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2高一下期末(新课标2卷名校)-古代诗歌阅读
全国 高一 专题练习 2023-11-25 3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一、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经五丈原【唐】

温庭筠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注释:①柳营:即细柳营,西汉治军有方的周亚夫屯兵之地。②妖星:相传诸葛亮死时,其夜有大星“赤而芒角”,坠落在渭水之南。③象床宝帐:五丈原诸葛亮祠中神龛里的摆设。④谯周:曾任蜀汉光禄大夫,魏入蜀时,劝刘禅降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作者经过五丈原时举目而望所见到的雄壮铁骑逼近中原的场景。
B.“下国卧龙空寤主”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均一字传神。
C.这首诗尾联运用了对比手法,寓褒贬之意于历史事实之中,含蓄蕴藉。
D.温庭筠这首诗寄情抒愤、感慨深切,诗风不同于其秾艳、华丽的词风
2.本诗是诗人经过五丈原时为怀念名相诸葛亮而作,诗中交织着复杂而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赏析诗中所蕴含的多种情感。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怨

(唐)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

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

梨花满地不开门。

【注】①刘方平,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

3.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景抒情,点明时间、地点和环境氛围。渐近黄昏,碧纱窗上日影消失,凄清伤怨之情跃然纸上。
B.颔联化用“金屋藏娇”的典故,写出了诗中主人公凄凉悲苦的心境和现实处境。
C.尾联遥应颔联,对诗中主人公起陪衬作用,与《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本诗由内到外,由远及近,借美人迟暮寄托身世之感,使诗歌更加深曲委婉,余味无穷。
4.《唐人绝句精华》曾评价此诗:“于时于境皆极形其凄寂,处在此等环境中之人之情如何,不言而喻。”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金陵怀古(其四)

王安石

忆昨天兵下蜀江,将军谈笑士争降。

黄旗已尽年三百,紫气空收剑一双。

破堞自生新草木,废宫谁识旧轩窗!

不须搔首寻遗事,且倒花前白玉缸!

5.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桂枝香·金陵怀古》开头三句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词人凭栏远眺,一片明净肃杀的秋色映入眼帘,让这篇登高怀古之作顿显不凡气势。
B.《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彩舟”“云淡”色彩鲜明,“星河”“鹭起”,动静相生。这两句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诗人和读者的观察视野。
C.《金陵怀古》首联以回顾往事起笔,写赵宋王者之师的摧枯拉朽之势,“将军谈笑士争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D.《金陵怀古》颈联笔触从怀古幽思中回到现实,将眼前残破的城楼、废旧的宫殿与新生的草木形成对比,对赵宋王朝的衰败发出无限感慨。
6.王安石这两首诗借金陵抒怀,请结合诗句分析其抒发的不同情感?
2023-07-26更新 | 228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崔公池亭旧游

温庭筠

皎镜方塘菡萏秋,此来重见采莲舟。

谁能不逐当年乐,还恐添成异日愁。

红艳影多风袅袅,碧空云断水悠悠。

檐前依旧青山色,尽日无人独上楼。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起句回忆昔日游览崔公池所见之景:水清如镜的池塘里,绽放着芳香红艳的荷花,时节已是初秋了。
B.颔联诗人避开对昔游之乐的具体描写,而以抒情之笔写今日之感慨,且饱含人生哲理,读来别有韵味。
C.“红艳影多风袅袅”中的“红艳”指荷花,此句是说荷花繁盛,水中倒影与水上花枝一起在风中摇曳。
D.诗题曰“题崔公池亭旧游”,末句云“尽日无人独上楼”,可见此次重来,既无主人崔公,亦无他人陪伴。
8.清代诗人屈复《唐诗成法》评此诗曰:“情景兼到,照应有法。”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运用顶真手法,写月下凉州之景,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B.“七里十万家”勾画出凉州的气派;“胡人半解弹琵琶”体现凉州居民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
C.琵琶乐声动人,风声萧萧,长夜漫漫,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诗人则与老朋友久别重逢,欢聚宴饮。
D.全诗既具有盛唐时的豪迈气象,又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前六句语言节奏欢快,后六句语言节奏舒缓。
10.简要分析最后六句中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节选)

