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54 题号:2104960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内容丰富,但在进行短视频创作和传播时,往往因为晦涩难懂、缺乏新颖角度而曲高和寡。如何让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跨越历史的时空阻隔,引发普遍共鸣?这是诸多短视频创作者面对的共同难题。

有些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注重“以古观今”,致力于把中华文化长河的人和物带入当下生活,构建跨越历史、古今互通的共情空间。这些短视频往往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中寻找选题,如“情绪来了怎么办”“当你无可奈何时怎么办”“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不幸福”等。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切合的人、事、物,例如苏东坡的故事、李白的诗歌、庄子的言行等来探讨这些问题。于是,这些短视频就能切中当下人们的普遍困惑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使其创作直击现代人的灵魂,具备最大公约数,广泛吸引受众。当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接,古人和今人展开对话,传统文化中的器物、故事、人物变得鲜活,并借助根植于受众心中的文化记忆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与当代人共通的精神内核,要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和凝聚性。而传统文化中的不少故事、诗文、理念等,更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传承、媒体传播等深刻地烙印在大众的记忆中,成为人们知识体系和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短视频创作可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众心中具有的超越性的情感动力和扎实深刻的认知基础,善于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认知认同、情感情绪、集体记忆等,与当下大众的生存状态、生活境遇和思想观念等建立连接。

短视频创作者可以通过精心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特定元素,来激活大众的文化情感,从“以古观今”的共情视角,使受众对历史传统的抽象记忆与固有认知,转变为具体的情感体验和认同动力,产生情感共振,从而建构起今古互通、悠远深长的共情空间。

(摘编自张志坚《以短视频构建诗意的共情空间》)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搭乘短视频的“东风”,加速“破圈”,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得大众通过掌上小屏就可感受到传统文化之魅力。戏腔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热门音乐元素、名师讲解古诗词受到用户热捧、非遗传承人进驻短视频平台……以往“曲高和寡”的传统文化,何以能通过短视频实现“以文化人”,获得众多人的青睐?

有人说,短视频催生了一个“读秒时代”,越来越少用户有耐心等待视频播放结束,90%的用户停留在一个短视频上的时间约为6秒。这意味着用户观看短视频的主要目的并非获取信息,而是观看体验。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当下,人们的文化需求逐渐转变为更具参与性与互动性的文化体验,传统文化类短视频也正凭借着传播技术打造出雅俗共赏的体验空间,不断吸引用户注意力,在多感官的交互中丰富用户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往,传统媒体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时往往事先设定一个明确的受众圈子,按照他们的认知和趣味来“派单”。这样的分众传播难以实现更为广泛的传播影响力。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得以传承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拥有一定规模的受众群体,关键在于持续收获新的认同群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1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7770万,占网民整体的94.8%。面对如此丰富的受众“宝矿”,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正从“分众”走向“大众”,频频与年轻群体实现“双向奔赴”。

短视频的普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审美主体,呈现出大众性的特点。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创作者围绕这一特点,打造出具有文化记忆的作品内容,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以耳熟能详的故事融入大众化的体验之中,确保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编码与用户对其的转码相一致,在最广大的范围内引起用户的共鸣。

在时间层面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把过去与现在相连,将过往的经验与记忆以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当下不断触动用户的情绪,引起用户的回忆,并引导用户重新关注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被逐渐淡忘的传统文化。如过年系列短视频《挂灯笼、贴对联、备好年货过大年啦》,展现的是炸蛋酥花生、缝制新衣、制作糖葫芦和糖画等过年细节,这些是每个人的儿时经历,视频产生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并引起了众多用户对传统文化的热烈讨论。

在社会层面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叙事与当下传播社会大众共同经历相结合,构造出一个具有共同情感经验的意义空间,并通过角色、情节等来影响用户的情绪,拉近用户与用户、用户与视频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共情效果。某视频账号通过国风变装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其视频内容以“遇到困难—放弃—解决困难—实现变装”的线条来呈现。在《好彩无借力,何以落九天》一集中,主人公因不想当“没人看的里子”而放弃敲鼓,后又为传承舞狮文化而回归敲鼓,最终实现舞狮变装。也正是因为主人公坚持做热爱的事情,使用户回想起自己过往的经历,将“我”投射到短视频的内容之中,从而产生了共情,实现了有效传播和意义传达。

