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三 期中 2023-12-12 15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江西”即宋代的江南西路,揭示了江南西路文化对当时的影响。所谓“宗派”原是禅宗的名词,黄、陈等人都习禅甚深,所以吕本中用这个词来称呼诗派。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是他少年所作,名单的取舍都很随意,所列25人中除陈师道以外,只有少数作品有较多的流传,其余的只有零星作品留存,但吕本中所提出的江西诗派确实是符合事实的,诗派成员大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黄庭坚的影响与指点,在诗歌的选材取向与艺术风格和黄诗存在相似之处,确实是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

宋初以来,宋人对唐诗中的典范不断进行新的选择,这种选择沿着道德判断和美学判断两条途径同步进行,最终汇聚在杜甫身上。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的诗。苏、黄的诗学理想貌似有异,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他们追求的都是“平淡”,那是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古老风格,到了北宋中叶,尊杜成为整个诗坛的深刻变革。苏轼则提出了著名的尊杜观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庭坚举起了以杜甫为诗家宗族的大旗。到了宋末,因为诗派成员多学习杜甫,便把杜甫称作江西诗派之“祖”,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推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江西诗派成为宋代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也是一个以地域命名的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

黄庭坚、陈师道去世以后,诗坛的空气趋于凝固。当时宋代诗歌特征已基本定型,黄、陈法度森严的创作更为青年人提供了法则和规范,而严酷的政治局势又从外部促使诗人的心态更加收敛。于是,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

突然发生的靖康事变打破了诗坛沉闷的空气。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蹄踏入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去,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这可以算是北宋最大的历史事件。因为“靖康之变”,诗人们的生活颠沛流离,原先平和的心境不复存在。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宋人宁静的书斋生活,诗歌创作的内容、意象、题材、风格均发生了变化。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当中。

进入南宋以后,黄庭坚诗风的影响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是一种轻快圆美的新风格。与此同时,吕本中提出“活法”之说,所谓“活法”是主张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但由于当时盛行的诗歌法则都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派,所以这意味着江西诗派的内部演变。

(摘编自王晶《江西诗派的形成及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二:

文学总是于不断创新中发展前进的。在文学的创新中,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时代氛围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都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但时代普遍的社会心理和文学家个体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般认为,以曹丕的《典论·论文》为标志,文学进入了自觉的时代,因此,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点。曹丕在论及文学创作时强调“文以气为主”,这里的“气”是作为人的一种心理、生命状态和内在修养而存在的,它决定着作家的个性与气质,从而决定作家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我们可以认为,文学的自觉是作家主体对自我意识的体认后的一种文学创作的状态,是作家主观能动性及对这种能动性及时把握的表现,在这种状态下,作家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创作,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审美理想。

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表明,文学主体意识总是处于不断弱化和强化的过程之中的,就南宋中兴时期而言,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江西诗派的主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而趋于失落后的强化和回归,正是由于此才有可能形成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

江西诗派自黄庭坚始,形成了一套可供学习的创作理论和方法。黄庭坚首先强调要多读书,“资书以为诗”,“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其次是提倡作诗要讲究方法,惠洪《冷斋夜话》卷一曾引黄庭坚语云:“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从此可以看出,黄庭坚强调作诗要注意在前人文辞文意上引申加工。黄庭坚的本意是借鉴和利用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推陈出新,他自己也精于此道,并且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但他把读书作为创作成败的关键,同时又追求奇崛瘦硬的诗风,这样就必然填塞典故,连缀奇字,把创作活动引入狭隘的境地。因此,才力低下的江西后学以此法为诗,就难免蹈袭之弊。

江西诗派的后学者在前人之后亦步亦趋,不敢稍逾规矩,逐渐丧失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这样,江西诗派作家放弃了文学创作最重要的一环,即从生活中寻找诗思,以生活和情感作为表现对象。从而使得文学创作和文学审美放弃了对主体意识的把握,徒然注重表现形式和技巧,这就必然导致诗思的枯竭而使得创作进入困境,即使有所创作,其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为前人诗歌的“复制品”,没有个性,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从黄庭坚到江西诗派末流,诗人的主体意识处于不断的弱化之中。

(摘编自颜文武《论南宋中兴诗人对江西诗派的超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而陶渊明的诗风平淡质朴,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所以,苏黄两人的诗学理想是不一样的。
B.受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和当时严酷政局的影响,江西诗派的创作乃至当时整个诗坛的创作都倾向于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
C.“靖康之变”后,宋代诗人宁静的书斋生活被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成为了当时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
D.南宋中兴时期,此前已经趋于弱化的江西诗派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和回归,诗人主体意识觉醒,由此最终形成了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以后,由于当时盛行的法则都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派,所以吕本中提出的“活法”之说也只是意味着江西诗派的内部演变。
B.魏晋时期的诗人们能够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审美理想,这是魏晋时期被认为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点的真正原因。
C.黄庭坚之语“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指出作诗要讲究方法,推陈出新。
D.江西诗派后学者在文学创作上放弃了从生活中寻找诗思,以生活和情感作为表现对象,是因为他们在前人之后亦步亦趋,不敢稍逾规矩。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的一项是(     
A.“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
B.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C.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荀子《王制》)
D.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杜牧《答庄充书》)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5.请分析下面两则材料,说说每则材料的内涵并指出它们分别体现了黄庭坚的什么创作理论或方法。

