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2高一下期末(新课标2卷名校)-文言文阅读
全国 高一 专题练习 2023-11-25 4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一、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孙武以兵法于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既已三令五申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遂斩队长二人以徇。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规矩绳墨,无敢出声。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材料二:

阖闾痛此二姬,乃厚葬之于横山,立祭之,名曰爱姬祠。因思念爱姬,遂有不用孙武之意。伍员进曰:臣闻‘兵者,凶器也’,不可虚谈。诛杀不果,军令不行。大王欲征楚而伯天下,思得良将夫将以果毅为能非孙武之将谁能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战者乎?夫美色易得,良将难求,若因二姬而弃一贤将,何异爱莠草而弃嘉禾哉!阖闾始悟。乃孙武为上将军,责成以伐楚之事。

伍员问孙武曰:兵从何方而进?孙武曰:大凡行兵之法,先除内患,然后方可外征。吾闻王僚之弟掩余在徐,烛庸在钟吾,二人俱怀报怨之心。今日进兵,宜先除二公子,然后南伐。伍员然之。吴王乃发二使向国君讨取。有人告信,掩余逃去,路逢烛庸亦逃出。阖闾怒二国之违命,令孙武将兵伐徐,灭之。遂伐钟吾,执其君以归。复袭破舒城,杀掩余、烛庸。阖闾便欲乘胜入郢。孙武曰:民劳,未可骤用也。遂班师。乃三分其军,迭出以扰楚境,楚遣将来救,吴兵即归,楚人苦之。

(节选自《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五回》)

材料三:

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今天下诸国士,所率无不及二十万之众者,然不能济功名者,不明乎禁、舍、开、塞也。故曰,便吾器用,养吾武勇,发之如鸟击,如赴千仞之奚谷。

(节选自《尉缭子·制谈》)

注:①阖闾:春秋末期吴国君主。②鈇钺:即斧钺。③禁、舍、开、塞:禁罚和赦免,开放和锁闭。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思(A)得(B)良(C)将(D)夫(E)将(F)以(G)果(H)毅(I)为(J)能(K)非(L)孙(M)武(N)之(O)将(P)谁(Q)能(R)涉(S)淮(T)逾(U)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终必不蒙见察”的“见”字意思相同,意为“接见”。
B.中,与《促织》中“又劣弱不中于款”的“中”字意思相同,意为“合乎”。
C.祠,指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此处指阖闾为祭祀死去爱姬而修建的房屋。
D.封,与《六国论》中“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的“封”意思相同,指帝王将名号、爵位、土地等赐给臣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中吴王与孙武对两个违反军纪的妃子的态度完全不同,形成了鲜明对比。
B.伍员认为不可空谈兵法,兵法也是凶器,刑法不果断使用,军令就会变得无效。
C.伍员善于劝谏,用莠草和嘉禾的取舍来说服阖闾,最后孙武被顺利地任命为上将军。
D.与桓公、吴起相比,孙武作战更是以少胜多,作者联系现实,赞扬孙武用兵之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已三令五申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
(2)故曰,便吾器用,养吾武勇,发之如鸟击,如赴千仞之奚谷。
5.孙武为什么作战能够取得胜利?请简要概括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进士。宣德元年,以杨士奇荐擢御史时官吏有罪不问重轻,许赎罪还职。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帝从之。

公为吏部尚书,忠清,为英皇所信任。仲孙以荫入监,将应秋试,以有司印卷白公。公曰:“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若汝因之中选,则妨一寒士矣。且汝有阶得仕,何必强所不能,以幸冀非分邪?”列卷火之。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帝眷翱厚,时召对便殿,称“先生”不名。而翱年几八十,多忘,尝令郎谈伦随入。帝问故,翱顿首曰:“臣老矣,所聆圣谕,恐遗误,令此郎代识之,其人诚谨可信也。”成化元年进太子太保,雨雪免朝参。屡疏乞归,辄慰留,遣医视疾。三年,疾甚,乃许致仕。未出都卒,年八十有四。赠太保,谥忠肃。

