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0 题号:1957597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十二年,彗星见。景公柏寝,叹曰:“堂堂,谁有此乎?”群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谀甚。”景公曰:“彗星出东北,齐分野,寡人以为忧。晏子曰:“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第星将出,彗星何惧乎?”公曰:“可禳否?”晏子曰:“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故晏子以此谏之。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溢嚣尘,不可以,请更诸爽垲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于是景公繁于刑,有鬻踊①者。故对曰:“踊贵履践。”景公为是于刑。

及晏子如晋,公更其宅。反则成矣。既拜,乃毁之而为里室,皆如其旧。则使它人反之,曰:“谚曰:非宅是卜,惟邻是卜。二三子先卜邻矣,违卜不祥。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违诸乎!”卒复其旧宅,公弗许,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三年》)

材料三: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①踊:受刖刑的人所穿的一种特制鞋子。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得暖衣[A]饱食[B]弊车[C]驽马[D]以奉[E]其身[F]于臣[G]足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与现代“坐”的姿势不同,多指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压于脚后跟。
B.“当”指正对着,与《木兰辞》中“当窗理云鬓”的“当”意思相同。
C.“居”指停留,与《登泰山记》中“半山居雾若带然”的“居”意思相同。
D.“省”指减少,与《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省”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担心彗星出现齐国将有灾祸,害怕齐国落入他人之手,期待用祈禳消除灾祸,对此晏子认为,薄赋慎刑比祈禳神明更能解决问题。
B.晏子的住所靠近市场,狭小又喧闹多尘,齐景公想为晏子更换住所,但晏子表示这里是君王的先臣所居之处,靠近市场反而有许多便利。
C.齐景公趁晏子出使晋国时重造了他的住宅,晏子拜谢后拆毁新房,全部恢复原貌这是因为与住新宅的快乐相比,晏子更看重旧邻之谊。
D.晏子在不同场合对齐景公用刑繁苛的问题进行了劝谏,景公因此意识到滥用刑罚会对百姓造成伤害,于是听取晏子的意见而减少了刑罚。
4.请把下面课内外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
(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5.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为人处世始终秉持崇俭品格。请简要概括其“崇俭”的具体表现。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晋文公曾在外流亡十九年,得到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到晋国做了国君。秦晋两国多次联姻,成语“秦晋之好”即出于此。
B.司马,古代官职名,殷商时代始置,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后也成为中国姓氏之一。
C.东向坐,就是坐在东面。古人宴席座位在秦朝时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这种坐法表明项羽当时已是称雄天下的尊者。
D.跽,长跪,挺直上身两膝着地。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项羽此时是一种警备的姿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夜缒                                   劳苦功高如此
B.臣壮也,犹不如人                  沛公参乘樊哙者也
C.人之力而敝之                         招樊哙出
D.乱易整,不武                         身翼蔽沛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辩论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项羽具有容人之量。刘邦带领一百多人马来到了鸿门后,极力卑辞谢罪,项羽大度能容,就把告密人告诉了刘邦。
D.刘邦颇具战略眼光。他秋毫无犯、封闭宫室、还军霸上,表面是等待项羽入关,实际上是审时度势,明白自己的处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023-09-15更新 | 27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月,晋阴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曰:‘必报仇,宁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死无二。’以此不和。”秦伯曰:“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戚,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小人曰:‘我毒秦,秦岂归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归君。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伯曰:“吾心也。”改馆晋侯,馈七牢焉。

(选自《左传·僖公十五年》,有删改)

材料二:

(秦)穆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逐之恐构诸侯,以归则国家多慝,复之则君臣合作,恐为君忧,不若杀之。”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雠,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晋君之无道莫不闻,公子重耳之仁莫不知。战胜大国,武也。杀无道而立有道,仁也。胜无后害,智也。”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河东之政。

(选自《国语·晋语》,有删改)

[注]①晋国、秦国因争霸中原而矛盾突出。公元前645年,晋、秦交战,晋国战败,国君晋惠公成了阶下囚,晋国于是派阴饴甥去秦国讲和。秦伯,即秦穆公。②圉(yǔ):子圉,晋惠公嫡子。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要A晋国之成B复其君C而质D其嫡子E使子父代F处秦G国可以H无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文中指侍奉,与《〈论语〉十二章》“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中的“事”含义相同。
B.“是吾心也”与“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是”含义相同。
C.“至于王城”与“至于怨诽之多”(《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至于”含义不同。
D.知,文中指主持、掌管;古代“知县”即为主持、掌管一县事务的官员,也称县令。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饴甥拜见秦穆公,双方在王城订立盟约。秦穆公问晋国国内是否和睦,阴饴甥回答说不和睦,并指出了小人与君子的想法不同。
B.秦穆公问阴饴甥:晋人认为秦国将如何处置晋君。阴饴甥回答:小人忧愁,认为秦国不会赦免国君;君子宽恕,认为国君一定会回来。
C.阴饴甥的一番说辞打动了秦穆公,秦穆公最终改变态度,决定善待晋惠公,将晋惠公安置在宾馆里,并赠送了牛、羊、猪各七头。
D.公子絷认为杀死晋惠公对秦国有利,用讲仁爱的公子重耳来代替晋惠公做晋国国君,这样做不能显示秦国的威武,却是仁义之举。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也。
(2)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5.秦穆公为什么放了晋惠公并让他回国做国君?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2024-01-04更新 | 14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魏国都城),绛水可以灌平阳(韩国都城)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镕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

文本二 

悼之四年,晋荀瑶(智伯)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知伯入南里,门于桔柣之门。郑人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将门,知伯谓赵孟(赵襄子):“入之。”对曰:“主在此。”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知伯不悛,赵襄子由是惎(憎恨)知伯,遂丧之。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丧之。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愚者虽A欲为B不善C智D不能周力E不能胜F譬如G乳狗搏人H人I得J而制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唇亡则齿寒”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两句中的“则”字含义相同。
B.“乃潜与张孟谈约”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两句中的“乃”字含义相同。
C.“而遗于德”与“内惑于郑袖”(《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D.“故韩、魏反而丧之”与“吾尝跂而望矣”(《劝学》)两句中的“而”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伯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伯。
B.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智伯。
C.司马光认为,才胜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贪得无厌、刚愎自用、怙恶不悛是《左传》中智伯失败的原因。
D.《左传》中这一段记叙了智伯在与赵孟联合伐郑时,侮辱赵孟貌丑而胆怯,于是二人交恶,此事直接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2)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5.请概括:在司马光看来,人可分为哪几类人?他的“取人之术”是什么?
2024-01-05更新 | 10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