(摘编自刘文辉《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何以“破圈”传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可短视频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且都提到要以短视频构建共情空间。
B.材料一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比较晦涩难懂,所以这类文化类短视频经常曲高和寡,难以产生共鸣。
C.材料一认为,传统文化短视频立足当下,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出发,注重“以古观今”。
D.材料二认为,很多用户在一个短视频上的停留时间很短,这说明很多用户其实难以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人们的文化需求强调体验感,注重参与性与互动性,这也推动了文化传播的发展。
B.文化传播不应该提前预设某些明确的受众群体,而应该注重广泛性,扩大传播影响力。
C.传统文化视频的创作者要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入大众的体验中,体现大众性的特点。
D.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只有始终追求“破圈”传播,才能实现有效传播和意义传达。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从注重“以古观今”和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及凝聚性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一第二段,主要从历史和现实对接的角度论证文化记忆怎样产生情感共鸣的问题。
C.材料二第二、四两段列举详细数字,准确概括了短视频用户规模快速增长的现状。
D.材料二最后两段列举了部分事例,具体分析了一些短视频“破圈”传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4.材料二充分体现了议论类文章的通俗形象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如果班级将要制作一个有关端午民俗的短视频,我们在制作视频时除了形式方面的因素,还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公布,梁晓声《人世间》以最高票拿下茅盾文学奖。

梁晓声说自己写《人世间》,是在尽最大的努力向现实主义致敬。他要通过他笔下不同社会层面的人物,传达他对社会的感知和愿景。“文学应该有能力温暖这个世界”,所以,“我既写人在现实中是怎样的,也写人在现实中应该怎样。通过‘应该怎样’,体现现实主义亦应具有的温度,寄托我对人本身的理想”。

梁晓声的《人世间》写作,从酝酿到完成共计115万字,前后经历了八年的时间,这八年的时间里,梁晓声一个字一个字在稿纸上“爬格子”,写了3600多页。写完这部长篇小说,梁晓声步入70岁。

《人世间》40多万字一本,共有三本。在这个视听时代,会有人读吗?有朋友提醒梁晓声,最好只有二三十万字,写那么长谁看呀?梁晓声回答“《人世间》是我对家乡的文学汇报,是对家乡50年历史做一个小结,最主要的,我要用笔来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画一组群像,在书中呈现出我所熟悉的哈尔滨人的样子:豪爽、仁义”,就是要把《人世间》写成“一部背对市场的作品”,“畅销不是写作的唯一目的”。

梁晓声说,他知道怎样的作品能够获得商业化的成功,也知道加入什么元素、怎么操弄能写出畅销书,但他不愿去迎合市场,“越写年纪越大,写到70的时候,可能就只剩下一个愿望:向文学致敬。向文学致敬——我是因为这而写的”。

(摘编自袁跃兴《“背对市场”的文学写作》)

材料二:

作为新兴的文学样式,年轻的网络文学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成为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七十年来的中国文学,留在民族记忆和人们心灵中的深刻影响了精神世界的作品,无一不是深刻地呼应着时代要求的作品,网络文学发展至今,与时代同步伐也应当成为它的题中之意。

“与时代同步伐,首先要认识的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方向,认识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在干什么。”在第五届中国网络文学论坛主题报告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阐释与时代同步伐的要求,“这涉及一个作家根本的自我建构问题,这是对写作意义的探寻。每一个作家都从自己的个人经验、文学观念和文学信念出发,给出解答。但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证明,那些伟大的对民族生活和民族精神产生影响的作家,一定是对我们民族的命运、对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的人民承担着责任的作家,这份责任感到现在依然是在心底思考的问题。”

在李敬泽看来,作为一个作家,一定是通过复杂的、曲折的精神方式与这个时代连接,需要对这个时代进行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认识时代的本质,与时代同步伐,关系到作家们如何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作家是不是将精神、价值放在第一位,这永远是网络文学的课题。这也就要求网络作家们创作精品,这也永远是文学的根本问题。

网络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在哪里?好的方法、好的经验在哪里?客观上来说,还处在摸索的阶段。李敬泽认为,网络文学通俗大众的类型化特点和新时代特点结合,获得新的增长点,成为当下网络文学需要思考的问题。网络文学更需要讲好故事,有效、有カ、感人地把这个时代丰盛的经验化为讲述化为故事,另一方面讲好故事包含着提供新的想象方式、新的想象图景、新的讲述方式、新的讲述角度,由此反映、改变、塑造这个时代中国人对自己、对世界、对生活新的认识。