(节选自《明史·王翱传》)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A杨B士C奇D荐E擢F御G史H时I官J吏K有L罪M不N问O重P轻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夫人甚爱女”的“爱”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含义不同。
B.“公固辞”的“固”与《庖丁解牛》中“因其固然”的“固”含义不同。
C.“若翁廉”的“若”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的“若”用法相同。
D.“数遣医视疾”的“数”与《鸿门实》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含义相同。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翱深得皇上信任,曾针对官场积弊提出犯贪脏罪者不得复职的意见,得到了皇上的赞同。
B.王翱的仲孙走后门拿到秋试试卷,王翱认为科场舞弊对寒士不公平,就把试卷撕了烧掉了。
C.王翱的女婿想要通过王翱的关系调往京城做官,王翱不答应,女婿最终没能调入京城任职。
D.王翱从辽东回朝时,收了一同工作的宦官赠予的数颗明珠,后来他寻其后人,送还了明珠。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帝从之。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0.请简要概括文中王翱的形象特点。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锌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赢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殽之战》有删减

1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B.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C.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D.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庚辰,是干支之一,顺序为第十七个,前一位是“己卯”,后一位是“辛巳”。
B.拱,文中意为两手合抱,与《谏太宗十思疏》的“鸣琴垂拱”的“拱”意思不相同。
C.乘,古代以四匹马拉一辆兵车为“乘”,“千乘之国”即指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D.厌,文中意为厌烦,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的“厌”意思不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死后,卜偃假借晋文公的神灵传告晋国大夫阻击经过的秦军,定会取胜。既使文章充满神秘怪诞色彩,也预示秦军将失败。
B.蹇叔哭送孟明,明确地指出秦军必丧,又哭送儿子,不仅表达了父子诀别的悲痛,更从地理形势、敌军部署等方面预言秦军必败。
C.郑穆公收到情报后,立即派人察看杞子等,果然发现他们做好了内应的准备工作,于是派皇武子赶走了杞子、逢孙、扬孙三人。
D.本文作者着重描写战争过程,并且对殽之战的起因、酝酿和结果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形象地说明了各自胜负的主客观原因。
1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15.本篇文章虽短,出场人物却不少,虽着墨不多,却大多写得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蹇叔和原轸的形象。
2023-07-22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楚子陆浑之戎,遂至于,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柞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聊,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节选自《左传·宣公三年》)

文本二:

泰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鸟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A王B大C悦D发E师F五G万H人I使J陈K臣L思M将N以O救P周Q而R秦S兵T罢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子伐陆浑之戎”的“伐”是讨伐,征伐的意思,与《曹刿论战》中“十年春,齐师伐我。”的“伐”字含义相同。
B.“德之休明”的“休”是美好,美善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永保无疆之休”的“休”字含义不同。
C.九鼎,相传夏禹用九州的青铜铸成九个鼎,夏商周三代奉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周代列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
D.危国,意思是面临危险的国家,在此指东周王朝。其中“危”与《赤壁赋》中“苏子愀然,正襟危坐”的“危”字含义不同。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楚王的询问,王孙满由鼎引申阐述朝代兴衰的道理,表现了他的睿智忠诚。
B.颜率在秦国发兵索取九鼎时,向齐国求救,用献鼎为诱,巧妙地借兵,退秦救国。
C.颜率回顾了当初武王获九鼎,运输耗费的人力和物资都非常大,为此替齐王担忧。
D.齐王打算借道梁国或楚国运输九鼎,颜率认为不可行,因为两国都早有问鼎之心。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2)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
20.文本一中王孙满的回答,是为了让楚国放弃索鼎,王孙满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心术

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 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已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让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让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则力有余矣。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怒不尽A则有B余C勇D欲不尽E则有余贪F故虽并天下H而士I不厌兵。
2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夫惟义可以怒士”中的“怒”是使动用法指“使……奋起”,与杜牧《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鉴”的用法相同。
B.长短之术,强调的是要用所长、固所短之意。具体来说,有扬长避短、固长补短和以长击短三种变化。
C.“据兵而寝”中的“寝”是睡觉的意思,与苏洵《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中的“寝”含义相同。
D.“夫能以形固”中的“固”是巩固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中的“固”含义不同。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将领需要坚定的意志和胆略,做到泰山在面前崩塌而脸色不变,麋鹿在旁边突然出现现而眼珠也不转动一下。
B.用兵要崇尚正义,在不义的战争中,一旦轻举妄动就决定了成败厉害,所以即使处于有利形势也不能轻举妄动。
C.凡是做将帅的要有智谋而又威严,士兵可以愚昧一些,这样士兵就能抛开自己的想法而听从号令,与将帅一同去拼死。
D.手中有武器。面对猛虎,可以高声呼喊着打过去,可是空着手遇到一只蜥蜴,却会吓得变了脸色往后退,这是人之常情。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2)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
25.文章第六段提出了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
2023-07-28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心术