李白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

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十二是李白的朋友,他曾经写了一首《寒夜独酌有怀》赠给李白,李白这首诗是酬答朋友、抒发己志之作。
B.诗歌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苍蝇”喻谗人,“贝锦”喻忠言。小人的谗谤与忠言相互交织,谈笑间令人失色。
C.“与君论心握君手”表现了诗人与王十二深挚的感情,诗人由之前对现实境遇的感慨转为向朋友表达心志。
D.诗歌的最后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诗人肯定的态度,增强了诗歌的语势,感情激烈,富有感染力。
12.这首诗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九日和韩魏公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韩魏公:北宋宰相韩琦。②金罍(1éi):泛指酒盏。③东阁:汉代公孙弘“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④曲台:太常寺,主管礼仪制度。⑤新诗:韩琦新赋的诗,诗中含有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之气。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九日”与“佳节”相呼应,“和”字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B.首联“晚岁”与“华发”相互映衬,其中“不才”颇具自嘲之感。
C.颔联以公孙弘比韩琦,既感谢他的知遇之恩,又表达了辞谢之意。
D.“暮”“雨”“寒”营造了昏暗、凄冷的环境,为诗人的夜不能寐烘托了气氛。
14.叶梦得《避暑录话》评价此诗“哀而不伤”,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词

白居易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诗开头写地点“妆楼”,暗示是青年女子,第二句点出女子神态,正面写出其愁绪。
B.“思量何事不回头”一句给全诗带来神秘感,“思量何事”“为何不回头”,令人回味无穷。
C.刘诗“宜面”意为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有匀称和谐之美,说明女子装扮认真、讲究。
D.刘诗后两句尤为生动,女子开心地数着花朵,沉醉于春光,连蜻蜓飞上头也没有察觉。
16.有人认为刘诗比白诗“更为婉曲动人,别出蹊径”。对此你是否赞同?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夏幽居

陆游

日长巷陌晒丝香,雨霁郊原割麦忙。

小担过门尝冷粉,微风解箨看新篁。

傍篱邻妇收鱼笱,叩户村医送药方。

欲到湖边还懒动,悠然扶杖立斜阳。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第一句写巷陌只有晒丝香的静谧,正是因为人们都到郊原忙着割麦。
B.诗歌用微风吹开竹笋,长出新的竹子,来暗喻自己也渴望像竹笋一样被微风解救。
C.诗歌用邻妇立在篱笆边收鱼笱、村医扣门送药方等细节表现乡村生活的闲适。
D.“悠然扶杖立斜阳”既写出了诗人的悠闲,也写出了一个孤单、落寞、无奈的形象。
18.这首诗处处围绕题目“初夏幽居”展开,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林逋

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①孤山寺:在杭州西湖边孤山上。②眇:通“渺”,辽远、高远。③葑上田:又称架田,在湖泽中以木作架,铺上泥土及水生植物等,浮于水上的农田。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围绕“望”字构思,抒写了诗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中观景的所见所感。
B.首联以设问起笔,诗人在何处凭栏远眺?在那孤山塔后阁子西边的幽僻处。
C.诗人寓情于景,秋意下伶仃的飞鸟和袅袅寒烟使诗人的孤寂、愁绪更浓厚。
D.诗人久留孤山寺并期待再来,“吾庐近”暗含其与端上人情致相投的意味。
20.本诗颔联写景造境独具匠心,请简要赏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2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题目一个“恬“字概括出了恬亭的环境清幽,静谧,是放松心情的好去处,也流露出了诗人此时的清静安闲。
B.首联由远及近写了恬亭临水而建,恬亭的栏杆就如同悬在溪水之上,周围是浓浓的绿树,小溪两岸高高低低的美景。
C.诗歌的第二联描绘了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D.诗歌的第三联表现诗人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22.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吴中书事

