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27 题号:208786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颜值经济”持续升温,各种宣传医美机构、医美服务的广告呈井喷之势。在利益的驱动下,医美广告的虚假宣传、过度宣传、导向不正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比如,有的医美广告一味鼓吹“无痛”“微创”“见效快”,对风险、后遗症却避而不谈;有的以所谓名医名师、诊疗前后对比图为医美效果背书,引诱消费者“入坑”:有的将容貌不佳与“低能”“懒惰”“贫穷”等、将容貌出众与“高素质”“勤奋”“成功”等不当关联,编造“整容改变命运”一类的故事,扭曲审美认知。凡此种种,不仅助长社会的“容貌焦虑”情绪,还可能误导消费者,让其忽视医疗美容行业潜藏的风险,盲目冲动消费甚至铤而走险。

医美广告已经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一组数据可见一斑。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投诉数据显示,2015年到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从483件增长到7233件,5年间投诉量增长近14倍,其中,虚假宣传就是群众投诉最集中的问题。医美是一个颜值行业,也是一项健康产业,广告是其第一道关。把好广告质量关,依法规范医美广告,可以说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实际上,整顿违规医美广告的行动一直在路上。首先,2017年以来,多部委连续多年开展打击非法医美专项行动,都把严查违法广告和互联网信息作为重要一环。去年,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对医美广告的发布进行规范,其中明确,医疗美容广告属于医疗广告,非医疗机构不得发布医疗广告,提高了医美广告发布的门槛。其次,市场监管总局专门从内容、资质等方面对医美广告执法提出细化要求,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显示出坚决维护医美广告市场秩序的决心。监管部门重拳出击,加大执法、处罚力度,网络平台建立健全审核机制,主动拦截违法违规医美广告。多方合力、久久为功,才能彻底根治医美广告领域的顽疾。

规范医美广告,不仅要清除虚假宣传、过度宣传等弊病,也要整治对审美标准、消费观念的恶意营销。近年来,“颜值焦虑”情绪蔓延,“以瘦为美”“以白为美”等极端、片面的审美取向占据不小市场,这背后,少不了医美行业的推波助澜。一些机构以养生知识、人物专访、新闻报道等变相发布医疗美容广告,以“种草笔记”“达人经验”等形式进行植入推广,种种套路既规避广告发布资质和内容的审查监管,也为医美营销滋生着灰色空间。这些医美广告大行其道,加剧了社会焦虑情绪,也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医美广告亮剑,正是为了以健康的网络内容涵养理性的消费文化,引导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

抵制违规医美广告,既靠制度,也靠观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何以为美,见仁见智。但可以肯定的是,美绝不应该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更不应该以健康为代价。对于消费者而言,需要建立健康理性的审美观和消费观;对待医美广告,看待医美机构,需要多一份审慎,如此才不至于和美背道而驰。

(摘编自《制造“美容焦虑”,这样的医美广告得治》)

材料二: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827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发布关于征求《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意见稿提及,将重点打击制造“容貌焦虑”、利用广告代言人为医疗美容做推荐等广告乱象。意见稿明确指出,禁止将容貌不佳与“低能”“懒惰”“贫穷”等负面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或者将容貌出众与“高素质”“勤奋”“成功”等积极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通过医疗美容的手段,适当追求外在的美,并不为社会排斥。但是,一些商家刻意制造“容貌焦虑”,就是套路了。

对于医疗美容手术,理性的人会持相对谨慎的态度,这自然不是有些人所愿意看到的。如果人人都这么理性,医疗美容机构岂不是门可罗雀?于是,他们给容貌附加上标签,让容貌的重要性突显出来:容貌已不再是单纯的外表,成了金钱地位、个人能力、品质和生活追求的象征。

这么一来,似乎医疗美容的重要性顿时大了不少。这就如同一些奢侈品,做得再好也不过是普通日用品,照理不该卖出天价,可一旦成为成功人士的标签,立马不一样了,它就代表了身份和地位,所以奢侈品广告很少强调用料和品质,只强调它的身份认同。

贩卖“容貌焦虑”的广告,其用心隐藏得更深。除了表面上的身份认同,它还传递这样一种暗示:长相是爹妈给的,但后天不努力,就是自己的问题,只能怪自己懒惰了。他们把医疗美容包装为个人努力的一种途径,非常具有迷惑性。