“网络文学本身就有一个造梦机制,网络文学一定是一个关于梦想、关于我们对生活的应然的想象。”李敬泽表示,网络文学近来加强现实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成为一个亮点,这个现实里包含着应然的向度、理想的向度、梦想的向度,有着巨大的艺术空间和接受空间。当下网络文学缺的就是能够在大众水平上有力地反映我们对于现实的认识和梦想,有力地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关于国家、民族、地球、人类获得的全新的经验和理想的作品,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大有可为。

(摘编自2019年9月12日《文学报》)

材料三:

曾经,在高额利益的驱使下,一些网文作者毫无职业操守,肆意抄袭、拼凑他人作品;一些作者道德缺失,在作品中掺杂淫秽色情内容……这些都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前进脚步,拉低了读者的口碑与社会的认同,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如今,读者的审美层次和需求越来越高,对于不良作品的容忍度不断降低,对网文品质的要求自然水涨船高。网络文学正处于由量到质的转变拐点,低俗、庸俗、媚俗的市场空间只会不断收窄并最终被淘汰。这是对网文作者的重大考验,也是抛给整个行业参与者的思考题。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方向已经明确,如果仍旧故步自封或是想走歪路,面对的只会是读者的抛弃和监管的大棒,敢于触碰法律底线的还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网络文学必须坚持正确价值取向、遵守社会公序良俗,决不允许藏污纳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释放想象力和创新力,不断发掘精品、提升境界,才能够推动网文整体品质的提升,塑造更强大的“核心竞争カ”,让网络文学富有更鲜活的生命力。

(摘编自静文《网络文学不容藏污纳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对家乡五十年历史作一个小结,梁晓声特意把《人世间》写成了一部背对市场的作品,他不希望此书畅销。
B.网络文学作为新兴文学样式,应该同七十年来的中国文学一样呼应时代要求,影响人的精神,留于民族记忆。
C.网络文学的根本问题在于作家怎样深刻地认识和把握时代,如何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从而创作出网络文学精品。
D.某些网络作家低俗、庸俗、媚俗,拉低了读者的口碑,阻碍了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这种现象应该得到清除。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作家应当依据个人经验、文学观念、文学信念,认真解答关乎写作意义的探寻的自我建构的问题。
B.优秀网络作家能凭借其掌握的网络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讲好故事,从而提升中国人对世界、生活的认识。
C.网络文学近来加强现实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合乎引导人们爱党爱国的现实需要,可以说大有可为。
D.网络文学已到了由量到质的转变拐点,主要是因为读者的审美层次和需求越来越高,越难以容忍不良作品。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2019年度获奖优秀网络作品《宛平城下》抒写了抗战时期青年一代挺身为国的壮志豪情。
B.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认为,网络文学的出现是社会环境发展使然,符合人们的文化需求。
C.网络文学应注意表达方式,寓教于乐,而不是在利益的诱导下,给普通大众制造混乱。
D.路遥《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的社会生活,反映了社会和时化的进步。
4.材料二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有很强的说服力?请简要说明。
5.综合上述材料,网络作家应该主要持有怎样的文学创作思想?
2021-11-01更新 | 11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11年,当意大利电影先驱乔托·卡努杜在其论著《第七艺术宣言》中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时,电影便与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同建筑、音乐、绘画、雕塑、文学和舞蹈并列的艺术门类。由于电影从建立自身艺术形式开始便成为一种叙事艺术,因而在众多艺术门类当中,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文学不仅以其丰富的经验为电影叙事提供了多种可能,并且以其悠久的传统为电影发展提供了丰盈的意义土壤。从电影艺术的研究来看,除了研究电影语言(摄影、音乐等)之外,关于意义和叙事艺术的探索基本上与文学一致。正因如此,大多数电影都是从文学那里寻求人物形象、故事框架和精神价值。文学改编就是从文学向电影转换的一种方式,也是电影创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研究百年中国电影文学改编可以看出,中国电影最初是通过与文学大传统中的戏剧相结合而走出了第一步,仍然具有教化的意味,接着便开始改编当时的鸳鸯蝴蝶派文学,走向了商业和娱乐,同时也开始在叙事艺术方面进行了探索。但是,对娱乐文学的改编使电影仅仅走向商业和娱乐,放弃了艺术的教化功能,所以,从20世纪30年代起便有了左翼电影。左翼电影是把电影当成启蒙和革命的利器,使电影重新走上了教化之路。20世纪40年代的电影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更是如此。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文学改编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夏衍为当时文学电影改编指明了方向:改编要忠于原著。这种观念一直持续到十七年时期。但从90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的介入,电影创作开始走上了几条不同道路:文学电影改编从忠于原著开始向忠于电影转向;电影尤其是电视剧开始大量改编武侠和通俗文学;出现电影文学即剧本的独立创作。21世纪以来,忠于电影的影视文学创作观念日渐成为电影剧作家的主导观念;文学的电影改编多是从原著中吸取部分内容,然后进行加工创造,文学只是个源头,其文学的整体性属性被放弃;网络文学成为影视剧改编的主体部分,严肃文学被冷落;古典文学成为文学改编的源头,但被IP后往往面目全非,文学经典正在被解构。从这一百年的发展来看,当电影与文学紧密结合时,往往是电影在艺术上取得较高成就的时期;当电影远离文学时,往往是电影走向商业和娱乐,而艺术上走下坡路的时期。

