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2 题号:20981603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搭乘短视频的东风,加速破圈,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得大众通过掌上小屏就可感受到传统文化之魅力。戏腔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热门音乐元素、名师讲解古诗词受到用户热捧、非遗传承人进驻短视频平台……以往曲高和寡的传统文化,何以能通过短视频实现以文化人,获得众多人的青睐?

有人说,短视频催生了一个读秒时代,越来越少用户有耐心等待视频播放结束,90%的用户停留在一个短视频上的时间约为6秒,这意味着用户观看短视频的主要目的并非获取信息,而是观看体验。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当下,人们的文化需求逐渐转变为更具参与性与互动性的文化体验,传统文化类短视频也正凭借着传播技术打造出雅俗共赏的体验空间,不断吸引用户注意力,在多感官的交互中丰富用户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往,传统媒体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时往往事先设定一个明确的受众圈子,按照他们的认知和趣味来派单。这样的分众传播难以实现更为广泛的传播影响力。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得以传承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拥有一定规模的受众群体,关键在于持续收获新的认同群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1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7770万,占网民整体的94.8%。面对如此丰富的受众宝矿,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正从分众走向大众,频频与年轻群体实现双向奔赴

短视频的普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审美主体,呈现出大众性的特点。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创作者围绕这一特点,打造出具有文化记忆的作品内容,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以耳熟能详的故事融入大众化的体验之中,确保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编码与用户对其的转码相一致,在最广大的范围内引起用户的共鸣。

在时间层面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把过去与现在相连,将过往的经验与记忆以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当下不断触动用户的情绪,引起用户的回忆,并引导用户重新关注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被逐渐淡忘的传统文化。如过年系列短视频《挂灯笼、贴对联、备好年货过大年啦》,展现的是炸蛋酥花生、缝制新衣、制作糖葫芦和糖画等过年细节,这些是每个人的儿时经历,视频产生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并引起了众多用户对传统文化的热烈讨论。

在社会层面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叙事与当下传播社会大众共同经历相结合,构造出一个具有共同情感经验的意义空间,并通过角色、情节等来影响用户的情绪,拉近用户与用户、用户与视频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共情效果。某视频账号通过国风变装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其视频内容以遇到困难——放弃——解决困难——实现变装的线条来呈现。在《好彩无借力,何以落九天》一集中,主人公因不想当没人看的里子而放弃敲鼓,后又为传承舞狮文化而回归敲鼓,最终实现舞狮变装。也正是因为主人公坚持做热爱的事情,使用户回想起自己过往的经历,将投射到短视频的内容之中,从而产生了共情,实现了有效传播和意义传达。

(摘编自刘文辉《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何以破圈传播》)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内容丰富,但在进行短视频创作和传播时,往往因为晦涩难懂、缺乏新颖角度而曲高和寡。如何让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跨越历史的时空阻隔,引发普遍共鸣?这是诸多短视频创作者面对的共同难题。

有些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注重以古观今,致力于把中华文化长河的人和物带入当下生活,构建跨越历史、古今互通的共情空间。这些短视频往往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中寻找选题,如情绪来了怎么办”“当你无可奈何时怎么办”“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不幸福等。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切合的人、事、物,例如苏东坡的故事、李白的诗歌、庄子言行等来探讨这些问题。于是,这些短视频就能切中当下人们的普遍困惑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使其创作直击现代人的灵魂,具备最大公约数,广泛吸引受众。当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接,古人和今人展开对话,传统文化中的器物、故事、人物变得鲜活,并借助根植于受众心中的文化记忆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与当代人共通的精神内核,要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和凝聚性。而传统文化中的不少故事、诗文、理念等,更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传承、媒体传播等深刻地烙印在大众的记忆中,成为人们知识体系和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短视频创作可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众心中具有的超越性的情感动力和扎实深刻的认知基础,善于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认知认同、情感情绪、集体记忆等。与当下大众的生存状态、生活境遇和思想观念等建立连接。

短视频创作者可以通过精心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特定元素,来激活大众的文化情感,从以古观今的共情视角,使受众对历史传统的抽象记忆与固有认知,转变为具体的情感体验和认同动力,产生情感共振,从而建构起今古互通,悠远深长的共情空间。

