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8 题号:1006157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偶像文化如火箭般蹿起,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流水线般的“造星”模式,催生了一批又批“人造明星”。很多青少年把这些“明星”当作崇拜的偶像,穿衣戴帽、言谈举止,处处模仿。而那种主打“颜值”“炒作”“绯闻”“拜金”的偶像加工手法,更容易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带偏,让价值观尚未成型的他们深受其害。一些青少年,为了追随自己的偶像而应援、打榜,耗费了时间金钱,荒废了学业人生,致使偶像原本的正向示范意义完全无从谈起。

当然,偶像文化也不是洪水猛兽,对待偶像文化,我们也不宜一味地制造焦虑、宣泄偏见。非理性的偶像崇拜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发展,而引导青少年理性对待偶像,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建立健康积极的偶像文化氛围,应该是当下社会的迫切需要。

偶像大都是媒体包装和塑造出来的。大众传媒为什么样的人提供舞台,制作什么样的节目,其实就是在推出什么样的偶像、传播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有的节目,让嘉宾在舞台上肆意炫富、卖丑;也有些节目,将镜头对准广大青少年身边的榜样。媒体不同的选择,会塑造出不同的偶像,进而对社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我们需要的当然是能提供正向示范的偶像。比如,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让中学生武亦姝刷爆了朋友圈,同时也引发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捧;浙江卫视《少年国学派》中的李国仕,让观众看到了“活”起来的国学,向人们展示了少年可期。

偶像让人崇拜,但崇拜的不应是媒体赋予他们的各种标签,而应是他们内在的品质、能力。同时,时代需要的是那些真正能启发人、鼓舞人的偶像。相较于明星的遥不可及,身边的偶像,也许能给人带来更大的触动和改变的决心。因此,健康而又可持续的偶像文化应该建立在对人们身边偶像的不断发掘上。就像浙江卫视的《铁甲雄心》,紧紧围绕青少年“燃”的内核,把镜头对准校园里着迷于机甲科技的青少年,不仅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科技风景,也为社会进行了一次机器人知识的科普。更重要的是,这类综艺节目塑造的都是“硬核”偶像——三位年龄不到11岁的小朋友共同设计出了非气动弹射类铁甲“海浪花”,而来自哈工大的李蕴洲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勇敢挑战国外的冠军铁甲,所有这些点燃了无数少年的科技梦想,也让人看到了中国科技未来的力量。

偶像是粉丝的榜样,是粉丝想要成为的样子。粉丝喜欢自己的偶像,就会在偶像的身上寻找前行的力量。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没有站在聚光灯下,却依然勇敢拼搏的人。当他们成为社会的偶像,偶像和粉丝才能真正携手前行,共同成长。我们希望更多综艺节目能够将目光投向那些普通却不平凡的偶像,多讲述他们的故事,多彰显他们的激情,无数个他们,就会汇聚成引导青少年向上、向善、向前的巨大力量。

(摘编自贾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偶像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媒体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在偶像文化建设中就能推出时代需要的真正能启发人、鼓舞人的偶像。
B.对正向示范的偶像的发掘和展示,是央视、浙江卫视等大众传媒的综艺节目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偶像是青少年的榜样,因此无论是人造明星,还是“硬核”偶像,都有向上、向善、向前的力量。
D.现在很多综艺节目已把目光投向了青少年身边的偶像,让偶像和青少年得以携手前行,共同成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当下偶像文化的乱象引出话题,明确提出了打造健康积极的偶像文化的主张。
B.文章论证兼顾正反两面,既有对偶像文化的辩证分析,也有对综艺节目的热切期望。
C.文章以央视和浙江卫视的综艺节目为例,有力证明偶像都是媒体包装和塑造出来的。
D.文章最后两段论证了对身边普通却不平凡的偶像的宣传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那些热衷“造星”的综艺节目而言,问题在于推出什么样的偶像、传播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B.对青少年而言,非理性的偶像崇拜会严重影响他们发展,但身边偶像可以成为他们前行的力量。
C.萧蔷说,偶像就是付出过辛苦努力而值得大家适度膜拜的对象。这与文中正向示范的理念想通。
D.我国当下偶像文化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对偶像的崇拜不只是他们的外在,而是他们的内在。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这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阅读可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B.经典阅读又叫基础阅读,在信息时代下重要性突显,它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C.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但一定是越早安装越好。
D.经典阅读作用于人的思维和情感模式,从而能让人们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
2.下列有关“信息时代对年轻人的影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使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在逐渐消逝。
B.信息时代下,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使他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C.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所以这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而很可能是“脾气”。
D.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通过网络上的“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建立“三观”。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很多年轻人最终从网络中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
B.热爱生活的人一定爱读《春晓》,他们会把一丝丝的伤感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C.对于年轻人来讲,信息时代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因为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
D.经典阅读中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019-07-12更新 | 6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多年来,网络小说在类型的创造上取得突出成绩。但隐伏在网络文学深处的集体无意识与商业化结合,酿成类型小说创作的固化与僵化现象。何弘指出:网络文学要想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在题材方面进行创新,要有能力表达时代经验,体现时代精神。

