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60 题号:2098835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费孝通早在70年前写的《乡土中国》一书中,就提出在中国的乡村,大家全是彼此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里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效应,一圈圈涟漪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最密的小圈子,非本家叔伯舅姨或外姓铁哥”“铁妹则莫入,属于熟人社会里的核心单位。

一入小圈子,既为核心单位中人,最须讲究义气。义气的优点是注重情谊,缺点是只重情谊。见圈内事,必帮,哪怕是坏事;见圈外事,懒理,哪怕很正当。你看古代推崇的一班义士,有多少其实彰显的是圈内之谊亦即投桃报李的个人情义,缺乏大义,不够正义。不信,你仔细读读《史记·刺客列传》,掂量一下那班慷慨悲歌的好汉是否当得上司马迁称颂的主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以及诗人骆宾王、李白等的代代歌咏?

费孝通是深刻的,他从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不是见外了么的寻常话语中,分辨出其间具备现代社会的阻碍之或然性。原因在于: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当今人口大流动,必然到处碰上陌生人,且多的是匿名者。陌生人保持日常互动,确定彼此边界,须依赖一系列契约规则,底线是强制的法律。

熟人社会的经验,或曰圈子情结,会发生纵向位移,这也是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在陌生人社会的表现。诚然,看病找相熟的医生,求教知识难点找老同学……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则可。泛化开来,奉行熟人是一宝,关系最重要的庸俗哲学,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只顾拉拉扯扯,则不可。

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斯隆领导下的早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久盛不衰,要诀之一即平衡与部下的关系。后人忆述:斯隆担任总裁的50多年里,他没在通用公司结交一个朋友。要想和他成为真正意义的朋友,那前提就是你先离开通用。总之,上下级间不容称兄道弟。

(摘编自司徒伟智《圈子情结的前世今生》)

材料二:

过年走亲戚,是中国传统家庭必不可少的活动。大年初二到初五,正是家人团聚、走亲访友的高峰期。然而,比起串门走亲戚,还要在饭桌上尬聊,年轻人似乎更愿意踏实宅家,享受难得的安静与惬意。这是近年出现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可能让许多长辈颇为不解,话题为什么你不愿意走亲戚了在网上引起热烈讨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网友吐槽,因为和亲戚许久未见,有些疏离,加之要回答许多尴尬的问题,每次只得勉强应付。小时候最盼望的过年探亲,聚餐玩乐,长大后却不那么愿意了。长辈们则打出现在年轻人亲情观淡薄的感情牌,似乎当下的年轻人已不再看重亲情,感情淡漠。

这并非是极个别人的特例,如此普遍的现象出现,背后必然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年轻人不愿走亲戚,实则反映了一种社会变化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已被一种新的法则逐渐替代:依托道德、法治、规则和契约精神等要素组成的社交纽带。

年轻人已经逐渐适应并遵循新的社交法则,更加强调公平、个性、尊重,这与旧时父辈依靠血缘、地缘等要素,社交对象仅限于小范围人群而构成的利益共同体,是截然不同的。人们的社交类型逐步由熟人陌生人转型,传统交往的小圈子往往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交往需求。而在过去,父母长辈间维系感情则更多依靠共同的人生经历、群居生活带来的密切交流与深厚情感基础。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去大城市发展。年轻人与亲戚们的成长和生活很少再有交集,家乡的亲戚,时而让人觉得熟悉又陌生。彼此的共同话题少了,年节时分的关心和交流,变成了让许多年轻人尴尬的三连问:工作、对象、车房。刻在基因里的尊老爱幼让年轻人面对这份询问式关爱无所适从。年轻人迫切地想要走亲戚自由,遂产生了逃避念头。

对此,倒也不必过分苛责年轻人。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压力让年轻人疲于应对,面对年节时分长辈对婚姻、就业问题的追问,消耗社交精力回应亲戚的花式关心,难免会让部分年轻人感到疲惫。生活环境与经历完全不同的长辈,很难体会当下年轻人的心境。

血浓于水,亲情依然是不可取代的。彼时,距离和时间可能会让亲情变得疏远。如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缩短了人们之间联络的物理距离,让亲情往来和沟通更加密切。传统拜年走亲戚形式已逐渐被新型社交新年俗取代,电话、短信、视频拜年的方式拉近了彼此的情感距离,在社交软件上留言、送祝福亦不失礼节,一样有过年滋味。