炒作“容貌焦虑”,除了忽悠消费者,还会恶化环境,破坏社会风尚,以不正确的价值观给社会制造偏见,造成人群的对立。

不要小看这些精心设计的广告,它通过影响价值观来改变消费心理,手段“高明”。也不要低估它们的影响力,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众的意识,时间长了,就可能产生对社会的裹挟。此次监管部门出手,可谓直击要害。

(摘编自《打击“容貌焦虑”,可谓直击要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消费者忽视医疗美容行业潜在风险,盲目消费甚至铤而走险,助长了社会的“容貌焦虑”情绪。
B.从2015年到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收到的投诉的量增长了近14倍,群众对虚假宣传投诉最为集中。
C.抵制违规医美广告,是为了以健康的网络内容涵养理性的消费文化,引导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
D.炒作“容貌焦虑”的广告手段“高明”,有很大的影响力,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对社会的裹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种草笔记”“达人经验”等形式进行推广的套路为医美营销滋生着灰色空间。
B.消费者既要建立健康理性的审美观和消费观,也要审慎看待医美广告、医美机构。
C.当今社会,容貌已不再是单纯的外表,它已是地位、能力、品质和生活追求的象征。
D.贩卖“容貌焦虑”的广告的迷惑性在于,把医疗美容包装为个人努力的一种途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医疗美容广告宣传不属于炒作“容貌焦虑”的一项是(       
A.“品质”如“金”,辉煌人生,从“金鼎”开始。
B.“向上”的“苹果肌”,成就你的晋升之路。
C.“玉颜”塑造颜如玉,“颜”中自有黄金屋。
D.岁月沉淀灵魂,医美成就容颜。
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商家刻意制造“容貌焦虑”的手段。
5.2023年5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让此意见更好地发挥作用,以规范医美行业,应怎么做?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数千年前,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在我国,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经过长期实践,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达到2000多种。

“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对中国各地民众来说,茶是必需品,他们对茶品有不同的需求。如江浙一带喜绿茶,闽台地区好乌龙茶,在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人们习惯用黑茶制作酥油茶、奶茶等。

“疏雨半晴回暖气,轻雷初过得新芽。”每年三四月,春回大地,茶树萌发新芽,这也是制茶师最忙碌的时候。他们用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制作出各种风味的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比如,如客人来访要上茶,茶友之间品茶、斗茶,茶农要祭茶神。

中国的茶文化世代传承,有着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成熟发达的传统技艺、种类丰富的手工制品。不仅如此,“中国茶”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传承体系,而这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重要前提条件。

据了解,“中国茶”的相关知识和技艺主要通过家族、师徒和社区等传统方式进行传承,并已经与正规教育有所融合。

比如,家族传承方面,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在福建省安溪县王氏家族已传至第13代。师徒传承方面,径山茶宴自唐天宝元年起,在杭州市径山万寿禅寺传承,由住持传给其继任者,目前已传至第121代。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茶”的传承已经进入校园。“我们经常把一些传承人请到校园里来,手把手地教我们的学生,就相当于培养潜在的传承人。”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说。目前,中国有40多所中职和8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茶学和茶文化专业,每年培养制茶、茶艺等专门人才3000多人。

中国人爱茶,在泡茶、品茶、论茶这些充满仪式感的时刻中,体悟自然、感悟人生,增加了生活情趣,培养了平和包容的心态,形成了含蓄内敛的品格,提升了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

在中国,茶的饮用与分享还是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长者为先等与茶相关的礼俗,彰显了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增进了家庭和睦、人际和谐,增强了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力。

此外,中国的茶文化在世代传承中,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群体性和民族性特征的多样性实践,促进了茶器、茶歌、茶戏等文化表现形式的发展,营造了茶馆等关联性文化空间,生动见证了人类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

通过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中国的茶文化也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在古代,中国茶叶随着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而后逐渐风靡世界,与丝绸、瓷器等,被认为是共结和平、友谊、合作的纽带。

(摘编自韩业庭《“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缘何能成功申遗》)

材料二:

