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9-01 5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建筑的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的用典,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表达效果却异曲同工,起作用的是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它们的当下流行与曾经流行,其背后也是中国美学逻辑,反映了自古以来我们民族在新旧时空上的自如切换、衔接共生能力。

微改造采用绣花功夫,对旧厂区、旧商业区、旧居住区等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最大限度保留老城区具有特色的格局和肌理。用典则是中国古代诗赋的修辞手法。六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事类》,是迄今关于用典最系统的分析,将它关于用典的论述与今天建筑的微改造比照,有明显的美学通感。一是传承、创新之美。刘勰说用典作用是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同时要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建筑的微更新,是在旧的建筑文本上创作新的建筑文本,让历史与现实都能找到位置,相互观照,相互成全。它要处理好旧与新的矛盾,无逢对接传统与现实。要让旧的居住、生产空间适应新的生活、生产需要,实现新旧功能转换,与现代城市文化乃至流行文化、时尚文化相融合;另一方面,它尊重传统,尽可能把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留下来,并且用自己的创新创造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让它们适应今人新的生产生活,特别是顺应人民群众欣赏美、创造美的需求,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二是丰富、含蓄之美。以少胜多,是用典的突出优势,所以,刘勰认为用典模式在中华文化元典《周易》中就确定了,即所谓《大畜·之象》,‘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中国传统崇尚含蓄内敛,传统的建筑理念也着重对建筑本身的内心领悟,主张通过有限的物质空间演绎无穷的文化意味。在城市更新中,要保留这样的含蓄表达,而且在这些老的建筑或街区、厂区、矿区中,融入今人的丰富情感和审美趣味。三是简约、洗练之美。刘勰说,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招理须核。中国古代建筑,在物质空间上也力求经济,寄大情于小景,以有限藏无限。建筑微改造的洗练,表现在它利用有限的局部分间,以少胜多,点石成金。

讨论当今建筑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用典在中国传统审美上的通约性,目的有三:一是支持城市更新中的微改造。要认识建筑微改造的特征与规律。当前最重要的是立即刹住大拆大建之风,自觉遵循在文化上既要传承又要创新的时代要求,既要无为又要有为,尽可能保护住老城区的历史风貌,并且在已有文化肌理上自然融入新的文化积累。要尊重以含蓄、简约为美的审美传统,不在老城区大动干戈,不做大手术。二是支持将微改造推及乡村、建筑微改造的经验应由城市更新向其他领域推广,特别是推及乡村振兴中的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如果将城市更新中的微改造,与乡村振兴中越来越自觉地保护古村落建筑、保护乡村风貌联系起来,就能看出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取向。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在诸多方面有共同点,包括面对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办法。特别是古村落,既要保护老建筑、街区、道路,也要解决旧建筑与新功能的矛盾。它需要保护,需要采用绣花方式进行缝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活化、利用。古村落如果不被赋予新的生命,只会加速其消亡,因为,它毕竟是人的居住空间。三是支持在城乡文化建设中顺应中国审美传统。要把握中国审美传统回归当今社会的路径。强调建筑微改造,在中国有多方面原因,中国审美传统心理是潜在的但也是关键性因素。在已有建筑格局中有所增益,踵事增华,是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基本做法,从村落的自然形成,到都市的规划安排,莫不如此。今天的微改造,实际上是这种建筑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凝固的历史符号。典故,也是这种具有凝固特征和符号意义的表达。从文创的角度看,这些被保留和活化的建筑、典故,实际上又都有IP的分量。建筑微改造与文学用典在中国传统审美心理上的相通,本质上是关于符号世界、文创IP运用的相通。保留并活化了某个老建筑,或者用了某个历史典故,并且赋予了新的意义,其实都是用了一种文化的指引,它能解构平庸和平淡,营造出现实与历史交汇、生活与艺术交汇的生活空间和表达语境。活用一个典故就是打捞出一个故事,活用一个老建筑就是把人带进一个取景地、一段过往的风情。徜徉于典故或老建筑的林荫大道上,与风华如旧的人物、事件以及那个时代相逢,与往日的人间烟火相逢,生活就有了味道,表达就有了诗意。