父母长辈与年轻人,两种不同文化圈层差异的碰撞,消化和理解总归需要一些时间。诚然,人们终究会找到一种新的亲情存在形式,在当前城市化的语境下,家庭成员之间有着最舒服的相处状态,从而让这个具有血缘关系的群体保持紧密联系。如何在当前社会现状下,巩固和维系亲情,树立更积极的亲情观,是值得思考的社会话题。

(摘编自孙岱《年轻人,不爱走亲戚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熟人社会”里的核心单位就像投石入水引发的最内层的涟漪,具有相对封闭性,只有本家亲戚可以进入。
B.“现代社会的阻碍”是指陌生人保持边界明确的日常互动所必须依赖的契约规则,并且以强制的法律作底线。
C.“走亲戚自由”是指年轻人面对亲戚们年节时分的关心和交流感到无所适从,因此不再看重亲情,感情淡漠。
D.亲情依然不可取代,在当前社会现状下,人们应该思考如何巩固和维系亲情,而不是消极地回避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主要由陌生人组成,维系这样的社会需要契约规则,并以强制的法律为底线,与有着“圈子情结”的乡土社会不同。
B.古代“义士”大都崇尚圈内之谊而缺乏大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从发牢骚推辞到欣然应允,就是对郑伯个人的投桃报李。
C.社会流动往往造成亲属间居住分离,距离和时间可能会减少亲戚间的情感联结,而互联网则可缩短人们之间联络的物理距离。
D.当代年轻人强调公平、个性和人格尊重,和旧时父母长辈维系感情的方式不同,传统的“小圈子”式交往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3.下列对材料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三段主要运用引用论证的手法,引用费孝通著作中的观点,增强论证力度。
B.材料一最后一段举“斯隆”的例子,证明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去“圈子”化,树契约化。
C.材料二先摆现象作为靶子,然后逐层展开分析,其论证思路与《反对党八股》相似。
D.材料二使用“似乎”“非常”“可能”“颇为”“有些”等词语,用词准确,使论证严密公允。
4.材料二中“年轻人不爱走亲戚”,是否在践行材料所主张的“去‘圈子’化”?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面对走亲戚的社会生活习惯逐渐淡化的现状,星球中学组织学生就“当代社会应如何保持亲戚联系、维持亲情关系”展开讨论。作为学生代表,请你结合材料列出讨论结果的基本要点,并自行归纳角度,使展示的内容更有条理。
【知识点】 学术论文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到春天,唐朝的高帅富们便开始结伴骑马郊游,寻春赏花。《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载:长安侠少,每至春时结朋联党,各置矮马,饰以锦鞯金鞍,并辔于花树下往来,使仆从执酒皿而随之,遇好囿时驻马而饮。

他们赏花,并不单纯地,还有曲赏、酒赏、香赏、茗赏、画赏等多种方式。曲赏是赏花咏歌,以新编的曲子与脱俗的诗词对花吟咏,视觉与听觉都尽情享受,相得益彰。酒赏则是饮酒观花,所谓花下铺毡把一杯,缓饮春风酒,一面饮醇香美酒,一面赏花尽兴。所以面对插花,乐声响起,把酒问天,写诗赋词,其乐融融,天不醉人醉,地不醉花醉,一度被唐人奉为赏花最高境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就有插花百瓶、醉饮其间的轶事。

赏花有时令之别,不同月份看不同的花,还有专门的花历可查。按大致的对应关系来看,入春为梅,为海棠;夏为牡丹,为芍药,为石榴。春光初俏之时的花盟主有牡丹、滇茶、兰花、碧桃,花客卿有川鹃、梨花、木香、紫荆,花使令有木笔、蔷薇、谢豹、丁香、七姊妹、郁李、长春。

古人赏花不仅挑时间,还要择佳所。就赏花地点而言,不一定要去热门打卡地,也可以去乡间小路走走,乡村篱落之间桃花掩映,别有韵味。如看桃花,清代文学家李渔便给出了建议:欲看桃花者,必策蹇郊行,听其所至。可见,赏花还要看心情。

(节选自《唐朝白富美花式赏花欢乐多》)

材料二:

2023年舟山各地赏花时间表(部分)

景区花卉品种赏花时间
梅园公园、长峙岛梅花2月底-3月
大猫岛、马岙街道团结社区梨花3月
如心樱花公园、里钓岛、东港沈院樱花3月-4月中旬
海莲路玉兰3月末-4月上旬
东极岛杏花4月
定沈路海棠4月初-4月中旬
毛竹山生态桃园、桃花岛、东海大峡谷桃花4月中下旬

材料三: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你们是一个很好的样子。希望大家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乡村振兴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这段话出自2023118日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的讲话。

