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 > 诗词曲常见题材 > 酬和类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03 题号:20883331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彭民望

李东阳

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

秋风布褐夜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

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

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

【注】①彭民望,名泽,湖南攸县人,景泰间举人,曾任顺天通判,后失意归乡。他是当时著名诗人,尤长于七律。还乡后,生计艰难,李东阳闻知,写了此诗。②斫(zhuó)地哀歌:语出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斫:本义为大锄,引申为砍。阑:残,尽。③“归来”句:《战国策·齐策四》载,冯谖为孟尝君食客,左右贱之,他倚柱弹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后用为怀才不遇而思归的典故。铗(jiá),长剑。④苜蓿(mù xu)盘:唐时薛令之居冷宫生活清淡,吃的菜盘中只有苜蓿,饥寒难忍。后用此典形容小官、塾师生活清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用杜诗句意与冯谖弹铗之典,如急雨飙风,拔地而起,气势磅礴,发端气魄宏大,表达一种积极乐观的豪情。
B.颔联对偶极工,把气候之寒冷与人之孤寒融合在一起,又用“犹”“亦”两个虚字加重语气,使全联融入深沉的情中。
C.颈联景中有情,情中见景,设身处地,写所见所思,在秋风落叶纷飞中,悲从中来。
D.尾联语调低沉,喟叹人情。自己为了生计仍然淹滞京城,借用“苜蓿盘”之典,写自己的清贫。
2.古人说诗能移情夺志,彭民望收到这首诗读后潸然泪下,为之悲歌数十遍不休,结合本诗内容情感,简析彭民望为何读后悲歌数十遍不休。
【知识点】 酬和类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赠袁赞府

刘长卿

却见同官喜复悲,此生何幸有归期。

空庭客至逢摇落,旧邑人稀经乱离。

湘路来过回雁处,江城卧听捣衣时。

南方风土劳君问,贾谊长沙岂不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应该创作于诗人经历贬谪之后从江西回到旧日官舍时。
B.诗人遇见昔日同僚心情却“喜复悲”,喜旧友重逢,悲归期日短,心情复杂。
C.颔联运用“空庭”“人稀”等词,写出了官舍的萧条冷清与战争的残酷无情。
D.诗人最后使用“贾谊谪长沙”的典故,抒发个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感伤。
2.颈联“湘路来过回雁处,江城卧听捣衣时”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妙处?
2022-02-19更新 | 32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徐安宜(节选)

李白

白田见楚老,歌咏徐安宜。

清风动百里,惠化闻京师。

浮人若云归,耕种满郊岐。

川光净麦陇,日色明桑枝。

大车扬飞尘(节选)

李白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注】①徐安宜,指在安宜(地名)任职县令的徐氏。②浮人,在外流浪的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风徐徐,吹拂百里。《赠徐安宜》三、四句写安宜自然环境怡人,为后文写川光、日色等景象作铺垫。
B.浮人若云,返乡耕耘。《赠徐安宜》五、六句描写的情境氛围与张若虚诗句“白云一片去悠悠”迥异。
C.大车经行,飞尘蔽空,道路晦暗。《大车扬飞尘》起笔虽不直接写人,但已渲染出车中人的声势。
D.同样是刻画宦官的权势,“行人皆怵惕”与《卖炭翁》“回车叱牛牵向北”一句运用的手法不同。
2.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其中“观”与“怨”,前人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怨刺上政”。李白这两首诗正好分别对应诗歌这两种功能。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2024-04-27更新 | 403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以下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诗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注释】①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从叛军囹圄中脱身逃到凤翔,见了唐肃宗李亨,任左拾遗,而岑参则于至德元年东归。从至德二年(757年)至乾元元年(758年)初,两人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②紫微: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处,此指朝会时皇帝斯居的宣政殿。中书省在殿西,门下省在殿东。

乙诗

人日寄杜二拾遗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

【注释】①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高适作此诗时是761年,正任蜀州刺史。俸禄为二千石。杜甫则在成都。

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作品内容看,两诗的作者写作时人已步入暮年。
B.从注释提供的信息看,两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
C.从两诗的标题推断,杜甫应有回赠之作。
D.从诗歌的体裁上看,两首诗均为古体诗歌。
2.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三四句“晓”“暮”二字突出诗人为国尽忠的勤勉与充实。
B.甲诗第五句中“悲”字抒发了诗人因年老位卑无力报国的无奈。
C.乙诗三四句借想象杜甫在异乡中对初春的感受,表达了作者自己的乡愁。
D.乙诗九十句追昔抚今,从前隐居东山,而今携书佩剑奔走宦途,慷慨豪迈。
3.两首诗歌都是写给杜甫的,都有对个人遭际和国家命运的感慨,但语言风格却各不相同。甲诗“婉而多讽”,乙诗“情真意恳”。请对此作赏析。
2023-09-19更新 | 3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