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已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让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让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则力有余矣。

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B.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C.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D.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2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夫惟义可以怒士”中的“怒”是使动用法指“使……奋起”,与杜牧《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鉴”的用法相同。
B.长短之术,强调的是要用所长、固所短之意。具体来说,有扬长避短、固长补短和以长击短三种变化。
C.“据兵而寝”中的“寝”是睡觉的意思,与苏洵《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中的“寝”含义相同。
D.“夫能以形固”中的“固”是巩固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中的“固”含义不同。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将领需要坚定的意志和胆略,做到泰山在面前崩塌而脸色不变,糜鹿在旁边突然出现而眼珠也不转动一下。
B.用兵要崇尚正义,在不义的战争中,一旦轻举妄动就决定了成败厉害,所以即使处于有利形势也不能轻举妄动。
C.凡是做将帅的要有智谋而又威严,士兵可以愚味一些,这样士兵就能抛开自己的想法而听从号令,与将帅一同去拼死。
D.手中有武器。面对猛虎,可以高声呼喊着打过去,可是空着手遇到一只蜥蜴,却会吓得变了脸色往后退,这是人之常情。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2)晋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
30.文章第六段提出了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
2023-07-27更新 | 40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熙宁二年,安石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帝曰:“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

(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3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
B.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
C.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
D.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
3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等合称“宰执”。
B.经术,指经学,注解诸子百家经典、阐明书中蕴含的义理的一种学问。
C.上疏,指臣下向皇帝进呈奏章。此处的“疏”和《谏太宗十思疏》的“疏”同义。
D.膏泽,常用意义有两个,一是滋润作物的及时雨,二是恩惠、恩泽。文中用作动词,指施恩惠。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见解独到。他认为经术是用来处理时务的,世人之所以认为经术不能用于处理时务,是因为后世的读书人大都是庸俗的。
B.王安石勇于变法。熙宁二年,他回答皇帝说,改变风俗、建立法令制度是当时最急迫的事情,神宗认为他说的是正确的。
C.王安石固执己见。他遇事不管对错都坚持己见,甚至有人对他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
D.王安石富有担当。他改革社会因循苟且的不良风气,把能否帮助皇帝大有作为和让老百姓得到好处作为评价自己的标准。
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牧,字牧之,善属文。大和二年韦筹榜进士,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 是以复举贤良方正。刘从谏守泽路,何进滔据魏博,颇骄蹇不循法度。牧追咎长庆以来朝廷措置术,复失山东,钜封剧镇,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宰相李德裕素奇其才。会昌中,黠戛斯破回鹘,回鹘种落溃入漠南,牧说德裕不如遵取之,以为:两汉伐虏,常以秋冬,当匈奴劲弓折胶,重马免乳,与之相校,故败多胜少。今若以仲夏发幽、并突骑及酒泉兵,出其意外,一举无类矣。德裕善之。会刘稹拒命,诏诸镇兵讨之,牧复移书于德裕,以成德军世与昭义为敌,王元达思一雪以自奋,然不能长驱径捣上党,其必取者在西面。今若以忠式、武宁两军益青州精甲五千、宣润弩手二千,道绛而入,不数月必覆贼巢。俄而泽潞平,略如牧策。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牧亦以疏直,时无右援者。卒,年五十。初,梦书皎皎白驹字,或曰过隙也。俄而炊甑裂,牧曰:不祥也。乃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牧传》,有删减)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3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B.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C.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D.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3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隋朝始设进士科。元、明、清时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一甲为状元,二、三甲,分别为榜眼和探花。
B.贤良方正,是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
C.锱铢,古代重量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D.酒泉,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置四郡,分别为张掖郡、酒泉郡、武威郡、敦煌郡,合称“河西四郡”,以酒泉郡设置最早。
3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专注于治乱,反对藩王世袭,认为朝廷长庆年间以来对藩镇处置不当,又失去了山东地区,不能把重镇交给藩王。
B.杜牧在军事上见解独到,黠戛斯打败回鹘之后,他认为朝廷要吸取汉军常在秋冬攻击匈奴而败多胜少的教训,应在仲夏季节乘胜追击。
C.杜牧对作战形势判断准确,皇帝命令李德裕率兵征讨叛贼刘稹,杜牧对各方势力进行分析,判断不出几个月,一定会将刘稹剿灭。
D.杜牧临死之时,由梦境及甑裂之中感觉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墓志铭写就,又拿出自己所撰的全部文章,对火焚之。
38.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
39.根据甲文概括杜牧的品性特点。
2023-07-24更新 | 185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王斗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世主,岂可胜道哉!

