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5 题号:2125470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安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予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有改动)

材料二: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予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另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要断句处的字母写到答题纸相应位置。(     
王乃遣A子良北B献地于齐C立昭常D为大司马E使守东地F又遣景鲤G西索H救于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归子”的“归”指让(使)……回去,与《鸿门宴》中“烛之武退秦师”的“退”字用法相同。
B.与,意思是给、给予。同《六国论》中“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字含义相同。
C.玉声,佩玉相击之声,引申为美妙的声音。这里是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
D.倍,指违背。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怀王死后,在齐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向齐王请辞回楚国,但齐王阻止,提出放归条件,楚国太子采纳了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条件。
B.楚国太子回国继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襄王不愿献地,向群臣问计,集思广益,最后解除了危机,说明楚襄王善纳言。
C.子良告诉齐王此行奉王命来献地,昭常假托王命驻守献地。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告知若不收兵就和齐军决战,最终楚国不战而保全东地。
D.材料一说齐王放归楚国太子是因为楚国太子应献地给齐国。材料二说齐王放归楚国太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
4.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献之地,所以安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
(2)其人曰:“不然,郢另立王,因与其新王市。
5.楚襄王不愿献地给齐王,向子良、昭常、景鲤三人问计,三人在割让东地的问题上有何不同意见?请简要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孙卿曰:“夫谈说之术,齐庄以立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谕之,分别以明之,欢欣愤懑以送之。”鬼谷子曰:“人之不善而能之者,难矣。说之不行,言之不从者,其辩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从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辩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能入于人之心,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此之谓善说。”《诗》云:“辞之怿矣,民之莫矣。”夫辞者,人之所以通也。昔子产修其辞赵武致其敬,王孙满明其言而楚庄以惭,苏秦行其说而六国以安,蒯通陈其说而身得以全。

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故辞不可不修,而说不可不善。

(节选自《说苑下·善说》)

材料二:

子胥善谋而吴勠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而三君不明也。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文王说纣是也。故文王说纣而纣囚之,比干剖心,孙子膑脚于魏,吴起抆泣于岸门,公孙痤言国器反为悖,公孙鞅奔秦,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此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暗惑之主而死。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勠辱者,何也?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言》)

材料三:

庄辛谏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从新安君与寿陵君同轩,淫衍侈靡,而忘国政,郢其危矣。”王曰:“先生老惛欤?妄为楚国妖欤?”庄辛对曰:“臣非敢为楚妖,见之也。君王卒近此四子者,则楚必亡矣!辛请留于赵以观之。”于是不出十月,王果亡巫山、江汉、鄢、郢之地。

(节选自《新序·卷第二》)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A且七十B说而不受C身执鼎俎D为庖宰E昵近F习亲G而汤乃仅知其贤H而用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矫,矫正、纠正,与《归去来兮辞》中“时矫首而遐观”的“矫”意思不同。
B.而,可表相承关系,与《<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如礼何”中“而”意思不同。
C.听,听见、听清,与《陈情表》“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中“听”不同。
D.诚,确实,与《齐桓晋文之事》“挟太山以超北海……是诚不能也”中“诚”相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卿所说的“齐庄、端诚、坚强”强调说者态度,“譬称、分别、欢欣愤懑”强调言谈技巧。
B.材料二通过概述诸多历史人物向君主进言的遭遇,来阐明“愚者难说”“君子难言”之理。
C.庄辛劝楚王警惕州侯夏侯等四人,这四人一起淫乱奢靡不理政事,会败亡政权导致灭国。
D.邹忌讽劝齐威王成功,从言说者方面来看,可称道处之一在于进言时讲究“譬称以谕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
(2)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
5.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庄辛进谏不成功的原因。
2024-03-12更新 | 42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乃苏,蹶然而起,进曰:“曩者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孔子曰:“汝闻瞽叟有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大棰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身以待暴怒,立体而不去,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邪?杀天子之民罪奚如?”以曾子之材,又居孔氏之门,有罪不自知,处义难乎!

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谓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请释古之学而行由之意,可乎?”孔子曰:“不可。昔者,东夷慕诸夏之义,有女,其夫死,为之内私婿,终身不嫁。不嫁则不嫁矣,然非贞节之义也。苍梧之弟,娶妻而美好,请与兄易。忠则忠矣,然非礼也。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不顺其初,虽欲悔之,难哉!”

(节选自《说苑·建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B.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C.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D.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人,指王公贵族之类的高位者,或是对父母长辈的称呼。文中指曾子的父亲。
B.“得无疾乎”中“疾”的意思与《劝学》“声非加疾也”中“疾”的意思不同。
C.“今子委身以待暴怒”中“委”的意思与《庖丁解牛》中“如土委地”的意思相同。
D.东夷,古时中原对东方各部落的统称。夷,后来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皙脾气暴躁,仅因儿子锄草时不慎斩断了瓜苗的根,便拿起大棍击打儿子,致使儿子倒地,不省人事。
B.孔子对曾参被父亲用大棍打却不知道躲闪的行为进行了批评,认为曾参的做法会使他的父亲陷入不义。
C.孔子认为子路很有才能,如果再进一步学习,将不会有人能超过子路,但喜欢长剑并不能帮助他提高才能。
D.孔子认为东夷女子在其丈夫死了之后,虽然没有再次出嫁,但纳私婿的做法也不符合贞节的本义。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5.孔子劝子路学习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023-06-29更新 | 4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曰谅毅者,辨士也,大王可试使之。

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西行之,无所敢疑。

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遇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B.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C.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D.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必加兵我”与“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两句中的“加”字含义相同。
B.“则受书币”与“千金之资币物”(《荆轲刺素王》)两句中的“币”字含义相同。
C.“不敢不行”与“九岁不行”(《陈情表》)两句中的“行”字含义不同。
D.“受其币而厚遇之”与“邻之厚”(《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厚”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攻下宁邑后,赵王派去祝贺的使者不被秦王待见,大臣们认为派谅毅出使可以见到秦王。
B.谅毅到了秦国后,恭敬地献书上奏,希望秦王言明赵国使者的过错,并表示愿意奉行秦王的命令。
C.对于诛杀赵豹和平原君的苛求,谅毅以秦国孝治原则和人伦之道为理由进行了委婉的辩解。
D.谅毅能言善辩,应对有方,不辱使命,秦王接受了谅毅的礼物并用优厚的礼节接待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嗛于口。
(2)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
2022-09-24更新 | 8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