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一 期中 2022-05-14 5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家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注重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礼乐思想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涵。先秦时代,古老的礼乐制度便具有政治伦理的重要功能,在“孔子之时”一度发生了“周室微而礼乐废”的文化断裂现象,后经孔子和孟子等先秦儒家的传承和发扬,“诗书礼乐”逐渐成为礼乐文明的重要传统,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行为方式、礼仪制度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

礼乐文化是被持续继承,同时又在批判中不断发展的。“礼”“乐”最初都来源于上古时期先民们对日月星辰、山川鬼神的祭祀活动,以此表达对神的崇拜与敬畏。周代,周公制礼作乐为之注入德性内容以形成周礼。春秋战国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孔子“援仁入礼”,提出礼乐教化思想。孔子倡导“恢复周礼”“为国以礼”,强调音乐对教化的重大价值,追求“和风细雨”“春风化雨”式的涵化、内化。《乐礼》开篇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在礼形成后,礼乐文化更多地侧重于礼乐之后的精神内涵,其功用不仅在于维护政治秩序,还在于移风易俗,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和谐思想是传统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用和、乐来治世,也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礼乐的文化精髓与核心思想。礼乐中的“和谐”思想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身的和谐。主要涉及人们对于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博弈。二是人与他人的和谐。礼的存在,能够彰显甚至拉大人际之间的差异,而乐又使人际之间的距离缩小,而和就在此时体现出了礼乐的境界并且促使人们去无限地接近这种美好的境界。三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儒家要求人主动去达成与自然的和谐,《乐记》中倡导我们“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认为人与自然在共同作用基础上才能达到统一的和谐,只有礼乐相同相合,才能在和谐中达到平衡。

礼乐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在新时代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当代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有助于充实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侵袭,功利主义思想对当代青年的腐蚀触目惊心,“礼乐之说,常乎人情”,因而加强其人文素养、道德素养迫在眉睫。此外,乐既能感知社会、反映社会,又能积极地干预社会、影响社会。乐的存在反映着人类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极具社会性的多种情感。“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记》的最高艺术境界就是和,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中必将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总的来说,儒学是一种礼乐文明,体现了儒家注重人文关怀、秩序和谐的思想精神,在当今社会各界提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儒家文化所强调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传统礼乐精神,必将不断发挥文化的力量,以文教化、人文育化,加快形成社会主义的新风尚。

——(摘编自张爱波《论儒家礼乐文化与新时代和谐思想》)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今我国进入新时代,正朝着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前进。礼乐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也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程。

《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古今中外,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是离不开礼的规范。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越社会化,人际交往就越需要用礼仪来调节。礼乐文化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和交际生活的钥匙。因此,学习礼乐文化,提高自身的文明意识,有助于年轻人养成人际交往的文明习惯。

作家柯灵在《乡土情结》有一句话: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中国人有很深的乡土情结,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叶落归根也是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古诗文中信手拈来的思乡名句就很能体现这一点。但是,这种家乡观念在现代社会年轻人心目中却逐渐淡化。而传统礼乐文化无疑给今天的年轻人提供了一条回归自我、安放灵魂的重要途径。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繁荣,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制定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强国战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强国的核心内容之一。而礼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弘扬礼乐文化,必然有利于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摘编自马庆伟《礼乐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新时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礼乐”经孔子和孟子等先秦儒家的传承和发扬,逐渐成为礼乐文明的重要传统,并规范着中国传统社会的行为方式和礼仪制度。
B.上古时期先民们为表达对神的崇拜和敬畏而进行的对日月星辰、山川鬼神的祭祀活动,成为了“礼”“乐”的最初来源。
C.礼形成之后,侧重精神内涵的礼乐文化,其功用不再是维护政治秩序,而转为移风易俗、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乐的存在,能反映人类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乐既能感知社会、反映社会,又能积极地干预社会、影响社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追求“和风细雨”“春凤化雨”式的音乐教化,因此礼乐教化不再需要外在手段来约束和限制,而是注重内心的认同。
B.“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记》的最高艺术境界就是和,告诉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乐”的作用要大于“礼”。
C.从作家柯灵《乡土情结》的一段话中可以看出:在古人心目中有着深沉的乡土情结,而这在现代年轻人心目中却逐渐消失。
D.礼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也必然对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产生重要影响。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礼乐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一项是(     
A.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B.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弘扬礼乐文化对青年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福堂