(摘编自张志坚《以短视频构建诗意的共情空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很多用户在一个短视频上的停留时间很短,这说明很多用户其实难以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
B.材料二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比较晦涩难懂,所以这类文化类短视频经常曲高和寡,难以产生共鸣。
C.材料二认为,传统文化短视频立足当下,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出发,注重“以古观今”。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可短视频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且都提到要以短视频构建共情空间。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要始终追求“破圈”传播,以实现有效传播和意义传达。
B.文化传播不应该提前预设某些明确的受众群体,而应该注重广泛性,扩大传播影响力。
C.传统文化视频的创作者要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入大众的体验中,体现大众性的特点。
D.当下人们的文化需求强调体验感,注重参与性与互动性,这也推动了文化传播的发展。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四两段列举详细数字,准确概括了短视频用户规模快速增长的现状。
B.材料二第二段,主要从历史和现实对接的角度论证文化记忆怎样产生情感共鸣的问题。
C.材料一最后两段列举了部分事例,具体分析了一些短视频“破圈”传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D.材料二主要从注重“以古观今”和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及凝聚性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4.如果班级将要制作一个有关中秋节习俗的短视频,我们在制作视频时除了形式方面的因素,还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浩瀚的海洋,拥有数不胜数的宝藏,驱动着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其中,深邃的海底世界更是充满了神秘与未知。15世纪,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们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人类探索海洋的大幕,也由此影响了之后数百年的世界格局。如今,海洋再度成为世界大国关注乃至争夺的焦点,而从大洋表面深入到海底,成为关注与竞争的新特征、新趋势。

如果问深海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就是黑,一片漆黑。我们坐进一个深潜器,潜到海里去,在进入水层的时候,会发现上面是有光的,下面就逐渐暗下来,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整个就黑了。在不到200米深的地方,基本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全靠深潜器的灯光照亮。直到今天,人类对深海的了解也十分有限。以前都以为泥牛入海无消息,什么东西到海洋就是终点。人类到了20世纪末期才明白海底是漏的。海底有东西下去,有东西上来,这是人类从前不认识的一个地方。

深部生物圈的科学发现,揭开了黑暗世界的神秘面纱。虽然科学界对于深海海底来自地球内部核裂变产生能量的过程十分陌生,更不清楚这类过程在人类社会里的应用前景,但是,对深海的探索和发现逐渐打开了人类的视野,不断改变着我们对海洋的认知,围绕海洋资源利用形成的经济模式更是不断拓展、深化。究竟还有多少未知的宝藏深藏在大洋之中?为什么说深海产业既有巨大的潜力,又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现在海洋四大支柱产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中,海洋油气业是居第一位的,这就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一个巨大的变化。世界上的原油、天然气,差不多1/3是来自海底的,所以差不多一半的海洋经济都跟石油、天然气有关。

1947年人类开始在海里勘探石油,到了20世纪70年代能够采300米、500米水深的石油,到了1980年以后可以开采超过1000米水深的石油,现在最高可以开采3000多米水深的石油。伴随技术进步,60%新发现的油气都在海底,其中最重要的是深水油气,这个改变是非常重要的。

有专家认为,世界上现在剩下的石油的25%在北冰洋底下,所以现在一些国家对北冰洋的争夺是非常厉害的。油气能够带动一系列的产业,因为现在在海上开采石油、天然气,不可能靠一个直通通的管子,因此海上的海底工程等一系列的产业都被带动起来了。

人类对深海的认识已今非昔比,然而深海资源的开发,实际上还处于准备阶段。深海的资源宝藏琳琅满目,但究竟该如何开发深海,人类知之甚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深海资源的开发将会带来惊人的消息和光明的前景。21世纪人类在垂向上深入海洋,主要依靠高科技,如果没有下海深潜的能力,即便是坐拥大片海域,也只能望洋兴叹,而拥有高科技的国家才有资格参与开发深海的国际竞争。