我国在传统制茶技艺类非遗保护和发展上面临着市场开拓不力、民众保护意识淡薄以及地方茶企认识不够等诸多问题。如贵州毕节的海马宫茶,在历史上属于黄茶一类,对于主产绿茶、红茶的贵州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茶叶资源;但笔者实地调研中发现,由于缺乏对黄茶的认知,当地厂商为了迎合市场,基本不再制作海马宫黄茶,而是牺牲传统技艺和文化特性,改为制作绿茶,传统的海马宫黄茶制作技艺已处于濒临失传的危机。

目前,我国制茶传承人数量仍比较少。近来年,随着越来越多茶叶加工设备被应用到茶叶生产实践中,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机器加工代替,逐渐变得衰微,作为传承主体的制茶手艺人也变得越来越少,代际传承的难度也不断加大。传统手工茶叶制作工序十分复杂,炒制手法要求很高,例如仅是西湖龙井茶的炒制就要求“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十大手法,技艺经验性要求强,劳动强度也很大,需要耐心的钻研,经过几年的学习,才能够制作出好茶,因此能够真正坚持下来的年轻学徒就比较少。

茶叶的产制还与当地茶树品种、生态环境等因素有关。现今茶旅融合兴起,发挥传统手工制茶技艺优势开展采茶、制茶等体验旅游项目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过度的开发和利用,可能会使传统制茶技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手工制成的茶叶品质也会受影响。长此以往,其蕴含的传统文化意义也会被人们逐渐遗忘,这对于传统制茶技艺的持久传承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摘编自许凡凡《传统制茶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茶史悠久,茶品丰富,茶在满足人们饮用和交际需求的同时也涵养了中国人的性情。
B.中国茶分布广泛,地域性特征明显,制茶师根据各地风土发展出适应当地需求的专属茶品。
C.通过古丝绸之路,中国茶跨越国界,逐渐成为了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媒介。
D.茶叶的产制依托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可能会影响到茶叶的品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证手段丰富,严谨可信又不失生动;材料二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层次分明。
B.中国茶申遗成功,将极大地促进茶产业发展,提高茶科技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C.传统手工制茶工序复杂,劳动强度大,所以在实际生产中,很多技艺被机器加工代替。
D.大力推广茶文化,有助于提升民众整体素养,敦睦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习俗”的一项是(     
A.陆羽《茶经》中绘制的采茶过程B.武夷山市文旅局推出的茶旅亲子营
C.新婚夫妇向双方父母行奉茶礼D.北京吴裕泰茉莉花茶窨制技艺
4.两则材料都以中国茶为话题,但在论述内容和目的上有所不同,试简要分析。
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传承性。”“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习俗”申遗成功后,“如何继续培养好传统制茶技艺的传承人”成了有关部门特别关心的话题。请结合材料内容就此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2023-09-17更新 | 1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以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有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只要有钱就可以从国外买到粮食,没有必要费大力气发展国内粮食生产;也有人认为,保障粮食安全,意味着今后所有农产品都要由国内供给。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既不符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意,也没有抓住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保障粮食安全的要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粮食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城乡居民每天都需要消费的基本民生商品。我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必须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事实表明,要做到供应不断档,必须从国内粮食生产、储备、加工、销售全链条入手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其中,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可靠性是最根本的。为此,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坚持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高质量开展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设标准。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稳定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实施规模。

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外开放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也提高了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应该看到,我国人均资源不足,适度进口包括粮食在内的部分优质农产品,不仅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可以减轻国内资源环境压力,还有利于进出口平衡。去年,我国在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的同时,进口了14262万吨粮食、991万吨肉类产品、983万吨食用植物油和527万吨食糖,为丰富国内市场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贸易伙伴提供了巨大市场机会。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对农业而言,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我国农产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强优势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带动其他地区农业提档升级。

(摘编自叶兴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保障粮食安全》)

材料二:

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在先秦时期,粮食问题就被提升到国政之首的地位。《尚书》有“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的言论。管子将五谷视为“民之司命”,告诫人们不努力从事粮食生产就会导致国家灭亡。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引《范子计然》之说更为明确:“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时至今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更是警示粮食安全的金玉之言。

