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年高考考前冲刺训练语文试题(重庆适用)
重庆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4-18 24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天文学是随着农业生产和星占两种需要而诞生的,诞生以后又受中国社会条件和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古希腊天文学走了一条很不相同的道路。古希腊天文学并不想鼓励人们去观察天象,相反地,它企图建立一个宇宙模型,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先哲们要求天文学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经》)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不必追问。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

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历法和星占。古代中国的历法工作,一方面服务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如用“二十四节气”直接表示寒来暑往的变化,给农业生产以极大方便,像“清明下种,谷雨插秧”这类谚语至今还在民间流行。另一方面历法又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颁布历法是统治权力的象征,为皇家所掌握,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奉行谁家颁布的历法,就表示拥护谁家的统治。正如《史记·历书》所说:“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

古代中国的星占术属于预警性系统,古人利用天象来占卜国家大事,如年成的丰歉、战争的胜负、皇族的行动等等。据《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戊申朔,其夜未央宫中地震。杜钦回答皇帝:“人事失于下,变象见于上,能应之以德,则咎异消。”杜钦的这段话表明了古代中国星占术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论认为,天与人的关系并不单纯是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因此,君主可以借助天上星宿的变化,来证明自己权力的正当性;而士大夫阶层则往往借助天变来警示、告诫君主要端正行为。

在中国,天文记录持续了几千年。二十四史中以“天文志”命名的篇章绝大部分是记录奇异天象和与它相关联的政治事件。这批记录,成了一份宝贵的遗产,对当今的天文学研究还有重要的作用,至今已在超新星遗迹、太阳活动、地球自转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都起着作用。

(摘编自席泽宗《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社会功能》)

材料二:

从远古时代开始,各民族都有观察天象、解释天象的冲动。这份冲动不仅出于实用需要,也源于面对浩瀚宇宙产生的敬畏之情。这两个方面几乎是一切民族起初都具有的。不过,随着文明成型,各民族走上了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也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古希腊天文学本质上是一门几何学。古希腊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天球包地球的结构,所有的天体都镶嵌在天球上随天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研究这些运动,是古希腊天文学的根本目标。古希腊人把天体的匀速运动看成是遵循理性的最佳范本,于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转化为对理性的坚定追求。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人便把宇宙作为理性的代表,把对宇宙的着迷视为追求理性的一种标志。

同样,古代中国发达的天文学也不只是为了农业生产,把节气定到几分几秒,对农业生产来说并无太大意义,中国古代天文学最强大的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之衍生出来的种种文化观念和制度。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推动天文学发展的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表现为对贯通天人的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的忠实维护。

在古代中国,不只是皇帝需要天文学来维护秩序,普通百姓也需要。传统社会里,老百姓做大事之前都要看一下老皇历,看看哪天是黄道吉日,哪天流年不利。这些老皇历就是天文学家为“敬授民时”而编制的历书。因此,中国古代天文学就其研究动机而言,是政治星占术,是日常伦理学,一言以蔽之,是礼学,而不是希腊意义上的“科学”。

把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古希腊天文学共同视为“科学”的最大理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把“推算预报”日月行星的位置作为重要内容,并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推算方法。这套推算方法,被称为中国古代的数理天文学,与古希腊数理天文学相对应。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古希腊数理天文学之所以用“几何建模”的方法去研究行星,是因为他们相信,宇宙的运行本来就是遵循几何规律的。相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眼中的“天”有意志、情感。因此天是人格化的上天显灵的场所,而不是希腊天文学家眼中秩序和定律的场所。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与礼学:希腊与中国的天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创造的天文历法,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
B.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对天文现象的观测、记录和诠释,古希腊天文学则与之相反,反对观察天象。
C.中国古代与古希腊的天文学家都形成独特的推算日月行星位置的数理天文学,但两者是出于不同的观念。
D.古希腊天文学家认为宇宙是遵循几何规律来运行的,所以他们用“几何建模”的方法研究行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表现在企图用“几何建模”的方法去探寻宇宙的规律,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分支。
B.古希腊人因为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进而形成了尊崇理性的观念,这一观念推动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发展。
C.“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不仅指通过观察天地运行的规律来认知时节的变化,也指通过天象预测行事的时机。
D.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天文学在研究动机、主要问题、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本质上体现了中西文化精神的不同。
3.根据材料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相关论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说自己“罗喉星照运,运气不好”,体现了天文学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
B.《唐雎不辱使命》中“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表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C.民间谚语中“芒种芒种,连收带种”的说法,反映了古代中国历法能够为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便利。
D.《诗经·小雅》中“月离于毕,俾滂沱矣”,说明了中国先民都会观察天象并且研究它的规律。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落无声

