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四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云南 高二 期末 2022-02-24 3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偶像文化如火箭般蹿起,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流水线般的“造星”模式,催生了一批又批“人造明星”。很多青少年把这些“明星”当作崇拜的偶像,穿衣戴帽、言谈举止,处处模仿。而那种主打“颜值”“炒作”“绯闻”“拜金”的偶像加工手法,更容易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带偏,让价值观尚未成型的他们深受其害。一些青少年,为了追随自己的偶像而应援、打榜,耗费了时间金钱,荒废了学业人生,致使偶像原本的正向示范意义完全无从谈起。

当然,偶像文化也不是洪水猛兽,对待偶像文化,我们也不宜一味地制造焦虑、宣泄偏见。非理性的偶像崇拜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发展,而引导青少年理性对待偶像,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建立健康积极的偶像文化氛围,应该是当下社会的迫切需要。

偶像大都是媒体包装和塑造出来的。大众传媒为什么样的人提供舞台,制作什么样的节目,其实就是在推出什么样的偶像、传播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有的节目,让嘉宾在舞台上肆意炫富、卖丑;也有些节目,将镜头对准广大青少年身边的榜样。媒体不同的选择,会塑造出不同的偶像,进而对社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我们需要的当然是能提供正向示范的偶像。比如,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让中学生武亦姝刷爆了朋友圈,同时也引发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捧;浙江卫视《少年国学派》中的李国仕,让观众看到了“活”起来的国学,向人们展示了少年可期。

偶像让人崇拜,但崇拜的不应是媒体赋予他们的各种标签,而应是他们内在的品质、能力。同时,时代需要的是那些真正能启发人、鼓舞人的偶像。相较于明星的遥不可及,身边的偶像,也许能给人带来更大的触动和改变的决心。因此,健康而又可持续的偶像文化应该建立在对人们身边偶像的不断发掘上。就像浙江卫视的《铁甲雄心》,紧紧围绕青少年“燃”的内核,把镜头对准校园里着迷于机甲科技的青少年,不仅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科技风景,也为社会进行了一次机器人知识的科普。更重要的是,这类综艺节目塑造的都是“硬核”偶像——三位年龄不到11岁的小朋友共同设计出了非气动弹射类铁甲“海浪花”,而来自哈工大的李蕴洲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勇敢挑战国外的冠军铁甲,所有这些点燃了无数少年的科技梦想,也让人看到了中国科技未来的力量。

偶像是粉丝的榜样,是粉丝想要成为的样子。粉丝喜欢自己的偶像,就会在偶像的身上寻找前行的力量。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没有站在聚光灯下,却依然勇敢拼搏的人。当他们成为社会的偶像,偶像和粉丝才能真正携手前行,共同成长。我们希望更多综艺节目能够将目光投向那些普通却不平凡的偶像,多讲述他们的故事,多彰显他们的激情,无数个他们,就会汇聚成引导青少年向上、向善、向前的巨大力量。

(摘编自贾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偶像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媒体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在偶像文化建设中就能推出时代需要的真正能启发人、鼓舞人的偶像。
B.对正向示范的偶像的发掘和展示,是央视、浙江卫视等大众传媒的综艺节目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偶像是青少年的榜样,因此无论是人造明星,还是“硬核”偶像,都有向上、向善、向前的力量。
D.现在很多综艺节目已把目光投向了青少年身边的偶像,让偶像和青少年得以携手前行,共同成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当下偶像文化的乱象引出话题,明确提出了打造健康积极的偶像文化的主张。
B.文章论证兼顾正反两面,既有对偶像文化的辩证分析,也有对综艺节目的热切期望。
C.文章以央视和浙江卫视的综艺节目为例,有力证明偶像都是媒体包装和塑造出来的。
D.文章最后两段论证了对身边普通却不平凡的偶像的宣传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那些热衷“造星”的综艺节目而言,问题在于推出什么样的偶像、传播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B.对青少年而言,非理性的偶像崇拜会严重影响他们发展,但身边偶像可以成为他们前行的力量。
C.萧蔷说,偶像就是付出过辛苦努力而值得大家适度膜拜的对象。这与文中正向示范的理念想通。
D.我国当下偶像文化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对偶像的崇拜不只是他们的外在,而是他们的内在。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而文化自信则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文化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化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担当性格的有机统一。

当然,作为统一的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合规律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主体的不同方面、不同内容和不同性质的区分。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混乱。