中国人始终将土地视为命根子,懂得如何从土地上获得更多的粮食。一是因时调整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到“废井田,开阡陌”,从占田课田制到均田制,从土地改革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均着眼于土地的最优化配置和最大化产出。二是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形成独特高效的土地利用系统。其中,南方山地梯田、长江下游地区的圩田、黄土高原的淤泥坝地、西北干旱地区的砂田等,都渗透着中国人高超的生存智慧。三是将养地和用地有机结合,通过兴修农田水利提升土地利用率,以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多粪肥田的养地技术确保土地永续利用。四是以国家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督促粮食生产,包括设置农官和劝农使劝督农业生产,引种和推广优质高产粮食作物,通过租借土地和发放种子、牛具来安置流民等。

粮食供应的周期性波动是影响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为最大限度地保障弱势人群的生存口粮,古代中国留下了丰厚的制度遗产。西周王朝已构建起较为完备的荒政体系。为稳定粮价和赈济灾荒,古代王朝以平籴平粜思想为基础,设立常平仓和官定粮价机制。历代王朝积极调动民间备荒救灾潜力,发展出义仓、社仓等机制。发达的漕运制度和运输网络,实现了东粮西调和南粮北运,打破了粮食供应上的区域不均衡。

以良好的饭食之德激发人们对食物的敬畏,将避免食物浪费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发明了菹、腊、脯、脩等“食得久停”的食物保存工艺,有效避免了食物浪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千余年来一直克制着人们丢弃食物的冲动。“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格言,告诫人们要时刻对粮食安全保持危机意识。

(摘编自杨乙丹《重视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花钱从国外买粮食和所有农产品全部实行国内供给,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都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相违背。
B.由于从国内粮食生产、储备、加工、销售全链条入手提高了稳定性和可靠性,我国粮食做到了供应不断档。
C.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和保障粮食安全都至关重要。
D.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圩田、黄土高原的淤泥坝地,整体上要比南方的山地梯田、西北干旱地区的砂田更适宜农业生产。
2.下列不属于保障粮食安全措施的一项是(     
A.《礼记》中有“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的说法。
B.现代企业加工大米,要经过初清筛、振动筛、重力谷糙筛、白米分级筛、抛光等16道工序。
C.战国时期李悝指出:“粜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D.“三夏”大忙时节,农田“只见农机不见人”,种粮大户开着越野车、穿着皮鞋“干农活”。
3.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粮食安全”方面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4.在新时代背景下,要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你认为需要采取哪些具体可行的措施?请概括说明。
2021-11-21更新 | 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林雅华最近在和中学任教的同学聊天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老师家长都力推孩子看《觉醒年代》,孩子竟然难得‘听话’,和家长一起坐下来,看得津津有味——代际之间形成目光的交汇”。

《觉醒年代》凭什么吸引年轻人,或者说,当下收视和口碑双赢的主旋律剧,究竟有什么秘密,让年轻人如此“上头”?

林雅华认为,主旋律剧满足了当下年轻人了解新话题、认识新思想的欲望。在国家与社会昂扬奋进的总体氛围中,新的话题随之产生,新的“流行”亦随之产生。年轻人是社会中最活跃的文化群体,他们对国家与社会的变化也是感受最为敏锐的群体,在某种意义上,这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同频共振”。文化领域的现象更是如此。如果没有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山海情》一类的作品也就没有如此坚实的依托,年轻人也不会对此形成话题的场域。《觉醒年代》同样如此。国力的提升唤起了当下年轻人“平视”这个世界的自信心,也给他们带来新的话题,而《觉醒年代》恰好是这个话题最好的呈现。

另外,主旋律剧的价值和意义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的成长需求。林雅华说:“无论是《山海情》还是《觉醒年代》,剧中都有一个很突出的主题——年轻人应该怎样活着。”

“个人层面的痛苦和烦恼,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代年轻人都在时代的大潮中找寻青春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林雅华说,“当下,身处巨大竞争压力中的年轻人,在主旋律剧中,可以看到他们所不熟悉的风云激荡的时代,看到上一代年轻人追寻意义的过程。这在某种意义上为他们打开了视野,让他们看到了青春意义与生命意义的深刻书写——那就是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在为理想和信仰的奋斗中,克服琐碎和平庸,从而获得某种超越。”

