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39 题号:2115254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今天我们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就是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是千千万万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贡献的杰出人士的代表。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对全党全社会而言,对英雄模范历史功绩的最好铭记,对他们英雄风范的最好尊崇,就是学习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转化为兴党兴国兴军的强大动力。

忠诚是事业之魂。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身上闪耀着一个共同特征,这就是心中洋溢着对祖国的深沉大爱,生命里盛装着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从两弹一星到杂交水稻,从防沙治沙到巡边护边,英雄模范之所以能够以非常之品格成就非常之事业,最大的精神支撑就是家国情怀,最大的事业支撑就是许党许国的忠诚担当。

执着是动力之源。英雄模范不是一天炼成的,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英雄模范向人们展示着执着和朴实的价值……英雄模范所展现的执着,就是为国为民奉献的志向坚定不移,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坚守无怨无悔。这种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这种积跬步、至千里的坚持,既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呼唤的品质,也恰恰是每一个人实现精彩人生的必需品格。

朴实是立身之本。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是英雄模范们所共有的品质。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的张富清,60多年来刻意尘封功绩,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充分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选自20199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儒家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现实主义态度造就和凸现了儒家英雄主义精神,这一精神继承了原始人顽强生存的人性力量,以及春秋战国时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在社会与自然的复杂情态中艰苦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民族精神传统,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演变中形成了儒家独特的理性精神。

从相传为伊耆氏的《蜡辞》开始,人类无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指挥自然服从人的愿望:土反其宅,水归其昼,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性》)在古代神话中,如《山海经》所记载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神话,生动反映了原始人在实际生活中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决意志。他们在劳动的经验中坚信人的力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丧失战胜困难的信心,显示出人类所具有的英雄主义气概。

儒家总结了人的自强不息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周易大传·彖传》说: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又云: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彖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的意思。刚健自强的思想驳斥了依赖上天拯救的奴化观念,充分尊重和发挥人的内在意志和人格精神。这在民族精神史上如跃上地平线的太阳,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真理为理想为人生前赴后继,壮怀激越,无畏进取。

孟子把刚健思想衍化为一种大丈夫精神,即英雄主义人格。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是对历史的简明总结。孟子对此见解卓越: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因此,他提倡英雄主义的浩然之气,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构成了儒家特质,培育了许多以死报国的民族英雄。

司马迁非常赞赏孔子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推崇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思想,倡导儒家主张的砥砺名节、慎于死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又说: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理义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己也。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多为悲剧式英雄,但大都具有一种豪迈进取、积极奋发、建功立业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史烙下了慷慨悲壮、豪迈辉煌的刻痕。

英雄的内涵在今天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中都涌现出了时代的英雄和榜样。因此,我们的艺术创作应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摘编自李明泉《儒家英雄主义精神——儒家艺术精神的当代启示(四)》)

1.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对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弘扬他们身上忠诚、执着、朴实品格的践行。
B.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神话反映了原始人同自然斗争的坚决意志,显示了英雄主义气概。
C.孟子总结了“刚健”思想,并将其衍化为“大丈夫”精神,也就是英雄主义人格。
D.新时代的艺术创作应该通过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书写时代的英雄和榜样,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层进式结构,分别从忠诚是事业之魂、执着是动力之源、朴实是立身之本逐层深入,论述新时代英雄观内涵。
B.于敏隐姓埋名突破氢弹关键技术、屠呦呦经过30余年成功研制出青蒿素,可作为材料一的论据,论证观点。
C.儒家英雄主义精神继承了前人强调的人性力量和主体作用,造就了积极入世的现实主义态度,形成了独特的理性精神。
D.司马迁笔下的人物多为慷慨悲壮、豪迈辉煌的悲剧式英雄,既是因为他倡导儒家的英雄主义精神,又和他个人际遇有关。
3.结合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儒家英雄主义精神的一项是(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B.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C.乾坤许大无名姓,疏散人中一丈夫。(钟离权《题长安酒肆壁二绝句》)
D.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刘禹锡《蜀先主庙》)
4.材料二论证方法很有特点,请举出两种进行简要分析。
5.新时代英雄观与儒家英雄主义精神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与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历史文化领域的斗争会长期存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考古工作,用事实回击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各种歪曲污蔑,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第一,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我国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考古工作任重道远。比如,夏代史研究还存在大量空白,因缺乏足够的文字记载,通过考古发现来证实为信史就显得特别重要。又比如,“三皇五帝”等史前人物,是神话传说还是确有其人?也需要考古工作去揭开谜底。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加强考古资源调查和政策需求调研工作,提高考古工作规划水平。要围绕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总体安排,集中力量攻关,不断取得新突破。

