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韩非子(前280-前233)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5 题号:2095239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钴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赵文进谏曰:“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政之经也。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臣无隐忠,君无蔽言,国之禄也。臣虽愚,愿竭其忠。”王曰:“虑无恶扰,忠无过罪,子其言乎。”赵文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修法无,民之职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

王曰:“子言世俗之闻。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武灵王平昼闲居》)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君A释此B而袭C远方D之服E变古之教F易古之道。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文中意为“方圆、纵横”,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且知方也”的“方”含义不同。
B.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与《过秦论》中“因利乘便”的“乘”含义不同。
C.愆,文中为“罪过,过错”之意,与《氓》中“匪我愆期”的“愆”含义相同。
D.循,文中意为“遵守”,与《促织》中“循陵而走”的“循”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偃王实行仁义治国,有三十六个国家向他割地朝贡,楚文王害怕徐国会危害到自己,便出兵伐徐灭了徐国。文王和徐偃王都实施仁政,但结局不同。
B.舜实行德政,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感化了苗民。到了共工打仗时,拿短铁括就会被敌人击中,需要坚硬的铠甲护体。
C.赵文认为应当按照古法顺应当地的民俗,按照礼法规定,穿一定款式的衣服,不认同赵武灵王推行胡服等革新进取的做法。
D.赵武灵王认为愚笨的人拘泥于旧风陋俗,受世俗礼法制约,所以要和他们交流思想说明意图;老百姓应按国家政令行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
(2)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
5.材料一中韩非的观点和材料二中武灵王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周泽未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故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矣;与之论细人,则以为卖重。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也。径省其说,则以为不智而拙之;米盐博辩,则以为多而久之。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节选自《韩非子·说难》)

材料二:

太宗曰:未能受谏,安能谏人。此知本之论也。夫唯穷凶之主,淫虐无择,则虽以虚衷乐善之君子,陈大公无我之言,而亦祗以危身。非此者,君之拒谏而远君子,失德矣,谏者亦恶能自反而无咎哉?凡能极言以谏者,大抵其气胜者也自信其是而矜物以莫及物莫能移者也。其气胜,则其情浮;自矜而物莫能移,则其理窒。上以事君,下以莅众,中以交于僚友,可其所可,而否其所否,坚于独行,而不乐物之我违。唯如是也,乃以轻宠辱、忘死生,而言之无忌。其贤者,有察理未精、达情未适之过,而执之也坚;其次则气动而不收,言发而不止,攻异己而不遗余力,以堕于媚忮,而伤物已甚;则人主且窥其中藏,谓是哓哓者之但求利己也。其言不可夺,而心固不为之感,奚望转石移山于片语乎?惟虚则公,公则直;惟明则诚,诚则动。能自受谏者,所以虚其心而广其明也,谏者之能此者鲜矣。事上接下,其理一也。君不受谏,则令焉而臣民不从;臣不受谏,则言焉而天子不信。位不可恃,气不可任,辩不可倚,理不可挟,平情好善、坦衷逊志者,早有以动人主之敬爱,而消僚友之疾忌,圣而周公,忠而孔明,用此道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媢忮:妒忌,忌恨。

1.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抵其气[A]胜者也[B]自信[C]其是[D]而矜[E]物[F]以莫及[G]物[H]莫能移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渥,意为深厚,优厚。与《陈情表》中“宠命优渥”的“渥”意义相同。
B.米盐,“米盐”为日常生活中必备品,文中借以突出进言内容的重要性。
C.洵,意为实在,确实。与《静女》中“洵美且异”的“洵”意义相同。
D.我违,违背我,与成语“时不我待”中的“我待”,两者在结构上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子想让统治者纳谏,就应善于把握统治者的心理,注意进言的恰当说法,韩非认为这并不容易。
B.唐太宗认为“受谏”和“谏人”同等重要,不善于接受进谏,也难以劝谏他人,王夫之深以为然。
C.王夫之认为气胜能让进谏者舍生忘死、直言不讳,统治者却也可能因谏者坚持己见,而产生不满。
D.韩非侧重分析纳谏者的心态对进谏成败的影响,王夫之侧重分析进谏者的心态对进谏成败的影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
(2)其言不可夺,而心固不为之感,奚望转石移山于片语乎?
5.成为优秀的谏臣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二分点概述。
2024-01-25更新 | 12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靖郭君①将城薛,客多以谏者。靖郭君谓谒者曰:毋为客通。齐人有请见者曰:臣请三言而已。过三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进曰:海,大,鱼。因反走。靖郭君曰:请闻其。客曰:君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海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城至于天,犹无益也靖郭君曰:善。,不城薛。

【注】①靖郭君即田婴,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孟尝君田文之父。“靖郭”是封邑,指古薛城;“君”是封号。

(选自《韩非子·说林下》》

材料二:

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

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靖郭君A之交B大不善C于宣王D辞E而之F薛G与齐貌辨H俱留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说”指说的话。“说”与《氓》“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中的“说”意思不同。
B.“辍”指停止。“辍”与《种树郭橐驼传》“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中的“辍”意思相同。
C.“而类”指你们这些人。其中的“类”与成语“有教无类”中“类”意思相同。
D.“薨”,死也。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人敢于冒死进谏,阻止靖郭君高筑薛邑城墙,是因为抓住了他的心理。
B.齐貌辨为人毛病不少,门客们因此都讨厌他,可靖郭君对他却非常友好。
C.靖郭君让齐貌辨住上等的客舍,并且派他去给长子驾车,朝夕侍候不懈。
D.靖郭君劝齐貌辨不要去见齐王,是怕因为齐王不喜欢自己而连累齐貌辨。
4.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失齐,虽隆薛城至于天,犹无益也。
(2)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
5.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靖郭君与门客之间的关系。
2023-07-25更新 | 7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注】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邢恃吴而不听齐,越伐吴而齐灭邢。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郑,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以明古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愿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删改)

材料二:

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干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宝。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身臣入A宦于吴B反国C弃龟D明法E亲民F以报G吴H则夫差为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朋党”,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在本文意为拉帮结派。
B.“偷幸”,意思为苟且侥幸,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意思不相同。
C.“民望”,民众心生怨恨,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的“众望”意思不同。
D.“其安易持”中的“安”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意思相似,都指安然未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运用了举例和对比论证,以秦国和山东六国的国运对比,来证明彰明法度的重要性。
B.材料一选用越王勾践的故事,也从正面上论证了治理国家要显明法度。
C.材料一中用较大篇幅说明韩国的灭亡,指明其灭亡原因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
D.材料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乘乱”的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5.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老子和韩非子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评析,并说明你的观点。
2023-10-15更新 | 8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