(选自《史记·孟轲荀卿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材料三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驎騄耳,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毅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毅也。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注】①稷下,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这里指稷下学宫,当时汇集了天下贤士如孟轲、淳于髡、荀子、王斗等。②騄耳:良马名,周穆王八骏之一。
4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B.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C.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D.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4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淳于髡等人著书立说“以干世主”的“干”即“干仕”,是战国时谋臣策士的一种通常的做法,意为“干预朝政”。
B.谒者,官名,原为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后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材料三中“谒者”就是齐宣王传达近侍。
C.“尺縠”为古代一种丝织品,做帽子的布料,质地轻薄纤细。文中用“尺毅”类比,说明齐宣王所爱非当。
D.便辟亦作“便嬖”,指阿谀逢迎受君主宠爱的近臣。材料三中“左右便辟”和《齐桓晋文之事》中“便嬖不足使令于前”的“便嬖”是同一类人。
4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直言进谏,或著书立说,稷下先生们用自己的方式“以干世主”,是齐国强大的原因之一。
B.齐王听了淳于髡的劝谏,就下令停止出兵,因为一旦发兵攻打魏国,秦楚两国就会坐收“田父”之利。
C.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安定周朝王室内乱,所以周天子赐给封地,承认他为诸侯领袖,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D.从亲自迎接王斗、向王斗道歉、听从谏言休养将士等行为,可以看出齐宣王是个爱惜人才、愿听谏言的明君。
4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
(2)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
2023-09-03更新 | 37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颜,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默不悦。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知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为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再拜而辞去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4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
B.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
C.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
D.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
4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镒是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秦始皇时期成为通用货币。
B.闾里,古代将皇城以外居住区划分为国宅和闾里,后者指一般平民居住之地。
C.“安步以当车”的“当”指当作,与《与妻书》中“当哭相和也”的“当”相同。
D.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意思是表达敬意;有时亦作书信敬辞。
4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对颜斶说“颜斶上前”,颜斶回了一句“大王上前”,这使齐宣王不高兴,侍臣认为齐宣王可说“颜斶上前”,但颜履不可说“大王上前”。
B.齐宣王怒问颜斶“王与士谁更高贵”,颜斶直言“士高贵,王不高贵”;齐宣王问“你有根据吗”,颜斶以柳下季为例讲明道理,齐宣王仍不高兴。
C.颜斶认为当今时代诸侯数量之所以无法与上古相比,是因为当政者决策有误,不重视士人;经过颜蠲一番说辞,齐宣王改变了先前不悦的态度。
D.齐宣王为让颜斶留在身边,许诺一些物质待遇,但颜斶不为所动,他认为士人一旦显达,就不能主宰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了,不如回家逍遥自在。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骊姬谮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遂自缢而亡。

(节选自《礼记·檀弓上》)

文本二:

楚有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于是自刎而死。

(节选自《说苑·立节》)

4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A与B吾C吾D与E子F分G楚H国I子J不K与L吾M子N父O则P死Q矣
4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同“盍”,指何不,与《庖丁解牛》中“技盖至此乎”的“盖”意思不同。
B.爱,文中指吝惜,与《阿房宫赋》中“使六国各爱其人”的“爱”意思相同。
C.士,指品德好、有学识的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惟士为能”的“士”意思相同。
D.劫,文中指挟持,与《六国论》中“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的“劫”意思相同。
4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骊姬僭越,晋献公想要杀了她。公子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认为晋献公会伤心,坚持不这样做。
B.申生觉得晋献公年事已高,献公的儿子年龄尚小,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于是恳求狐突出山为晋献公出谋划策。
C.申鸣认为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而俸禄归于亲人,既然选择了在朝为官,侍奉君王,就应该以身殉国。
D.白公胜被申鸣领兵包围,他忌惮申鸣是名冠天下的勇猛之士,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向石乞寻求突围之策。
5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
(2)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
51.申生与申鸣在尽孝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5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的答题标号涂黑。

