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08-25 3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天文学是随着农业生产和星占两种需要而诞生的,诞生以后又受中国社会条件和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古希腊天文学走了一条很不相同的道路。古希腊天文学并不想鼓励人们去观察天象,相反地,它企图建立一个宇宙模型,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先哲们要求天文学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经》)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不必追问。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

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历法和星占。古代中国的历法工作,一方面服务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如用“二十四节气”直接表示寒来暑往的变化,给农业生产以极大方便,像“清明下种,谷雨插秧”这类谚语至今还在民间流行。另一方面历法又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颁布历法是统治权力的象征,为皇家所掌握,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奉行谁家颁布的历法,就表示拥护谁家的统治。正如《史记·历书》所说:“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

古代中国的星占术属于预警性系统,古人利用天象来占卜国家大事,如年成的丰歉、战争的胜负、皇族的行动等等。据《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戊申朔,其夜未央宫中地震。杜钦回答皇帝:“人事失于下,变象见于上,能应之以德,则咎异消。”杜钦的这段话表明了古代中国星占术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论认为,天与人的关系并不单纯是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因此,君主可以借助天上星宿的变化,来证明自己权力的正当性;而士大夫阶层则往往借助天变来警示、告诫君主要端正行为。

在中国,天文记录持续了几千年。二十四史中以“天文志”命名的篇章绝大部分是记录奇异天象和与它相关联的政治事件。这批记录,成了一份宝贵的遗产,对当今的天文学研究还有重要的作用,至今已在超新星遗迹、太阳活动、地球自转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都起着作用。

(摘编自席泽宗《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社会功能》)

材料二:

从远古时代开始,各民族都有观察天象、解释天象的冲动。这份冲动不仅出于实用需要,也源于面对浩瀚宇宙产生的敬畏之情。这两个方面几乎是一切民族起初都具有的。不过,随着文明成型,各民族走上了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也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古希腊天文学本质上是一门几何学。古希腊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天球包地球的结构,所有的天体都镶嵌在天球上随天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研究这些运动,是古希腊天文学的根本目标。古希腊人把天体的匀速运动看成是遵循理性的最佳范本,于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转化为对理性的坚定追求。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人便把宇宙作为理性的代表,把对宇宙的着迷视为追求理性的一种标志。

同样,古代中国发达的天文学也不只是为了农业生产,把节气定到几分几秒,对农业生产来说并无太大意义,中国古代天文学最强大的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之衍生出来的种种文化观念和制度。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推动天文学发展的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表现为对贯通天人的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的忠实维护。

在古代中国,不只是皇帝需要天文学来维护秩序,普通百姓也需要。传统社会里,老百姓做大事之前都要看一下老皇历,看看哪天是黄道吉日,哪天流年不利。这些老皇历就是天文学家为“敬授民时”而编制的历书。因此,中国古代天文学就其研究动机而言,是政治星占术,是日常伦理学,一言以蔽之,是礼学,而不是希腊意义上的“科学”。

把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古希腊天文学共同视为“科学”的最大理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把“推算预报”日月行星的位置作为重要内容,并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推算方法。这套推算方法,被称为中国古代的数理天文学,与古希腊数理天文学相对应。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古希腊数理天文学之所以用“几何建模”的方法去研究行星,是因为他们相信,宇宙的运行本来就是遵循几何规律的。相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眼中的“天”有意志、情感。因此天是人格化的上天显灵的场所,而不是希腊天文学家眼中秩序和定律的场所。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与礼学:希腊与中国的天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创造的天文历法,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
B.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对天文现象的观测、记录和诠释,古希腊天文学则与之相反,反对观察天象。
C.中国古代与古希腊的天文学家都形成独特的推算日月行星位置的数理天文学,但两者是出于不同的观念。
D.古希腊天文学家认为宇宙是遵循几何规律来运行的,所以他们用“几何建模”的方法研究行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表现在企图用“几何建模”的方法去探寻宇宙的规律,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分支。
B.古希腊人因为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进而形成了尊崇理性的观念,这一观念推动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发展。
C.“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不仅指通过观察天地运行的规律来认知时节的变化,也指通过天象预测行事的时机。
D.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天文学在研究动机、主要问题、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本质上体现了中西文化精神的不同。
3.根据材料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相关论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说自己“罗喉星照运,运气不好”,体现了天文学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
B.《唐雎不辱使命》中“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表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C.民间谚语中“芒种芒种,连收带种”的说法,反映了古代中国历法能够为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便利。
D.《诗经·小雅》中“月离于毕,俾滂沱矣”,说明了中国先民都会观察天象并且研究它的规律。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鲍团长

汪曾祺

鲍团长是保卫团的团长。

保卫团是由商会出钱养着的一支小队伍。保卫什么人?保卫大商家和有钱有势的绅士大户人家,防备土匪进城抢劫。

鲍团长名崇岳,山东掖县人,行伍出身。十几岁就投了张宗昌的部队。张宗昌被打垮了,他在孙传芳的联军里干了几年。孙传芳下野,他参加了国民革命军——这一带人称之为党军,屡升为营长。

