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一 期末 2023-07-27 6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悲剧?悲剧具有怎样的重要特点?在《悲剧心理学》中,朱光潜先生区别了悲剧与现实生活中的悲剧的不同,并进一步阐释了悲剧精神、悲剧效果和悲剧感,他的悲剧思想包含以下三个重要方面。

悲剧是生活被距离化后的理想世界。悲剧一词被广泛地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常指发生的灾难性的事件。但是朱先生指出作为艺术形式的悲剧不能与之混为一谈。悲剧的欣赏是一种审美经验。审美经验产生和维持的条件是心理距离,它也同样适用于悲剧。悲剧正是距离化的生活,它通过戏剧艺术的各种手段与现实隔着一段距离,把悲剧中的苦难同现实的苦难分开。所以,写实主义与悲刷精神是不相容的。将悲剧距离化,不仅是为了和现实的苦难相区别,还是为了起到克制悲剧中可怖的东西的效果,使它只剩下美和壮丽。因此,悲剧表现的是理想化的生活。理想化是悲剧在进行距离化处理之后的效果,这个效果就是高于一般的生活

传统悲剧中的人物是不同于普通人的英雄,他们遭遇的是特殊之情境,他们的行为具有异常之性质。在语言上,悲剧具有诗的音调”“是诗的最高形式。神怪的气氛也帮助构建一个理想的世界,在人们心中唤起一种神秘感和一种惊奇感。朱先生认为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痛苦和灾难,但是它们没有距离化,没有通过艺术的媒介过滤,缺少伟大的悲剧中的理想人物和形式的美,很少是最严格意义上的悲剧。因此,朱先生的这些观点可以总结为,悲剧是生活被距离化后表现出来的人为的理想的世界。

崇高感是悲剧感中最重要的成分。在朱先生看来,近代小说作品虽然优秀,但仍然无法与伟大悲剧作品媲美。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等题材与莎士比亚的一些悲剧相似,但是读完常常让人感到压抑沮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崇高和悲壮。由此可见,在朱先生看来,崇高感对于悲剧是不可或缺的。但仅有怜悯和恐惧并不足以产生悲剧效果。悲剧在征服我们和使我们生畏之后,又会使我们振奋鼓舞。悲剧的这种效果近似康德的崇高学说,因此悲剧感是崇高感的一种。

悲剧因何具有了崇高感?悲剧要有影响一国一邦的宏大事件和英雄国王般的人物。人物地位越高,随之而来的沉沦也更惨,结果就更有悲剧性。当然,悲剧人物也可以不必身居高位,只要具有非凡的激情和意志。这样的人物,即使是一个恶人,都可以激发人们心中的崇敬和赞美。反观以小人物为中心的市民悲剧以及一些近代小说,缺乏气魄与宏伟,而崇高感随之不存。

悲剧中的崇高感包括两种不同的感情,首先是恐惧,然后是惊奇和赞美。悲剧的恐惧是在对命运力量的审美观照中产生的。命运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人无法改变命运,与之对抗的努力都是徒劳。当我们对命运充满恐惧,我们也会感到振奋,因为恐惧同时唤起了人与苦难抗争的生命力,唤醒了人的价值。从朱先生对悲剧中崇高感的强调可以看出,他偏爱悲剧是偏爱悲剧所具有的壮丽色彩,以及激励鼓舞人的效果。

命运感是悲剧感的本质。命运感在朱先生看来是触及悲剧的中心问题。纵观悲剧的发展历史,命运感贯穿其中。在希腊悲剧中,无论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还是欧里庇得斯的作品,都表现出命运的全能和无情,两人显得属弱无知。由此可见,命运感是悲剧感的本质,只有与命这观念相联站才会产生悲剧

朱先生赞美悲剧中的命运感,是因为它展示出人直面命运和苦难的勇气,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命运感也表现出乐观和激激情的一面。悲剧中的人物勇敢、坚毅地与命运战斗,送发出强烈的生命力。因此悲剧中的命运感是具有两面性的,既是悲观的也是乐观的,既有恶的可怕,又有人的崇高和激情。悲剧所表现的是处于惊奇和迷惑状态中一种积极进取的充沛精神。

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再笃信命运具有操控力量,因此表现命运感的悲剧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认识要求,悲剧的地位逐渐被小说和电影取代。朱先生哀叹悲剧的衰亡,惋惜和担忧人们对待命运的态度不再具有悲剧的激情

(摘编自张琼《理想、崇高与命运——浅析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中的悲剧思想》)

材料二:

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里写道:观赏一部伟大悲剧就好像观看一场大风暴。我们先是感到面对某种压倒一切的力量的那种恐惧,然后那令人畏惧的力量却又将我们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在那里我们体会到平时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能体会到的活力。简言之,悲刷在征服我们和使我们生是之后,又会使我们振奋鼓舞。

朱光潜借用英国著名学者布拉德雷的理论难以接受。在第二阶段里,主体的活动从负面转向正面,势不可挡的崇高事物之出现使我们的想象和情感也扩大或升高到和它一样广大。于是我们打破平日的局限,飞向崇高的事物,并在理想中把自己与它等同起来,分享着它的伟大。也就是说,审美经验中的崇高感是借助想象得以完成的。我们通过共鸣这一普遍心理机制,将自己等同于俄狄浦斯、哈姆雷特等巨人般的悲剧人物,感受他们面对毁灭性打击时所表现出的伟大精神。朱光潜一再强调,仅仅有恐惧也不足以产生悲剧效应。悲剧人物的超常毅力的确令人钦佩,但我们仍然为他们的悲惨结局感到惋惜,这构成悲剧中不可或缺的怜悯感。广义的崇高缺少的正是这一元素,因而怜悯感标志着悲剧崇高的特殊性。