是A赵与强秦B为界也C地D亦且岁危E民F亦且岁死G矣H此文之所I以忠于J大王也

5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5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5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2023-07-14更新 | 76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十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王寿梦有四子,长曰谒;次曰余祭;次曰爽昧;次曰季札,号曰延陵季子,最贤,三兄皆知之。于是王寿梦薨,谒以位让季子,季子终不肯。谒乃为约曰:季子贤使国及季子则吴可以兴乃兄弟相继饮食必祝曰:使吾早死,令国及季子。谒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次及季子。季子时使行,不在。庶兄僚曰:我亦兄也。乃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还,复事如故。谒子光曰:以吾父之意,则国当归季子;以继嗣之法,则我嫡也,当代之君。僚何为也!于是乃使专诸刺僚,杀之,以位让季子。季子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则吾与尔为共篡也。卒去延陵,终身不入吴。君子其不杀为仁,以其不取国为义。夫不以国私身,捐千乘而不恨,弃尊位而无忿,可以庶几①矣。

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则让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曰:吾德出于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鲍白令之对曰:陛下行桀纣之道,欲为五帝之禅,非陛下所能行也。秦始皇帝大怒曰:令之前!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令之对曰:臣请说之。陛下筑台干云,宫殿五里,建千石之钟,立万石之簇。妇女连百,倡优累千。兴作骊山宫室,至雍相继不绝。所以自奉者,殚天下,竭民力。偏较自私,不能以及人。陛下所谓自营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始皇闇然无以应之,面有惭色。遂罢谋,无禅意也。

(节选自《说苑·至公》)

注:①庶几:差不多,在文中指接近“至公”的境界。②官:公有,与“私”相对。

5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季子A贤B使C国D及E季子F则G吴H可I以J兴K乃L兄M弟N相O继
5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当”意为“承担”,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的意思相同。
B.“之”在这里作代词,与《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的“之”的用法不同。
C.“以”在这里表示原因,这与《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的“以”的用法不同。
D.“是”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意思相同,用法不同。
5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不得已继承王位,他每次饮食都会虔诚祷告,祈求自己早日死去以传位贤能的季札。
B.季子一直不愿接受王位,夷昧死时,他借出使逃避继位;光让位给他时,他逃到延陵。
C.鲍白令之认为,是实行禅让制还是世袭制,取决于君王是以天下为公还是以天下为家。
D.鲍白令之以事实为依据批评秦始皇施行“桀纣之道”,令秦始皇哑口无言,面露惭色。
5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还,复事如故。
(2)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
60.请结合文木,简要概括治国者怎样做才能达到“至公”的境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二:

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我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之,景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邹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勿杀而之。

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出正闺,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不朝,晏子睹裔敖而问曰:君何故不朝?对曰:昔者君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出正闺,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反不果出是以不朝晏子入见。”公曰:昔者寡人有罪,被发乘六马以出正闺,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寡人以天子大夫之赐,率百姓以守宗庙,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晏子对曰:君无恶焉。臣闻之,下无直辞,上有隐君;民多讳言,君有骄行。古者明君在上,下有直辞;君上好善,民无讳言。今君有失行,而刖跪有直辞,是君之福也,故臣来庆,请赏之,以明君之好善;礼之,以明君之受谏!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无正,时朝无事。

(节选自《说苑·正谏》)