网络文学最初以其鲜明的互动性、无功利性获得发展,但随着商业资本介入运作,网络写手必须在残酷的商业化竞争中写出好故事,不断取悦读者,才能适者生存。商业资本不仅介入网络文学的生产与阅读,近年来,它更深度地开发出网文的影视剧、游戏、动漫等文化产品,形成了产业链内部互相打通的网络文学IP热。但是,如果盲目逐利,过度追求娱乐性与媚俗化,最终必然会扭曲受众的价值观与审美趣味,并从根本上损伤网络文学生态。

中国网文出海,已成为全球化的新兴文化现象。独特的中国文化、引起读者共鸣的感情、精彩好看的故事,是中国网文吸引海外读者的三大要素。

(摘编自《放弃探究时代精神 网络文学就是长不大的孩子》,光明日报)

材料二:

网络文学在中国已经走过20多年历程。不久前发布的一项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指出,题材多元化,成为网络文学内容发展的新趋势。同时,年轻化也成为网络文学发展重要趋势,95后网文用户规模同比提升近20%。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网络文学不断走向主流、走向成熟。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学热门作品不再集中在玄幻、言情等传统题材上,现实主义、二次元等垂直细分题材越来越受欢迎。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但早期的网络文学创作者受制于年龄和阅历,对于现实生活缺乏把握能力,对于时代精神的感召缺乏足够的敏感,以致沉溺于虚无缥缈的幻想世界,娱乐性强而文学性弱,在许多作品中基本看不到生活与时代的痕迹。

(摘编自《网络文学当与时代同行》,人民日报评论)

材料三:

2019年是中国网络文学提质升级标志性之年。可以说,网络文学颠覆了传统文学出版的模式,当文学编辑还在恪守与作家合作的素养与美德时,网络文学已掀起热潮,将众多读者划入自己的领地。

2018年至2019年,网络文学迎来了现实题材的大爆发,《吾辈当关之百步识人》就是其中的一类行业文行业文是现实题材网文中的一种喜人的新现象,是网络文学现实题材探索的成果。因为网文作者很多来自不同行业,真正做到了在一线在基层,进行的是平视的描摹,所以创作中采用类似非虚构写作手法。

网络文学摆在许多文学编辑面前的第一个特征往往是篇幅长。与相伴的,是网络文学语言的口语化及随意性。挑剔却不保守,对待网络文学作品,胡玉萍的编辑秘诀是特别注意去看一个作品的长项是什么。文学作品会有弱点,也会有长项。网络文学的长项就是特别会讲故事,网络文学作家的长项是没有太多束缚,构思天马行空、大开大合,充满想象力,对读者有一定的吸引力。

网络文学提质升级,传统出版兼容并包,网络文学正在实现新的超越。

(摘编自《网络文学正在实现新超越》,光明日报)

1.下列对网络文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商业资本介入运作,网络文学为了不断取悦读者,出现了类型小说创作的固化与僵化现象,题材方面也缺乏创新。
B.中国网络文学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引起读者共鸣的感情、精彩好看的故事,这三大要素吸引了很多海外读者。
C.早期的网络文学创作者由于受到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写作内容关乎虚无缥缈的幻想世界,娱乐性强而文学性弱,因此没有优秀作品。
D.如今,网文作者很多来自不同的行业,现实题材网文中出现了的一种新现象“行业文”,是网络文学现实题材探索的成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业资本不仅介入网络文学的生产与阅读,还开发出网文的影视剧、游戏、动漫等文化产品,势必从根本上损伤健康的网络文学生态。
B.中国网络文学已走过20多年历程,不断走向主流、走向成熟,题材多元化,网文用户年轻化已成为网络文学发展重要趋势。
C.网络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篇幅长,特别会讲故事,作家构思奇特,敢于大胆想象,因而网文对读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D.网络文学将众多读者划入自己的领地,颠覆了传统文学出版的模式;网络文学语言风格往往呈现出口语化和随意性特点。
3.如何促进网络文学更好地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12-22更新 | 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双减之后,书法班、美术班、音乐班……开始热闹起来。学科类培训颓势明显,取而代之的是这些非学科类培训,它们的春天似乎来了。