在江苏恒北村,一只梨的甜蜜故事经常为外人乐道。恒北早酥梨是恒北村的特色农产品,村子通过文旅融合,用梨入菜做饮料,把梨子加工成系列文创产品,提升恒北早酥梨品牌的附加值。在恒北,不仅有香甜的早酥梨,聪明勤劳的恒北人更把目光瞄准了梨产业、梨文化,围绕梨园风光、生态宜居、乡村旅游精准定位,从早春举办梨花节到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以早酥梨品牌为主要产业支撑的一系列现代休闲观光农业。星星乐园、原乡温泉、农家采摘、恒北文创街等一批文旅项目让恒北文旅产业风生水起。

恒北村坚持做足梨文章,走品牌化发展道路,目前已有45个系列175个梨文创商标。在恒北,春天可以徜徉梨花的海洋,夏天可以在绿色中避暑,秋天能够品尝丰硕的果实,冬天还可以住农家乐、泡温泉,四季都有不同的梨园美景。通过一颗梨,恒北村打造梨产业、梨品牌,绘就民富村强的美丽画卷。

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指出了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做好土特产文章”“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总书记的指示为乡村发展、农民致富指明道路。产业始终是乡村振兴的首要抓手,做优做大特色农产品品牌,让风景和乡土文化成为乡村旅游金字招牌,走品牌致富的路子,对于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具有重要意义。

(节选自《品牌农业参考》)

材料四: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自然界处处充满着美,这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自然选择。美对于人们的感官来说并不是无处不在的,人们只要见到过某些毒蛇,某些鱼类,或一些丑得像扭歪的人脸那样的蝙蝠,他就会承认这一点。性选择给了雄性以最鲜艳的色泽、优美的体态和其他华丽的装饰。有时在许多鸟类、蝴蝶和别的动物中,雌雄两性都是如此。拿鸟类来说,性选择使雄鸟的鸣叫声不仅取悦了雌鸟,同时也给人类以一种莫大的享受。花和果实由于有绿叶相衬,其色彩更为艳丽、醒目,更易被昆虫发现、光顾并传粉,而种子也会被鸟类散布开去。至于某些颜色、声音和形态何以能给人及动物以愉悦呢?即最简单的美感,最初是如何获得的呢?这是很难搞清楚的,就如同某种气味和味道,最初是怎样使人感觉舒适一样。

既然自然选择表现为竞争,它使各个地区的生物都得到适应与改良,而这仅对同时同地生物的关系而言是如此。所以某一地区的物种,虽然一般说来是为这个地区独创的,并且特别适合于那个地区的,但却会被从其他地区迁移来的、驯化的物种所打败和排挤掉。对此,我们不必惊奇。

(节选自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欧阳修“插花百瓶,醉饮其间”的故事中可见,赏花的最高境界是饮酒赏花,其他曲赏、香赏、茗赏、画赏都不如酒赏。
B.舟山可赏之花品种繁多,赏花点既有专题公园,又有社区路边,“海上花园城市”名副其实,花卉风景已经成为舟山的旅游金字招牌。
C.恒北村通过挖掘“梨的故事”,走品牌化发展道路,使“观梨花”拓展为四季可游的“梨产业”,实现了民富村强。
D.自然选择让自然界处处充满美。人们更喜欢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某些颜色、声音和形态,因而美对于人们的感官来说无处不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提到了赏花,无论古今,赏花不仅要有花,更要有与之匹配的特色活动,如此才可称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B.《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而恒北村的特色风貌正是其振兴的重要因素。
C.宋代邵雍说:“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可见当时赏花已经在各阶层普及,洛阳人尤爱牡丹。
D.近年来,“一枝黄花”“巴西龟”等外来物种入侵事件屡有发生,由此而带来的竞争可以使该地区的生物得到适应与改良。
3.下列诗句,不适合验证材料一“赏花有时令之别,不同月份看不同的花”这句话的一项是(     
A.等间应被西风笑,寂寞黄花未有诗。(王迈)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C.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4.材料一说“人们不仅品鉴花的姿色气味,还吟咏花的寓意内涵”,这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宝玉生日,群芳夜宴占花名游戏中就有体现。参与游戏的部分人物和其掣出的花签如下图所示,请任选两个人物,写出她们掣出的花名,并简要说明理由。
人物:宝钗、探春、湘云、黛玉
花名:牡丹、芙蓉、杏花、海棠花
5.舟山环境优美,堪称海上花园城市,如果想着力发展赏花经济,上述材料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
2023-07-27更新 | 10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真题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论诚意