深海技术从探索来讲就三条——深潜、深钻、深网。我们国家已经发展了深潜技术,蛟龙号之后是深海勇士号,它们都是我们国家的深潜器。深潜器有载人的,也有不载人的。

关于深钻,有一个大洋钻探计划,这是一个国际计划,进行了50多年,中国参加大洋钻探是在1999年,我们在南海进行了第一个大洋钻探。

大洋钻探在全世界打了3000多口井,取了40多万米的岩芯,引领了深钻技术的发展。2004年三条破冰船在北冰洋打钻,打到了5000万年前的地层,发现5000万年前这里不是北冰洋,而是一个温带的湖,里面有满江红满江红是一种水藻,在当时生长很茂盛,今天在湖泊和稻田里也有生长。北冰洋深处出现大量的满江红,让我们对此处发现石油寄予希望,因为这里曾经是一个富含营养的湖泊,里面堆积了很多有机物质。这种发现,不用大洋钻探是没有办法的。

还有一个是深网,深网就是海底观测网。从前海洋研究是在船上测,一个一个点去测,后来发现这种方式是错误的,海水不断地在变化,这个地方测了,过一会儿不是这个数据了,现在的办法是要在一个点上长期观测。人类对于地球的观测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地面上、海面上;第二个阶段到空中去,就是遥感;第三个阶段到海底去,就是海底观测网。现在我们要做的海底观测网,相当于把气象站放到海底去,在陆地上的实验室,可以收到洋底的信息。而长期观测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厄尔尼诺暖流这种反常的自然现象现在能够预报了,原因就是在太平洋放了70个多个锚系来进行长期观测,后来发现,厄尔尼诺的根源不是在美洲边上,而是在西太平洋,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发现。海洋与地球的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气象预报和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我们对海洋的深入探索和研究。

深潜也好,深钻也好,都是在20世纪产生的,唯独深网到了21世纪才真正地开展,加拿大、日本、美国先行一步,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日本在2011年东北大地震之后,在2015年就建了一个世界上最长的海底观测网,这条缆线长5700公里。中国也有了。类似的国家计划,2019年,由同济大学牵头的国家大科学工程——海底科学观测网正式动工;现在正在建造两个部分,一个在东海,一个在南海,计划5年要建起来,建起来以后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底观测网之一。这是很难办的事情,技术上还不够成熟,挑战很多,困难很多。但是我们还是要坚持自主发展。

中国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现在我们已经完全具备了开展深海探索和开发的能力,在人类向深海进军当中,我们需要大力发展海洋装备,推动深海科技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深海力量。

(摘编自汪品先《我们为什么要挺进深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深部生物圈”的发现揭开了黑暗世界的神秘面纱,才改变了我们对海洋的认知。
B.“深海勇士”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载人深潜器,可用于我国对深海的探索。
C.“厄尔尼诺”暖流是一种过去较长时间内气象部门难以预报的反常的自然现象。
D.“满江红”是一种水藻,今天还有生长,海洋深处有“满江红”的地方就有石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洋油气业居海洋四大支柱产业之首,接近一半的海洋经济都与油气有关,油气产业的发展还能带动其他三大海洋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
B.海洋中蕴含的无数宝藏,驱动着人类不断地探索海洋。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曾影响了世界格局,直到今天,海洋仍是世界大国争夺的焦点。
C.深海探索有深潜、深钻、深网这三种技术,在深钻方面,在全世界打了3000多口井、取了40多万米岩芯的大洋钻探引领了发展。
D.深网是在21世纪才真正开展的,加拿大、日本、美国先行一步,我国直到2019年才由同济大学牵头建设海底科学观测网。
3.人类为什么要不断深入地对海洋进行探索和研究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12-24更新 | 7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偶像文化如火箭般蹿起,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流水线般的“造星”模式,催生了一批又批“人造明星”。很多青少年把这些“明星”当作崇拜的偶像,穿衣戴帽、言谈举止,处处模仿。而那种主打“颜值”“炒作”“绯闻”“拜金”的偶像加工手法,更容易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带偏,让价值观尚未成型的他们深受其害。一些青少年,为了追随自己的偶像而应援、打榜,耗费了时间金钱,荒废了学业人生,致使偶像原本的正向示范意义完全无从谈起。

当然,偶像文化也不是洪水猛兽,对待偶像文化,我们也不宜一味地制造焦虑、宣泄偏见。非理性的偶像崇拜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发展,而引导青少年理性对待偶像,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建立健康积极的偶像文化氛围,应该是当下社会的迫切需要。