(携编自丁尔苏《悲剧心理学的成就与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连续设问,引出对朱光潜先生《悲剧心理学》中阐述的悲剧内涵、悲剧特点等方面的分析。
B.通过戏剧艺术的各种手段,作为艺术形式的悲剧和日常生活产生了“距离”,悲剧中的苦难有别于现实的苦难。
C.悲剧中,神怪的气氛可以唤起人们心中的神秘感和惊奇感,因此神怪气氛的营造成为悲剧不可或缺的部分。
D.朱光潜认为悲剧中那令人恐惧的力量可以让人体会到一种独特的活力,悲剧既让人生畏,又让人振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距离化”悲剧可以消除悲剧中的可怖效果,让悲剧具有美和壮丽,欣赏悲剧成为种审美体验。
B.悲剧中具有非凡激情和意志的人物可以激发人们心中的崇敬和赞美,这样的人物可以是英雄,也可以是恶人。
C.悲剧中的命运感展示出人直面命运和苦难的勇气,表现出乐观和激情的一面,因此受到了朱光潜先生的赞美。
D.通过“共鸣”,欣赏悲剧的观众会把自己等同于悲剧中的某人物,感受悲剧人物表现出的伟大精神。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普罗米修斯》中,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帮助人类,但受到了残忍惩罚。普罗米修斯面对痛苦的折磨坚强不屈,值得人们敬仰和赞叹,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内在精神力量。
B.《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在命运面前展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抗争精神,其经历带给观众人生启示;面对命运,我们不能一味屈服,而应奋起与之抗争。
C.《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充满了复仇的怒火,他也不滥用暴力。他是为正义而死,死得伟大,虽然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但具有非凡的价值。
D.《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是毛不拔的守财奴,是客居意大利威尼斯的犹太富翁。观众既鄙夷他的贪婪、憎恨他的残酷,又多少同情他所受的种族压迫和屈辱。
4.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给戏剧中的“悲剧”下定义。
5.两则材料都提到了悲剧的崇高感,但论述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文本上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900个脑袋,才够保证基本的收入。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轻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发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先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

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

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功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动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个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须眼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儿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叫花子流浪仔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叫花子去邻居家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儿。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真舒坦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啊。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的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有删改)

文本二:

文化转型是指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替代旧的文化形态,表现为文化的变革、进步过程。文化转型的实质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社会群体中主导文化模式的新旧转变过程。韩少功先生的《青龙偃月刀》实际上就塑造了文化转型过程中传统文化面对现代文明冲击的矛盾斗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展现量小说主人公在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不断游走的文化思考与抉择,富有现代气息的批判和反思,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所处的尴尬境地,与此同时又在反思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出路,呈现出现代性与民族性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表现了在文化转型过程中作者对传统文化发展路径的探寻。

(节选自王帅《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下的人生探寻——<青龙偃月刀>的内在文化分析》)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既是何爹剃头生意日渐冷淡的部分原因,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B.文本一将何爹的剃刀比作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不仅是因为何爹出神人化的剃头功夫,何爹为人讲信义,重感情,和关羽的形象也有相似之处。
C.文本一中写到,在没有生意的时候,何爹会同叫花子流浪仔说说话、活活手,有时还背诵古人诗作,体现何爹有善心、附庸风雅的形象。
D.通过文本二可知,文化转型表现为文化的变革、进步过程,其实质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社会群体中主导文化模式的新旧转变过程。
7.下列对文本一中何爹最后一次给三明爹剃头情节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现了何爹的重情重义,他发现老友三明爹病笃,含泪回家取行头,为老友最后剃次头。
B.“含着泪”“带着笑”运用外貌描写,写三明爹临终前与何爹之间的交谈,体现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C.“由强渐弱”说明剃头工序即将完成,三明爹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小说逐渐走向尾声。
D.“最后的极乐”有双关的意义,既是写三明爹感受到的快乐,也暗示何爹剃头绝活走向完结。
8.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文本一的语言特色。
9.文本二中的加点词语,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心术

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已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让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让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则力有余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B.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C.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D.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夫惟义可以怒士”中的“怒”是使动用法指“使……奋起”,与杜牧《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鉴”的用法相同。
B.长短之术,强调的是要用所长、固所短之意。具体来说,有扬长避短、固长补短和以长击短三种变化。
C.“据兵而寝”中的“寝”是睡觉的意思,与苏洵《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中的“寝”含义相同。
D.“夫能以形固”中的“固”是巩固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中的“固”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将领需要坚定的意志和胆略,做到泰山在面前崩塌而脸色不变,糜鹿在旁边突然出现而眼珠也不转动一下。
B.用兵要崇尚正义,在不义的战争中,一旦轻举妄动就决定了成败厉害,所以即使处于有利形势也不能轻举妄动。
C.凡是做将帅的要有智谋而又威严,士兵可以愚味一些,这样士兵就能抛开自己的想法而听从号令,与将帅一同去拼死。
D.手中有武器。面对猛虎,可以高声呼喊着打过去,可是空着手遇到一只蜥蜴,却会吓得变了脸色往后退,这是人之常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2)晋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
14.文章第六段提出了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
2023-07-27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运用顶真手法,写月下凉州之景,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B.“七里十万家”勾画出凉州的气派;“胡人半解弹琵琶”体现凉州居民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
C.琵琶乐声动人,风声萧萧,长夜漫漫,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诗人则与老朋友久别重逢,欢聚宴饮。
D.全诗既具有盛唐时的豪迈气象,又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前六句语言节奏欢快,后六句语言节奏舒缓。
16.简要分析最后六句中的思想感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