鲍崇岳怎么会到这个小县城来当一个保卫团长呢?他所在的那个团驻扎到这个县,在地方党政绅商的接风宴会上,意外地见到小时候一同读私塾的一个老同学,在县政府当秘书,他乡遇故,酒后畅谈。鲍崇岳表示,他对军队生活已经厌倦,希望找个地方清清静静地住下来,写写字。老同学说:这好办,你来当保卫团长。老同学找商会会长王蕴之一说,王蕴之欣然同意,说:薪金按团长待遇。只是对鲍营长来说,太屈尊了。老同学说:他这人,我知道,无所谓。

鲍团长在这个县待了十多年,和县里的绅士都有人情来往,如马家、王家、杨家……每逢这几家有喜丧寿庆,他是必到的。事前也必送一个幛子或一副对子,幛子、对联上是他自己写的石门铭体的大字。一个武人,能写这样的字,使人惊奇。杨宜之说:据我看,全县写‘石门铭’的,除了王荫之,要数你,什么时候王大太爷回来,你把你的字送给他看看。

杨家是世家大族。杨宜之的父亲十九岁就中了进士,做过两任知府。杨家所住的巷子就叫杨家巷。杨家巷北头高,南头低,坡度很大,拉黄包本从北头来,得直冲下来。杨家北面地势高,叫做高台子。由平地上高台子要过三十级石阶。高台上有一座大厅,很敞亮,是杨宜之宴客的地方。每回宴客,杨宜之都给鲍团长送去知单。鲍团长早早就到了。鲍团长是杨宜之的棋友。开席前后,大厅里有两桌麻将。别人打麻将,杨宜之和鲍崇岳在大厅西边一间小书房里下围棋。有时牌局三缺一,杨宜之只好去凑一角,鲍崇岳就一个人摆《桃花谱》,或是翻看杨宜之所藏的碑帖。

鲍团长家住在咸宁庵。从团部到咸宁庵,杨家巷是必经之路。有时离团部早,就顺脚跨进杨家的高门槛——杨家的门槛特别高,过去杨家有大事,就把门槛拆掉,好进轿子,找杨宜之闲谈一会。

近三个月来,鲍崇岳遇到三件不痛快的事。

鲍崇岳有一儿一女,儿子叫鲍亚璜,女儿叫鲍亚琮。鲍亚璜、鲍亚琮和杨宜之的女儿杨淑媛从小同学,鲍亚璜比她们高一班。鲍亚琮常到杨淑媛家去,一同做功课,玩。杨淑媛也常到鲍亚琮家去。她们有什么算术题不会做,就问鲍亚璜。鲍亚璜考取了外地的高中,就要离开这个县了。一天,他给杨淑媛写了一封情书。这件事鲍崇岳不知道。他到杨宜之家去,杨宜之拿出这封信说:写这样的信,他们都太早了一点。鲍崇岳看了信,很生气,说:这小子,我回去要好好教训他一顿!杨宜之说:小孩子的事,不必认真。杨宜之话说得很含蓄,很委婉,但是鲍崇岳从杨宜之的微笑中读出了言外之意:鲍家和杨家门第悬殊太大了!鲍团长觉得受了侮辱。从此,杨淑媛不再到鲍家来。鲍崇岳也很少到杨家去了。杨家有事,不得已,去应酬一下,不坐席。

本县湖西有一个纨绔浮浪子弟,乘抗日军兴之机,拉起一支队伍,和顾祝同、冷欣拉上关系,号称独立混成旅,在里下河一带活动。他的队伍开到县境,祸害本土,鱼肉乡民,敲诈勒索,无所不为。他行八,本地人都称之为八舅太爷。本地把蛮不讲理的人叫做舅大爷。商会会长王蕴之把鲍团长请去,希望他利用军伍前辈的身份,找八舅太爷规劝规劝。鲍团长这天特意穿了军装,到八舅太爷的旅部求见。门岗接了鲍团长的名片,说请稍候。不大一会,门岗把原片拿出来,说:旅长说:不见!鲍崇岳一辈子没有碰过这样一鼻子灰,气得他一天没有吃饭。他这个老资格现在吃不开了。这么一点事都办不了,要他这个保卫团长干什么,他觉得愧对乡亲父老。