材料一:古人学书,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书即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

材料二:腐儒坐井观天,泥古不化,若五岳三江,瞬息间千变万状,岂陈陈相因者得之于笔墨间欤?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黎明的河边(节选)

峻青

河面上,风很大,满河里都翻着白色的浪花。一群群大浪,挟着惊人的吼声,一次又一次地向大堤上扑来。几分钟之后,敌人就会从三面围攻上来。好,来吧!——只要老杨能到河东,河东武工队就垮不了。我掏了掏衣袋,袋里有几张已经被雨水淋得模糊了的机密文件,我把它撕得稀烂。小陈用孩子似的惊讶的眼光看了看我。

小陈,你会凫水,快下河去!

小陈吃惊地看了看我,生气地把头转向一边。

你懂不懂服从命令!我有些火了。

懂得,他说:我服从的是把你送过河去的命令,不是自己逃跑的命令。

啊!真想不到这个一向沉默的小家伙,竟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我禁不住笑了起来。

好吧,小陈,别生我的气。我说,咱们就准备战斗吧!

突然,敌人停止射击了,接着沙丘后面推出了两个人。小陈的脸色一下子就变得雪一样苍白。②虎子忽地跳起来,撒着欢向它的女主人奔去。

一个又黑又胖的匪徒喊,小陈,眼前有两条路:第一条,和你娘你兄弟一起死在这里!第二条,放下枪和你娘回家去过日子,你带的那几个八路,我们也保证宽大他们。两条大路任你拣,要死要活一句话。

小陈的苍白的脸色,突然变得火红,忽地端起枪来瞄准。可是,他的全身都在发抖,怎么也瞄不准。

这时,老大娘说话了:

孩子!声音是那样爽朗而安静,你在哪里?我怎么看不见你?

在这里,娘!小陈在蓬蒿丛里大声地答道。

孩子,你站起来我看一看你。——哦,不,不!你别站起来,孩子,你千万别站起来。

小陈的眼泪唰唰地淌下来了。

好孩子,这就行了。打吧!老大娘突然提高了声音说,打!打死这些强盗,打吧!孩子,朝我这里开枪!

哥哥,打呀!打呀!快打呀!小佳也急促地喊起来了。

沙丘上一片混乱,匪徒们都兔子似的缩到沙丘后面去了。就在这时,小陈的冲锋枪响了。那个挥红布的匪徒,就应着枪声,跌倒在老大娘的脚下了。

好,打得好,我的好孩子。老大娘站在沙丘上面,连连地点着头。

突然沙丘后面响了一枪,老大娘身子晃了一下,接着,④就慢慢地,慢慢地,向前扑倒下来了……

娘啊!小陈大叫了一声。

我的全身一阵颤抖,眼泪热辣辣地顺着脸颊直淌下来。沙丘上一个人头出现了,我正要举起枪来,那人头就啪的一声爆炸了,是小陈放的枪。我们两个人都在默默地盯着沙丘,一有人影出现我们就打,敌人始终不敢从沙丘后面冲上来。

别打枪!别打枪!敌人又喊起来。

随着喊声,小佳又被推出了沙丘,四五个匪徒,尾随在小佳的身后,向着堤下冲来。

我一下子惊住了,端起的枪不自觉地放了下来。

哥哥!你怎么停着?打呀!打呀!快朝着我打呀!

我的全身一震,血液沸腾起来了。

小陈的呼吸也急促起来了,他端起了枪。但是,我拉了他一把。

打!打!小佳急速地喊道,给娘报仇!快打呀!哥,我身后就是陈老五,朝着我开枪吧!打!给娘……

小佳的话突然停住了,虎子飞也似的从刺斜里扑上来,咬住了一个匪徒的腿。那匪徒痛叫一声倒下去,小佳趁这机会,一转身扑在匪徒身上,夺下一个手榴弹,高高地擎在头上。我用力地闭上了眼睛。手榴弹轰然一声炸了。堤下涌起了一片白蒙蒙的烟雾……

紧张而激烈的战斗,我不知经过了多少次,可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激动过。可是,我似乎发觉小陈并不像我一样的疯狂。他很节省弹药,而且老是回头向河里张望。突然,他喊道:

姚队长,我爹回来了。

我回头一看,老头子像箭似的向着堤下凫过来。小陈狂喜地站起身来喊:

爹,快呀……他突然停住了,颓然地坐倒下去,鲜血从他胸前涌了出来。

小陈,小陈!

他没有答应,头软软地垂在壕沟沿上,我的心里一阵难忍的刺痛。

陈老头抓住儿子的手,喊道:

孩子!孩子!