揭示建筑微改造与诗赋用典在审美上的相通,是期待由此进而认识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脉动,使微改造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使围绕城市更新的政策得到落实,并推广到乡村,让正在进行的城乡老建筑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融合的生动教材。

(摘编自孙若风《建筑的微改造与文学的用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绣花”在文中是指通过微改造,像绣花一样非常精细地对旧建筑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
B.“通感”在文中是指当代建筑的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的用典在传统审美心理和美学逻辑上相通。
C.“经济”在文中是指中国古代建筑在物质空间上追求简约洗练,寄大情于小景,以有限藏无限
D.“有为”在文中是指在旧建筑的文化肌理上,以创新的时代要求大量融入新的文化积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建筑的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的用典看似毫无关联,实则异曲同工,它们的当下流行与曾经流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新伯时空上能自如切换、衔接共生。
B.将旧的居住、生产空间与现代城市文化、流行文化等相融合,以创新创造赋予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以新的生命,就能顺应人民群众欣赏美、创造美的需求。
C.从村落的自然形成到都市的规划安排、中国建筑千百年来都延续着在已有建筑格局中有所增益、踵事增华的传统,这是当下建筑微改造的重要理据之一。
D.保留并活化某个老建筑,或使用某个被赋予新意义的历史典故,都用了一种文化的指引,能营造出现实与历史交汇、生活与艺术交汇的生活空间和表达语境。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上的用典在引古以证今时需要引用得当、自然妥帖,而建筑微更新是在旧的建筑文本上创作新的建筑文本,让历史与现实各居其位,两者相得益彰。
B.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在诸多方面有共同点,城市更新中的微改造与乡村振兴中对古村落建筑、乡村风貌的保护相结合,将决定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取向。
C.建筑是具有凝固特征和符号意义的表达,这表明被保留和活化的建筑具有文创IP的分量,建筑的微改造可能有利于老城区和古村落在文创产业上的发展。
D.理解建筑微改造与文学用典之间的联系,认识微改造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脉动,使微改造得到广泛认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融合的生动教材。
4.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引入“词汇”“文法”等语言学概念,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本文以“用典”这一文学概念来阐释当代建筑的微改造问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5.复兴中学有一组建国初期的建筑群,学校拟于署期对其进行改造,向同学们发出意见征询书。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就该建筑群的改造原则及注意事项提出意见。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麒麟   

哥舒意

丁丑年秋,日军进驻南庄,砸开了苏园生锈的门锁。当天,藤原长官请私塾先生苏夫子苏园一叙。

夫子现在还有学生?

时局纷乱,学生失散,只在家里教小女,编地方志。

时局纷乱,我也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教师。现定居南庄,正好请夫子教犬子承太中华文化。夫子不妨带令媛一起来,两个孩子可作伴读书。夫子没有说话。

日本武运源于贵国儒学,今后我们不分彼此,共同将它发扬光大。

我只知道教书。

在苏园,守真见到了承太。守真是我女儿,夫子说,在这里,我们只是师生,你们只是同学。言毕,夫子就开始讲授孔子。

课间休息,夫子望着窗外。窗外半山桃树,不见花叶,夫子偏看得出神。

夫子在看什么。

看万里桃花吧,万里桃花是苏园盛景,只有上了年纪的人看到过。守真说。

现在漫山枯树,没有桃花。

那夫子就是在看过去的万里桃花。

习字课。夫子写下一字,问承太。

‘仁’,我父亲的名字。父亲说他取名为仁,就像皇帝待臣民要仁慈,不要凶恶。

这是其中之一。子曰仁者爱人,仁是爱惜他人。夫子教承太字的不同写法,汉隶唐楷,一一落入承太眼里。

上午课毕,午餐。承太吃了几口,瞥见守真饭碗已经扒空大半,问:师姐没吃早饭吗?