本县有个大书法家王荫之,是商会会长王蕴之的长兄,合县人称之为大太爷。他写汉碑,专攻《石门铭》,他把《石门铭》和草书化在一起,创出一种王荫之体,书名满江南江北。鲍崇岳见过不少他的字,既遒劲,也妩媚,潇洒流畅,顾盼生姿,很佩服。他和无锡荣家是世交,常年住在无锡,荣家供养着他,梅园的不少联匾石刻都是他的手笔。他每年难得回本乡住一两个月。上个月,回乡来了。鲍崇岳拿了自己写的一卷字,托王蕴之转给大太爷看看,请大太爷指点指点。如果有缘识荆,亲聆教诲,尤为平生幸事。过了一个月,王荫之回无锡去了,把鲍崇岳的一卷字留给了王蕴之,鲍崇岳拆开一看,并无一字题识。鲍崇岳心里明白:王荫之看不起他的字。

鲍崇岳绕室徘徊,忽然意决,提笔给王蕴之写了一封信,请求辞去保卫团长。信送出后,他叫老伴摊几张煎饼,卷了大葱面酱,就着一碟酱狗肉,一包炒花生,喝了一斤高粱。既醉既饱,铺开一张六尺宣纸,写了一个大横幅,溶石门铭入行草,一笔到底,不少踟蹰,书体略似王荫之:

田彼南山

芜秽不治

种一顷豆

落而为萁

人生行乐耳

须富贵何时

写罢掷笔,用按钉按在壁上,反复看了几遍,很得意。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交待保卫团的职责、鲍团长的从军经历等内容,可窥见小说独特的时代背景。
B.“他这人,我知道,无所谓”,从侧面突出了鲍团长处世淡泊、不求名利的个性特点。
C.自然的陈述、口语的融入、文言的夹杂,使小说语言独具一格,呈现流动变化之美。
D.叙述鲍团长遇到的三件不痛快的事,意在写人,颇感散漫突兀,与前文无甚关联。
5.文中关于鲍崇岳被八舅太爷拒绝见面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舅太爷本是纨绔浮浪子弟,国难之时拉起队伍横行乡里,百姓深受其害。
B.商会会长想请鲍团长以军武前辈的身份,前去劝阻八舅太爷不要祸害百姓。
C.鲍团长特意穿上军装去规劝投靠军阀的八舅太爷,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傲慢。
D.鲍团长没能劝阻作乱的八舅太爷,既感挫败屈辱,心生不快,又愧对乡亲父老。
6.作者为何花费比较多的笔墨描述杨家巷及杨家宴客的情景?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7.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晚年作品带有一种传统文人的“夫子气”,请结合文中鲍崇岳这一形象作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成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B.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C.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D.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指中原地区,与《李凭箜篌引》中“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相同。
B.印,执政所持信也。秦以来,天子诸侯王印称玺;列侯至二千石印曰章。
C.昆弟,同昆仲,指兄和弟;比喻关系亲密如兄弟般友好;也泛指同辈人。
D.偏将,与“主将”相对,指偏师将领,是副将,也作“裨将”。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跟随高祖平定天下,因口才出众伴随高祖身边,常常出使诸侯国。尉佗平定南越后,高祖派遣陆贾携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尉佗。
B.陆贾到了南越后,尉佗在接见他时无论是打扮还是坐姿都很无礼。陆贾批评他以区区之地与大汉相对抗,灾祸将要降临到南越。
C.陆贾称汉王能够五年平定天下是上天辅助的结果,且汉王朝实力雄厚,灭掉南越如翻动手掌那样容易,尉佗听后立刻惊惧地道歉。
D.尉佗问陆贾自己与萧何、曹参、韩信、皇帝相比如何,陆贾的回答让尉佗高兴,也维护了皇帝的尊严,最终完成让南越称臣的使命。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
(2)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
12.陆贾回答尉佗“我孰与皇帝贤”之问时,使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各题。

和萧判官东夫韵寄之

杨万里

湘江晓月照离裾,目送车尘至欲晡。

归路新诗合千首,几时乘兴更三吾

眼边俗物只添睡,别后故人何似臞

尚策爬沙追历块,未甘直作水中凫!


【注】①三吾:永州有浯溪、峿台和峿亭,称为“三吾”,代指永州,杨万里时任永州零陵县丞。②俗物:对世俗庸人的鄙称。《世说新语·排调》记载:嵇康、阮籍、山涛等在竹林酣饮,王戎后至,阮籍便说:“俗物已复来败人意!”③臞:消瘦。④爬沙:形容螃蟹行走很迟钝。⑤历块:形容良马行走神速。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依友人前作原韵所写,首句点明写作缘由,诗人在湘江月夜送别友人,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
B.第二句写诗人目送友人离去,车马扬尘的细节真实可感,送别时间虽不长,却可见二人友情之深厚。
C.第三句写诗人在归途中作诗千首,用语夸张,突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第四句表达对友人再次乘兴来访的期待。
D.颈联写友人离开后,诗人感觉身边尽是“俗物”,反衬出友人高洁风雅;“何似臞”传达出对朋友的关切。
14.南宋张镃曾这样评价杨万里:“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是说杨万里诗作师法自然,饶有活趣,融通情思,如何理解这一观点?请结合本诗尾联进行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