6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惭A而反B不C果D出E是以F不朝G晏子H入见
A.ADGB.BEGC.BDHD.AEH
6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指丢失,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的“亡”字意思不相同。
B.谢,指道歉,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字意思相同。
C.得,指能够,与《促织》中“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的“得”字意思相同。
D.宗庙,我国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庙宇,也是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6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伏在庄公的尸体上哭吊,完成了礼节才离开。司马迁认为晏子是二个尽忠明义,很有勇气的人,晏子的多次进谏体现了这一点。
B.圉人和烛邹都因过失触怒了景公,景公想要杀死他们,晏子在劝谏时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景公怕损害自己的名誉,便放过了他们。
C.圉人和刖跪都杀了景公的马,景公的表现却大为不同。对于圉人,景公大怒,想要杀掉他;对于刖跪,景公深感惭愧,不去上朝。
D.景公认为自己被刖跪羞辱,辱没了社稷。晏子则认为,刖跪有直辞,是景公的福分,最终,景公给予了刖跪奖赏,免征了他的赋税。
6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烛邹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
(2)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促织》)
65.晏子是如何智慧地劝谏景公的?
2023-08-16更新 | 92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三:

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君射则臣决。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故君人者,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

(节选自荀子《君道篇》)

6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其人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B.是其人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C.是其人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D.是其人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6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B.度,丈量的意思,与《鸿门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的“度”含义不同。
C.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后用来借指国家。
D.爱,爱护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吾何爱一牛”的“爱”含义相同。
6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从十个方面提出积累德义的具体做法,希望太宗能“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勤于政务,事必躬亲,不应垂衣拱手,坐享其成。
B.文本二阐述了应该如何推恩,以及推恩的好处,不推恩的害处,并以古人为榜样,鼓励宣王效法古人,语重心长地请宣王深思权衡。
C.文本三用逻辑清晰、气势充沛的排比句来论述君主治国应该遵循的原则,强调君主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亡。
D.三则材料,都能针对言说对象的身份、地位和心理提出建议,因此容易被对象所接受,这体现了先贤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6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
(2)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
70.三则文本都谈到了“为君之道”,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文本一重在强调君王应经常思考反省,积累德义;文本二提出君王要推己及人,推恩保民。文本三谈到“为君之道”,又侧重于什么呢?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陈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挺身间行,归汉王于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与语而说之,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劝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长者

周勃等言于汉王曰:“臣闻平事魏不容,亡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汉王召平曰:“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虽有奇士不能用。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拜为护军中尉。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之,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四月,汉王请和。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7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尽劝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长者
B.诸将尽劝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长者
C.诸将尽劝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长者
D.诸将尽劝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长者
7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乘,是指古时候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与《鸿门宴》中“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的“参乘”意思相同。
B.属,指类,和《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中的“族”,《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属”意思相同。
C.文中“汉王召让平曰”的“让”,和《谏逐客书》中“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中的“让”意思相同。
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文中“太牢具”是指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属待客的最高礼节。
7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奔汉王而来,在和汉王交谈后,得到了汉王认可,但是却受到了汉王部下的怀疑,认为他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乱臣贼子。
B.魏无知更看重陈平的能力,他觉得陈平有品行上的小问题,但无关紧要,所以他才极力举荐陈平给汉王,觉得他对汉王取胜有益。
C.汉王善于识人用人,听从了陈平的建议,调拨重金,听凭陈平用度,让陈平在楚军中实施反间计,致使楚君臣离心。
D.项羽有刚正忠直的部下,可惜生性猜忌多疑,被陈平抓住这个弱点,致使他怀疑辅佐自己的部下,失去了有力的支持。
7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挺身间行,归汉王于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十二年,彗星见。景公柏寝,叹曰:“堂堂,谁有此乎?”群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谀甚。”景公曰:“彗星出东北,齐分野,寡人以为忧。晏子曰:“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第星将出,彗星何惧乎?”公曰:“可禳否?”晏子曰:“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故晏子以此谏之。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溢嚣尘,不可以,请更诸爽垲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于是景公繁于刑,有鬻踊①者。故对曰:“踊贵履践。”景公为是于刑。

及晏子如晋,公更其宅。反则成矣。既拜,乃毁之而为里室,皆如其旧。则使它人反之,曰:“谚曰:非宅是卜,惟邻是卜。二三子先卜邻矣,违卜不祥。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违诸乎!”卒复其旧宅,公弗许,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三年》)

