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92 题号:209863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日本军官长士兵诸君:

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战争延绵于兹四年矣。中日两国人民死伤残废者不知凡几,辗转流离者又不知凡几。此种惨痛事件,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

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矿井着火时受重伤,经我救治无效,不幸殒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

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内则横征暴敛,外则制造战争。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难,背井离乡,触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对于中国和平居民,则更肆行烧杀淫掠,惨无人道,死伤流亡,痛剧创深。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阀之万恶罪行也。

但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所以坚持抗战,誓死抗日者,迫于日阀侵略而自卫耳。而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亦不过为日阀胁从耳。为今之计,中日两国之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立即反对与消灭此种罪恶战争,打倒日本军阀财阀,以争取两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幸福。否则中国人民固将更增艰苦,而君辈前途将亦不堪设想矣。

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

专此即颂

安好

聂荣臻

八月二十二日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卡特里娜飓风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接踵而至,据统计,自1980年以来,全球共有16亿人死于灾害。破坏性的灾难,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也会挑战乃至根除相关主体的联结关系,对人们的情感造成开放性的创口。而这种形势下的相互帮助,则有助于产生新的情感联结,将处于同一环境中的人联系在一起,重塑信任与认同,乃至形成新的情感共同体。

面对这种情况,美国学者迈克尔·格兰茨首次提出了“灾难外交”这一概念。“灾难外交”就是一国以救灾为契机,同其他国家,特别是受灾国家共同应对灾难挑战,围绕灾难的预防、救援和重建开展一系列外交活动,从而促进国家间关系的改善或深化。

已有对“灾难外交”的认识仍局限于传统的创造性介入外交分析框架之中,强调“灾难外交”通过发挥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来促进国家间关系升级。然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情感因素对“灾难外交”的实践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喜爱、信任等积极情感可以使援助国免受受援国对其动机的怀疑,而担忧、恐惧等负面情感可能使受援国拒绝接受援助或只接受援助,但不改变对援助国的刻板印象和态度,从而使灾难外交难以达到改善国家间关系的目的。

从心理层面上看,灾难外交是一种情感交流的实践,当受灾者和援助者寻求一种方式来表达其经历或感受时,灾难外交通过向双方传达对方的情感来吸引两国民众形成情感联系——援助者可以借此表达同情与友谊,受灾者则从中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纳,孤立的个人情感由此被嵌入更大的集体之中,这个集体有着对灾难共同的情感理解。

近年来,我国的灾难外交实践也证实了灾难外交培育共同情感的作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我国作为受灾国受到多国援助,我国在疫情好转后又主动向他国伸出援手,在相互的援助与协作中增进了国家间的互信,巩固了国际团结,促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化。疫情前期,日本官方和民间慷慨地向我国捐赠了口罩等医疗物资,我国的社交媒体、人民和政府也积极主动回馈着这份善意。外媒评论称,中日两国民间和政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相互支援“缓和了中日几代人的敌意”。

当然,灾难外交要尊重受援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情感基础,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这一点可以从美国民主党在“9·11”事件后针对中东受众的一项旨在促进民主价值观的重要倡议的失败中得到证明——仅仅展示了美国的观点,缺少同中东国家经历与情感的相互承认。遵从受援国情感表达的规则也不是可有可无。不同国家在情感交流的方式上存在差异,例如,日本文化对公开展示震惊和恐怖的表情有规定,而美国文化则没有。规则表达了某种社会确定的规范或习俗对情感信息交流方式的期望,包括语言、强度等,在跨文化环境中,违反特定文化的情感表达规则就会导致沟通障碍和敌意,不利于人类的共同情感建设。