王宇

小村人大多姓鲁,福堂也姓鲁。每遇签名字的时候,福堂很努力地想写好,但往往会把字中间的一横给忘掉。旁边有人说:叔,‘鲁’ 字又写错了。福堂眯着眼,仔细端详,撇撇嘴说:我这鱼是在水中游的, 用不着腿。多一笔少一笔,也差不了多少。大伙儿笑得直不起腰来,福堂嘴里含着旱烟锅子,早已不见人影。

福堂写字马马虎虎,生活却有板有眼。福堂从不睡懒觉,每天早早起床,往灶里添把柴火,做两个荷包蛋,或是熬一碗米茶,一个人,慢腾腾地吃。

福堂记得很清楚,六十岁那年,老伴儿病了,整天抱着肚子喊疼。医生说:这病,挺麻烦的。福堂变卖了家里的所有粮食,求医问药,还是没能留住老伴儿。老伴儿走了,生活给福堂出了一道难题。一辈子没在灶台上摆弄过,吃饭成了大问题。

福堂给儿子大为说:要是家里能有个做饭的说话的人,就好了。

大为说:和我们一起住吧,我们吃啥,你吃啥,不用你犯愁。

人老屎尿多,整天擤鼻子吐痰,住你家里,也不太合适。

我又不嫌弃你。儿子嗫嚅着。

大为还想说什么,又没说。父子的对话在沉默中结束了。

福堂心想,我下田种地,种得谷子是谷子、糜子是糜子,难道就不会做饭?慢慢学吧,好歹都是饭,吃饱就行了。

福堂从此再也没有和大为提过这个话题。

七十岁生日那天,福堂当着儿女的面,宣布了一项重要决定。福堂笑着说:从明年起,我不再种地了。

大为长长地吁了口气,父亲总算想开了。

一晃十年又过去了,福堂还是福堂,腰不弯,腿不疼,耳不聋,眼不花,见人笑呵呵的,只是嘴里找不到几颗硬朗的牙齿。

太阳爬上东山头,小村醒了。福堂的肩上搭一根绳子出门了。出门干啥去?他也不知道。他在小村生活了一辈子,看着啥都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总想上山走一走,踩着厚实的黄土地,心里才踏实。

深秋的早晨,有点儿凉。福堂记忆中的这个季节,山上还有没收完的庄稼。打谷场上,堆得满满当当,糜子谷子高粱黑豆,散发着浓浓的秋的气息。

眼下,福堂四处寻找却找不到庄稼的影子,打谷场上杂草摇曳,不再有秋忙的热闹。福堂燃起一锅老旱烟,悠悠地抽,呛得一阵阵咳嗽,满眼的泪花滚来滚去,映射着晚秋的晨光。

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福堂,种庄稼是一把好手,这倒也不足为奇。玄妙的是,他能预判来年的收成。今年冬天小村的那条河结冰多厚,冬至那天刮什么风,清明节是不是下雨了,诸如此类,都是福堂的参考依据。于是,在耕牛下地前,福堂已经安排好地里该种的庄稼种类。

起初,小村人也不大相信,觉得福堂神神秘秘,像个大仙似的。事实总能说明问题,福堂种啥啥收,不种啥啥歉收。小村人都服了,跟着福堂学,准没错。家家粮满仓、米满缸,这是硬道理。福堂自己也数不清,拿过县里乡里多少个劳动模范的红本本。

中秋节那天,福堂去儿子家吃饭。他对大为说:我不种地了,有些东西,我得传给你。不要让我带到棺材里去,你得好好记着。

大为蹙着眉头,颇感为难。这都什么年头了,谁还愿意种地?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事实上,大为圈养黄牛,也是远近闻名的专业户。当然,大为也不能让福堂失望,规规矩矩地坐在土炕上听,不断地点头。这让福堂很是满意,破例喝了几杯烧酒,红润的脸颊上溢出人生的快意。至于大为领悟了多少,只有他自己知道。