赵国洲

昨天晚上,支书小伍和村主任杨再德一起离开村委会办公室的时候,纷纷扬扬的大雪把杨家桥高高洼洼地抹成了一片瓷白色。

分手的时候,小伍说:这雪下的,分不出哪是道,哪是沟了……要不,我送您回去?杨再德说:好你个小伍,是说我老了,想赶我下台,在杨家桥来个一手遮天?

小伍笑道:我倒是想呀,只是刚出壳,不敢从您的羽翼下飞出去!杨再德叹了口气说:这人哪,要是能不老多好……转念他又笑了:我要是不老,你这个支书岂不是要当一辈子傀儡?小伍呀,趁我还不算老,凡事你要向前冲,不出问题很好,出了问题,有我跟在你后面收……小伍说:您说得是,我也想把村里大事小事揽下,让您歇会儿,只是一遇事,我怎么就拿不定主意呢?

杨再德笑了,说:不是你拿不定主意,是你自己不想早早断奶……别笑,就怕有一天,我摊上事,把杨家桥一千七百多口人突然托给你,还真不放心!小伍说:您又没老到哪儿,别说这不吉利的话!没想到,不吉利的话应验了。

杨再德出事的地方并非在回家的那条路线上,而是在通往村外榆树坡的石桥口。人们发现的时候,他已经被大雪掩埋得无影无踪,是循着他的手机铃声从石桥下雪堆里把他刨出来的。

从石桥口到榆树坡有三条岔路:一条上老围子,老围子是过去杨家桥人居住的地方,现在仅剩下些破破烂烂的老屋,住着些孤寡老人,难道他是怕刘瞎子的小屋让大雪压倒?另一条去潮河码头,码头两边的工业区有两家企业刚刚凤还巢落户,难道他担心白天铺设的产业大道冰冻受损?第三条岔路是通往桑林,那边有顾问家的养鸡厂……

小伍说的第三种猜测,大家听了直摇头,因为杨家桥人都知道,杨再德是顾问的死对头。

顾问叫张学问,一非党员,二非村民代表,却常常搅和村里事情,人们便送他一个名号:杨家桥顾问。

杨再德出任村主任,第一件棘手的事就是铺设桑林致富路。乡长在图纸上给杨再德画了一个圈说:能摆平这个水塘,你就能摆平杨家桥以后的所有事情。杨再德说:底线是什么?乡长说:不上访,不出人命。杨再德说:行。拿不下,我搬出杨家桥。

水塘主人就是张学问。他建鸡厂时,先后从自留田里取了三次土夯鸡舍基础,有意识地开出了三口呈字形的水塘。致富路通过他家门口,刚好要填平字上面的那个字塘。张学问说,我家好好的字头宅基让你们一填,成了字头,谁敢坏了我家的风水,我刨他祖坟!

杨再德说:问哥,给我一回面子,我也给你一些补偿:由村里供土,把你家门前三口水塘一起填平,种庄稼收五谷好不好?

张学问说:杨再德,风水是能补偿的吗?你敢下令,我就敢刨你祖坟!杨再德说:我生下来就没见过爹娘,连祖坟在哪儿都不知道,知道就指给你让你去刨!说完,杨再德向推土机一挥手:开机!

张学问无奈,伸开两臂像插在田头吓唬麻雀的草人挡在推土机的前面。机手停在那看着杨再德,杨再德说:我数到三,他不让开,把他推下水塘喂乌鱼!一,二,三,推!没等推土机过来,畅再德推开张学问,两人都滚到了水塘里……

桑林致富路铺好,“顾问不仅没有,沿路最大受益者恰恰是他张学问。原来阴雨天进饲料都靠入工背到桑林,有了水泥潞,货车可直接停在鸡厂库房前卸货。

杨再德说:“问哥,还要不要刨我家祖坟?”

顾问说:知道一定刨!

杨再德说:为什么?