第二,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考古学界要会同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医学等领域研究人员,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要吸收最新史学研究成果,及时对我国古代历史部分内容进行完善,以完整准确讲述我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第三,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加强相关领域文物资源普查、名录公布的统筹指导,强化技术支撑,引导社会参与。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摘自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材料二:

最近,“三星堆”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流量之王”。据不完全统计,短短几天时间里,与“三星堆”相关的话题仅登上微博热搜的就已多达二十余个。古老的文物,诉说着千年的文明,这一批出土的三星堆文物为三星堆文明与历史带来了新的神秘色彩。高1.15米、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座双手合拢的顶尊铜人像、半张280克的黄金面具、首根进入有机质文物应急保护室进行处理的整段象牙、首次发现的精美鸟型金饰片等文物,一一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些精美的文物使人为之发出惊叹的同时,也勾起了人们对这段历史文明进一步的好奇。三星堆是外星文明吗?三星堆出土了个“火锅”?神秘金面具是给谁佩戴的……随着对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及其文物的出土,这些问题被网友提出并广为热议。

在互联网的加持下,这些文物不再只是存在于历史书上和博物馆中的一段文字或是一个陈列,而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见证与猜测的“新晋”网红,人们纷纷猜测三星堆文明的故事与历史,并用现代人的思维脑补起文物在当时的用途。除了备受瞩目的神秘金面具、丝绸遗痕、最大青铜尊等文物之外,很多出土的小动物也纷纷成为网红。其中,最有名的要属一只陶猪,因其外形和“愤怒的小鸟”中的反派绿猪撞脸而成为网红猪。近乎一模一样的长相让网友们惊呼,“难道真的有时间旅行者!”“莫非这就是‘愤怒的小鸟’前身?”“‘青铜纵目面具’长得特别像阿凡达,不像是‘汉族人’,三星堆难道真的是外星文明吗?”“青铜‘大立人’手心是空的,是不是他的法器还没被发现,应该不是在‘撸铁’吧?”甚至网友们还脑洞大开,为这半张黄金面具构想了其另一半的形态样貌,以及戴在不同人或动物脸上的效果。

人们对于三星堆出土文物的关注与热情,与34年前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曾经,文物的发掘更多是考古圈和历史圈的事件,但是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中,它更像是一场线上线下联动起来的大事记,在直播、短视频、网友互动的过程中,三星堆不仅走进了大众的视野里,更是成为人们共同参与的探索。在人们想象投射的交织下,沉睡的文物不仅被唤醒了,更是似乎活了起来。

(摘编自知著网《“活”起来的三星堆互联网上跨越千年的浪漫对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才能完善并完整准确地讲述我国古代历史部分内容,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B.考古工作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让我们能够用事实回击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各种歪曲污蔑。
C.三星堆遗址中的很多出土小动物也纷纷成了网红,其中最有名的要属一只陶猪,它成为网友们集中讨论的对象。
D.在直播、短视频、网友互动过程中,三星堆走进了大众视野里,沉睡的文物不仅被唤醒了,更是似乎活了起来。
2.下列对材料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肯定了考古工作的重要性,也指明了今后的努力方向。要求考古应填补中国古代史研究上的大量空白,做好遗产保护等方面工作。
B.材料二运用了很多网络语言,比如“撸铁”,就是典型的网络流行词,它生动表现了青铜“大立人”的形象,表现了网友们的想象力。
C.三星堆出土文物引起了人们的惊叹与好奇,其中谜团多多。网友们由此认为,三星堆其实是外星文明,网红猪就是时间旅行者。
D.两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告诉我们,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不仅可以生动地述说并阐释丰厚的历史文化,也将深刻地影响当下和未来。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项是(     
A.大孔子学院在全世界127个国家和地区共有476所,成为各国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并研究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
B.倡议提出8年来,“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加入了这个开放包容的大家庭。
C.屠呦呦团队根据中药研究所得,成功从青蒿中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这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
D.前段时间,“迪奥抄袭”词条一夜之间“爬”上了热搜第一。因迪奥用了马面裙结构设计,很多中国人认识到它的美。
4.在三星堆如此重要的文物遗址面前,有一些人,要么漠不关心,要么认为我们的祖先与古埃及有着联系。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探究中华文明起源应该是严肃的。材料二中,网友们将“三星堆”娱乐化,你如何看待他们的行为?请简要分析。
2022-10-24更新 | 1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但是,我们要知道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是文艺作品的鉴赏者和评判者。当代文艺要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当前,新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媒体对艺术生成的有效参与,使得对新媒介艺术发展方向与价值引导的问题愈益凸显,以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引领艺术创新是时代的必然,也是以往经验的总结。文艺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人民并非空洞而抽象的符号,也不单单是大写的集合性名词,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文艺要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感知着人民的衣食冷暖和喜怒哀乐。究其根本,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才能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