材料三: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①踊:受刖刑的人所穿的一种特制鞋子。

75.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得暖衣[A]饱食[B]弊车[C]驽马[D]以奉[E]其身[F]于臣[G]足矣
7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与现代“坐”的姿势不同,多指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压于脚后跟。
B.“当”指正对着,与《木兰辞》中“当窗理云鬓”的“当”意思相同。
C.“居”指停留,与《登泰山记》中“半山居雾若带然”的“居”意思相同。
D.“省”指减少,与《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省”意思不同。
7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担心彗星出现齐国将有灾祸,害怕齐国落入他人之手,期待用祈禳消除灾祸,对此晏子认为,薄赋慎刑比祈禳神明更能解决问题。
B.晏子的住所靠近市场,狭小又喧闹多尘,齐景公想为晏子更换住所,但晏子表示这里是君王的先臣所居之处,靠近市场反而有许多便利。
C.齐景公趁晏子出使晋国时重造了他的住宅,晏子拜谢后拆毁新房,全部恢复原貌这是因为与住新宅的快乐相比,晏子更看重旧邻之谊。
D.晏子在不同场合对齐景公用刑繁苛的问题进行了劝谏,景公因此意识到滥用刑罚会对百姓造成伤害,于是听取晏子的意见而减少了刑罚。
78.请把下面课内外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
(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79.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为人处世始终秉持崇俭品格。请简要概括其“崇俭”的具体表现。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昭王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伤者厚养饮食相馈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勠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乃使五大夫王陵将而伐赵。陵战失利,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责之曰:楚地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拔鄢、郢,焚其庙,楚人震思,东徙而不敢西向。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武安君曰: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发梁焚舟以专民,以掠于郊野,以足军食。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力不同,是以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皆计利形势,自然之理,何神之有哉!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

【注】①昭王:秦昭王。②武安君:秦将白起的封号。

8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A民B之C死D者E厚F葬G伤H者I厚J养K饮L食M相N馈O以P靡Q其R财
8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是春秋战国时君王的谦称,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若寡人者”的“寡人”相同。
B.克的意思是攻克、战胜,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中的“克”不同。
C.“不行”意思是不动身、不行动,与《六国论》中“刺客不行”中的“不行”相同。
D.“方”的意思是方圆,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方六七十”的“方”字不同。
8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安君分析了赵国的现状,认为赵国不允许收殓战死的人,不允许疗治受伤的人,激发了国人的斗志和发展生产的决心,此时不宜攻打赵国。
B.武安君曾率军与兵力多出己方一倍多的韩、魏两国军队在伊阙交战,斩杀敌人二十四万,大败韩、魏两国军队,建立不世功劳,闻名天下。
C.武安君认为,打败楚国并非自己用兵如神,这是由于秦国士卒以军中为家,以将帅为父母,同心协力共赴事功,宁死也不后退,因而取得胜利。
D.武安君认为,伊阙之战,韩国想保存实力,而魏国又想让韩国为前锋,二军协作不力,因此才有机可乘,各个击破,最终打败了韩魏联军。
8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拔鄢、郢,焚其庙,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
(2)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
84.武安君认为楚国之所以败在自己手下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3-07-24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二中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试卷题型(共 18题)

题型
数量
文言文阅读
18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文言文阅读
1-50.65司马迁(前145-前90)  《史记》  史传文
6-100.65张廷玉  《明史》  史传文
11-150.65《左传》  史传文
16-200.65左丘明(前556-前451)  《左传》  《新序》(《战国策》整理)  史传文
21-250.65苏洵(1009-1066)  单篇论文
26-300.4苏洵(1009-1066)  论说文
31-340.65王安石(1021-1086)  脱脱等  《宋史》  史传文
35-390.65杜牧(803-853)  《新唐书》  史传文  论说文
40-430.65刘向(约前77-前6)  《史记》  《新序》(《战国策》整理)
44-460.65刘向(约前77-前6)  《新序》(《战国策》整理)  史传文
47-510.65刘向(约前77-前6)  《说苑》  杂记文
52-550.65刘向(约前77-前6)  《新序》(《战国策》整理)  史传文
56-600.65《说苑》  史传文
61-650.65司马迁(前145-前90)  《史记》  《说苑》  史传文
66-700.65孟子(前372-前289)  荀子(前313-前238)  论说文  诸子散文
71-740.65司马光(1019-1086)  《资治通鉴》  史传文
75-790.65左丘明(前556-前451)  《左传》  《史记》  史传文
80-840.65刘向(约前77-前6)  《新序》(《战国策》整理)  史传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