偶像大都是媒体包装和塑造出来的。大众传媒为什么样的人提供舞台,制作什么样的节目,其实就是在推出什么样的偶像、传播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有的节目,让嘉宾在舞台上肆意炫富、卖丑;也有些节目,将镜头对准广大青少年身边的榜样。媒体不同的选择,会塑造出不同的偶像,进而对社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我们需要的当然是能提供正向示范的偶像。比如,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让中学生武亦姝刷爆了朋友圈,同时也引发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捧;浙江卫视《少年国学派》中的李国仕,让观众看到了“活”起来的国学,向人们展示了少年可期。

偶像让人崇拜,但崇拜的不应是媒体赋予他们的各种标签,而应是他们内在的品质、能力。同时,时代需要的是那些真正能启发人、鼓舞人的偶像。相较于明星的遥不可及,身边的偶像,也许能给人带来更大的触动和改变的决心。因此,健康而又可持续的偶像文化应该建立在对人们身边偶像的不断发掘上。就像浙江卫视的《铁甲雄心》,紧紧围绕青少年“燃”的内核,把镜头对准校园里着迷于机甲科技的青少年,不仅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科技风景,也为社会进行了一次机器人知识的科普。更重要的是,这类综艺节目塑造的都是“硬核”偶像——三位年龄不到11岁的小朋友共同设计出了非气动弹射类铁甲“海浪花”,而来自哈工大的李蕴洲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勇敢挑战国外的冠军铁甲,所有这些点燃了无数少年的科技梦想,也让人看到了中国科技未来的力量。

偶像是粉丝的榜样,是粉丝想要成为的样子。粉丝喜欢自己的偶像,就会在偶像的身上寻找前行的力量。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没有站在聚光灯下,却依然勇敢拼搏的人。当他们成为社会的偶像,偶像和粉丝才能真正携手前行,共同成长。我们希望更多综艺节目能够将目光投向那些普通却不平凡的偶像,多讲述他们的故事,多彰显他们的激情,无数个他们,就会汇聚成引导青少年向上、向善、向前的巨大力量。

(摘编自贾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偶像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媒体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在偶像文化建设中就能推出时代需要的真正能启发人、鼓舞人的偶像。
B.对正向示范的偶像的发掘和展示,是央视、浙江卫视等大众传媒的综艺节目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偶像是青少年的榜样,因此无论是人造明星,还是“硬核”偶像,都有向上、向善、向前的力量。
D.现在很多综艺节目已把目光投向了青少年身边的偶像,让偶像和青少年得以携手前行,共同成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当下偶像文化的乱象引出话题,明确提出了打造健康积极的偶像文化的主张。
B.文章论证兼顾正反两面,既有对偶像文化的辩证分析,也有对综艺节目的热切期望。
C.文章以央视和浙江卫视的综艺节目为例,有力证明偶像都是媒体包装和塑造出来的。
D.文章最后两段论证了对身边普通却不平凡的偶像的宣传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那些热衷“造星”的综艺节目而言,问题在于推出什么样的偶像、传播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B.对青少年而言,非理性的偶像崇拜会严重影响他们发展,但身边偶像可以成为他们前行的力量。
C.萧蔷说,偶像就是付出过辛苦努力而值得大家适度膜拜的对象。这与文中正向示范的理念想通。
D.我国当下偶像文化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对偶像的崇拜不只是他们的外在,而是他们的内在。
2020-04-18更新 | 1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全球化时代,社会生活各层面的不断加速使得“速度”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景观,“加速逻辑”不仅积极作用于经济与城市发展的诸种物质层面,也重塑了我们观看与感知世界的方式。然而,速度给人们带来了便利、轻快和解放的同时,也带来了时空的焦虑感、个体的不安全感以及意义的丧失感。

这种广泛存在的“焦虑”被定义为对一些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过度担忧的一种情感体验,过度的、持续的焦虑情绪会带来难以消解的痛苦,引发严重的心理病症。在现代都市生存中,现代人真实地生活在焦虑之中,这种焦虑的情感体验普遍存在于网络消费、个体交往、日常工作等现实情境中,已逐渐从个体情绪发展为一种典型的时代症候。