顾问说:挪挪你家祖坟,也许你会把官做大。

听说杨再德出事,杨家桥人纷纷从家里走出来,顶风冒雪像一行行蚂蚁寻过去,在石桥头洁白的雪地上聚集了黑压压的一大片。

顾问站在人群中哽咽着说:都怪我,要是强留下他,多好;或送他回去,我俩牵着走,跌下去,死,也好做个伴儿啊!

可只有漫天大雪在无声无息地飘落……

4.不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要不,我送您回去?”这句话说明小伍对杨再德的工作作风非常了解,知道他从不按时回家。
B.通过杨再德和小伍的对话不难发现小伍经验不足缺少独立意识,难怪杨再德对小伍很不放心。
C.杨再德修致富路,跟张学问谈条件,先礼后兵,最后和张学问一起滚下水塘,使得张学问折服。
D.小伍根据杨再德出事的地点猜测,村主任可能去“顾问”家的养鸡厂,人们觉得这很不符合情理。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纷纷扬扬的大雪把杨家桥高高洼洼地抹成了一片瓷白色”,小说使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雪之大以及杨家桥路途之不平坦。
B.小说在叙述杨再德出事后,特别写到人们对他死亡原因的前两种猜测,并非闲笔,其实它对刻画杨再德关心民生、认真工作的形象是很有作用的。
C.小说在情节的铺展中,巧妙地运用了插叙手法,既为下文“死对头”张学问因杨再德而哽咽交代了背景,又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故事,显得冷静客观,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描写,人物的对话语言,生动且体现人物个性。
6.小说紧紧围绕“雪”展开,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雪”的作用。
7.有人说,小说中的张学问虽然对杨再德的态度前后不同,但是他的形象并没有发生改变。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曰:“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谷之身,亦有不为爵劝,不以禄勉,以忧社稷者乎?”对曰:“君王将何问者也?彼有廉其爵,贫其身,以忧社稷者;有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有断脰决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有劳其身,愁其志,以忧社稷者。”王曰:“大夫此言,将何谓也?”对曰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昔者叶公子高,定白公之祸,宁楚国之事;恢先君以掩方城之外。食六百。昔者吴与楚战于柏举,两御之间夫卒交。莫敖大心抚其御之手,顾而大息曰:‘嗟乎子乎,楚国亡之日至矣!吾将深入吴军,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与大心者也,社稷其为庶几乎!’昔吴与楚战于柏举,五战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百姓离散。棼冒勃苏曰:‘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于是赢粮潜行,上峥山,逾深溪,遮穿膝暴,七日而薄秦王之朝。水浆无入口。秦王闻而走之,冠带不相及,左奉其首,右濡其口,勃苏乃苏。秦王身问之:‘子孰谁也?’对曰:‘臣非异,楚使新造瞽棼冒勃苏。且求救。’秦王顾令之起:‘寡人闻之,万乘之君,得罪一士,社稷其危,今此之谓也。’遂出革车千乘,与吴人战于浊水而大败之。”王乃大息曰:“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耶?”对曰:“华闻之,其君好发者,其臣抉拾。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诚好贤,此四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B.对曰/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C.对曰/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D.对曰/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谷,是“不善”意,在文中是威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田,指田野。畛,指田间小道。文中“食田六百畛”形容叶公子高受赏的田地广大。
C.“大夫悉属”中的“属”指“这类人”,与《师说》中“郯子之徒”中“徒”的含义相同。
D.万乘即一万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千乘”“万乘”常被用作兵力的代称。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威王向莫敖子华询问,从先王起到自己这一辈,是否真有不为了爵位或俸禄而为国家安危忧虑的臣子。莫敖子华认为有,并列举了四种类型的这样的臣子。
B.莫敖子华认为令尹子文属于为官清廉,安于贫困,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大臣;叶公子高属于为了提高爵位,增加俸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大臣。
C.吴、楚两国交战,短兵相接。莫敖大心告诉驾车人,自己要与敌人拼命,并鼓励他打倒一个敌人就是对自己的帮助,楚国也可能由此不会灭亡。
D.秦王听说棼冒勃苏的行为后大为感动,立即左手捧着他的头,右手给他灌水,并派出千辆战车的兵力,与吴军于浊水之上发生战斗而大败吴军。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断脰决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
(2)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
12.莫敖子华运用了什么案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2023-03-23更新 | 16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检测(二)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齐宫词