(摘编自韦红、马赟菲《论灾难外交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情感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阀造成妻子失去丈夫、孩子失去父亲、老人失去儿女,此弱女成遗孤仅是其中一例。
B.聂荣臻元帅的信,蕴含着平等、和平、人道、友爱的思想,胸怀宽广,境界高远。
C.“灾难外交”理念的提出,为国家救灾提供了契机,也将促进国家间关系的改善或深化。
D.彼此尊重、相互认同是灾难外交援助的重要基础,舍此,往往会失却灾难外交的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日阀发动了侵华战争,但两国士兵、人民不宜交恶,应携手反战,赢得自由和幸福。
B.破坏性的灾难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即它能为重建“情感共同体”提供契机。
C.在灾难外交中,相较于传统手段,发挥情感因素的影响来升级国家间的关系更为重要。
D.中日若能在外交实践中相互支援,就能培育共同情感,消除中日几代人之间的敌意。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在灾难外交中重塑人类情感共同体”观点的一项是(     
A.“糟糕的埃博拉危机提供了认识我们真正的朋友的机会,而中国则是利比里亚真正的朋友之一。”
B.新冠肺炎疫情燃起,中国把多国联结在一起,善意在各国民众之间传递,显示了民族间的情感力量。
C.在形成共同情感的路径中,人们通过互动传递情感,并共同理解灾害中的情感,从而使情感聚合。
D.情感可以在媒体上自由地表达和传递,远在天涯的人们坐在家中也可以感受到异国“遥远的情感”。
4.聂荣臻将日本人分为“日阀”和“日本士兵及人民”两部分进行阐述,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
5.结合材料二,就如何利用“灾难外交”培育“共同情感”这个问题,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舆论生态是指各种舆论形成的人际环境和促进舆论有序发展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状态。舆论生态系统是舆论主体、本体,载体,环境等各要素在舆论的形成、传播及消解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自我演化的系统。舆论生态系统的运行状态,就是舆论生态。一个健康良好、蓬勃发展的生态系统必然具有生物的多样性。健康的舆论生态也应该是和谐有序、良性发展的。从整体上看,健康的舆论生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主体担责,本体有序,载体可控,环境清朗。

主体担责是指舆论主体要承担起在舆论生态中应尽的责任。网络空间最大的特点就是虚拟性和匿名性,这一特点成为一些网络舆论主体不负责任地传播虚假,有害信息的掩护,这也是网络舆论生态失序的一个重要原因。清华大学的胡钰教授指出,在网络传播中,匿名不应成为器滥用自由的保护,有序则应成为自我约束的共识。事实上,自由而负责的网络传播行为,符合所有网络空间参与者的切身利益。可以说,压实网络舆论主体的主体责任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体有序是指舆论的内容传播和意见表达都应在有序范围内进行。有序的舆论表达应该以说理和解决问题为目的,而不是以情绪宣泄为目的。网络空间中的不同声音,应以平等、真诚的态度进行交流。

载体可控要求舆论传播的平台渠道应在舆论生态治理者可控的状态下运行。当前来看,最关键的就是避免技术失控,引导技术向善。例如,社交媒体技术带来信息和意见传播便利的同时,也助推了情绪化传播和非理性表达成势;人工智能和算法推荐技术在提高新闻信息生产,分发效率的同时,也带来新闻真实性下降和信息茧房的问题;大数据技术推动信息传播理念变革的同时,也存在侵犯隐私的风险,这些问题都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环境清明是指网络空间天朗气清。全媒体时代,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实践证明,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能造福社会;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有损人民利益,祸害社会。这就像一个生态系统,如果外界环境失衡,在没有合理保护机制的情况下,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加速崩坏。从当前网络舆论生态系统运行状态来看,尽管防火墙等措施形成了保护舆论生态的大气层,但是还应探索更加有效的过滤阀机制,不仅要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渗透,还要从内部净化舆论生态环境。

(摘编自耿磊《浅析构建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

材料二: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网络空间的延伸,第四届到第八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分别以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开放共享”“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智能互联•开放合作”“数字赋能•共创未来”“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等为主题阐释和解读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命题。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以实现世界人民共同福祉为目标,契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利于构建网络空间新秩序。

与网络霸权主义否定网络主权不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以尊重网络主权为基础。网络主权是国家在其管辖的网络空间进行自主决策和管理并排除其他主体干涉的权力,是国家主权的自然延伸,以平等、自主与安全为基本价值理念。基于网络主权,各国在网络空间国际治理中是合作而非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具有平等参与和决策的权力,可以据国情选择网络空间发展道路。网络主权平等原则意味着,在网络空间中任何国家不能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各国参与网络空间治理时不应受制于人,不应沦为其他国家实现政治或经济目的的附庸或工具。

与网络霸权主义谋求个别或少数国家利益最大化不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以各国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网络霸权主义的利益基础是单向维度的,由霸权国家单方强行确定。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利益基础是求同存异,寻求利益最大公约数,关注包括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在内的利益诉求,兼顾科技强国与科技相对落后国家的利益,旨在消弭数字鸿沟,在全球范围内共享数字时代红利,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与网络霸权主义依赖国际旧秩序不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旨在建立网络空间国际新秩序。网络空间需要秩序。丛林规则支配下的网络空间会产生网络技术恶性竞争,网络黑客、网络恐怖主义等乱象,陷入无序和混乱状态。各国在关于网络空间治理的理念,规则、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协调因跨地域形成的紧张关系,网络霸权主义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截然不同的方案。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需要摆脱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影响,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建立网络空间国际新秩序。