家里的粮给村里孤儿了,他们大人被打死了,他们没饭吃。

承太没说话,看了看外面,说:桃树开花就好了,可惜都枯了。

守真说:我们去找找,也许能找到一两朵桃花。

饭后,他们在桃园真找到了一朵纯白的瘦花。秋日白桃难得一见,两人赏过桃花,差不多到了上课时间,守真起身要走,承太却奔向大屋,提了一柄大刀回来。

母上佛堂供花,正需一支白花。承太双手握刀,举过头顶。

这个桃园再也没有桃花了。守真凝视断茎绿痕,见地上有足印,隐隐然像是什么动物曾在此驻足。

晚上回家,守真对夫子说:我好像又看见了。守真在纸上写了夫子以前教她的两个字,四十二笔。到了半夜,守真偷偷出门再次来到苏园那棵桃树下。月色朦胧,恍惚间见一行蹄印,从她脚下伸展开去。远处树影下,一头古兽。古兽仿佛感觉到了她的存在,转身望着她,目光清澈。

守真回到家,夫子已经醒来,在方桌上写字。

我又见到麒麟了。

麒麟,古人视为仁慈化身,太平之世它才现身。夫子说,孔子见过麒麟。”“可现在是乱世。

所以麒麟不该出现。夫子说,不要告诉任何人你见过麒麟。

一个周六,午课结束,师生三人听见屋外喧哗。原来,士兵正在挖一株桃树,守真正是在那棵桃树下看见麒麟的。很快,一辆军卡驶来,运来一棵大樱花树,种在了那株桃树的位置。

那天入夜之后,守真出门。门外,承太背着书包在等她。他们一起来到南庄的祠堂,祠堂供桌下钻出很多身影。承太打开书包,所有孩子都看见了饭团,他们想起夫子教过的课,就说,仁者爱人。

离开祠堂后,守真决定把看见麒麟的事告诉承太。于是,他们一起来到苏园,找到那棵樱花树,蹲守在离它不远的桃树下。月亮渐渐隐没,风起云涌,电闪雷鸣。也不知过了多久,暗夜中守真感到有东西在触碰她。麒麟!麒麟身上遍布伤口。

清晨,守园士兵发现,昨天移植的樱花树已被雷劈断,树下焦土上,有蹄印四枚。

夫子在家正吟诵论语。卫兵敲门,说藤原请夫子前往苏园一叙。

今天我们说一下这两个字。藤原拈起宣纸,上面是夫子写的两个字。四十二笔。

麒麟。我想听夫子说文解字。

麒麟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实为驼鹿,所以两字都以鹿为字首……

我读到的史料和夫子所说不同。这也是从夫子家借来的,《南庄简史》,上面说,汉武帝时村民在这里见到麒麟,汉武帝就让人建了守麟阁。现在守麟阁已毁,但原址上又盖了这座苏园,有了万里桃花。所以,麒麟再度出现也不足为奇。

前人虽有记录,却未必是信史。

那孔子春秋时见麒麟,看见的是什么?

一头驼鹿。

西汉武帝猎得白麟,又是什么?

一头白色的驼鹿。

所以夫子是不相信中国有麒麟这种瑞兽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敢问藤原先生,如果见到麒麟,又会怎么做?

我们会请回京都,我觉得麒麟代表了中国文化里最宝贵的那一部分。

遗憾的是,藤原先生永远不可能见到麒麟。

藤原没作声,过了一会说明天要来听课。第二天夫子上课,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藤原旁听了一会,起身击掌,两名宪兵应声而至。

最后问夫子一次,到底见过麒麟没有?

从没见过。

一名宪兵架住夫子,另一名抓住守真。夫子嘴唇动了动,守真低声说:爸,覆巢之下。夫子没再说话。这时,承太忽然向父亲跪下,藤原迟疑了一会,然后挥了挥手,宪兵松开了守真。

供桌下的孩子饿急了。守真很晚才来,孩子们问夫子呢。守真没有回答。

忽有孩子说:着火了!苏园那里红光艳艳。守真望着山林,隐隐约约,真真切切,如有古兽浴火奔走。守真取出《南庄简史》,翻到最后一页,上面有夫子的字:丁丑年秋。之后空白。守真取笔,在空白处写下:丁丑年秋,夫子化麟,隐入桃林,是夜桃林花开万里,绵延不绝。