但这样却反映出了一些人对素质教育的偏狭理解——所谓素质,主要指人文艺术方面的素养。孩子成绩倒不错,就是综合素质差了点。揣测一下,话中提到的这个孩子,大概要么对艺术不在行,要么不懂为人处世,甚至更严重一些,在道德品质方面有缺陷。其实,素质的范围要大得多。抛开身体素质不谈,人的素养除了人文艺术,也包括数理能力和动手能力。粗泛地看,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文科素质与理科素质。它们都是素质,都很重要。在应试教育的环境里,大家更强调理科的素养。这倒不是因为普通人真的有多重视理科,而是因为大家都很重视考试。

现在好了,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要减轻学生负担,不允许在周末做学科类培训,工作日的培训也限定了时间;同时,课外作业还限了量。时间一下子就多了起来。空闲的时间,不能光玩吧,总得学点什么。既然不能学考试的内容,那就学不考试的内容吧。这么想大体没错,至少孩子全面发展了。但这里潜藏着一个很大的危险,那就是依然以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去参加人文艺术培训。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儿子喜欢弹钢琴,朋友就花了大价钱培训。孩子虽然很小,朋友却志向远大。一次课后,朋友跟培训教师商量,我加钱,你能不能把培训的速度加快一些?在培训教师的合谋下,朋友的儿子进步很快。过了三年,小学刚毕业,听朋友说,孩子拿到了钢琴十级证书。我去他家玩,朋友很热情地把证书展示给我看,接着又介绍说孩子的同学连钢琴八级都还没有过,又让孩子弹一首给我听。孩子居然弹了一首车尔尼练习曲,最简单的那种,简单到我这个半音盲听了也能写出乐谱来。弹完就盖了琴盖。看得出来,孩子相当不乐意。这跟我几年前到他家的情形完全不同。当时孩子恨不得把他会的曲子全部弹一遍。朋友脸上挂不住,只好笑着说,拿了十级证书,就骄傲了,不想继续弹了。我注意到,琴盖上留下了孩子的手印。钢琴已经很久没有打开过了。我猜,经过这几年的魔鬼训练,孩子更会弹琴了,可是孩子不喜欢弹琴了。朋友的家里虽然多了一张钢琴十级的证书,但琴盖上也多了一层灰,被灰遮住的,是孩子的快乐。孩子喜欢弹琴,他的爸爸喜欢的却是钢琴十级证书,喜欢孩子出类拔萃。

在应试教育的思路之下,一切以考试为中心,教育就是为了在考试中战胜对手,淘汰别人,寻求的是跟别人比较后的成就感。但素质教育完全不同。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是淘汰对手,而是发展自己;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好,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比过去的自己好。在素质教育者看来,重要的不是比别人强,而是没有辜负自己的天生禀赋。大自然赋予了不同的孩子不同的禀赋和喜好。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当张大千,也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做杨振宁。尊重孩子们的爱好,根据他们的禀赋,为他们提供训练,让他们享受学习,而不是厌恶学习。就像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的: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工作所得到的成果的乐趣,以及对该成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唤醒受教育者在这些方面的心灵力量,并强化它们。

古话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中苦当然要吃,但人上人却并不必要。素质教育的真精神是:让受教育者接受最严格的训练,从而绽放最真实的自己。它就像大自然为莲花提供水塘,为仙人掌提供沙漠一样。素质教育的践行者们相信,每个孩子的好,不在于他战胜了多少对手,而在于他是否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摘编自苏德超《什么才是素质教育的真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美术等培训班的热闹映照出片面的素质教育观:“素质”主要指人文艺术方面的素养。
B.作者认为素质教育的范围很广泛,除了人文艺术方面,还应包括所谓的文科素质和理科素质。
C.应试教育思维中,教育是为了战胜对手;素质教育的目标则是发展自己,证明自己比过去好。
D.爱因斯坦认为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有:工作中得到成果的乐趣和对该成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简述现象,从而引出第二段中一些人对素质教育的偏狭理解,接着对之进行驳斥。
B.第三段主要运用事实论据,在朋友儿子前后不同表现的对比中凸显应试教育惯性思维的危害。
C.第四段运用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论证了素质教育是不辜负受教育者的禀性,让其发展自我。
D.最后一段作者运用引用论证总结全文,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真精神是在吃苦中绽放真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双减”之后,学科类培训颓势明显,书法、美术、音乐等非学科类培训班的“春天”来了。
B.应试教育环境下的普通人更强调理科的素养,这是因为理科很重要,而且大家都很重视考试。
C.以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带着急于求成的功利心理去参加人文艺术培训,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兴趣。
D.“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古话与素质教育的真精神是背道而驰的,不值得我们推崇。
2022-04-08更新 | 1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