与网络霸权主义采用零和博弈的对抗思维不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奉行合作、普惠的理念。网络霸权主义为维持其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优势甚至垄断地位,排斥他国技术创新和数据分享。推行网络霸权主义的国家在意识形态主导下确定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亲疏关系,采取对抗甚至联合抵制的方式破坏网络空间的生态环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打破意识形态隔阂,以共同利益为纽带聚集多元主体参与,有助于加强国家之间网络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合作,实现数据共享、互通有无,在利益共享和责任共担的框架下促进经济,文化,教育交流,整合全球资源,推动创新。

(摘编自董彪《反对网络霸权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舆论生态是指各种舆论形成的人际环境和促进舆论有序发展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状态,舆论生态系统必然具有生物的多样性。
B.网络空间中的不同声音,应该以平等,真诚的态度进行交流,并允许人们自由发挥,以各种不同形式宣泄内心的情绪。
C.舆论生态要加装“防火墙”,还应探索“过滤阀”机制,不仅要从内部净化舆论生态环境,还要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渗透。
D.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造福人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舆论生态失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网络舆论主体没有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负责任地传播虚假、有害信息。
B.舆论传播的平台渠道应在舆论生态治理者可控的状态下运行,这是载体可控的要求,当前最关键的就是要加强舆论监管。
C.与由霸权国家单方强行确定的单向维度的网络霸权主义的利益基础不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利益基础是求同存异。
D.构建起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有助于打破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网络空间国际新秩序和抵制网络霸权。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A.俄乌冲突加剧,导致国际石油等能源价格飞涨。
B.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发展互联网相关产业。
C.构建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命运与共,福祉共享。
D.让互联网更好地发挥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服务。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需要怎么做?请你结合材料二谈谈看法。
2022-07-05更新 | 7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15到1921年这六年是风云激荡的大时代,究竟什么路径才是救亡图存之道?究竟什么思想才能富国强兵?究竟什么主义才能复兴民族?

《觉醒年代》全剧直面历史追问,巧妙地将镜头对准大时代背景下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北大兼容并蓄的思想作风折射了当时社会精英们不同的救亡路径,让马克思主义“自洽”地战胜落后思想,凸显了先进思想逻辑上的合理性。

20世纪前叶的北京大学新旧思想激荡,以林纾、辜鸿铭、黄侃、刘师培等为代表的保守派知识分子成为新文化运动值得尊敬的对手。但剧中并没有将保守派知识分子刻画成一群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负面形象,反而从史实出发,刻画出一群学养、才情堪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匹敌的“传统”知识分子群像。特别是辜鸿铭在北大开“论中国人的精神”讲座的演讲、林纾与鲁迅的隔空笔战,均光明磊落,不失书生本色。可以说,《觉醒年代》巧妙地将新文化运动引发的文化、政治等层面的新旧之争,浓缩进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之中,一幕幕话语交锋的场面让蛰伏在时间长河深处的历史人物变得鲜活,大时代的精神图谱在北京大学得以展现。

《觉醒年代》多线并进的叙事模式,将保皇派的复辟路线、无政府主义工读互助社实验乃至陈独秀、李大钊的社会主义探索一一呈现出来。在描写诸派斗争之余,亦可瞥见当时一众精英人物为旧中国谋出路的种种探索。如“反派”张丰载赫然提出“袁世凯复辟才是救国之策、富强之本”的观点。这固然是新青年觉醒之路上的绊脚石,但也代表了当时一派的救亡思路;而以陈延年为首的无政府主义实验团体互助社的成立与失败,则以一种亲历式的探索为黑暗中前行的国人进行了一次有益的“碰壁”,具有相当重要的启迪意义。

从新文化运动到张勋复辟帝制,再到“五四运动”,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的命运始终牵连着中国近现代史的走向。《觉醒年代》将历史定格在北大,无疑是选择了一个最具解剖价值的历史切片。剧中的毛泽东来到北大,与李大钊、陈独秀的碰面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些史实几乎都在北京大学发生,《觉醒年代》在进步学生与保守官僚两派势力针锋相对的角力、互动中构筑风云变幻的旧世界图景,并呈现大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摘编自徐宁《基于受众意识的创作导向与审美追求——从<觉醒年代>看主旋律剧集创新叙事策略》)