太阳升起来了,山上一片寂静。偶有强劲的山风吹来,折断老槐树的枯枝,落在地上。福堂走过去,弯腰捡拾,一根一根摆弄整齐,用绳子捆好。这是烧灶最好用的柴火。福堂感觉晕乎乎的,坐在热烘烘的黄土地上,那是他一辈子春耕秋收的黄土地。福堂靠在那捆枯枝上,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薄雾轻笼,山欢水笑,小村的清晨踏着鸡鸣犬吠的节奏款款而来。与福堂老屋一河之隔的养殖场,大为正在喂牛。今天怎不见父亲的屋顶上冒烟呢?大为感觉不对劲儿,走进父亲的老屋,屋里静悄悄的。人到底哪儿去了?大为顿时紧张起来。他知道,父亲有脑梗的宿病。

大为疾步上山。他的父亲在那棵老槐树下安详地坐着,手握旱烟锅子,后背靠着枯枝,脸上凝固着从容的微笑,与脚下的黄土地融为一体,正在做一个不愿醒来的长梦。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篇就通过对福堂的神态和语言描写以及“大伙儿”的衬托,把一个幽默、乐观、开朗的福堂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
B.福堂对大为说“要是家里能有个做饭的说话的人,就好了”,是想表达自己很寂寞,想要儿子来老屋和自己居住。
C.小说没有用连贯发展的情节来塑造人物,而是剪辑多个生活场景,将其有机地合起来,从不同角度表现人物特有的精神世界。
D.小说善于用环境描写来烘托福堂的形象,比如“深秋的早晨,有点儿凉”“太阳升起来了,山上一片寂静”等,都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形象。
7.小说中儿子大为对父亲福堂的态度具有两面性,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
8.小说的结尾说福堂“正在做一个不愿醒来的长梦”,这个“长梦”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英宗治平四年闰三月癸卯,以王安石知江宁府。终英宗之世,安石被召未尝起,韩维、吕公著兄弟更称扬之。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友王安石之说也。维迁庶子,又荐安石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或以为不恭令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曾公亮曰:安石真辅相材,必不欺罔。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众谓安石必辞,及诏至,即起视事。九月,以王安石为翰林学士。时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或言其专。曾公亮因力荐王安石,觊以间琦。琦求去益力,帝不得已从之,以司徒兼侍中。入对,帝泣曰:侍中必欲去,今日已降制矣。然卿去,谁可属国者?王安石何如?琦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帝不答。神宗熙宁元年夏四月乙巳,王安石始至京师,帝诏安石越次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安石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耳。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跻此道。冬十一月,郊。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诏学士议,司马光曰:救灾节用,当自贵近始,可听也。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争议不已。帝曰:朕意与光同,然姑以不允答之。

(节进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或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
B.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或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
C.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或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
D.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或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
10.下列对文学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属于古文体的奏议类,是封建时代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的奏章。
B.谏,意思是含蓄委婉地规劝,使对方改正错误或是过失,一般用于下对上。
C.赋,由先秦诗歌派生出的一种文体,有短赋、骚赋、骈赋、文赋等类型。
D.《六国论》中的“论”,是一种以论证为主的文体,长于说理。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宗在位时,韩维、吕公著兄弟三人就常对人称道王安石,韩维升任太子庶子时,还向神宗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
B.吴奎曾与王安石共事,他反对神宗任用王安石,认为他行为迂阔,若受重用,必然紊乱朝纲,可他的意见并没有被皇帝听从。
C.曾公亮认为王安石确是辅相之才,向朝廷大力举荐王安石,希望借机让皇帝疏远宰相韩琦。皇帝让王安石以司徒身份兼任侍中。
D.宰相等人因黄河北部连遭旱灾,国家用度不足,请求南郊祭天后不再照例赏赐金钱绢帛了,司马光认为朝廷可以采纳这一提议。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已学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谓安石必辞,及诏至,即起视事。
(2)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13.请概括说明王安石与司马光在国用不足上有何分歧。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节选)

李白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

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十二是李白的朋友,他曾经写了一首《寒夜独酌有怀》赠给李白,李白这首诗是酬答朋友、抒发己志之作。
B.诗歌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苍蝇”喻谗人,“贝锦”喻忠言。小人的谗谤与忠言相互交织,谈笑间令人失色。
C.“与君论心握君手”表现了诗人与王十二深挚的感情,诗人由之前对现实境遇的感慨转为向朋友表达心志。
D.诗歌的最后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诗人肯定的态度,增强了诗歌的语势,感情激烈,富有感染力。
15.这首诗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