首先,随着消费经济与网络媒介的联结,“网购经济”应运而生。互联网拓展了极为广阔的消费市场,中国人正以惊人的速度创造着新的消费纪录,展现出网络消费的速度与激情。然而网购这种模式所带来的冲动消费以及购物成瘾,却给人们带来了更深的情感焦虑。从“买买买”到“断舍离”,反映的就是一种与消费社会时尚生产模式相对应的快消模式,当消费的激情退去,“断舍离”成了人们的必然选择,现代人的焦虑情绪也开始不断蔓延。

其次,网络媒介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使现代人的交流日益快捷,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依赖于“屏社交”。虽然使用社交媒体可以快速获取信息以及拓展人际关系,但不断刷新的信息流刺激着紧张的神经,被美化的图像信息激发着攀比的欲望,虚拟的人际关系制造着亲密的幻觉,而真实的社会交往则被隔离。更不容乐观的是,现代人的社交即使走向线下也未必称心如意,因为交往的流动性加剧了情感焦虑。相比传统社会或乡村社会而言,大城市人与人的交往往往是萍水相逢式的,很难建立起持久的交心友谊。现代人呈现出一种“气球式”交往模式:刚开始很兴奋和开心,感觉相遇的所有的人都很热情,但这只是一种想象的热情,当聚会结束,这种短暂的热情也就戛然而止。

再次,当下超时工作和夜间加班已成为现代从业者们的工作常态,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给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的案例正在日益增多。“工作996,生病ICU”(996指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ICU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调侃之言反映出白领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种工作制度背后隐藏的问题。无论是自媒体创业者等称的“007”(指从O点到0点,一周7天不休息)、科研工作者等称的“7117”(早上7点出门,晚上11点结束,一周工作7天),还是骇人听闻的“247”(每天工作24小时,每周工作7天),这些工作制的问题都曾引发热议。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加班文化”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盛行,现代人要求减压的普遍焦虑也成为生活的常态。

于是,作为对速度生存社会的反抗,“慢速”的价值不断被发掘,“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作为一种另类的价值观逐渐成为都市人应对生存压力的新方式。《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等一系列“慢综艺”受到广泛关注,均表现出都市人对慢节奏生活的渴望。

对“慢速生活”的追求并不仅仅是回到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是倡导在快节奏的日常生活中去反思时间与变化,寻求一种立足于当下的、可持续的、平衡的生活态度。“慢速美学”也并不是一种单纯以减速来定义的美学策略,而是唤起当下与过去和未来之间的连结,从而反思和寻求当下的意义。对慢速的审美以及慢速生活的追求,反映了都市人在精神与情感层面的诉求,而探讨社会加速与情感焦虑之间的逻辑关联,为我们应对当下都市人的情感焦虑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摘编自杨向荣、雷云茜《速度、情感与审美——加速时代的情感焦虑及其反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加速逻辑”对经济与城市发展的作用是积极的,对人们的精神与情感世界的影响是负面的。
B.网络媒介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促使众多年轻人依赖于线上的“屏社交”,而线下社交全被隔离。
C.“996™007”等超时工作制反映出相关从业者的生存状态,也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D.为了反抗速度生存社会,都市人在精神与情感层面表现出对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的追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网络消费、个体交往、日常工作三个方面论述加速时代现代人普遍存在的情感焦虑。
B.文章中“买买买”断舍离”“屏社交”“996”等大量网络新词的运用,使文章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C.文章以“慢综艺”节目受到广泛关注为例,论证“慢速生活”的价值观逐渐得到都市人认可。
D.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展开论证,分析问题部分在逻辑上呈逐层递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焦虑感是一种可能引发严重心理病症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已逐渐发展为典型的时代症候。
B.网购模式带来冲动消费和购物成瘾,而在“买买买”的消费激情退去后,人们又势必会“断舍离”。
C.“气球式”社交是用气球易胀易缩和一戳就破的特点,来比喻迅速熟络又迅速冷淡的社交关系。
D.“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都寻求当下与过去和未来的连结和平衡,而非单纯回归传统和减速。
2023-05-29更新 | 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