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5 题号:2073068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萧何自追之。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亡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乔曰:去者虽多不足吝,杜如晦王佐才也,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乃表留幕府,遂为名相。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樊哙从高祖起丰、沛,劝霸上之还,解鸿门之厄,功亦不细矣,而韩信与为伍。唐俭赞太宗建大策,发薄津之谋,定突厥之计,非庸臣也,而李靖以为不足惜。盖以信、靖而视哙、俭,犹熊罴之与狸牲耳。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必待将如韩信,相如杜公,而后用之,不亦难乎!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则珠玉无胫而至矣。

(节选自《容斋随笔》)

材料二:

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文王请除炮烙之刑而殷民从,汤去张网者之三面而夏民从,以其所为之顺于民心也。故声同则处异而相应,德合则未见而相亲,贤者立于本朝,则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矣,何以知其然也?曰:管仲,桓公之也,鲍叔以为贤于己而进之为相,七十言而说乃听,遂使桓公除报雠之心而委国政焉。桓公垂拱无事而朝诸侯,鲍叔之力也;管仲之所以能北走桓公无自危之心者,同声于鲍叔也。燕昭王得郭隗,而邹衍、乐毅以齐、赵至,苏子、屈景以周、楚至,于是兵而攻齐,栖闵王于莒。燕校地计众,非与齐均也,然所以能信意至于此者,由得士也。

(节选自《说苑》)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答题卡上写出相应位置字母标号涂黑。
至如A信B国士C亡双D必欲争E天下F非信G无可H与计事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羞,对……感到羞耻,与《师说》“不耻相师”中“耻”的用法相同。
B.珠玉,原本指珍珠和玉石,可泛指珠宝;在文中指杰出的人才。
C.贼,敌人,与《伶官传序》“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中的“贼”词义相同。
D.举,发动,与《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中的“举”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如晦最终成为一代名相,首先因为自身的才能出众,但也离不开当初房乔的大力推荐以及秦王的虚心纳贤。
B.帝王想要成就霸业,就必须重用韩信、杜如晦这样的人才,即使他们十分少有而难以遇到,也依然值得等待。
C.管仲曾经得罪桓公仍然能够在朝中安心为相,桓公不必花费多少气力就令其他诸侯臣服,其中都有鲍叔的功劳。
D.燕昭王在土地与人员方面都不如齐国,但因为得到郭隗等士人的支持,最终能够围困住闵王,实现自己的意愿。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
(2)鲍叔以为贤于己而进之为相,七十言而说乃听。
5.对于招揽贤士的策略,两则材料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安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予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有改动)

材料二: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予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另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要断句处的字母写到答题纸相应位置。(     
王乃遣A子良北B献地于齐C立昭常D为大司马E使守东地F又遣景鲤G西索H救于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归子”的“归”指让(使)……回去,与《鸿门宴》中“烛之武退秦师”的“退”字用法相同。
B.与,意思是给、给予。同《六国论》中“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字含义相同。
C.玉声,佩玉相击之声,引申为美妙的声音。这里是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
D.倍,指违背。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怀王死后,在齐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向齐王请辞回楚国,但齐王阻止,提出放归条件,楚国太子采纳了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条件。
B.楚国太子回国继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襄王不愿献地,向群臣问计,集思广益,最后解除了危机,说明楚襄王善纳言。
C.子良告诉齐王此行奉王命来献地,昭常假托王命驻守献地。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告知若不收兵就和齐军决战,最终楚国不战而保全东地。
D.材料一说齐王放归楚国太子是因为楚国太子应献地给齐国。材料二说齐王放归楚国太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
4.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献之地,所以安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
(2)其人曰:“不然,郢另立王,因与其新王市。
5.楚襄王不愿献地给齐王,向子良、昭常、景鲤三人问计,三人在割让东地的问题上有何不同意见?请简要说明。
2023-12-28更新 | 8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赵相难。韩索兵于魏曰:“愿得借师以伐赵。”魏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不敢从。”赵又索兵以攻韩,文侯曰:“寡人与韩兄弟,不敢从。”二国不得兵,怒而反。已乃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魏。西门豹为邺令,而辞乎魏文侯。文侯曰:“子往矣,必就子之功,而成子之名。”西门豹曰:“敢问就功成名,亦有术乎?”文侯曰:“有之。夫乡邑老者而先受坐之士,子入而问其贤良之士而师事之,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扬人之丑者而验之。夫物多相类而非也,幽莠之幼也似禾,骊牛之黄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类玉,此皆似之而非者也。”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奚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则乐官,不明则乐音。今君于声,臣恐君之聋于官也。”文侯曰:“善,闻命。”魏公叔痤为魏将,而与韩、赵战浍北,禽乐祚。魏王说,迎郊,以赏田百万禄之。公叔痤反走,再拜辞曰:“夫使士卒不崩,直而不倚,挠拣而不辟者,此吴起余教也,臣不能为也。前脉形地之险阻,决利害之备,使三军之士不迷惑者,巴宁、爨襄之力也。悬赏罚于前,使民昭然信之于后者,王之明法也。见敌之可也鼓之,不敢怠倦者,臣也。王特为臣之右手不倦赏臣,何也?若以臣之有功,臣何力之有乎?”王曰:“善。”于是索吴起之后,赐之田二十万。巴宁、爨襄田各十万。王曰:“公叔岂非长者哉!既为寡人胜强敌矣,又不遗贤者之后,不掩能士之迹。公叔何可无益乎?”故又与田四十万,加之百万之上,使百四十万。故《老子》曰:“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公叔当之矣。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B.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C.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D.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验之”的“参”指“检验、验证”,与《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参”相同。
B.“今君审于声”与“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审”含义不同。
C.“敬闻命”的“敬”是敬词,加在动词前,表示对对方的敬重。如“敬请”“敬诺”“敬谢不敏”。
D.长者,既可以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又可以指德高望重的人,在文中指的是后者。
3.不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赵两国开战,双方都向魏国求借军队去攻打对方,均被魏文侯用委婉的言辞拒绝了,韩、赵两国后来才知文侯从中做了调解,便都去朝见魏文侯。
B.西门豹向魏文侯请教建功扬名的方法,魏文侯告诉他要尊敬乡邑中的老人,选择士人中德才兼备者尊他们为师,对那些似是而非的事物要懂得甄别。
C.魏文侯与田子方边饮酒,边听奏乐,文侯指出左边音高,钟声不和谐,田子方用笑声表示了对他音乐天赋的欣赏,并说明了理由,文侯表示不敢接受。
D.公叔痤战场建功,魏王想要重重封赏他,他却推辞不受,认为这不全是自己的功劳,魏王十分认同公叔痤谦逊的态度,反而额外增加了对他的封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王说,迎郊,以赏田百万禄之。
(2)悬赏罚于前,使民昭然信之于后者,王之明法也。
5.在文末、作者认为公叔痤所为与《老子》之言相称,请简要说明其理由。
2023-03-04更新 | 29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