杨乘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自生兰叶小,响廊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2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D.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2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

曾巩

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忧。

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

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

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果满篝。


【注】①长人:指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②灵湫:深潭,大水池。古时以为大池中往往多灵物。③瓯窭:狭小的高地。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徇”是谋求之意,“偷禄”是尸位素餐之意,这里是诗人的自谦之辞,说自己偶然求得一官,便心忧百姓生计。
B.颔联写农人有的编织竹匾供蚕结茧,有的挥镰收麦,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C.颈联的“更”字表明诗人对农人忙于农活是喜悦的,对响雷下雨更觉喜上加喜。
D.尾联“祷”字透出诗人对农业丰收的渴盼,“非虚”二字是说他的愿望已经实现。
26.清初文学家褚人获评此诗曰:“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请结合诗的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檀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梓州是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檀布:檀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官,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描绘蜀地深山重叠,一场夜雨后飞泉仿佛从树梢倾泻而下,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实际见到的雄奇风光。
B.颈联写妇女辛劳织布纳税,百姓经常诉讼争田,暗示了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缺乏教化,为尾联蓄势。
C.尾联寓勉励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表明诗人真诚期望李使君以文翁为榜样,翻新吏治,有所作为。
D.这首送别诗不主要写惜别离愁,却主要写山水、民情、政事,并显现出“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的昂扬基调。
28.《唐贤清雅集》评价本诗首联,“落笔神妙,炼意工夫最深,人以为容易,不知其意匠经营惨淡也。”请简要赏析首联的精妙之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

黄庭坚

老杜文章擅一家,国风纯正不欹斜。

帝阁悠邈开关键,虎穴深沈探爪牙。

千古是非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

潜知有意升堂室,独抱遗编校舛差

【注】①帝阁:指天帝宫门或守门人,又指帝都宫门。②舛差:指差误、差错。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氏与作者得知盖郎中研习杜甫诗歌,先后赠诗,体现了古人以诗酬和的雅趣。
B.诗人用“帝阁悠邈”“虎穴深沈”两个比喻来表现了杜甫诗歌深沉雄健的风格。
C.“江花”寄寓了杜甫的百年忠义,由此可以推测出杜诗中曾经使用江花的意象。
D.盖郎中为了在仕途上追求更好的前程,一丝不苟地学习杜诗,作者对此深表赞赏。
30.作者对于学习杜诗有哪些见解?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3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写诗人登城访古,照应标题,“秋”字既交待季节,也蕴含着感情。
B.颔联对仗工整,描写了诗人登高所见,用鸟别渚、归舟下,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
C.颈联中的“萧萧"“惨惨”,运用叠字,将诗人的主观感受融入所写景物,情景交融。
D.尾联中“故国”与“人心”对举,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
32.王珪的这首诗与王安石的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同题,都描写了金陵秋景。请比较本诗与王安石词上片所写秋景的特点有何不同。
2023-07-24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二中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试卷题型(共 16题)

题型
数量
古代诗歌阅读
16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古代诗歌阅读
1-20.65温庭筠(约812-866)  咏史怀古
3-40.65宫苑类
5-60.65王安石(1021-1086)  咏史怀古
7-80.65其他隋唐作者  诗
9-100.65岑参(715-770)  边塞 征戍  酬和类
11-120.65李白(701-762)  赠友送别
13-140.65苏洵(1009-1066)  即事感怀
15-160.65刘禹锡(772-842)  白居易(772-846)  思妇闺情  酬和类
17-180.65陆游(1125-1207)  山水田园
19-200.65写景抒情
21-220.65王安石(1021-1086)  诗  表现手法  评价思想内容
23-240.65其他隋唐作者  诗
25-260.65曾巩  写景抒情
27-280.65王维(701-761)  赠友送别
29-300.65黄庭坚(1045-1105)  酬和类
31-320.65写景抒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