材料二:

《觉醒年代》全剧深入表现风云激荡中的个体人物,以对个体人物生命、情感状态的描绘和个体冲突的展现,试图改变以往同类作品中以群体冲突和时代冲突为主的宏大叙事。如《觉醒年代》重点表现的是陈独秀、李大钊这两个个体人物,对他们的刻画也并未在一开始就立足于“党的主要创始人”这个宏大的角度,而是一切从个体出发来进行展现的。特别是陈独秀这一人物,他一出场便是在日本衣衫褴褛地偷吃留学生们的饭,一边吃饭还一边喊着“这样的国无可救药”的狂言;剧中还表现他和儿子的矛盾、和友人们的分歧、蔡元培对其“三顾茅庐”的邀请以及他和辜鸿铭等旧派文人的争辩等。这些情节都力图摆脱因过分宏大所导致的概念化束缚,通过对人物个体性的展现来获取人性的丰富性和叙事的鲜活性,完成了创新的历史叙述和深刻的历史表达,继而引发共鸣。

由于人物表现的鲜活性与个体性,在总体历史真实的限定下,剧中对历史人物的呈现不再拘泥于概念性的历史本身,而是让人物散发着人性的魅力,如将李大钊对妻子的情感、对家庭的责任、对学生和长辛店工友们的关爱等,生动且具体可感地呈现于观众面前,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另一方面,这样的个体性表现,也赋予了这些历史人物以新的认知价值。剧中对陈独秀的个体性表现,让观众看到了他在传统历史评述之外的更多、更复杂的其他层面,对这一人物有了全新的认知。剧中对蔡元培、胡适等人也进行了较为立体的呈现,他们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个人情感上趋同于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但在政治立场上与李、陈等人又有着较大的分歧。这样的个体性叙事,让观众对这些重要历史人物产生了新的认知。同时,也因为这种新而产生了不同于常规认知的观赏价值。

《觉醒年代》在获得观赏价值的同时,亦以对影像的追求获得了艺术创新性。由于播放媒介所限,电视剧艺术不能与电影艺术的视听冲击媲美,但同样是视听艺术的电视剧也一直没有放弃“电影化”的影像追求。剧中更是多处使用有节奏和韵律的蒙太奇剪辑来进行视听叙事。其中毛泽东第一次出场的情节便颇具代表性。这段影像时间虽短,但十几个镜头交替出现:瓢泼大雨倾注而下,小商贩在街边冒雨叫卖,孩子头上插草,老妇拦车卖孩子,流浪汉衣衫褴褛地乞讨,军阀骑着马冲击百姓,富家公子在车内吃着汉堡悠然地看街景等,而唯有毛泽东,抱着刚出版的《新青年》逆街行走,街上一沟污浊的雨水被他一脚踏开。这组镜头将当时长沙乃至整个中国的真实状态细致地呈现出来,以视听艺术特有的表现力实现了简洁而有力的叙事。

《觉醒年代》以“觉醒”为主题,深刻挖掘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历史必然。在具体表达上,该剧获得了新的认知价值和观赏价值,对主旋律题材作品的创作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摘编自赵卫防《<觉醒年代>:思辨与观赏的逾越》)

1.下列对材料中《觉醒年代》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辜鸿铭在北大开讲座、林纾与鲁迅隔空论战均展现了大时代的精神图谱,从中可以看出《觉醒年代》中创新的历史叙述和深刻的历史表达。
B.张丰载提出的复辟救国的覆灭、以陈延年为首的互助社的成立与失败,对当时社会精英探索救亡途径具有相当重要的启迪意义。
C.蔡元培等人在大时代背景下与李大钊等人既趋同又有分歧,让观众对他们有了新的认知,他们不再只是故步自封的形象。
D.毛泽东首次出场的镜头颇具代表性地呈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真实状态,表明电视剧可以突破播放媒介限制,形成视听冲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剧中展现了社会精英探索出路的成功与失败,有利于显示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思想所具备的逻辑上的合理性。
B.《觉醒年代》从历史事实出发,展现了新文化运动引发的文化、政治等层面的新旧之争,回答了历史的追问。
C.《觉醒年代》同类作品因采取以群体冲突和时代冲突为主的宏大叙事,导致了概念化束缚,无法引起共鸣。
D.《觉醒年代》让观众从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中窥见历史风云,映照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历史必然。
3.下列选项中属于“大时代小社会”叙事策略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讲述了改革开放时期,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等为典型代表的先行者们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浮沉故事。
B.《陆犯焉识》将知识分子陆焉识放置在中国20世纪的政治环境中,将宏大历史叙事与传奇个人经历熔于一炉,谱写了一曲政治与人性之歌。
C.《平凡的世界》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D.《茶馆》以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4.材料二分析《觉醒年代》获得的观赏价值时,采用怎样的论述结构和论证方法?
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在主旋律作品创作方面《觉醒年代》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2022-11-03更新 | 1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要提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作用,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宽带”,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84亿。