(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材料二:

上念山林川泽,皆与民共,命自居庸以东,与天寿山相接,禁樵采,余俱弛禁。工部奏修军器,请征布漆于民,上命给钞市之,上曰:“古者土赋,随地所产,不强其所无。比年如丹漆、石青之类,所司不究物产,概下郡县征之。小民鸠敛金币,博易输纳,而吏胥因以为奸。其一切禁止。”

遣监察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奏曰:进户部尚书郭资太子太师,命致仕。蹇义、夏原吉言其偏执妨事,且多病。上问杨士奇,对曰:“资强毅能守廉,人不得干以私。但性偏执,甚至沮格恩泽,不得下究。”上问其故。对曰:“诏书数下蠲免灾伤租税。不听开除,必令有司依额征纳,此其过之大者。”上颔之。

青州民刘中等奏:“自永乐中岁歉流徙畿南枣强县凡二百余户居二十年已成家业。今有司遣还山东,乞附籍枣强。”上谓夏原吉曰:“彼此皆吾土,但得民安即已。宇文融括流民,过期不首者谪边。州县承风劳扰,百姓逃窜,尔申饬有司,以此为戒。”

上御文华殿,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衰,是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以亡国,玄宗卒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

车驾巡边,京师,英国公张辅、阳武侯薛禄帅师从。驻跸虹桥,谕诸将曰:“朕深居九重,岂不自逸,但朝夕思念保民,故有此行。今渡河道路所经,皆水潦之后,秋田无获,朕其悯焉。其将士有扰民者,杀无赦!”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A永乐中B岁C歉D流徙E畿南F枣强县G凡H二百余I户J居K二十年L已M成N家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夺”,在文中意思是夺取,与“舅夺母志”(《陈情表》)中的“夺”字含义不同。
B.“人不得干以私”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的句式结构相同。
C.“尔其申饬有司”中的“其”字与“其恕乎!”(《论语》)中的“其”字含义相同。
D.“发京师”与“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两句中的“发”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姜太公回答武王如何治理国家的提问时指出,治国之道在于爱护百姓,要让百姓获利,有成就感,生命财产得到保障,生活愉快。
B.材料二中皇帝想与百姓共享山林川泽,放开除自居庸关以东到与天寿山相接处之外的区域的砍柴禁令,此举正是材料一中“治国之道”的体现。
C.皇帝认为,古代因地征税,而近年官吏却不调查产出就全都向百姓征敛,使百姓只得通过赌博聚财缴纳,并因此输掉家产,这种征税行为当禁止。
D.皇上同侍臣谈论历朝历代户口时指出,户口繁盛与否是国家盛衰的反映,户口兴盛是因为休养生息,户口减少一定是因为大兴土木和战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听开除,必令有司依额征纳,此其过之大者。
(2)宇文融括流民,过期不首者谪边。
2023-09-24更新 | 10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