今天还上课吗?孩子们问。

上的。今天教两个新字,四十二笔,你们看仔细。

(选自《小说月报》2023年第1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课间休息,夫子望着窗外”的情景,承太与守真间有一番问答,这为小说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介绍。
B.藤原将樱花树移植到苏园,象征着日本对中国文化侵略的深入;而樱花树被雷劈,则隐喻侵略者的野心不可能实现。
C.夫子最后一课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情节上的精心设计,暗示夫子已作好了牺牲准备,并以此表明心迹。
D.小说写夫子应允藤原担任承太家庭教师的无奈,写他为守护麒麟秘密的英勇,揭示了一名普通中国百姓的精神成长。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一般写抗战题材的作品不同,这篇小说从文化的角度落笔,写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企图,写中国百姓守卫中华文化的努力,取材独特,视角新颖。
B.刀劈桃花,暗示承太的日本基因;给孤儿饭团,表现了承太的仁爱之心,两者对比鲜明,反映了承太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丰富了人物形象。
C.小说中的孤儿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日本侵略者带给中国人民的苦难,看到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勇敢,也看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未来中国的希望。
D.小说叙述的故事虽是发生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但仍不乏刀光剑影,砸开苏园生锈的门锁,因为阴谋无法得逞而将夫子杀害,让人感受到日军的残暴。
8.有人评价夫子教承太写“仁”字的情节设计有“一石三鸟”的作用,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9.麒麟是传说中的瑞兽,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请简要分析作者虚构“见麒麟”的意图。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然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选自刘基《卖柑者言》)

材料二: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

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与物多忤。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基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帝察其至诚,任以心膂。每召基,辄屏人密语移时。基亦自谓不世遇,知无不言。暇则敷陈王道。帝每恭己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曰:子房也。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所著有《覆瓿集》,《犁眉公集》传于世。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A所B市C于D人E者F将G以H实I笾J豆K奉L祭M祀N供O宾P客Q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涉,指经过。与《归去来兮辞》中“园日涉以成趣”中的“涉”字意思相同。
B.虎符,指调兵遣将用的兵符,劈为两半,皇帝和将帅各持一边,合并使用才能调兵遣将。
C.固,指坚决、坚定,与《阿房宫赋》中“日益骄固”的“固”字意思不相同。
D.子房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字,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取“字”,女子十五岁行及笄取“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杭州有个卖水果的,因为能长期储藏柑子并使它们保持光鲜的外表,所以即使售价高昂,人们也争相购买他的柑子。
B.卖柑者用外表光鲜、内里干枯如破棉絮的柑子来比喻当时官场上无真才实学、无所作为的文武官员,具有讽刺意味。
C.刘基辅佐太祖平定天下,他料事如神,性格刚烈,嫉恶如仇,与他人多有触犯。还乡隐居后,他只饮酒弈棋,不提功劳。
D.皇帝任用刘基做心腹重臣,每次召见他,总是屏退旁人再秘密交谈。刘基也认为自己是不世出的天才,所以知无不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2)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
14.材料一与《种树郭橐驼传》都具有寓言性质,借普通人的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事理讽刺社会现实,请分别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九日和韩魏公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韩魏公:北宋宰相韩琦。②金罍(1éi):泛指酒盏。③东阁:汉代公孙弘“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④曲台:太常寺,主管礼仪制度。⑤新诗:韩琦新赋的诗,诗中含有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之气。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九日”与“佳节”相呼应,“和”字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B.首联“晚岁”与“华发”相互映衬,其中“不才”颇具自嘲之感。
C.颔联以公孙弘比韩琦,既感谢他的知遇之恩,又表达了辞谢之意。
D.“暮”“雨”“寒”营造了昏暗、凄冷的环境,为诗人的夜不能寐烘托了气氛。
16.叶梦得《避暑录话》评价此诗“哀而不伤”,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17. 填空。
(1)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自己缺少亲人、僮仆的帮助,不得不事必躬亲。
(2)《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李密孤单无依,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安慰的境况。
(3)柳永在《望海潮》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茂密如云的树木、浪涛汹涌的海潮。
(4)姜夔在《扬州慢》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战争洗劫后扬州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
(5)屈原《离骚》中直抒胸臆,表白心志,表达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十四个字借景抒情,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2023-09-01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五、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1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022-03-12更新 | 964次组卷 | 5卷引用:第10课《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课后培优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9.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自以心为形     役:奴役B.知来者之可     追:追赶
C.曷不心任去留     委:随从,顺从D.眄庭柯以     怡:使……愉快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名校
20. 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B.舍其名                                                         以为号焉
C.橐驼非能使木寿孳也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不得暇
D.子之道,移之官理                                      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21. 下列句子中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之铿然有声者
B.得双石于潭上                                          而大声发于水上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有大石当中流
D.此世所以不传也                                      余是以记之