那么,继承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这涉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质问题。事实上,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种质就是“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它最初萌生时的神话传说中,就是以自信、自强为精神特质的。人们所熟悉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等,不就充满了一种发奋而自信的精神吗?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理性化、理论化了。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荀子则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这些不正充满了一种一往无前的担当而自信的精神吗?宋儒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时期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无不是充满了一种无畏而自信的精神。

如果说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那么它的落脚点和目标指向就应该放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上。人是文化的主体,又是文化的创造者。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就无所谓文化,而任何优秀的文化也只能是海市蜃楼。因此,培养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才是我们要着实下功夫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唐凯麟《如何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

材料二:

《解放日报》副刊《朝花周刊》记者就“中国文化自信”这一主题专访了原文化部长、作家王蒙,以下为访谈节选。

朝花周刊:您为什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时代话题?

王蒙: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活的传统,是与现代世界接轨的传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

文化的高低分野,不仅代表着公民的个人素质,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彰显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因此,不论有多么困难,我们必须面对这个时代课题。

朝花周刊: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它和世界先进文化可否对接?

王蒙:中国文化有一种适应的能力,有一种变化发展的能力,既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又有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能力。也许,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古老,甚至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不够用,但是我们还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适应性,它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有汲取和消化外来影响的能力。

现在我们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国家有了巨大的发展,因为对国家前途已经有了自信,所以才有了文化自信。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传统文化中积极、优秀的方面的自信,包含了我们对自己发展模式的自信,也包含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汲取能力、选择能力、消化能力、调整能力、本土化能力以及识别能力、分析能力的自信。我们的文化不是一个脆弱的文化,不是手指头一桶就破一个窟窿的,捉襟见肘、岌岌可危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一个能够和世界对话和打交道、能够既保持自己特色又不拒绝任何外来有益影响的文化。

朝花周刊:在全球化时代里,该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又怎样才能使中华文化始终焕发光彩?

王蒙: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见证,更是今天中华民族固本开新的精神动力。全球化与现代化冲击着我们的民族传统,这种时候,更需要文化自信、文化定力,更要勇于与善于实现引领、整合、包容、平衡与进一步提升,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为主心骨,积极构建生气勃勃、富有创新活力,又能够满足人民多方面精神需要的多彩多姿的文化生态格局。我们中华民族确实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这不是“老大帝国”的狂妄自大,这是建立在转化与变革的举世瞩目、发展与创新的累累硕果之上的坚实自信。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加坦然地面对困难,化解矛盾。我们走过的道路让我们自信,我们创造的业绩使我们能够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由内而外的自信,是有定力的自信,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自信,是面向世界的自信。我们要以文化自信、文化复兴,托起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创造我们的文化辉煌,助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专访王蒙:中国文化自信,是从善如流的自信》)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深入到传统文化中,研究神话传说、儒家学说等体现出来的自信的文化特质。
B.把握文化自信的内涵,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助于我们明确提升文化自信的着眼点和目标指向。
C.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现在能对接世界先进文化,还能在未来焕发光彩,这与其强大的适应性特质有关。
D.两则材料对防范可能出现的虚假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乱象和消除某些人的文化焦虑具有现实意义。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化自信表现的一项是(     
A.2021年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以隋唐歌舞人俑为原型,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完美呈现大唐盛世,获得空前好评。
B.近年不断有人提议在原址重建圆明园,再现这一“万园之园”杰出精美的建筑景群,重现昔日盛世繁华与荣光。
C.李子柒在社交平台分享田园风光和美食制作的视频,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无数外国人爱上了中国。
D.许渊冲致力于翻译事业,将《论语》《诗经》《楚辞》《西厢记》等经典作品翻译成英文和法文,获得海内外高度认可。
6.作为文化主体,青年学生面对展藏文物、古代作品等文化载体时,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提升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议。
2022-02-19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四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坍台【注】。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了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有删改)