朱自清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账。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用这几个词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那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分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些戏味。

(有删节)

1.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
2.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
3.文章说“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请找出作者这样说的例证。
4.作者认为“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持论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2016-11-18更新 | 5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思维,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在诗意的心灵中,打通与世界的界限,通世界以为一,这一理论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鱼乐之辩中,庄子以知游鱼之乐而发出会心的感慨,惠子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诘难之,透露出道、名二家的不同思想指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的问难若从理性角度看,是完全合理的:鱼的快乐是鱼的体验,人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出游从容中,是鱼游动的样态,并不表示鱼有这样的情绪体验。庄子与鱼别而为二,二者各为孤立的世界,不存在相通的物质因缘。因此,从科学角度看,庄子的论断不成立;从逻辑上看,庄子的推论也无根据。

游鱼之乐这个论题的要点之一,就是。惠子认为,鱼之乐不可,但庄子说助我知之濠上也。这句话是此论辩的关键。正像宣颖所解释的:我游濠上而乐,则知鱼游濠下亦乐也。正因来到这河边,徘徊在河的桥梁上,正因心情的从容,在这从容游荡中,感到无拘束的快乐,所以”“觉得游鱼是快乐的,山风是快乐的,白云是快乐的,鸣鸟是快乐的。这是诗意的目光、审美的目光。

惠子守其孤明而不与万物相通之心,而庄子却致力于凿通孤立世界之间的界限,是人与物关系的绝地天通。他以诗意的眼光超越的态度,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以天心穿透世界。他在桥上看鱼,鱼在桥下优游,在他的感悟中,桥没有了,水没有了,没有了,鱼和的界限也没有了,世界即如一大河流,他和鱼都在这河流中优游。鱼非眼中所见之鱼,而是在生命中游荡的鱼,也非故常之,而是丧我。在而不是目视中,二者会通合一。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如果站在人与天分离的角度看,天是天,物是物,我是我;如果站在诗意的立场看,与世界的界限打破了,和世界融为一体,还归于世界的大本。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的眼光,就是从生命的角度看世界。庄子所反复强调的天地与我并生”“磅礴乎万物以为一云云,即是说人在世界中,人并不在世界之外。人在世界中,是世界的者,而不是者。

庄子将会通物我的纯粹体验境界称为物化于物,就是物,没有了物我之间的界限。物化是和对象化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将人从对象化中拯救出来,让生命自在显现。濠梁上的快乐,是非对象化的境界,这一思想在后世中国美学中得到了丰富。

(摘编自朱良志《游鱼之乐——会通物我》)

材料二:

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即每个人对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庄子看到鲦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也是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

正如我们常说云飞泉跃,但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常说山鸣谷应,但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而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门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移情学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既然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那我们可以从这个前提中抽出两个结论来:首先,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因我把自己的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其次,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不过是美的形象之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摘编自朱光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鱼乐之辩中,惠子的问难比庄子的论断更加合理,是因为人与鱼别而为二,二者不存在相通的物质因缘。
B.庄子“知鱼之乐”是因为他凿通人与鱼之间的界限,与鱼会通合一、融为一体,达到一种纯粹的体验境界。
C.“物化”打破了人与物之间的界限,使人与天地、万物并生为一,让人摆脱“对象化”对自在生命的束缚。
D.欣赏往往含有创造性,即使对同一物象不同人所见也未必相同,因为个人情趣会影响所见之物呈现的形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会凭自己的主观经验来“以己度人”、感知外物,所以,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审美感受是难以相通的。
B.庄子的“游鱼之乐”与云飞泉跃、山鸣谷应,都打破了自我与对象的界限,将个人的主观经验转移到对象上。
C.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感受、了解外物,便能产生美感体验。
D.美感经验旨在陶冶性情,人在与物的往复回流过程中,往往能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受到美的意象的浸润。
3.结合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移情作用”的一项是(     
A.宋代沈括在高度赞扬王维所画的“雪中芭蕉”时,提出“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的观点。
B.清代画家石涛曾描绘自己的创作过程为:“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
C.唐代诗人白居易杭州刺史任满后,返归洛阳修心养性,写下“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的诗句。
D.唐代诗人杜甫目睹了安史之乱时长安城满目疮痍的景象后,写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
4.苏轼点评文与可的竹画:“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嗒然”是一种浑然悠然、自我遗忘的状态)。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概括文与可竹画“无穷出清新”的原因。
2022-04-29更新 | 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