六、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1月31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虎年春晚。舞者与背景音乐________,将中国古典式传奇娓娓道来。舞者以绚烂之身,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该节目________的风格令许多网友刷屏直呼:美哭了!太震撼!

《只此青绿》编导周莉亚、韩真介绍,创作灵感来源于《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用半年时间在18岁时画成的传世名画,用石青、石绿色的矿物质颜料绘成而闻名。绚丽的青绿色调交织描绘着千里江山的锦绣恢弘,远观画面静止不动,凝固了千年前的一瞬间;近看却________,细节生动。主创团队从《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历经千年,即使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这一细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

春晚里的片段是将《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设色抽离出来,抽象成一位女性人物形象,这一段群舞是在表达群山重峦叠嶂的概念。舞者的头饰像是《千里江山图》中的山石;女主开篇第一个造型双袖下垂,像是山的纹理,也似是山间瀑布;舞者们集体慢慢转身时,仿佛一座山峰迎面而来;当她们缓慢出脚重心下移,仿佛山峦在动,________……该选段为观众呈上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的同时,让观众了解《千里江山图》,展现出作品追寻中华文明根脉的意义。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相得益彰       独树一帜       生机勃勃       气势磅礴
B.交相辉映       独具匠心       生生不息       气贯长虹
C.交相辉映       独树一帜       生生不息       气势磅礴
D.相得益彰       独具匠心       生机勃勃       气贯长虹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病句,写出正确的语句。
24.请将文中波浪线部分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进入三月以来,沙尘天气增多,本次沙尘天气的沙子依然来自蒙古国的戈壁与沙漠。春季出现的蒙古低压把北边冷空气吸引下来并产生了把低空的沙尘吹到高空输送到较远地方的大风。

沙尘自西北向东南,从蒙古到我国,正好经过三北防护林,但是 ①     。三北防护林的作用是固定地面,保护土壤,目前已经取得卓越成效,但此次沙尘主要来自蒙古国南部戈壁滩,顺着高层的北风下来,高空可达千米,防护林的胡杨和梭梭树完全无法阻挡。

____②____,南下的沙尘止住了脚步,重庆等地没有出现沙尘天气。不少网友在感谢秦岭挡住了沙尘。秦岭地区的平均海拔高达 1200 多米,漂浮在空中的沙尘主要集中在近地面的低空中,低空气流很难越过秦岭。

在未来,沙尘天气是否会成为常态? 每年的三到五月份都是我国北方沙尘天气的高发季节,_____③______。有些气候区常年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配合这种大风天气,沙尘是必然的天气现象。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23-08-2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务院总理李强330日上午在海南博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李强表示,当今世界,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人们迫切希望能有更多更强大的确定性力量,推动世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国家如此,人亦如此。

请结合以上材料围绕“确定与不确定”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12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文言小题
4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刘基(1311-1375)  《卖柑者言》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苏洵(1009-1066)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94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文言小题
180.85词类活用选择类
190.65一般文言实词选择类
200.85一般文言虚词选择类
210.65判断句  倒装句  省略句选择类
六、语言文字运用
22-240.65变换句式  辨析并修改病句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50.65情境补写  连贯语言表达
七、作文
260.4人生感悟  任务驱动型作文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