小陈微微睁开眼,看见老爹,嘴一咧笑了,沙哑着声音说:

爹,快,快带他下河。

老头子没有吭气,脸雪一样的苍白。他看见了堤下大娘和小佳的尸身,大胡子剧烈地抖动了一下,眼泪唰唰地流下来了。但他立刻狠狠地擦了擦眼睛,紧紧地抓着我的胳膊,扑通一声跳进了河里……

风吹卷着汹涌的浪涛,四面都响着风浪的吼声。

我回头向堤上望去,虎子在堤上跳跃、咆哮。太阳从重重的云海中升起来了,突然,一个惊人的场面把我怔住了:西面大堤上的冲锋枪声停止了,淡蓝色的硝烟被风吹散了,在已经晴朗了的西方天空的碧蓝色的背景的烘托下,迎着金色的阳光,出现了一个人影。啊!是小陈,只见他从壕沟里忽地站了起来,把冲锋枪往河里一丢,返回身去,抱着一个冲到他面前的匪徒,向着浊浪滚滚的滩河里跳了下去……

我们到了河东岸的时候,陈老头已经昏迷不醒了。

……

一个月后,他出院找到我,什么话也没说,就问我要枪。我把我的二十响送了他。从此以后,我们武工队里,就出现一个勇敢的老队员,整天价默默地不说一句。打起仗来的时候,却总是跑在前头,风吹着他的苍白的大胡须,眼睛里冒着骇人的火星……

(有删改)

[注]峻青,18岁投身革命。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随军记者、武工队小队长。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小陈沉着、勇敢,但也写他纯朴、稚气的一面,形象而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典型的、有着清晰时代特征的英雄形象。
B.小说把人物置于尖锐矛盾中,讲述悲剧故事。这样的写法虽难以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展开充分、细腻的描述,却更凸显人物崇高的精神。
C.小说末尾设计了老陈继续儿子未完事业的情节,既写出了老陈的家仇国恨,又暗示了人心所向,这是革命必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D.这是一篇革命战争题材小说,作者描写那些他最熟悉、最难忘的英雄人物,为中国青年一代提供了一部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材。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小陈“吃惊”是不明白“我”为什么撕文件,生气是因为被下令先过河。
B.句子②虎子跳起来、奔去,暗示了被抓的两人的身份,为后文虎子撕咬敌人做铺垫。
C.句子③中母亲喊儿子“站起来”“不要站起来”,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挂念和保护。
D.句子④中两个“慢慢地”既写出了母亲的动作,更写出小陈和“我”的震惊和痛苦。
8.《黎明的河边(节选)》读来如身临其境,作者是如何达到这样艺术效果的?
9.简要比较《黎明的河边(节选)》和课本中《荷花淀》艺术风格的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钴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赵文进谏曰:“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政之经也。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臣无隐忠,君无蔽言,国之禄也。臣虽愚,愿竭其忠。”王曰:“虑无恶扰,忠无过罪,子其言乎。”赵文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修法无,民之职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

王曰:“子言世俗之闻。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武灵王平昼闲居》)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君A释此B而袭C远方D之服E变古之教F易古之道。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文中意为“方圆、纵横”,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且知方也”的“方”含义不同。
B.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与《过秦论》中“因利乘便”的“乘”含义不同。
C.愆,文中为“罪过,过错”之意,与《氓》中“匪我愆期”的“愆”含义相同。
D.循,文中意为“遵守”,与《促织》中“循陵而走”的“循”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偃王实行仁义治国,有三十六个国家向他割地朝贡,楚文王害怕徐国会危害到自己,便出兵伐徐灭了徐国。文王和徐偃王都实施仁政,但结局不同。
B.舜实行德政,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感化了苗民。到了共工打仗时,拿短铁括就会被敌人击中,需要坚硬的铠甲护体。
C.赵文认为应当按照古法顺应当地的民俗,按照礼法规定,穿一定款式的衣服,不认同赵武灵王推行胡服等革新进取的做法。
D.赵武灵王认为愚笨的人拘泥于旧风陋俗,受世俗礼法制约,所以要和他们交流思想说明意图;老百姓应按国家政令行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
(2)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
14.材料一中韩非的观点和材料二中武灵王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仲蒙夜坐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注】①题中“和”,读hè,指唱和,和答。仲蒙是诗人的友人。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断雁”“尘劳”等词写出孤雁哀号、尘世烦劳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孤寂困苦的心情。
B.颔联对仗工整,视听结合,描写了北风呼啸,霜气肃杀,阴云密布,大雪将至的景象。
C.“灯花”指灯芯燃烬所结成的花状物,“砚冰已合灯花老”说明诗人夜深难眠,读书时间长。
D.由写景到抒情,本诗运用质朴的语言,使本诗结构严谨,富有感染力,内容紧密关联。
16.黎靖在《人生之贵》中提到“人以正为贵,心以静为贵,欲以寡为贵,学以精为贵,情以挚为贵……”,在这首诗中,能看到哪些可贵之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