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荀子(前313-前238)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1 题号:2083247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

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节选自徐幹《治学》)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wěiwěi):勤勉不倦的样子。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顾所由来 A 则杳 B 然 C 其远 D 以其难 E 而懈之 F 误 G 且非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代“跬”相当于现在的一步,即跨出一脚,“步”相当于现在的两步,即跨出两脚。
B.金石,在古代既指金属和石头,又指用来镌刻文字、颂功记事的钟鼎碑碣等,文中指的是前者。
C.学者,古今异义,在文中是指“求学的人”,和“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意思一样。
D.神明,在文中可以理解为“神的总称”,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神明”并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寄寓于大量的浅显贴切的比喻,以此来阐述道理,像材料一第一段,使用大量事物设喻,反复强调了“善假于物也”的观点。
B.荀子在材料一第二段中除了设喻,还使用了对比论证,比如“骐骥”“驽马”的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C.徐幹以宝物在暗室让人难以发现来比喻人不学而处于蒙昧的状态,以太阳能够照亮暗室让人发现宝物来比喻学习能够消除人的蒙昧,把抽象道理形象化。
D.材料二第五段整散结合,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有力地论述了治学要付诸行动的道理,告诉我们,与其内心幻想,不如去学习,去从师。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5.分析材料二最后一段论述治学的思路。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非能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足也                    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一:专一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
B.青,取于蓝                            蚓无爪牙
C.知明行无过矣                         吾尝跂望矣
D.积土成山,风雨兴                  积水成渊,蛟龙生
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020-10-23更新 | 2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

文本二:

发虑宪,求善良,是以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术有,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舍之可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讲之/语之而不知/舍之可也/
B.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C.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D.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剑,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B.“舆马”,古代指车马,舆,原指车厢,后泛指车。文中“舆马”指马。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步,是古今异义词。
D.“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B.文本二认为,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只有老师严格,才能使庶民百姓重视教育。
C.文本二认为学习者每年都要进入学校学习,隔年考核一次,不同学习年限的人的考核内容有所不同。
D.文本二主张既要让学生按时学习正业,也要有空闲的时间学习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亲师信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5.两篇文言文谈论的都是有关学习的问题,但面向的群体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2024-03-12更新 | 4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乙)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选自《荀子·修身》)


【注】①菑:同“灾”,灾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
B.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
C.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
D.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表示一段很短的时间;跬步,跬相当于现在的半步,步就是现在所说的一步。
B.驾,古代马拉车时,早晨套上车,晚上卸去。所以这里用“驾”指代马车一天的行程。
C.不肖,字面意思是不像,常用来表达子不如其父,引申为不贤、不才。有时用于表自谦。
D.“谏诤”同“谏争”。在古代,如果君主做事违反义理,臣子应直言劝告,尽谏诤之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但这篇文章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B.《劝学》篇中“骐骥”“驽马”两个比喻说明事物本身的客观条件有好有环,作者强调我们如果充分利用自己的优越条件就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C.《修身》篇荀子认为君子追求好的德行永远不满足,受到劝告能够警惕,所以能取得成功,而小人正好相反,作者认为这样的人想不灭亡也做不到。
D.《修身》篇荀子说人运用善和不善对人时,就有教、顺、谄、谀的分别,而对善和不善有不同认识,就有知、愚、谗、贼等分别,区分了高一层次的道德和不道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5)荀子在《修身》篇中提到了哪些修身方法,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023-02-09更新 | 1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