句式、篇幅不拘长短,有助于诗歌的表现力得到解放。
D.春秋战国时期,天下重于国家成为诸子百家的共识,因此“邦无定土,士无定主”,客卿制盛行,纵横家走俏,朝秦暮楚竟无关人的品质评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北方都逐渐突破礼仪旧制,理性精神也逐步战胜巫术宗教。
B.楚辞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约束,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
C.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国风》未采录楚风的原因是当时的楚文化不受重视。
D.楚怀王应邀赴武关会盟是为了联齐抗秦,所以被秦国扣押,最后客死异国。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楚文化”想象奇异特点的一项是(     
A.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B.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C.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D.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结合材料,分析屈原“不弃楚而去”的原因。
2023-04-21更新 | 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