今天,因为网络的便捷,大众养成了多媒体视听习惯。如果是反映同样内容的长篇小说或电影摆在大众面前,我想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电影。电影还可以通过商业或观众自发的方式在新媒体上传播,其传播效果也是小说无法达到的。如电影《芳华》和《战狼II》引起的全民讨论就是非常惊人的。所以,从一个国家或人类精神的塑造层面上看,影视若不承担塑造意义空间、教育人类面向正面精神价值的责任,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而电影创作的基础是影视文学的创作,即写出好剧本。这就要求剧作家首先要担当大任,在重新塑造和弘扬中国精神方面走在最前列。如果剧本没有这样的精神追求,电影就不可能拍出这种精神来。

(摘编自徐兆寿《从文以载道影以载道中国精神的内涵与影视文学实践》)

材料二: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的人物形象、故事框架和精神价值都可以在文学中找到源头,这是电影与文学关系密切的表现。
B.早期中国电影与文学大传统中的戏剧的结合,以及对鸳鸯蝴蝶派文学的改编,使其走向了商业和娱乐。
C.随着电影文学的发展,影视文学创作观念从“忠于原著”转向“忠于电影”,这加剧了文学经典的解构。
D.小说的传播效果在当下无法与电影相比,这与人们因为网络的便捷而形成的多媒体视听习惯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虽然是与文学并列的艺术门类,但大多数孕育于文学的土壤,是文学的再创造。
B.得益于新媒体的传播,《芳华》和《战狼Ⅱ》才能引起全民讨论,弘扬“中国精神”。
C.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依然可为当代影视文学的创作提供营养。
D.正确运用了新的电影技术和手段,就能让电影作品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经典咏流传》将中华经典古诗词重新谱曲演唱,带领观众在一众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
B.《华阴老腔一声喊》将现代摇滚乐和传统戏曲华阴老腔完美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无以伦比的听觉盛宴。
C.“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减轻参观活动对石窟遗址的影响,保护了珍贵文物。
D.《只此青绿》利用现代舞美展现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的“青绿”色彩,让文物“动”了起来。
4.文学对电影艺术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5.中国电影如何实现“影以载道”?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3-07-30更新 | 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澡雪精神”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创作品格追求。《庄子·知北游》中的“疏淪(沐浴)而心,澡雪而精神”,与《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有异曲同工之意,“以雪洗身,清净神志”的澡雪精神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警省与自省的要求。

修炼艺德,学艺先学德,演人先做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明确指出了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对文艺行风,乃至整个文化领域、社会生活生态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娱乐圈中频频出现的“饭圈文化”“娘炮形象”将大众审美一度引向了畸形发展。在自媒体与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即便是其日常行为中的不当示范也将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与舆论的轩然大波,更不用说那些有违行业准则、触犯公序良俗、逾越法律底线的行径。拒绝浮躁,去除文艺圈的陋习、幻象与妄念,文艺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文艺工作者应当认清楚脚下的路,看清前进的方向,甩掉对速成、虚名、捷径的妄想,脚踏实地地锤炼自己的艺术技艺与自身修养,用心专研每一个角色,用情呈现每一部作品,用作品说话。