对新媒介艺术而言,艺术创新不仅要在逻辑框架上寻求创新与技术迭代,从而带来节奏、韵律上的美感,更要从叙事上体现情感慰藉和家国情怀,进而触及心灵深处的温软。唯此,艺术创新才不会沦为技术高视阔步的爬虫,才能以其感性的审美体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2022 年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舞台艺术的形式演绎了现藏故宫博物院王希孟所作的《千里江山图》,通过入画舞蹈的视觉样式,实现了用舞蹈完成立意的舞台转化。在艺术创新中,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只此青绿》借助创意和技术的力量,创造了一个不背离技术逻辑又着意于情感诉求的新的叙事方式,从而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作品,为电视观众呈现了绚烂的视觉盛宴,令人印象深刻意犹未尽。

技术应用带来媒介融合,媒介融合驱动艺术创新,这对当代艺术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信息文明时代,技艺合一的再度生成,并非全然是艺术的福音,特别是人机合成的智能化艺术产品的前景还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当年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批判在数字化时代仍有余响,这使得以文艺的人民性引导艺术创新显得尤为迫切。

(节选自范玉刚《以文艺的人民性引导艺术创新》)

材料二:

人民性是文学实际存在的一种社会属性。“文学的人民性”这个特定概念是用来说明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的。从这个概念质的规定性以及文学的社会功能来看,它的生命力应该是永恒的,它的意义应该得到充分肯定。人民性就是最大的善,就是文学道德最主体的内涵。因此,文学是不可能超越人民性道德的。当文学的人民性普遍丧失并形成危机的时候,能够救助这种危机并成为文学重建之重要一维的便只有人民性。

文学艺术的人民性反映了文学艺术及它的创造者和人民的联系,从作品的角度来说,人民性就是要表现人民的心理、人民的希望与期待,也就是反映劳动群众的利益;从作家的角度来说,人民性就是创作主体对待人民的态度问题,同情人民大众,表现人民大众的情感、愿望,代表他们的利益。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学历史的大国。 早在《诗经》年代,文学就有着采民风、观得失的功能。即使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仍然涌现出了像鲁迅、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等一批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们关注民生,都有着一种浓厚的人文精神。   

在弘扬现代中国文学人民性精神的同时,也不能不对一种伪人民性有所注意。它们以人民的身份出现,而在所指层面,是极为抽象的政治概念和与这种政治概念共生的权威性“超人”。在一种貌似雄壮的抒情大合唱中,所宣扬的人民性因为附和时代共鸣的需要而蒙上了一层虚伪的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掩盖、抹杀了“我为人民鼓与呼”的正义声音而企图制造出一派处处莺歌燕舞的盛世景象。被置换了内涵的人民性是我们当下重倡人民性精神应该警惕的。

文学对人民性精神的守护就是守护一种信念、理想和信仰。文艺的人民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遭遇新的挑战, 并在实践推动下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内涵。近年来,我们的文艺在同人民的奋斗一道前进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那样脱离人民的不良倾向。对这些不良倾向,人民群众强烈不满。人民性是一切革命文艺、进步文艺的显著特征,尤其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

(节选自胡文平《试论文学的人民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在文艺创作时要把人民作为源头活水,所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要接受人民的鉴赏和评判。
B.技术应用带来了媒介融合,媒介融合又驱动了艺术创新,但是文艺的人民性反而显得尤为迫切。
C.从“文学的人民性”的规定性以及文学的社会功能看,其生命力应是永恒的,应得到充分肯定。
D.文艺的人民性虽然会随时代发展而遭遇新的挑战,但其理论内涵应该得到守护,应该不会改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艺的人民性,但是二者论述的重点并不完全相同。
B.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以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引领艺术创新是时代的必然。
C.“人民”不是抽象的政治概念和符号,在具体文学艺术实践中要有生动的表现。
D.文学艺术的人民性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体现为艺术家要以正确的态度对人民。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场中作文,有倒骗主司入彀之法: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遽别,此一法也。。”
B.孔子在《论语》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C.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D.苏轼在《盐官大悲阁记》中说:“岂其所以美者,不可以数取欤?然古之为方者,未尝遗数也。能者即数以得妙,不能者循数以得其略。”
4.2022 年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获得了巨大成功。请结合材料一中关于“人民性”的有关论述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如何通过新媒介艺术体现艺术的“人民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2-11-19更新 | 19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态度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鳢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馈赠了人类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但对人有亲疏之别、差等之爱,对于人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也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相依赖,互相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最终导致环境危机,是因为人们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D.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和“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都属于此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名句,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C.恩格斯的话说明,急功近利的观念最终将祸及自身,所以人们不能忽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D.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完全不同。
3.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B.“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C.“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D.“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4.简述材料三的论证思路。
5.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请结合材料谈谈其理论依据。
2022-12-30更新 | 9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