在林雅华看来,为了“打入”年轻人的圈子,主旋律剧也逐渐善于“娱乐”。当然,这里的“娱乐”,并不是娱乐化。“娱乐化”往往将娱乐放在首位,人为降低了严肃性与真实性;而“娱乐”是寻找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借助故事、细节和走下“神坛”的人性,使中国历史与主旋律思想更易于被年轻人接受。

从这个角度看,年轻人之所以喜欢《觉醒年代》,是因为剧作消弭了历史人物与当下年轻人之间的距离。对于剧中人,现在的年轻人不需要仰视,也不必被他们的“权威”吓倒,师长、朋友般的形象,让大家觉得他们宛若眼前,蔡元培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慢羊羊村长”,还有他那句挂在嘴边的“谁也不能伤害我蔡元培的学生”,很难不让人心生喜爱。

《觉醒年代》还让年轻人对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产生了感性的发现。陈独秀在陶然亭约见钱玄同、刘师培,三位文人有诗酒相伴,在大雪当中谈论国家与民族未来,有诗情画意,也有豪情壮志;新旧文化两派人马对战,双方都很有PK精神,为了怎么在杂志与报纸上“打嘴仗”,两方也经常在内部唇枪舌剑,火花通常在此诞生,这对年轻人来说,是种陌生体验。

在好看和“上头”之后,主旋律剧的价值和意义终究会凸显出来,年轻人其实一直在寻找活着的意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从这些主旋律剧作中,带着温度和情感,穿越历史而来。

(摘编自蒋肖斌《〈觉醒年代〉〈山海情〉回答的是:你的青春应当怎样度过》)

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觉醒年代》用初心、匠心、诚心、史心、艺心,熔铸成有质感的影像语言,追寻跨越历史长河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电视剧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再添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照亮了同类电视剧的创作之路。

这部作品首次以电视剧的形式回溯中国共产党的起源和孕育过程,生动再现中国近代历史的大变局,深刻讲述中国人民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此外,这部剧首次将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陈独秀和李大钊追求真理、寻找救国救民之路的过程正面清晰展现出来,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来历和初心,这是《觉醒年代》的主题,也是最重要的艺术贡献。

该剧以精巧的故事架构全景展示中国近代惊心动魄的思想变革。《觉醒年代》从社会思想观念的进步切入,以《青年杂志》问世到《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立这一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觉醒年代》对思想变革进行戏剧性架构,既保持政论性又突出观赏性,达到了让观感舒服的状态

(摘编自杨明品《〈觉醒年代〉:党史学习的优质教科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轻一代对主旋律剧《觉醒年代》的关注,让他们与老师、家长有了共同的话题,两代人对此剧有了共识。
B.在国家与社会昂扬奋进的总体氛围中,年轻人作为社会中最活跃的文化群体,在某种意义上能与文化现象形成一种“同频共振”。
C.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是所有中国人的梦,《觉醒年代》用“三位文人雪中陶然亭把酒相谈”这样富有感性色彩的画面表现了这一理想。
D.《觉醒年代》首次以电视剧的形式回溯中国共产党的起源和孕育过程,从这个角度说,它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主旋律剧也讲求娱乐,但并不把娱乐放在首位,而是以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切入,通过多种方式,使主旋律思想被年轻人接受。
B.只要主旋律剧能够得到当下青年一代的广泛喜爱,这些剧作对于他们的价值与意义就会凸显出来。
C.材料二对《觉醒年代》主题艺术的阐释,可以推断出以前的剧作反映陈、独二人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都是不清晰的。
D.材料二提到的《觉醒年代》精巧的故事架构达到了“让观感舒服的状态”,与材料一主旋律剧善于“娱乐”的观点不一致。
3.下列场景设计,不能表现“主旋律剧作善于‘娱乐’”思想的一项是(     
A.陈独秀是《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者,是五四运动的倡导者,其先进思想对早期的共产党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剧中我们还看到他和儿子“拧巴”的日常相处。
B.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他的杂文被毛泽东誉之为“匕首”和“投枪”,在剧中我们还看到他被“人血馒头”深深刺痛而眼含泪水。
C.《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在剧中我们还看到中国第一部《共产党宣言》是陈望道先生翻译的。
D.剧中不乏大段有关中国人精神与尊严的演讲与争论,但内容脱离了口号,都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觉醒年代》契合了当下年轻人什么样的思想需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具体说明。
2021-07-13更新 | 20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