以文化人,以艺通心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让我们文艺工作者心怀敬畏之心与赤诚之心,澡雪垢滓,三省吾身,走好自己的道,守好自己的业,静心观察、潜心创作、用心表达,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

(摘编自焦阳《澡雪垢淬,以艺通心——文艺工作者三省》)

材料二:

庄子在《知北游》中记录孔子与老子两位圣人的对话;“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老聃曰:‘汝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窅然难言哉!’”老子认为追求深远精深之“道”虽然玄妙飘无,但只要具有“澡雪精神”,濯垢除污,去其所恶,疏浚心中杂念杂质,使神志、思想保持纯正,就能涤荡浮躁、回归本真。刘勰把“澡雪精神”作为文艺创作想象力的思维原点:“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只有以虚静宁静的心灵去观照现实生活,不浮不躁、专心致志、深研问题,才能激活艺术创作力。“澡雪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人加强品行磨炼、保持身心纯洁的座右铭,闪烁着中华文化智慧的光辉。

“澡雪精神”注重创作主体的自我调适与修为。面对纷繁复杂、信息狂潮的大千世界和网络时代,人的本朴心性难免受到各种名利的影响和刺激,在这些人那里文艺成为纵欲逐利的工具,艺术的崇高和精神的标高被矮化和消解。针对这股歪风,迫切需要作家艺术家在洁白无瑕的“雪”里涤垢净化、坚守艺术追求,不断提高学养、涵养,把自己的理想人格与道德文章融为一体,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澡雪精神”秉持创作过程的精巧构思与打磨。考察中外文学艺术史,那些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著,都经过“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创作过程,用更费时的意志推敲、更精细的态度打磨、更深刻的思想呈现,成为人类艺术想象力、生命表现力和思想穿透力的瑰丽篇章和精神宝藏。曹雪芹写《红楼梦》用了10余年;当代作家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从1982年构思写作到1988年完稿,用了6年;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从搜集资料到完成用了25年,从中可发现一条艺术精品创作规律:大凡叙事性、巨制型经典的产生都是与创作者耗费的时间成正比例的。即使那些瞬间迸发的诗絮词羽,虽耗时不多,但也与作者的才智才情和长期的生活积累是分不开的。写作是一种冥思苦想、反复打磨的过程,是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入观察、深邃思考,来不得草率而为、随意铺就,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沉潜沉稳地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澡雪精神”追求创作效应的审美把握与价值。文艺作品一旦离开创作主体就具有独立自主的内涵力和影响力。因此,为人民提供什么样的文学艺术作品,就事关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净化文艺发展空间,也必然关系着净化群众文化生活场景。大凡知道美学目标所在的艺术家,都能志向坚定而镇静不躁、思虑周详,不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都能祛除浮躁,守正创新,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展现齐家治国、至善盛德的中华审美风范。

(摘编自李明泉《以澡雪精神荡涤浮躁之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工作者必须用“以雪洗身,清净神态”的澡雪精神严格自省自律,不放松艺德的修炼。
B.文艺工作者应拒绝浮躁,抛除陋习、妄念,脚踏实地地追求德艺双馨,以无愧于时代使命。
C.“澡雪精神”能除污去杂,涤荡浮躁,让人内心宁静,被刘勰视为文艺创作想象力的思维原点。
D.社会文明程度影响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因此文艺工作者应追求创作效应的审美把握与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工作者只要重视艺德修炼,就能走好自己的路,守好自己的业,创作出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
B.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不仅关乎个人成败,也对文艺行风甚至整个文化领域、社会生活生态具有重要影响。
C.那些流传至今的文艺作品都不是瞬间迸发的,越是经典,越是要打磨,创作者耗费的时间就越多。
D.文艺工作者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要迷失方向,要通过净化群众文化生活场景来净化文艺发展空间。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澡雪精神”的一项是(     
A.唯有多情枝上雪,暗香浮动月黄昏。(王安石)
B.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
C.十年肺渴今夕平,皓然胸次堆冰雪。(陆游)
D.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杜甫)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在自媒体与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文艺工作者为什么更应该以“澡雪精神”严格自省自律?请结合材料内容,对此加以简要概括。
2022-09-21更新 | 3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