[注]坍台:吴方言,丢脸。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B.小说中的下层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是荒唐社会道德的基础,但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C.马具商是农村小奸商,他狡猾、阴险、诡诈,通过他的行为和举动,可以看出,他的处世哲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纤巧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
8.小说是如何塑造奥士高纳大爷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9.小说的题目是“绳子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老实人而展开的,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江子一,字元亮,济阳考城人。子一少慷慨有大志。家贫,以孝闻。苦侍养多阙,因终身蔬食。仕梁起家为王国侍郎、奉朝请。上书言事,为当轴所排,乃拜表求入北为刺客。武帝异之。又启求观书秘阁,武帝许之,有敕直华林省。其姑夫左卫将军朱异权要当朝,休下之日,宾客辐凑,子一未尝造门,其高洁如此。为遂昌、曲阿令,皆著美绩。后为南津校尉。弟子四,历尚书金部郎,大同初,迁右丞。兄弟性并刚烈。子四自右丞上封事极言得失武帝甚善之令尚书详择施于时政左户郎沈炯少府丞顾玙尝奏事不允帝厉色呵责之子四乃趋前代炯等对,对甚激切。帝怒呼缚之,子四乃据地不受。帝怒亦歇,乃释之,犹坐免职。及侯景攻陷历阳,自横江将度。子一帅舟师千余人于下流欲邀之。其副董桃生走,子一乃退还南洲,收余众步赴建邺,见于文德殿。已而贼亦至。帝怒之,具以事对,且曰:“臣以身许国,常恐不得其死,今日之事,何所复惜?不死阙前,终死阙后耳。”子一启太宗曰:“今贼围未合,可击之;迨贼垒立,无所用武也,请开承明门出战。”帝许之。子一及弟尚书左丞子四、东宫直殿主帅子五并力战直前。子一乃身先士卒,抽戈独进,群贼夹攻之,属者莫敢继。贼坐甲不起。子一引槊撞之,贼纵突骑,众并缩。子一刺其骑,骑倒槊折,贼解其肩,时年六十二。弟曰:“与兄俱出,何敢独旋?”乃免胄赴敌,子四槊洞胸死;子五伤脰,还至堑一恸而绝。贼义子一之勇,归之,面如生。诏曰:“祸故有闻,良以矜恻,死事加等,抑惟旧章,可赠子一给事黄门侍郎,子四中书侍郎,子五散骑侍郎。”侯景平,世祖又追赠子一侍中,谥义子。

(节选自《南史·江子一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四自右丞上封/事极言得失/武帝甚善之/令尚书详择/施于时政/左户郎沈炯/少府丞顾玙尝奏事不允帝/厉色呵责之/
B.子四自右丞上封事/极言得失/武帝甚善之/令尚书详择/施于时政/左户郎沈炯/少府丞顾玙尝奏事不允/帝厉色呵责之/
C.子四自右丞上封事/极言得失/武帝甚善之/令尚书详/择施于时政/左户郎沈炯/少府丞顾玙尝奏事不允/帝厉色呵责之/
D.子四自右丞上封/事极言得失/武帝甚善之/令尚书详/择施于时政/左户郎沈炯/少府丞顾玙尝奏事不允帝/厉色呵责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家,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与成语“白手起家”中的“起家”不一样。
B.免胄,脱下头盔。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古称帝王或贵族的后代,也叫“胄”。
C.黄门,也称黄门郎,皇帝的近侍之臣,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朝廷事务,可传诏令。
D.追赠,一般是指给已死的官吏追封官爵,与按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的谥号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子一以孝闻名,尽心侍亲。他家中贫困,经济拮据,因为奉养父母缺少足够资粮,于是便终身吃粗茶淡饭。
B.江子一不慕权贵,政声良好。他的姑父左卫将军朱异,位居权要,他从不拜访;曾担任两县县令,颇有政绩。
C.江子一性情刚烈,敢于言事。他曾因上书言事,被官居要职的大臣排挤,还因与皇帝发生激烈对抗而被免职。
D.江子一忠君爱国,一门忠烈。他作战勇敢,视死如归,其弟子四、子五,皆是大勇之人,后都死于侯景之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休下之日,宾客辐辏,子一未尝造门,其高洁如此。
(2)今贼围未合,可击之;迨贼垒立,无所用武也。
2022-02-1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四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经五丈原【唐】

温庭筠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注释:①柳营:即细柳营,西汉治军有方的周亚夫屯兵之地。②妖星:相传诸葛亮死时,其夜有大星“赤而芒角”,坠落在渭水之南。③象床宝帐:五丈原诸葛亮祠中神龛里的摆设。④谯周:曾任蜀汉光禄大夫,魏入蜀时,劝刘禅降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作者经过五丈原时举目而望所见到的雄壮铁骑逼近中原的场景。
B.“下国卧龙空寤主”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均一字传神。
C.这首诗尾联运用了对比手法,寓褒贬之意于历史事实之中,含蓄蕴藉。
D.温庭筠这首诗寄情抒愤、感慨深切,诗风不同于其秾艳、华丽的词风
15.本诗是诗人经过五丈原时为怀念名相诸葛亮而作,诗中交织着复杂而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赏析诗中所蕴含的多种情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