李商隐

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

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吴宫

李商隐

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

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注】①永寿:南齐废帝宠爱潘妃,建永寿宫,四壁以黄金涂饰。②金莲:南齐废帝凿金为莲,莲花贴地,令潘妃行其上,调之步步生莲。③梁台:南朝梁的禁城。

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是晚唐诗人,这两首诗都是咏史抒怀,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深深的忧虑。
B.《齐宫词》中,今日的梁兵杀入、金莲不复与昔日的梁台歌管,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主题。
C.齐奢靡无度,被梁消灭,而梁却依然纵情享乐,重蹈亡齐旧辙,此所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吴宫》第一句主要从视觉感受写出吴宫的空寂,第二句则着重从听觉感受写出吴宫的冷静。
14.古人云:“正面不写写侧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这两首诗都是“正面不写”的典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由“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道德而得出的论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捣衣声”又称“砧声”“杵声”,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常常表现思乡、怀人的主题,这在唐诗宋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武侯祠坐落于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一对古狮拱卫,两棵古榕傲然挺立,一座庙门朱红飞檐。诸葛亮能在一千七百年后享此祀地,并前配天子庙,右依先帝陵,千百年来只有他一人,这气象

成都最早建祠是在西晋,以后多有变迁。先是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诸葛祠中人头攒动,香火旺盛,刘备庙前却。明朝初年,帝室之胄朱椿来拜,心中很不是滋味,下令废武侯祠,只在刘备庙旁附带供诸葛亮。不想,百姓反把整座庙称为武侯祠,香火更甚。清康熙年间,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干脆将其改建为君臣合庙——刘备在前,诸葛亮在后。以后朝廷又多次重申,将该祠的正名定为昭烈庙(刘备谥号昭烈帝),并在大门上悬以巨匾。但是历朝历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至今每年还有两百万人来拜谒。这是一处供人感怀、抒情的所在,也是一个借古证今的地方。

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刚过去的2022年,人类一直顽强地和新冠病毒作斗争。与此同时,抗原检测提取液含剧毒易炸物、核酸采样拭子含有致癌物、长期载口罩可致肺结节增大…… ①       层出不穷,混淆着我们的认知,成了抗疫路上的绊脚石。

从德尔塔、拉姆达再到奥密克戎,过去3年,狡猾的新冠病毒一次次更换“马甲”,这也给防疫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很多人觉得,现在的新冠疫苗,只是 ,病毒变异后疫苗就没用了。对此,专家表示,在新冠病毒变异株面前,新冠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水平可能会有所下降,即疫苗的保护效力可能会下降。不过,,新冠疫苗就会为接种者构建针对新冠病毒的基础免疫力。即便病毒变异林逃脱疫苗防护屏障的能力变强了,仍然可以补打新的变异株疫苗作为加强针。如此一来,加强针就可以在已有免疫的基础上,快速激发出人体应对变异株病毒的免疫保护力。

虽然人类以目前的力量还无法新冠病毒,但是我们应像增强对谣言的抵抗力那样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不偏听偏信,不人云亦云,用科学与理性归还真相,粉碎谣言。未来,我们要大力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努力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将抵御谣言的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网络词语“马甲”的本义是指网络注册会员除本名外注册的其他名字的统称。文中借用“马甲”一词,另赋其义。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述文中“马甲”的含义,并简要概括它与本义之间的关联性。
20.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市一斑马线突然“火遍全网”,成为市民打卡地。该斑马线绘有粉色爱心和玫瑰花图案,被称为“520爱心斑马线”。有人不顾车流,直接躺或坐在马路上摆拍,甚至动用了无人机。对此,当地交警喊话:切勿逗留。调查显示,这些“爱心斑马线”不是官方施画的,而是该市某商场营销部门策划的,在商场门口道路的斑马线上绘出粉色爱心和玫瑰花的图案。经媒体披露后,该市有关部门已经连夜对“爱心斑马线”进行清除。


上述现象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向《都市晚报》“城事·文明”栏目投稿,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提出建议等。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4-7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8-120.65刘向(约前77-前6)  《新序》(《战国策》整理)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3-140.65李商隐(813-858)  咏史怀古
四、名篇名句默写
15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6-170.65修辞手法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18-20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  词义表达题组
六、作文
210.4责任 担当  道德境界  任务驱动型作文  规则 秩序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