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当前,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顺应数字时代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需要拓宽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和途径,拓展村民参与治理的广度、深度,整合各种治理资源,实现不同治理主体协同联动。

(摘编自蒲实《准确理解把握乡村建设行动路线图》)

材料二: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电商的东风渐强,一批返乡农民、非遗传承人和新农人回到乡镇,共同守护与发展家乡。电商大大加速了农村地区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壮大了产业、繁荣了经济、凝聚了人气,提高了村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与此同时,一种基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用户潜在购物兴趣,提升消费者生活品质的兴趣电商应运而生。时代赋予了农村耕耘者“电商”这把利器,用短视频等优质内容将农村土货和消费者连接起来。兴趣电商让逐梦者帮更多农民筑梦。2022年初,抖音电商推出“寻找同行者”计划,致力于挖掘优质达人和商家,助力他们在平台实现更长远的发展。青海“90后”姑娘牛梦琳把家乡的枸杞拍成短视频发布到抖音,打开了销路,不仅帮乡亲们卖出200多吨枸杞,还带动村民一起拍短视频、直播带货。这种产地直送的电商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各种差价,帮农民分享到更多的价格红利,让黄土地变成聚宝盆,圆了乡亲们的致富梦。

兴趣电商让逐梦者共绘家乡发展蓝图。过去,农村劳动力在家乡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只能外出打工,给老人和孩子留下远去的背影。电商上下行双向贯通的特性推动了资源要素在城乡双向流动,让个人打拼与家乡发展之间有了更紧密的结合点。返乡青年曾庆欢靠着抖音电商卖光了家乡湖南新化县所有豆腐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返回家乡、建设家乡。农村因此形成良性循环——园区越多、产业越强,则招工越多、人气越强、家乡越来越繁荣。

兴趣电商让逐梦者吃下“定心丸”。农业生产一直以来面对很多风险挑战,特别是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市场风险带来的价格波动时常冲击着脆弱的农民,谷贱伤农、农产品滞销事件时有发生。抖音电商有效增强了农村从业者抵御风险的能力,通过线上售后反馈、直播带货过程中和消费者互动,从业者能科学对接市场需求以需定产、开发新产品,从而规避市场风险,大大增强家乡农业产业的韧性和市场竞争力。

(摘编自缪翼《梦想不会辜负乡土!这个电商平台让更多家乡好物被看到》)

材料三: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农业迸发活力。互联网将进一步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聚焦“顶层设计”,着力“强保障”。越来越快的网速和不断优化的网络服务,让互联网已加速在农业技术推广、市场信息服务、农村电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等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聚焦“电商营销”,着力“强产业”。互联网的普及,让一部小手机,就可以联通大世界,互联网打通了城市与农村、国内与国外的信息壁垒,特别是近两年来出现的网络直播带货,更是助力农产品销售迈上了快车道。

聚焦“系统建设”,着力“强合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利用互联网搭建农产品的销售平台外,利用大数据为乡村发展稳定搭建生产平台、金融平台、旅游平台、治理平台等同样需要重视。

(摘编自高鑫《“互联网+”助力乡村振兴“加速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有助于发挥信息化的作用,更有助于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B.只要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学会直播带货,就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C.抖音电商直接连接了农村土货和消费者,能减少中间环节差价,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D.不同治理主体协同联动能够夯实乡村治理的根基,提升治理水平,推进乡村振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梦琳帮助乡亲们卖出200多吨枸杞是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
B.互联网技术使农业迸发活力,既可以助力电商带货,还可以搭建旅游平台。
C.2021年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及网民规模数据体现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成效。
D.互联网普及让小手机联通了大世界,因此,网络直播带货能助力农产品销售。
3.互联网的发展对乡村振兴有哪些方面的助力?请根据材料概括。
2023-01-14更新 | 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